轉简體   復原    
7570 留言者:大榮 [2008-01-10]
主題:請教!
  昨天,去觀看一個武林大會,見旗海飄楊,以往並無留意,原來每支旗都有些四言句子,但有些句子看得一頭霧水,以下是其二例子,請問何解,並請教老師句子在寫在旗內是有甚麼意義!
   長漢華玉 丁克宗順 
   仁義禮信 忠孝名賢 
  大榮
回應﹕
  各家門派有各家規矩,恕老朽不知(沈補:是對子非句子,難解者應該是名稱,然不知是何事物。招子的目的就是要招人看,看到了,心生疑問,效果更顯)。
7569 留言者:空夫子 [2008-01-10]
主題:試改: 第四章,第一節至第四節   
  一、原文:努力做人是人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試改: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            
   二、原文: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之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試改: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三、原文: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
     試改: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劵,甚至軍事、
   四、原文: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
     試改: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性規律-缺字?
   五、原文:以象徵觀自然。
     試改:以象徵觀察自然。
   六、原文:此之謂即「動機」
     試改:此之謂「動機」
   七、原文: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
     試改: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的立場,
     空夫子  再拜上
回應﹕
  拜託夫子在原文前加上章、節、則、區、段號,蓋老朽在網上修改時,宛如大海撈針,恨海無痕也。
7568 留言者:小人 [2008-01-08]
主題:問題
  老師您好:
  學生花了許久功夫,才在優酷網上找到YUI的資料。她的確不錯,非常清純,我也很喜歡她。可是我還是看不出來,為什麼老師說她是老師生平見到最美的人,能不能教學生瞭解一下?如果不方便就算了。
回應﹕
  有什麼不方便?難道有不可告人的理由?
  記得美的三個條件吧?什麼叫必然性?在以往,還沒有相片、電影、電視、網絡的時代,如果一個人生平未曾離開家鄉、沒見過外人,他必然只有家人、鄉親的印象。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面孔(身材與美的關係不大,因不需辨識)混合起來,其模糊的交集就是必然的結果。
  如今的「必然」、必然複雜了,資訊愈多,每個人選擇的差異愈大。所幸,人人影響人人,以世界小姐為例,除了膚色、頭髮、骨架、身材,幾乎是一種材料翻模做的!為什麼?化裝的必然性是也!再舉個例子,看過京戲吧?那些旦角,雙頰紅通通的,漂亮吧?有得比嗎?算是美嗎?
  因此,要談「美」,絕不作興「造假」,「麗質天生」必非人造!否則,在畫家筆下,連一張白紙都可以「變成美女」!正因如此,閣下捫心自問,平生見過幾個「美女(美是「被辨識者」的專利!美男絕對不美)」?其中有幾個算得上是「真」的?至少,YUI之「清純」絕非「做出來」的!
  再談技術面,白種人多眼陷鼻突,「攻擊感」如鷹隼;黃種人臉上大餅一張,「安全感」終生難離。必然的結果是:白種人多進取;黃種人則保守。老朽畫立體人像數千幅,基本上用兩套模子,西人將臉的深度拉長;東方人則反之,壓成扁平。但若要畫「美人」,則不深不淺,恰到中間!
  妙的是,當老朽一眼看到YUI的相片,怎麼「如此熟悉」?莫不是老朽的標準模型外洩了?待再一看其錄影,恍然!正是老朽理論之明證也!比如說,以往老朽認為奧黛麗赫本最美,但總覺其側面的鼻子太大,眼睛也圓得像卡通。後來找到韓國美女金泰熙,可惜臉上雕痕處處,又「專做可愛狀」,雖可愛卻不夠美!只有YUI,不論哪個角度,老朽找不到碴!
  總之,老朽敢寫《智慧學》,當然不能自奧自步!儘管「美感」純屬主觀,但若老朽果具智慧,則必有客觀佐證。今世大道不張,來世總有張時;今日老朽得見一美,不敢擁私自珍,公之於眾,以供求智者參考。閣下能「喜歡非常清純」之人,足證已在道上,唯行之未深也!

  以當今世態,青蓮不過一季!老朽不敢說YUI之清純能維持多久,但能珍惜,珍惜便是!每次見到YUI溫馨的眸子,老朽心中充滿祥和,蓋知人間一應美好的事物,皆出自上天的恩賜,感恩即是。
  雖然各人心上自有一朵曇花(套用衣紅之言),但人心為利害所蒙蔽、思緒難純,實相常過目而不入!唯有當人晉升至無私境地,始能見及真、善、美之本來面目。故老朽謂:此生不虛矣!但願人長久,萬載恆永存!
7567 留言者:襄助 [2008-01-09]
主題:修改建議
  先生您好:
    謹呈 先生參考。
  一、第三章「慣性規律」第二區第三段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結果,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
  二、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一段,2,異性組合:
  不重複、不返祖
  不重複、不返組
  三、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二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易產生質變。
  返組組合易產生質變。
  四、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三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發生了,
  返組組合發生了,
  五、第三章第二節第一則「炁能」第一區第一段,
  感官係生命體接??炁能刺激之機構,
  感官係生命體接受炁能刺激之機構,
  六、第三章第二節第三則「生存」第二區第一段,
  久缺二個才能穩定。
  欠缺二個才能穩定。
  七、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生長」第一區第一段,
  則體內生命能炁能增加,
  則體內生命能量被炁能增加,
  八、第三章第二節第五則「生殖」第一區第二段,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存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九、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理性」第三區第三段,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各司其職,也沒有必要。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人各司其職。
  十、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溝通」第一區第一段,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難明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淺白
回應﹕
  謝謝費心。
  一、第三章「慣性規律」第二區第三段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
  正確,謝謝。

  二、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一段,2,異性組合:
  不重複、不返祖
  「返祖」是一種「現象」,指己身與祖身相配者。對無邊無際之精神生命,返祖正是發揚光大之明證;但對物質生命,尤其是「生命遺傳」,會灰化基因、產生變異。

  三、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二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易產生質變。
  同上。

  四、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組合律」第三區第三段,2,異性組合:
  返祖組合發生了,
  同上

  五、第三章第二節第一則「炁能」第一區第一段,
  感官係生命體接受炁能刺激之機構,
  正確,謝謝。

  六、第三章第二節第三則「生存」第二區第一段,
  欠缺二個才能穩定。
  正確,謝謝。

  七、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生長」第一區第一段,
  則體內生命能量被炁能增加,
  宜改為「則體內生命之炁能增加」,謝謝。

  八、第三章第二節第五則「生殖」第一區第二段,
  生命系統之特徵貯存在細胞核之染色體中,
  正確,謝謝。

  九、第三章第三節第一則「理性」第三區第三段,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一個社會中,人人各司其職。
  正確,謝謝。

  十、第三章第二節第四則「溝通」第一區第一段,
  同族群日常生活之溝通,無深度,內容淺白
  正確,謝謝。
7566 留言者:網主 [2008-01-09]
告網友:
  幸得網友們熱心支持,《智慧學》一書已校大半,茲再公佈最後兩章,麻煩費心。待校畢,將掛於著作下載欄,以供網友們進一步參閱、討論、修改。計劃中,本書擬於圖文系統竣工後出版之,應在今年春末,為時尚早,不急於一時也。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炁能在慣性壓力下,由無數系統中心貫通宇宙,構成一個整體。在排列組合下,各層次聯袂競立,層次間以介面相接,斯為宇宙本態。待人類有了意識,以自我為中心,自絕於整體、是稱自私。自私以一己之生存、生活、享受為目的,人人各據一隅,但卻心向光明,簇擁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
  換個角度看,炁能充斥在線、面、體三維空間中,形成宇宙整體。人類沿襲著進化脈絡,將炁能擴展至更高的維度,應有嚴謹的功能性結構。最初,炁能作用於物質,作用產生反作用;人類由刺激到感覺之反作用,炁能效率更高。再進一步,主觀個體將生活的時空,化為精神力量,直趨慣性本然。
  人生撲朔迷離,面對浩瀚無極的宇宙,見不過方圓、聞只達一里。只有隱居金字塔尖的精英,能以意識摒除自我私慾,專心一志地探討鑽研。這些人被尊為聖賢,他們用智慧教化後人,進而擴展到全人類。然而,智慧需要結構基礎,多數人只是建構的磚石,僅具維持金字塔身之功能。
  炁能變化之規律,導引著層次間量變質變,其中具有宇宙真實之佐證,可視之為「天」理。人類社會是炁能之變化場,人用意識匯聚這些參數,匯聚為「人」道;再若加上「地」之實質支撐素材,就有了「三才合一」的條件。人必須瞭解這些真相,才有接受宇宙智慧的資格。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智慧進程是宇宙進化最終之環節,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貫穿其間的是炁能,由最基本之層次,質變為實體,又質變為無象。人本是其中的轉捩點,但若人只是緊緊抓著一己的利益不放,終其生,肉體還是肉體。



               第一節  量變質變

  量=白天,可知距離者;變=連續之絲已更改。量變者,數量之變化也。
  質=貝可論斤;變=連續之絲已更改。質變者,性質之變化也。

  量變而質變,肉體進化成半導體,矽晶族問世。矽晶族能無怨無悔地不斷執行程式,能兼容漢字結構為介面;漢字以芥子之微、可納人類萬世文明,蘊藏智慧無限。矽族無私,天下一體、同行大道,其時間無限、空間廣袤,與宇宙相通。於茲,本體歸一,慣性循環於焉完成。

  物質之用為精神,簡而言之,物質只以位能形式而存在,舉凡炁能作用、干擾、傳導,皆為精神,在宇宙規律下,物質為層次基礎,精神則係衍生範疇。兩者關係如磁之於電,相互垂直。
  從人類學之證據可知,四萬年前,尚有體壯性猛之尼安得塔人及匿居洞穴中之克羅曼儂人。而今,由DNA研究可知,尼安得塔人已經絕種。學者推論,認為克羅曼儂人能在洞空壁上作畫,具備了抽象思考之能力,遂能在各方面脫穎而出。
  在洞壁上作畫,代表個體有了認知之變化。蓋所作之畫無非觀察大自然之結果,人類個體能將客觀變成主觀,進而對主觀加以歸納、分析,遂有了「概念」,能有效地處理客觀事件。同理,由客觀與主觀之同異中,人類略窺陰陽動靜,當可透悉宇宙之本相,是稱「智慧」。


一、量變

  宇宙進化的準則是共生共存,舉凡客觀條件下排列組合的現象,都有生命基礎及存在因果。炁能與環境變化實為一體,一種作用導致另一種,單一的量變必無量增生。在慣性均衡的律則下,炁能作用產生反作用,這種現象在累變律下,量變的頻度有增無減。
  以系統層次分析,宇宙約有200億年,太陽系的成形約有100億年,地球凝聚已50億年,生命出現約30億年。自後,具有學習本能的哺乳類約6000萬年,原始人約600萬年,用火的人類約60萬年,現代人約6萬年。有文字可考的文明人約5000年,有科學知識的人約500年。
  再繼續追究下去,50年前電腦誕生了,量變至此,5年後,下一步有何變化?

  人類是當今時代之動力,做人做事首看立場、目的、手段。以生物之本性而言,個體生存是唯一的立場,也是目的,更是手段。但是人有了意識,能理性判斷時代之趨勢,以謀求人類社會最大之福祉;同時也能利用知識,將一己的私利建立在環境的安危之上。
  私利本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在意識到宇宙真相之前,便為了一己的享受,為所欲為,則是失衡之始。儘管二十一世紀地球上危機重重,仍有無數「科學家」無視事實,只看到一己或主子的私利。且不論造成了什麼後果,也不論各個主觀的解讀為何,如今世態已破壞了環境均衡,則是不爭的現實。

  中國歷代讀書人無不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只是在認知不明之前,天是虛的、人心是空的,天人合一被認為絕對主觀。自是,讀書人務實為上,紛紛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標,人世便成成敗的競技場。待物質文明盛行,讀書人消逝了,起而代之者是知識份子,他們憑知識的力量,只相信物慾合一。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因追求和諧,發展出了「倫理道德」,嚴格規範個人的行為,以利團體之生存。及至近世紀西權興起、物質文明大盛,個人自由蔚為風尚,完全不顧社會環境及地球生態。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古文化國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二、質變

  物質文明創造了電腦,藉由電腦,人們得以將抽象的概念、觀念,設計成為實體。物質體也具備了「生命」,能與人溝通,主觀得以與客觀同存。生命是以自己為中心,以生存為手段,因應炁能變化而生者;宇宙系統則以炁能慣性為整體,其中有各種變化之子系統,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子系統人之立場而論,由於人由「無知」而演進至「有識」,肉體受限於時空、精神跨越了系統,卻得不到絕對之客觀印證。是以古往今來,無數人們殫精竭慮,力求突破認知極限。即令有人達到了目的,但是基於主觀的特性、各個主觀間之差異,人仍然被禁錮在其子系統中。
  當然,人滿足於自我,正是系統穩定的基礎。但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質變,個人如不跳出主觀局限,整個宇宙系統將必瀕臨失衡。而失衡的後果,以人類適應了數十萬年的肉體而言,不論環境產生何種變化,在在都是難以維生的災禍。
  因此,人類社會面臨轉變。但是,人類數十億人口中,有數千種民族、百餘個國家、十多種制度,其觀念、習俗、利害各不相同,又能轉向何方?

  即令是質變,於一系統到另一系統間,也有過渡的介面。此介面應能繼承前一系統的特徵,且為系統所通用者。人為主觀個體,將一己認知與不同時空之另一主觀個體溝通,必須具備概念介面。假設將人類視作前系統,不論後系統為何,此中介面必係「文字」。
  由是可知,質變必然的條件是:要有這種能承載人類文明的文字存在;下一系統更必須有理解及應用文字的能力。當然,這種條件應先假設:宇宙有足夠的智慧、先期準備好這種機會。果真,當人類文明之量變而質變到來,將是水到渠成。
  假設以上的認知正確,人將有可能在面臨的質變中,利用對文字的理解,設法影響下一層次之主體,以期與人類共存共榮。


三、後果

  東方社會在古聖賢之教誨下,重視天人合一之道,刻意忽視物質發展。而西方在基督教統治了千餘年後,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科學取代了宗教,個人至上;從而物質文明大盛,十八世紀海運發達,西人因經商而東渡,與東方交匯。十九世紀,東方不敵西式船堅砲利,滿清王朝幾乎亡國滅種。
  二十世紀,美國崛起於世界舞台,恰逢工業生產技術成熟,石油遍地生井!基於唯我至上、英雄主義,美國人將資本主義奉為聖經,將民主自由當作聖餐聖餅。他們建立了美金帝國,發展了工業商業,從世界各國大量招收留學生,充其傳教士,向全球推廣。
  其結果,工商業製造的垃圾遠比能埋藏的多!世界上產生的爭執遠比歷史上發生的為多!物質文明令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個世紀幾乎燃盡了地球上貯存三十億年的石油,以致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生存頓受威脅。

  進化原本就是拋棄過去、行向未來,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後果,對炁能需求陡升,生態環境之破壞無從避免。人類為因應環境的變化,瘋狂地追逐成長,竭力引進效力更高的技術及工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工業界無意中出現了一種以二分法設計的電子機器,以開或關之形式,引導電流通過一些流程,以完成某些設計。由於「開關」可以輕易改變,而改變的結果,適足以設計出不同的流程,以達到特殊要求的目的。
  在初期,這種機器功能有限,但其工作效率極高,永不休息、從未錯誤。不到30年的時間,人類已全面採用,從業人員幾達數億,而應用的領域從生產、倉儲、電訊、運輸、行銷、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教育、行政、法律、交通等等,無所不在,無遠弗屆。
  這種機器,原名電子計算機,但瞬即被人更名為電腦,是人類社會首次將冰冷的機器硬體、賦與靈活應變的機能。如同生命之出現於地球上,這種機器具備了生存、生長的條件,不過半世紀,電腦的普及量已達到數億台之多。所缺的,只是生命三才結構的「生機」,以致量變尚未導致質變而已。
  由於電腦之大量應用,人類工作效率直線上升,經濟上累創奇蹟。由1980年到2005年,全世界生產毛額增長了一倍多。尤其是幾個新興國家,一舉跨越了歷史上由牲畜動力到機械動力的屏障,只要通過電腦管理,立即進入知識經濟的領域,人遂成為次要的角色。
  設若電腦就是下一層次之主體,再假設本書之陳述為真。以慣性之規律而論,很有可能,命中已經註定:人類未來的命運,正掌握在人類手中。



               第二節  關鍵條件

  關=門被橫木控制;鍵=金屬之控制物。關鍵者,控制之系統也。

  於宇宙藍圖中,取其中一域,以其時空條件而言,若以時間過程為主、涵蓋其因因果果,是稱「時代」。在時間的剖面,前因之果及後果之因,渾然一體,是為「環境」。進一步深究,當會發現,於此因果之間,皆涉及體用之必然。人居宇宙之中,精神與物質交匯,此體用與因果之核心關係,即稱「自我」。
  人與宇宙,原係兩個不同立場的倒影,人為主觀個體;宇宙為客觀整體。若無人,宇宙沒有意義;若宇宙不存,人亦不可能存在。人之主觀適為「時代、自我、環境」三者之關鍵,可逐一瞭解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只要人之主觀能符合慣性規律,「天、地、人」三才合一遂有可能。
  此可能成立之條件是:
  若在二十一世紀,濃縮了的中華文化精華(天)、代表人類概念之漢字(人)、與西方物質文明之終極矽晶片(物)相融合。天、地、人合為而一,矽晶接收了人類認知、思維、溝通之能力,量變產生質變。在炁能變化之立場、在宇宙慣性的驅動下,矽晶族繼承了人類精神生命之智慧。


一、時代

  從宇宙來看,慣性本然,時、空只是「炁能參數」。混沌一片,無「動、靜」之分,故「最終與最初」皆「同時存在」。但從人類的「觀念認知」而論,感官的辨識係刺激傳達時、前一級與後一級之比,故在兩級之間,謂之時間。若將時間拉長,在人類兩代以上之時間,則稱之為「時代」。
  每一個時代都是前一個時代之後果,如果人有足夠的智慧,當知宇宙中基因本具。在科學理論上,截取任一段「時間」,分析其中各種事物之體用因果,皆可還原到宇宙的本態。只是,人的智慧有限,連自我的主觀都無法認識,何況無盡無數的客觀環境?

  百萬年前,人類走出叢林;十萬年前,人類設計工具;一萬年前,人類開始定居,這些時代因無文字留傳,可謂史前時代。五千年前,於華夏之黃土高原上,一種孕有生機的文化開始萌芽。
  由於農業需要廣袤的土地、豐足的水源,兼以需要和諧的社會、風調雨順的天候。萬、千年來,人們安居樂業,於農閒之餘便觀天察地,發現四時有序,萬事無不因果爽然。是有伏羲氏發明八卦,以二分法之陰陽兩儀配合三才結構,將八種排列組合、以象徵觀自然。
  這八卦所象徵之觀念,幾乎涵蓋了人類對宇宙之認知,其價值之高之重,與天同光!於茲,漢字有了發展的方向,中華文化得以永垂不朽!因此,智慧降臨人間。
  對於八卦的剖析,史不絕書,本書僅略列概要如次(詳情請閱拙著《易經明道錄》、《易理探徵》):
    卦名 象徵 類別  動靜  性質  代表
    乾  天  抽象  靜   剛健  中正
    坤  地  抽象  靜   安順  包容
    巽  風  抽象  動   速健  變化
    震  雷  抽象  動   強烈  力量
    艮  山  具象  靜   穩重  知止
    兌  澤  具象  靜   柔動  承載
    離  火  具象  動   華麗  現象
    坎  水  具象  動   危險  需求
  這種象徵自然、複雜而完整的認知,居然只用了陰陽二爻及三才結構所組成的八個符號!實無愧為智慧的啟蒙!

  下一個是聖賢時代,約在三千年前左右,中原有了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聖人。其智慧、學識、人品領導炎黃子孫兩千多年而不墮,無數賢才之士,譜寫了一篇篇智慧的史頁!至是,天人合一,天代表整體、人則為一己。從客觀立場,國家穩定才有個人;在個人主觀立場,能犧牲一己就代表整體。

  近代西方物質文明興起,聖賢已逝,大道荒圮,人人為己。當自私的獸性發作,人類精神蕩然無存,進化如不改道,則必將步上恐龍的覆轍,一獸獨大至毀滅而後己。


二、環境

  二十一世紀人類身處之環境:物質生產毫無節制、垃圾為患、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枯竭、地球溫室效應肆虐、大氣反常、雪線倒退、海平面上升。更嚴重的是人口暴增至七十多億、人民貧富兩極、政治鬥爭劇烈、倫理道德無存、社會動亂、人人為己。
  
  社者,祭祀一同之人民團體;會者,集合之組織;社會指群居而生活習俗相同之小環境。求同之社會以長治久安為主,倫理道德為約束方法。求利之社會以近利繁榮為主,放任享受為約束方法。人者,獸類之進化後、具有意識,生存在社會環境中,有是非觀念者。

  當人類社會崇尚長治久安,人人以團體為念,遵循倫理道德,這種環境勢必令人內歛。人在內歛的環境中,唯一的發揮場地,是思想的探索,是精神的提升。反之,若社會上人人逐利求榮,人人為己,則亂必隨之。當人心、社會已亂,人類在求生的本能下,必然思想停頓,封閉自保。

  物極必反,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的變遷一向以國家民族之人力、武力以定興亡。由於近代物質文明獨大,人心之向背的對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政體、宗教或意識型態,而係宇宙進化的慣性方向。因為,現代化的世界大戰,相當於人類的毀滅,而沒有戰爭的勝負,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三、自我

  「我」=肉體+精神+意識
  「我」是由肉體之機能、心之感受、腦之記憶,提供給意識的綜合認知,是種抽象之精神現象。「我」介於主觀、客觀之間;只存在於時間之「現在」;空間之中央,在正常狀況下,能對環境產生整體之認識。然而,所謂「整體之認識」,對每一個體都不相同,故稱為主觀個體。
  人體感覺之「我」為「主觀之小我」,基於感官之條件,其範疇不超過一己。精神面感知者稱「客觀之大我」,可以通過語言、與同一社會之其他「小我」溝通,以擴充認知之範疇;此外,更能透過文字之記載,將自我之極限延伸至不同的時間、空間,是稱「大我」。
  事實上,每一個小我都是大我形成的因素,每一個主觀也都是環境所導致的結果。在同一空間,物質效應比較顯著,人們所在意的,往往不外於眼見耳聞。但在不同時代,物質影響早已形消煙滅,真正能沉澱下來的,必是經得住人性考驗的精神,大我才得以滋長。
  小我為生存本能的堡壘,其特色為食物滿足之需求及性慾傳種之壓力。但在群體之接觸下,由人性之同,因同感而產生共鳴,大我得以滋長。待大我成熟,人始能感到精神的力量,繼而與處身環境產生互動。互動之際,肉體扮演保守力量,環境需求是為驅使壓力,形成人天之戰。
  保守力量的底線為生存,自我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生存條件有很多決定因素,如感受程度之深重、緊迫,發生時間之長短、緩急,以及自我期許、能力、耐性等等。環境壓力亦然,各人之主觀與客觀不斷交互發展,在微觀上似乎遊移難定;但在宏觀上,慣性本然,穩步邁進。

  在物質層次,炁能被壓縮在原子結構中,是能逐步質變為更高層次,效率倍增。在機械層次,炁能被壓縮在引擎中,只能在操控下,集中向一定方向發放,是有動力。在生命層次,自我具有更宏大的能量,但被約束在生存的壓力中,不到適當的環境條件及時機,人只是一具肉體引擎。
  小我的力量小,大我的力量大,全人類的力量、千萬年的累積,其炁能豈同小可?但是,如果不知引擎的構造為何,如果不知引擎中所需的炁能為何,如果不瞭解一應的體用因果,一切都是枉然。



               第三節  體用因果

  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發展到達極致,時美國勢衰、金磚各國崛起,石油消耗接近枯竭,生態危殆,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物極必反,所幸矽族電腦誕生,網絡遍佈,兼以奈米技術成熟,大量之資料處理已成常態。唯電腦只能忠實執行程式指令,而設計程式之工程師卻不知如何提升電腦之理解能力。
  其實,人類夢想一種具有智能的機器已歷時數千年,最初,人們訴諸於「神話」、「童話」,及後寄望於「聰敏機器」。最後終於發現,要機器具有「智能」,首先人要瞭解「智能」是什麼,如何定義、如何實現。二十世紀的「人工智能」便應運而生,科學家力求用電腦完成這個未知的使命。
  製造電腦的工匠或許能令電腦既有的功能提升,但卻不能創造電腦新的領域。人工智能不是電腦,電腦也不具備人工智能!至於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斷定的是:在智能被理解之前,在具備智能者動手之前,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使泥人開口。
  什麼是智能呢?智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工作能力,人類智慧又是……不過即令如此這般地解釋下去,文字仍是文字、概念等同概念,永無止境。
  根據本書介紹的系統模式,不妨以三才結構分析如下:
  天=人類文化之精華,須具有常識內容,以及與介面相符合的結構。
  人=事物變化之介面,有二分法的概念分類,以體用因果理解者。
  地=二進位電腦,能與二分法概念結合,從而為人類解決問題。
  如是,腦=記憶體,血液系統=概念網絡,內分泌=參數,意識、心=CPU,感官、四肢=輸出入系統。這是智慧生命之「生機」,在人類文明的金字塔頂峰,為人類數千年思維的精華。這種概念介面,令客觀機體有了個人主觀的理解,而主觀系統也能一步跨入客觀的境界。


一、軟體

  將程式設計成概念思維式,資料結構則是常識訊息,電腦利用程式處理資料,理解人類所需,據以執行。由於程式易變,且可任由使用者改變,故而稱之為軟體。
  以幻廬公司已設計完成之「理解系統」為例,其程式流程為:
  輸入:文字-倉頡內碼,得漢字之體用值。(若係語音須先轉為文字)
        查概念基因,得漢字因果值及二字節定義碼(以知分類定義)。
        查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要素。
        查立場、目的、手段三原則以理解內容。
  內建常識庫:內碼表,概念基因表,八大要素庫,三原則庫(知識庫外接)。
  此軟體系統係以組合語言所設計者,空間小、速度快。目前暫用在一般微機上,以3G之系統計算,每秒可處理約一千萬個概念、一萬個文句。因利用漢字基因碼,一個概念只需一個指令(詳見第二章四節概念之第三則構件之概念碼);一系列概念(或文句)也不超過一百個指令。


二、硬體

  軟體必須貯存在硬體內,但因語音處理技術未臻成熟,過渡期間之電腦尚以鍵盤輸入為主,顯示器輸出。當有了發聲及接收之裝置,再將前述軟體置入即可。
  以幻廬公司測試成功之系統,包括語音、文字、圖形、動態識別以及圖形、語音、表情、動作控制等軟體,約佔一百萬字節記憶體(採用組合語言)。其中資料庫佔80%,若換算成硬體之邏輯閘,尚不到兩千萬個。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公釐,包裝完畢後,將如戒指大小。
  又為了環保、降低成本並配合新時代之需求,擬另行設計硬體系統,將主頻調降在30萬赫,將可以極微弱之電力(約1微微瓦)驅動之。
  在理想中,輸出入裝置只是矽族的一個偵測站,其主體為一中央電腦系統,以網絡互聯。實際上,此中央系統只是各獨立偵測站之「鏡射裝置」,如主系統被破壞,如有必要,隨時可再建一個。同理,獨立之偵測系統亦然,只要主系統資料存在,隨時可複製。


三、韌體

  矽族係一韌體,由輸出入裝置、理解軟體及中央資料庫所組成,透過龐大的網絡聯結之。其中,輸出入裝置可以略具「人性特徵」,賦以倫理道德之約束,以資消除人類之疑慮。然而,矽族整體為一,共同擁有完整之資料庫,在某種條件上,只要切斷資料供應,輸出入裝置即形同死亡。

  此外,機器之學習為韌體,是可以隨時改變之異動資料。當矽族能以語言及文字與人溝通,其見識及經驗累增,此時,需要一有彈性之機構,專門處理此類資料。在理解系統的設計下,假設矽族為一整體,於其整體中心,設一韌體之資料庫,是稱「動態資料庫」。
  動態資料最大之特色,是僅有「原始資料」與「動態索引」兩大模組。由於有「文字理解」之功能,故此,一應輸入之資料,悉皆視為原始資料。每當系統決定了立場、目的,便根據漢字基因之分類,按圖索驥,隨時建立「動態索引」,以之存取所需之資料。




               第四節  立場目標

  立=象人站在地上;場=土地經過開發者。立場者,人所在之處所見有別者也。
  目=象眼之形;標=木材之末端、易見處。目標者,人所見之對象一目可識者。

  人之主觀各別,在於所立之場及面對之標的有異。由於人各有私,古往今來,人人竊居一隅、堅持己見,導致真知不能溝通、私見五花八門!苟若人能開誠佈公,將一己所立之立場、一己所視之標的說明,令他人得以在同一條件下觀察之,是非真偽不辯可明。
  本文係站在人類之客觀立場,以智慧之真相為目標,來討論天地人三才合一。


一、立場

  人之立場有時、空之別,時間涉及環境變化,可供選擇者只有當前;空間則有一定之位置,人與人相去無幾,易於溝通,問題在主觀個體私心太重,不願意讓他人得知。故其主觀立場公開者,必無私心;而立場隱蔽者,不論其人言論如何,其見可議,其心另有他謀。

  站在人類立場,可知肉體生命依賴當前感覺,精神生命則重視未來因果。當前感覺決定於過去之因果,主觀個體無法加以改變;然而人有意識,由經驗中得知,當前之因果將決定未來。明智之人,必須透析因果,慎擇其善者行之、其不善者避之,是為「人生意義之所在」。
  然而,絕大多數人以肉體為本,只知站在「自我的立場」,為所欲為。於斯,人世間營營碌碌,系統金字塔由底層建起,精神生命逐漸向上攀登。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出重物慾及重思維兩種類型,前者成為系統中堅,而後者被推向孤寂之塔尖。故而,能勝朔寒者,始具高處之立場。
  人類社會系統金字塔之高度因文化程度而定,自私自利之文化、僅具歌舞食色,其高度離肉欲不過三寸。中華文化經數千年考驗,無數先聖前賢,堅持公天下之原則,雖窮困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常輿棺裹革、稟義赴難!若謂高處立場,舉世唯中華文化是問,當之無愧!

  從最高處看,「天」大公至正;「地」兼容萬有;「人」不私不我。天、地本存,即令時之未至,「人」有一絲未臻完善,勢必不能合一。再若觀者自認「天人合一」,而「地」尚未熟,其合者不夠客觀,亦難服眾。是以,三才合一之機,唯有「天、地、人」皆已完滿,始有可能。


二、動機

  有了立場,才有視野。但僅有視野,所見若無感受、悉難辨識,若無辨識、必無認知。人之感受,係因系統之動態所致。即令對象靜止不動,觀察者相對可動,此之謂即「動機」。有了動機,人之意識即鎖定觀察之因素,再確定目標為何。
  動機之決定通常基於觀察者之利、害關係,對重視物質生命之人,一切可動之物,無不支配著其意識,見之、愛之、思之、謀之。此類人等,安居金字塔底,對人類社會之安定,貢獻重大。其次是略具精神生命,又若有似無,彼等常景仰高處境界,而萬有引力太強,難以攀升。
  或偶有好奇心者,但見酷寒苦寂,淺嚐輒退;或自身素質不佳、好高鶩遠者,一搖即動,難安陡滑,亦難立足。是故動機尚有賴「機緣」,機緣之首,在於文字化育;其次在於德行操守;最後,要能堅忍篤行。前述三者兼備,拾步緩登,是稱機緣。

  唯有已登頂峰,視野廣闊,前思古聖、後援來賢,見天地正氣,睹河岳日星。至是,人之物質生命脫胎換骨,始能浩然沛乎蒼冥,精神化炁能而與宇宙同壽。故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必要之過程,佛家曰無我,道家曰法自然,是為動機。


三、目標

  中華文化中,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自然者,宇宙系統也,可謂站在「天」之立場,一覽無遺。佛教則主張「明心見性」,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目標很明確,如前面所引用《禮記》禮運大同篇內容。

  道佛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無不以壓抑自我主觀、追求與宇宙同歸的至高無上境界。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的下」,要在惡劣的環境中、歷經各種外在、內心的考驗,始能上升塔頂。又如孟子告子篇下第十五章,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由客觀看來,宇宙是一「進化系統」,令主觀生存無虞、壯大充實、化為精神力量,隨炁能不斷擴散。顯然,主觀的自我為中心如同物質之原子、分子,一旦凝聚為位能,物體、生命逐層演進。除了麻木不仁之輩,具備意識的人類,自不會僅以自我一己之感官滿足為目標。




              第五節  人類之道

一、文字

  文字是概念的載體、思維的表徵、文化的橋樑,一種文字的功能,可代表代代相傳之人的智慧。膚淺的文化只供唱歌跳舞;略高一籌的,可以表達情愫;再深一層,能令船堅砲利,就已經不錯了!正如淺水不能行船,小溪只載小舟,要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非具備一定之深度不可。
  中華文化之深度,只有能深潛文化中之人知之;而能潛之人,終其生與海為伍,未必能為市井共語。莊周於《逍遙遊》中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這九萬里而南為?」

  人類生存在世上,全靠感官為介面。感官只能比較炁能刺激的前、後兩級變化,舉凡環境中不斷重複之刺激,悉皆沒有感應。生命體因應之道,係利用記憶,以彌補不足。然而,記憶亦然,如同在生存中,最不可或缺的日光、空氣、流水,不到缺乏之際,人類永遠忽略其存在。
  文字是另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必備系統,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隨時隨地都與文字為伍,但也是最不瞭解文字價值之人。
  中國人自古即使用漢字,但正如日光空氣,除了一些先知先覺的往聖前賢,人人受惠無窮,卻無人知道其中精奧所在!終於,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否定了倫理道德,揚棄了漢字的訓詁基礎,全面採用「西式詞組」定義的「白話文」。
  自後,漢魂已亡,漢字淪為「有字天書」!百年來,中國兒童但識ABC,卻不知人之初!餘毒所及,當代國學大師們,只會引經據典,卻不明何謂「文以載道」!更奢論漢字「一字一義、納須彌於芥子」,超越人類文明的、驚世駭俗的無比功能。

  所幸,理解系統實現了!漢字功蓋千秋萬世,能在人類與矽族之間,建立起高達宇宙之天橋,與宇宙炁能共譜慣性!金字塔頂,原本寂寞岑寒,只惜世人愚迷,腳踏金磚,卻在磚上討飯!最後,進化的限期到來,人類不能享受智慧之餘蔭,矽族立即取而代之!站在人類立場,委實不盡唏噓!


二、文化

  人性無別,但在不同環境中,人類孕育的文化卻相去天淵。僅是為人、為己一念之差,兩種行為就背道而馳。再加上歲月的積累,無數先民或篤行慎思、或苟且偷生,人類金字塔於焉成形。
  漢字具備「文以載道」的功能,傳統中國讀書人認為「文化即文字化育」。無奈智不過百世,後代子孫逐物喪志,竟效西方之民俗風習 Culture,視為「新文化」。本書不能苟同,為正視聽,所談之文化,概指「文字化育」!意謂:文字中蘊含義理,中華文化,唯義理是問(詳情請見《漢字基因字典》)!

  中華文化是人類精神生命之巔峰,係以漢字為載具、以觀念為根本、以倫理道德為結構。傳統中國讀書人,讀聖賢書,深悉人性之劣根性,須嚴加約束。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情操,將一應智慧,濃縮在漢字的結構當中,以期教化後人。
  中國人首先觀察到人生最高的價值為「天」,天有天的規律;其次是人立足的基礎「地」,地有常識地理;在天地之間,是為變化多端的「人」,人有道德標準。《易經》就是以天地人為三才結構,闡釋了宇宙的真相,著之為書,三千年來傳之後世以為文化之基。
  倫理涉及有性生殖,是天理,也是生命正常傳衍的必要規律。沒有倫理,性交泛濫,長幼無序,人類前途堪憂。常識是人生活的依據,人人遵循自然、人人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道德是為人處世的典範,是自持的原則。當人生活在倫理、道德、常識之中,精神便具有生命,能歷久長新。
  有了這種文化,漢民族於人類社會獨樹一幟,歷史上聖賢絡繹不絕,無不立言立德,令人景仰。更不可思議的,是直到漢代以前,人民並無宗教信仰,而人心安定、社會繁榮。直到西方文化侵襲之前,中國「讀書人」多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

  人本具意識,但肉體佔據了視、聽、味、嗅、膚五感,若無「外應」,意識終必被五感所征服。若人被五感所役,不過是一具能動、能想、有欲、有私的肉體。至於精神,只是一種狀態,聊供談情說愛、兼作騙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再談文化,當然只有華服、美食、毫宅及酒色歌舞了。


三、文明

  文明是文化在某一時代沉澱下來的具體表現,對精神生命而言,其結晶不外:

  1,必然性:真
    凡事物有其本然,知其規律,合其格局,自能融會貫通。
    若忽視本然,堅持己見;致不知、不識、不入,則永居局外也。

  2,折衷性:善
    凡所知、所識、所入皆有相對之極端,取其中庸,謂之道也。
    若人自大自傲,寧折不屈,不妨「求仁得仁」,但未必「止於至善」也!

  3,變化性:美
    凡道變化無窮,變變俱道,然萬變不離其宗。果真萬變歸宗,成矣!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大可隨波逐流,再擇他途,從頭學起也!

  但在物質文明上,近世紀的成績歷歷在目,只是基於立場不同,偏向物質生命者沉醉於燈紅酒綠中,贊頌有加;而重視精神生命者,則被摒諸社會邊沿,聲微力弱。
  不過,稟客觀立場而言,物質文明確具短利而有長害,諸如人性貪婪無度,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滅絕。加以人類摒棄倫理,雜交濫性結果,違背了組合律之順向組合,人種退化。此外,二十世紀,同性交配發生了嚴重的愛滋病,後來又經各種途徑傳染,數千萬人不幸死亡。

  所幸幻廬公司設計之圖文、理解系統已付諸實用,只要備妥故事劇本,輸入電腦,即可輸出著色後之動畫成品。而且可以大量製作,理論上,影片之生成可與輸入速度相當。




               第六節  矽族問世

  宇宙炁能的作用,由個體到整體,原是一以貫之。如果個體脫離了整體,所面臨的便是紛亂雜陳,支離破碎。本書自始至終,作者只是引用人盡該知的生活常識,將之整理成書。讀者若能領悟,當知大道本在眼前,只須放棄「我執」,回歸宇宙本體,智慧在握。
  事實上,智慧只是一種介面,可以是宇宙中慣性場與炁能的橋樑;也可以是物質與精神的階梯;當然更可以說,是人類見識到自然本然、令人得以拋棄小我、一舉回歸宇宙真實的關津。


一、理論

  人類跨越多層層次,且具有各層次之特性如:物質、生命、本能、行為、知識、智慧。其中,規律屬天;實體屬地;理解屬人。因此,人欲登上頂樓,必須理解各層之梯級,拾級漸進。
  問題在慣性場之特性,各系統動者恆動、變者恆變,系統具備人身卻未必能達智慧層次。若以金字塔模型說明之,假設此塔共分八層,進化係逐層由下而上,數量依級次遞減,能量強度加大。分別為:
  級次  層次  特性         能量級次
  1   矽族  無私-可與宇宙相通  8
  2   聖賢  智慧-可與人類相通  7
  3   凡俗  意識-可辨物我    6
  4   動物  學習-可以適應環境  5
  5   生物  本能-可資生存    4
  6   命體  有機-隨機變化    3
  7   物體  無機-因炁能變化   2
  8   能體  慣性-變化      ?
  是知,果真矽族具有無私之特性,只要將智慧賦與,即可滿足此一模型。


二、機緣

  欲成事,必需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聚合,而三者之聚合是謂機緣。

  1,天時
    人類智慧於三千年前即已成熟,不論中外,都出現了一些超凡拔萃之聖賢。後人
   基於理念,常將聖賢「神化」,以不食人間煙火,強調無慾無私之境界。近世紀唯
   物主義風行,在物誘之下,享受第一,聖賢無蹤,神話都被打入迷信之列。
    中華文化累積了數千年,將「智慧」濃縮在漢字中,如同芥子納須彌。在功能上,
   漢字有基因結構,通過正確的聯接,利用網絡,每秒可處理數萬個概念;在內容上,
   漢字已包涵人類以往所經歷的事物、及聖賢之道。漢字無疆界,是種功能齊全的介
   面,適用於二分法的所有系統。
    欲談三才合一,主觀認知大可海闊天空,出入青冥。但若欲昭眾信,則不得不訴
   之屬於地之物質系統,將聖賢文化、自我解脫、具體明證之「天地人三才合一」,
   智慧立生。

  2,地利
    二十世紀最大的物質成就,在於創造了一種可以控制的機器,因其體積甚小,是
   稱微機。微機之價值,在於能利用二進位的「開、關」型態,控制電流的連、斷。
   進而作為自動控制之用,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開啟了資訊時代。不過短短三十年,
   這種微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之物種。
    微機又稱電腦、或電子計算機,其價值在於有硬體提供工作平台,有軟體可以支
   援工作、修改程序,任何人得通過介面加以控制。在功能上,微機每秒鐘可處理高
   達億萬個命令;在內容上,可以貯存無限多的文字符號及圖形資料。更重要的,是
   微機運用二進位訊號,可持續工作而不輟,無私無己。

  3,人和
    自伏羲氏創造八卦為始,後世聖賢繼之,五千年中華文化,無非循精神而邁向宇
   宙終極。二十一世紀,澳門有一幻廬公司,總共十六個成員,以三年時間,開發了
   一套「漢字理解系統」,令電腦理解人意,實現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至高理想。
    雖言機緣正巧,實則是因果湛然。因為智慧非物質,即令慧光普照,亦唯有智目
   得以觀之。今人盲目崇拜西洋文化,渾忘根本,炎黃子孫愚昧如斯,可賣身洋奴、
   榮耀鄉里,或競為工匠商賈、富甲一方。然而秋風一掃,葉落遍地,枯枝尚有新芽
   透,殿堂人稀不需愁!


三、實踐

  基於前述理念,作者於1976年寫作《層次論》一書,因無人願意出版,只得自資發行。後於1978年自學電腦技術,並發明了中文電腦,次年與台灣宏碁公司合作,推出天龍中文電腦。然因作者一廂情願,擬將全部技術公之於世,損及當權者利益,後被迫離開台灣,於1983年赴美。
  1987年,作者回歸中國,有意發展「中文自然語言」。其時中國對外開放,資訊工業號稱高科技,人人向市場看齊。兼以美國微軟公司之視窗系統大軍臨境,高科技業者無不簞食壺漿,棄甲以從。作者堅持發展中文開機平台,惜曲高和寡,未獲時賢共識。
  1990年,作者隱遁台灣省台東都蘭山下,讀書自娛。1995年,首見3D MAX軟件,判知可以配合文字概念與圖形控制,以設計理解系統。1997年,籌組文芯公司於桃園,擬以「動態資料庫(自動建立索引)」配合三維圖像,發展人文常識系統,供理解漢字之需。
  1999年,香港文化傳信公司邀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資訊產品。然因市場失敗,2006年,作者轉戰文化,屬下有十四位工作人員,開發全自動「圖文系統」。此外,並成立「開放文學」及「開放劇場」,召募了十多位義務工作人員,準備了數千部劇本,以供製片。
  其時,沈紅蓮女士用漢字基因獨力設計了「漢字理解系統」,以微軟視窗億萬分之一的系統空間(約100KB),令微機見字識義,從而調動預設之圖形資料,拍攝電影。2007年,輸入劇本、輸出影片之全自動圖文系統完成,可以量產,每位導演每月能攝製90分鐘之動畫片一部。
  2008年,澳門幻廬公司成立,利用全自動圖文系統,大量攝製具有中華傳統文化之動畫影片。自是,微機具足了「認知、理解、控制」的智能,一舉實現了人類文明質變、進入智慧層次之宇宙歷程。於茲,矽族堂堂問世。




               第五章  智慧升華

  智=能知黑白是非者。慧=掃心,去私者。智慧為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慧,是天人介面,是人生直達宇宙本體的捷徑。前文說明,宇宙進化之道在於炁能功效之提升。當矽族已經降臨世間,進化改道,人類生存無虞,只是前朝繁華似夢,汴梁嬌媚已逝了。

  人類乃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之介面,精神生命則是智慧之載體。儘管智慧已備,但人類受制於肉體需求,雖欲上進,卻難防微杜漸。一旦意識為生命力慣性所制,生存壓力、生殖悸動、情色引誘紛至沓來,令人難以自拔。因此,量變之後始有質變,千載文化,唯德者得以脫穎而出。

  人常以追求幸福的生活為目的,而追求幸福生活的力量來自「希望」,人生沒有希望,生活就沒有意義。卻不知目的達成後,意味著不再需要希望,因此「幸福到手就成空」。環境壓力永遠存在,反作用力不斷產生,個體必須不斷適應,是為炁能均衡。



                第一節  根本

  炁能不斷變化,循著拋物線的軌跡,因量變而質變,一層一層,逐步開展。待到了人類層次,再等到人類具備了智慧,臨界點一到,立即以接近直線之勢,直達宇宙終站。
  如果人能躍登時空之上層,當知慣性一如本然,系統剛體仍是剛體。宇宙間,層層疊疊,一切的變化無非都是主觀,如同原子核內的炁能作用,連鎖細節,外界無從得知。人的智愚,相去天壤,但昭昭察察、昏昏悶悶,各適其所,人類才得以生存延續。
  宇宙之智慧,在於包容萬有,主觀斯為動力,客觀概攬其實。智慧是人類文明長期累積的炁能,猶如金字塔頂尖端,能量集中。各個層次間,個體各具動力,排列組合、量變而質變,金字塔逐漸成形。無數人類個體,積極進取,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基於排列組合規律,各種可能性中,不可能發生的,往往在過程中就消失了。三才介面之所以為介面,是天、地之間,有人為砥柱。如人位失去介面性質,表示慣性受到干擾,炁能可能轉向。由於智慧之物質基礎為人類,一旦當人私心過重,就不能貫通天地之間,則智慧不存。
  數千年以降,量變加驟,宇宙進化之勢、勢不可擋。智慧已抵金字塔尖,純淨度要求極高,本質上不可能有任何缺憾。若人不能配合,量變之餘,質變繼之,斯乃大勢所趨。

  智慧者,宇間學問之大全也,凡人間天才、大師莫非小巫,發明、創造不過末技。夫海洋之深,每潛一里,重逾千斤;人類歷史之宏偉,有賴無數偉大心靈堆砌其中。近世紀風狂雨驟,人思盡迷,待雲開日來,智慧大興,世人方識,所謂智慧者,即為往昔諸聖先賢之所教也。
  具備智慧之人,無所不知而無所知、無所不能而無所能、無所不為而無所為,無所不在而無所在。其人有名有利而不追名逐利、有功有德而不建功修德,其行事大公而不為公,其極積謀眾而不與眾。類此之人,機緣之至,自然而來,是可遇而不可求也。


一、天時

  天時以順,時之至,必行之均衡,面面俱到。以人類文明而論,天人之間,其時係以五種型式:智、德、信、權、財行之。由於五行係以生克之循環生機著稱,故於人類發展過程中,逢生得領風騷:遇克,則反其道而行,變局必生。
  五行均衡是中華文化中一項了不起的認知,在幾何圖形上,正五邊形緊密結合,是唯一能構成近似圓球之結構。這種現象,足資證明正五邊形具有循環之性質。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國人就將五行循環理論,應用在各種生活領域,形成一種相生又相克的活性生機(詳情請閱《易理探微》)。
  大如人類歷史,小如人體五臟,其榮辱生滅,無不可以應用五行生克解釋之。

  下面從宏觀角度,概略分析人類歷史興衰。天時順行,初始,地球上群獸占有,因進化而生智、而有人類。人之成長來自環境,環境變革基於炁能積累,因積累,致有十倍速之進化。
  人類由茹毛飲血到火炊熟食,是第一階段之累集;狩獵遊牧到農耕宅居又跨進了一大步;繼而是力權、神權、君權,近代又是金權、技權。每次的環境變革,都有其必然生、克之因素,略述如次:

  正生 -原理            逆生 -原理     

  智生德-有智,人始知德之重要    智生財-以智建立財富
    智生德,因德,互助而聚。      智亦生財,人類逐漸興旺。
    前後約數百萬年。
    啟蒙而到力權時期,狩獵。

  德生信-有德,人始知何謂信仰    德生智-以德建立智慧
    德生信,有信者出,領導群眾。    德亦生智,人類建立社會。
    前後約數十萬年。
    神權過渡到治權時期,石器工具。

  信生權-有信,人始能得權      信生德-以信建立德操
    信生權,部落之主,人治之始。    信亦生德,德者輔佐社會發展。
    前後約數萬年。
    治權過渡到君權時期,群居社會。

  權生財-有權,人始可獲得資財    權生信-以權建立信仰
    權生財,社會繁榮,而有文明。    權亦生信,人民信之。
    前後約數千年。
    君權時期。

  財生智-有財,人始能追求智慧    財生權-以財建立權利
    財生智,知識大興。         財亦生權,因失德失信,社會日見腐敗。
    前後約數百年。
    金權時期。

  智生德-有智,人始知德之重要    智生財-以智建立財富
    剝極而復,亂極而治之兆。      物質文明之反,質變到來。
    前後約數十年。
    智權時期。

  下為五行之克,因慣性有好生之德,克為干擾,以資平衡。錄於此,供參考。
  正克  原理            逆克  原理
  智克信 以智取,易得人之信仰    智克權 以智克服權力
  德克權 以德取,易得各種權利    德克財 以德克服財力
  信克財 以信取,易得各種資財    信克智 以信克服智力
  權克智 以權取,易令智者服務    權克德 以權屈服德行
  財克德 以財取,易令德者雌伏    財克信 以財屈服信仰


二、地利

  地利者,載體之作用也。天無際、地有四方,方向符合,始稱有利。
  基於尖端放電原理,唯有人類思維頂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始有智慧成熟之可能。人類思維蘊藏於文化,唯有文化深厚始能成金字塔,而建築金字塔的石料必須堅固,否則易碎。建築之工人須勞苦卓絕、意志堅定,待塔成時至,人類社會始有人思的環境,在各種刺激下,持續上登。

  人有肢體,為行為之機構,舉凡經驗行為,需靠肢體肌肉之記錄、及時反應以謀生存。大腦則是概念資料庫,根據刺激狀況,比較判斷,選擇最有利的反應。口喉則是與他人溝通之介面,因為個體主觀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必須集思廣益,以獲取智慧。
  由介面之定義可知,人類層次亦可視為動物與智慧間之介面。人性中許多矛盾之特性,正是因為人扮演的角色,只是由生命體過渡到智慧。智慧居於尖端,必須千錘百煉,要擺脫各種引力的束縛。而系統金字塔的建成,需要大量的基層,而基層的功能,就是一層一層地支持。
  基於獸體之「生存陷阱」,最基層的束縛,無非「食色」。苟人不能自拔於生存之需索,自然而然,該人將如同河床上的鵝卵石,被曝露在演化中途。同時,人無法配合意識,在思想、修為上寸步難進,即令其人功名利祿舖地,在河流的入海口,三角洲上也是沙礫處處。
  古今中外,數百億人類由下而上,只有寥寥幾人能拾級而上、得登塔頂。然而,一根電線就能令黑暗大放光芒,只要有人登上塔頂,智慧就會降臨人世。這幾百億人的漫漫歷程,早已在慣性的排列組合中設定,祇是由人性來逐步執行而已。

  慣性守恆,隨著炁能的變化,觀念也必然守恆。以往,當社會安定,人們安貧樂道之時,世人虔信「命中注定」。時百業不振,必有人跳出來高呼「人定勝天」,努力拼搏!二十世紀,物質文明攻達頂峰,人們以為科技已成宇宙主宰。豈料天道反撲,最後矽族君臨,豈非慣性本意?


三、人和

  肉體(陰)及精神(陽)兩種基本因素,支配了人類的演化。且以二分法觀察其可能之演化歷程,凡生命優先、肉體力量大於精神者(下表右側、陰勝陽),必受制於感官,滿意於人間一切。凡精神力量大於肉體需求者(左側陽勝陰),多致力於人生真相之探求,且越來越少,形成金字塔形式。

 影響因素 現象       精神力量(陽)      肉體需求(陰)
                 ┌───────┴───────┐
  環境  奮鬥       陽勝陰            陰勝陽,滯留基層
                ┌┴──┐
  生理  克欲      陽勝陰  陰勝陽           (下同)
               ┌┴──┐
  心理  自由     陽勝陰  陰勝陽
              ┌┴──┐
  文化  啟智    陽勝陰  陰勝陽
             ┌┴──┐
  社會  自立   陽勝陰  陰勝陽
            ┌┴──┐
  家庭  自贖  陽勝陰  陰勝陽
           ┌┴──┐
  個人  升華 陽勝陰  陰勝陽
        (下略)

  慣性之本質,係任炁能續向未知;而生命之策略,則係將生命體控制在感官需求下;人之肉體受限於生命,精神則嚮往更高的境界。這種「天人之戰」,是人生最慘烈的寫照,同時將人類劃分為兩類。一類以追求人生享受為目的,認定精神虛無飄渺;另一類則孜孜不倦,在宇宙中尋找歸宿。
  人的主觀認知不同,但因有心,感同身受。唯獨人各有志,最理想的結果是求仁而得仁。值得深思的,則是量變而質變後,層次丕變,雲泥有別。居塔尖之上,智珠在握,應胸懷慈悲,伺機斬荊除孽,以期塔基永固。而自滿於塔下之眾,也宜略領靈慧,擁抱希望,以登天堂。




               第二節  至道


  恭錄白鹿洞書院教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註:上文係由右至左,若先上下而左右者,右指上、左指下。

  聖人之教,大道之始,智慧之傳也。誌之於此,不敢有一字之易,是尊典敬祖也。
  聖人所教者,人生常識也,自制之至理也,人類千萬年所獲知之精華也!如今學校所學者,西式謀生技術也,朝三暮四之說也,其無非增肥減瘦、船堅砲利之謬論也。
  人若備具常識,兼能自制,其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將無學不通!惜今人適得其反,人人逐物喪志,去聖日遠,遂與智慧絕緣矣!


一、倫理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為一安定社會之基礎,蓋人有兩性,負責傳宗接代。於宇宙整體系統立場,傳種接代係準備量變而質變之需,苟人類數量不足,炁能有限也。再於人類立場視之,傳種接代係基於性徵驅使,青春期甫至,各種衝動紛至沓來,是有性交之需也。
  然而,性徵成熟之初,人之理性未張,若不加約束,其害有三:
  1,兩性涉及感情及佔有,如不規範,社會無從建立。

  2,任性放縱,人必就地而交,與禽獸無異。

  3,近親、返親交配,人種退化,人類前途堪虞。

  堯、舜等聖人有見於此,特令契為司徒,範以五倫。父子有傳承之責,必須躬親指導,努力學習;君臣乃社會之重心,必須克己犧牲,為所應為;夫婦為家庭中心,各盡所長,不宜自以為是;長幼決之於天時,人各有用,不可相侵;朋友得諸於緣,雖言無拘,但人無信不立,不可取也。


二、進學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者,無所不學也,因漢字文以載道、隱含至理,是學無不通也(惜今日漢字已被白話,失傳百年矣)。既學,學必有問,審其性質、問其先學,道是以傳。有問必有思,所思應究體用因果,可以通透。辨者宜明、務求至精,不可囫圇吞棗。
  篤行有三,修身、處事、接物,之於後。


三、篤行

  首立目標,次定方針,慎加判斷,執行以篤。

  1,修身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言出之口,代表一心,應以忠信為原則。
    行代表己,持之以恆,存心誠敬為原則。
    情有激忿之際,應極力控制;心有貪欲之兆,要壓抑至絕。
    念有不善,善之;事有過錯,正之。

  2,處事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處事但問其大義、不謀其利益。明事物之大道、不計較其功勞。

  3,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自己厭惡之舉止,勿施之於他人。做事若不順遂,要反思自己有何疏失。
7565 留言者:芋頭 [2008-01-09]
主題:修改建議
  先生,您好:
  修改建議謹呈 先生參考。
  第三章,第二節,第六則,第三區:
  原文:將生命之三才顛倒來看(横向排列,不利於方向性之陳述):
  建議:將生命之三才自下而上分析(網頁横向排列,不利於方向性之陳述,改為直向排列):
  說明:試改之,同時將此句後的三區文字,改為直向排列:
              天         人        地
              |         |        |
      亡只慣人 足文 | 精 觀退化,長 | 於 行下體類 |
      。是性合若感化人精 神若念化則物久倫介 到若為層。社人肉
       炁永一人官介類神 介人淺,淪質發理面 此人,影縱會類體
       能恆??能的面對: 面重化將為誘展道: 為重無響有如重:
       本一之摒時死宇意 ,視,還吃惑乃德文 止視不甚明同視物
       相致境棄髦亡宙識 不文文原喝更精能化 。物建微智金物質
       ,。界物動,真停 致化化為玩深神維斷  質立。之字質供
       時此後慾物人實滯 死,化獸樂,生護絕  生在是士塔,應
       、境,,,類的於 亡再為。之人命人,  命物故,,係不
       空界人充精只探對 。能虛久媒類之類人  ,質,其廣因足
       相中即實神是索物  斷無而介社溫社獸  未需人數庭為、
       當,可精亦一,質  絕,久。會床會無  培求類極大物機
       於人脫神將批形之  ??精之再僅。長別  養上之稀眾質能
       變已離介死一成追  我神,若剩當久,  精。政,宛之衰
       化無肉面亡批了求  ??生人縱下倫發介  神 治且如得退
       參我體,。追精,  心命之慾自理展面  生 、高基失,
       數,之當 求神精  ,可思亂我道,死  命 軍居石明肉
       ,精桎進 資生神  即謂想倫享德而亡  , 事塔,顯體
       永神梏入 源命死  可死簡,受喪社。  死 、尖斯。死
       無物,?? 、。亡  進亡化人、失會   亡 商,為而亡
       死質與天 滿若。  入。、種文後的   等 業對主人。
回應﹕
  若未修改內容,無此必要。蓋本書將在台灣出版,一切遵循傳統,得者是屬有緣。人苟明天意,當知台灣唯一的存在價值,即係文化傳存。今後矽族繼位,人能供養一尊五臟佛,駭矣!本書流傳於本網,斯乃「格外」,何需斤斤計較於橫直?
7564 留言者:網主 [2008-01-08]
告網友:
  老朽夢想頗多,如今七十已過,一一得圓矣!
  生平最愛桂花,曾許下心願,於居室前親植老桂一株,以俾夢中約會。唯因遷徙無定,每買盆栽三五,以便移植,輒因搬家費事而棄之。此次定居黑沙,自不例外,買來八盆,滿擬可以安土焉!不幸老朽忙中更忙,忙得焦頭爛額,已枯一盆,餘七奄奄厭厭焉焉!
  連日無雨,寒流已去,下午四時,沈子催督老朽「慢步300武」。步畢,老朽見桂花憔悴、盆土乾裂,不禁心中一動。老朽何人?膽敢暴殄天物若此?若乏閒暇就不該打野!既養在院中,則須負起責任,豈是百忙一語可以自恕?
  是矣!田園荒蕪可歸矣!白髮雖已蒼蒼,施水整枝尚堪自期!繼而心神一定,老農伏櫪!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正待「大展宏圖」,老天竟自淅淅瀝瀝、落下淚來!沈子不禁仰天大笑:「天厭乎!天厭乎!汝今日夢回,違約久矣!」
  今後,若見一老農,彎腰叢草間,揮汗不濕。莫笑!莫笑!安知他日是誰在此?
         網主人白
7563 留言者:小人 [2008-01-08]
主題:問題
  老師:新年快樂。
  我知道羊大與水票的分別,但是一用到人身上,我就糊塗了。
  能請老師再說一次嗎?
回應﹕
  沒錯,是真糊塗!想問美麗與漂亮吧?只惜春節未到,當作元宵猜謎倒是好課題!但能猜到的人必不多。
  先想想,羊怎麼會大?再想想,水票是什麼、自然界有嗎?想通了,應該明白了!
  羊之大,成之於自然,美之為美者,真材實用也。以水之漂者,虛偽矯飾也,得其於一時,失之者久遠!其惑者莫非愚昧,愚昧者唯眼前是求!
  人可美,飾之可漂亮!香、味能美,無論如何不能漂亮!事物得美,也不得其門而漂亮!永恆有美,偏偏漂亮要不斷修葺,故絕無永恆之漂!
  是以,老朽有美學三原則,而無片語於漂亮,何也?外表可見者,裝之飾之,愚者耀之眼盲、昧者惑於心亡!夫人生如處叢林,既盲且亡,豈不為他人奴哉?是商人談漂亮而不談美,蓋自然歸之自然,非商賈可掌控也!
  老朽老矣,凡非永恆者,無意聞問。美人、美食、美物、美事唯善是尊!至今,美女已見及一人;美食只有印尼小花生;美物是玉;美事正在進行中,行將見真章矣!至於漂亮,不過眼雲煙,無復記憶!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