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111 留言者:胡又天 [2000-04-27] |
主題: 多謝解惑,不過關於"如"字似乎答非所問,字典原文"下系統﹕所屬概念,引申概念等。如﹕如輪轄軸軛輛轍轅轗轉轎轖輘等。"我是懷疑多了一個如字. 留言者﹕胡又天 留言日期﹕2000-04-27 10:03:23 在"易理探微"一書中看到"按步就班"一詞,我以前所學是"按部就班" ,查辭典也是"按部就班",請改正。這個成語寫錯的人愈來愈多,已有積非成是之態,敢問遇上這種情況,該是順其自然,還是撥亂反正,或者是看該詞錯得有沒有道理而定? |
回應﹕ 子為學認真,詰理至明,可喜可賀,所言甚是,茲敬覆如下﹕ 1,「如﹕如…」確是多了一如字,多謝指正。 2,成語是指前人所傳述「已成一固定觀念之用語」,「按部就班」出自晉陸機《文賦》,原詞為﹕「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意指依文義類別而定言辭順序。後人引用時,以為是﹕「一步一步地做,直到工作完成」,其實是錯!因此,又有了「按步就班」的創造,這兩詞,要看用在何處,不能一概而論。 引用成語的好處是方便,但必須精通原意,否則如何「按部就班」﹖文字詞句本為「達意」,發前人之未發,是為創新。食物需要消化,食古又怎能不化﹖正與誤之準則,在於「本意」,得意而忘言,可也。 |
#舊 112 留言者:小道 [2000-04-30] |
主題: 朱先生常談到易經太極陰陽等的理論與應用,能否也談談(或出書﹚中國另一塊寶河圖、洛書的意義與奧秘﹖ |
回應﹕ 不論中國外國,在歷史上都曾有過一些傳說,昧於當代之知識,有些瑰寶過於先進,難以發揚光大;也有些糟粕,以訛傳訛,真假不分。「河圖洛書」屬於後者,由於易理虛玄,易辭博大精深,而易占又若無似有,前人必須穿鑿而附會之,是有此說。 查河圖洛書,不過九個數目字繞圓陣的排列圖形,取其一數(5﹚居中,正好餘下八數,作為八卦之序列,如斯而已。由於八數可分兩類,相對者皆積為十,其排列組合有各種變化,習易者把玩簡單的數學魔術,頗能混淆視聽,將易理推向玄境,不可取也。 |
#舊 113 留言者:姒嬴 [2000-05-02] |
主題: 朱先生您好﹕(想請教您關於人事問題﹚在下任職於某公司,年屆退休之齡,奈何公司有不發退休金之意,甚為苦惱。先前已有發不出款項之兆,公司希望個人能多加配合,以渡難關,其實只是藉口。近些日子更以公司進行精簡計劃裁員,實則欲安排不適之工作,令人知難而退。另一方面,公司同僚各營私黨,不肖者遠和工會相通,近則諂媚上級,常有不法情事,或羅織罪狀加害他人,或信口胡言,無中生有,令人有口難言,懇請先生撥冗給與解惑,不勝感激。少典05.02.00 |
回應﹕ 人生為一「試場」,成敗得失,視應試者之目的而定。苟若人缺乏目的,隨著歲月的消逝,一切化為烏有,成敗得失皆空。在客觀環境中,各人之所作所為,只有在明確的目標下,才有對錯、是非,才可以討論、分析之。 須知海潮有起落,山巒有高低,人間有喜樂,世事有興衰。當天色陡變,風雪襲人,或天災兵禍,生靈塗炭,怨之蒼天,又奈之何﹖再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公司,甚至個人,成敗得失莫非日夜早晚,興衰榮辱也只是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 古聖人說﹕「亂邦不居,危邦不入」,那是指一個有能力謀生、不需要依附權貴的賢者。人若有志,當利用時機,努力充實自己,才有條件慎選良枝,伺機行止。果若不然,就必須溶入國家社會,逆來順受,因人事之私,隨風雷之勢,致驚心動魄。 人是測驗的對象,故為問題之源,唯有瞭解自己,適應環境,以期識時明理。千萬不要妄以為人有改變環境的能力,更不要捲入無法掌握的事件中,否則得不償失。 茲假定閣下為了生存,必須苟且謀生,就該容得刀刃在心頭,一切「忍」之。須知天下烏鴉皆黑,公司之組成,本為私利,不為人上人,便成俎上肉! 本人有幸,早年就看清世事,知道所有問題都在自己身上。擒賊擒王,我決定控制「自我」,堅守一個「捨」字訣。經過一段奮鬥,我終能捨得情,捨得利,名能捨得,位也能捨得。「捨」得乾淨,心頭空明,人生無處不是大自在。有人借錢,我從不討債;有人爭權,我退避三舍;有人盜名,我更是哈哈大笑,樂不可支。蓋我若得一人,一人即佔有我;我若有錢,錢就控制我;我再有權有勢,身邊就會飛來成群蒼蠅,煩得死人! 到得最後,唯有一個「時間」難捨,其實錯了!時間當然要捨,否則就是為德不卒!時間又怎能捨呢﹖自殺了事﹖顯然不是!要捨就是不要被佔有,捨時間指的是不被時間佔有。唯一的法門,就是不斷地努力學習,讓大腦忙碌,忙得讓時間插不進來!久而久之,我的智慧大增,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能遊刃有餘,是拜「捨」之妙也。 今天這個社會上,人人都病於「捨不得」,於是把時間花在「爭取」上。「爭」的結果又得到什麼呢﹖小爭有小亂,大爭有大亂,心亂、人亂、社會亂、國家亂,人際關係、環境遭遇都亂成一團,亂到心浮氣盛,完全失去了方向目的,直到互相毀滅為止! 既然閣下有此一問,老朽遂有此一感。最後奉勸一句,這等公司,正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留下來不妨苟且偷生,再不然「捨得」一切,想都不要再去想它! |
#舊 114 留言者:重華 [2000-05-05] |
主題: 我覺得"蒼頡"這個名字不如原名"倉頡" 好,原因只有一個:不好看!不管任何其他因素,就單從圖形賣相而言,"蒼"字看起來就沒有"倉"好. 再者,"倉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兩字要組合在一起才有意義,但是"蒼頡" 組合一起乍看看不出任何特殊涵義,直覺反應是寫錯字!我比較喜歡"倉頡"這個名稱,希望能不要改!而且我認識很多人都是從倉頡輸入法而對造字老祖倉頡產生或加強印象的.建議朱先生不必因個人一己心態之轉變而將"倉頡"更名,畢竟"倉頡"已經陪我們走了二十多年!又"蒼"有"蒼老"之感,雖然合於你朱先生本人的心境,但是我們年輕晚輩用起這蒼蒼的東西來,感覺還是怪怪的,不大對味!還是倉頡原名好,又漂亮又簡潔又有涵養,也有民族的自尊與驕傲! |
回應﹕ 史記名「倉頡」,漢書藝文誌則作「蒼頡」,兩字古時相通。至於誰較漂亮,我看一個鼻子長,一個眼睛小,都差不多。宇宙在進化中,隨時間及應用的需要,重訂倉頡自有其必要。正名為求方便,否則一家兄弟都叫倉頡,怕連做父母的都受不了。 說到這裏,記得我上次講了不少「捨得」,因為只有先「捨」,才有後「得」。中文用字之妙,無與倫比,「倫比」是指「人侖著(繞著圓形、全方位﹚比較」。我們希望輸入方法越容易越好,那什麼又叫「容易」呢﹖答﹕「能容納各種變易者」。世事恒變,人要心胸開闊,才能多容廣納。只有如此,人才能面對恒變的世事,是稱「容易」。 什麼名字不重要,「容易」就好。這次編碼,完全出自沈紅蓮一人之手,工程浩大,建樹良多。因為她頭上有髮,所以在倉字頭上加了些筆畫,斯為容易。 |
#舊 115 留言者:小生 [2000-05-06] |
主題: 請問朱先生對道家的丹經、丹道有何看法﹖ |
回應﹕ 嚴格說來,「道教」不具有「宗教」的本質,充其量只能謂之「民俗宗教」。民俗宗教出自社會大眾的需要,而非源自對宇宙世態的探討,如同「神性宗教」、「原始宗教」等。其因係上古時代,中國已有《易經》一書,後人凝聚在「黃老思想」下,認為大自然本生於無,人依附於天,一切理所當然。直到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人大吃一驚,原來在天、人之外,人還有「心」!據以教之,是為「宗教(有所宗之教﹚」。 其實楚人早就對「仙(山中之人﹚」有非凡的遐思,齊魯方士更將之發揚光大。為了迎合人性好逸惡勞的惰性,又能配合戰國諸王侯驕奢淫佚的需求,便有了長生不老、吃藥煉丹等速成妙法,進而大行其道。其後又經燕、齊、秦諸王的尊崇,蔚然成風。 後漢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遂有黃巾之亂起,張角號太平道,張脩號五斗米道,又有張魯行天師道。三張雖皆兵敗,但『張天師』之名在民間已廣為流傳。後人借助民氣,為道教立傳,以張魯的祖父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才有了「道教」。 既有了宗教,就必須有些「神話」,以吸引信眾。於是修仙、驅鬼、練丹便成了道教的基礎。事實上,丹經、丹道原係人對自然規律追求過程中的一些記錄,可以說是一種「啟蒙科學」。 西方的化學源自研究丹道的《周易參同契》,俗云「外來的和尚能唸經」,在早期,西方亦然。約在西元一千年左右,正值中古「黑暗時期」的末期,一些苦修士在聖經之外,看到了參同契一書,也是大吃一驚。他們在苦心鑽研下,發現丹砂(汞﹚果然奧妙無窮。由於西方沒有「自然(來自必然﹚」一說,故發而攻之,遂成今之化學。 「丹汞」是化學之道,「丹田」是生理之道,故丹道有其必然的價值,究之則可,只是千萬不要迷信,丹道絕非升天之學! |
#舊 116 留言者:泉 [2000-05-07] |
主題: 請問朱先生有意再收學生嗎﹖ |
回應﹕ 在諸多問題中,箋箋數言,此「道」最難。 數十年來,老朽一直嚮往於孟子之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問題在﹕何謂「英才」﹖英者,草之中央部份(按本義﹕草央為花,精華也。﹚,才者,實質也(本義為﹕象草木初始之形,生機,時之起始,引申為能力。﹚生命莫非傳種接代,植物不過開花結果,人呢﹖人之精華絕非「精卵開花」,否則將與「草木同朽」也。 果真,人中英才當與時代變遷,生態演進息息相關。也可以說,人繼承了宇宙中物質生命,進而衍生了精神生命,故而人較草木、鳥獸更符合進化之大目的。所以,聰明才智之士,如若未能配合時代之需求,不能稱為「英才」。而時代又是前一時代的累積,唯有以人為本,放眼古今中外,以天下憂而憂者,方可稱之「人中英才」! 欲得英才而教?難以哉、難矣哉!今天下擾攘,物質當道,人但為己利,不願多拔一毛!人之能力越高,其所處身之漩渦角動量越強,其自保之私心越重!老朽儘管有通天徹地之能,卻無改變人性之道。退而思之,日雖將墜,夜未必寒也。 目前老朽全力發展漢字基因工程,以期於「資訊生命」中,永保漢文化之大公精神。若有賢者願摒除私念,協力奉獻,自是無任歡迎。在廣義上說,可稱為「弟子」,但十年寒窗,是否「入門」,尚有待考驗。 「弟子」暫且不談,先由「掃地」做起,是之謂也。 |
#舊 117 留言者:胡又天 [2000-05-07] |
主題: 首先, 多謝朱先生不厭其煩地給我解惑與鼓勵. 看了朱先生"得意而忘言可也"的答覆,我另有些不同想法: 誠然"按步就班"為"按部就班"之意的引申, 現在兩種說法都通, 但我想我以後會用同義詞如"循序漸進"來取代"按步就班"和"按部就班". 畢竟"按步就班"的開始是一個錯誤, 如同"每況愈下"出於"每下愈況"之錯; "私心自用"出於"師心自用"之錯, 雖然這些錯誤已經逐漸積非成是, 可那還是不免有些爭議的成分. 若使用正確的原語, 又可能引申不當, 如"每下愈況"之"下"原義是摸牛的乳房(若我沒記錯的話. 我是看李敖的節目學到的), "每下愈況"的意思是"摸了很多次以後, 狀況就愈來愈明顯了". 而"每況愈下"的意思"狀況愈來愈差"與原語有所偏差. 現在我既知道新語是錯誤, 原語的含義又和我所要表達的有偏差, 在斟酌字句的考量之下, 最好就是兩者都不用, 另選一個沒有爭議的同類成語來表達, 不知朱先生以為如何. 還有一個易經經文的問題,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字顯示不出, 我改為無)之"夕惕若,厲無咎"是易經明道錄, 也是以前一些易經今註採用的斷句法. 以前我看李敖的節目, 李敖說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夕惕,若厲,無咎", "夕惕"是"君子終夕惕惕"之簡, 這部份我學識短淺不敢妄言, 但"厲無咎"我想"無咎"是一定該與"厲"分開的, 因為易經其餘的經文有出現"無咎"者, 都是獨自成句, 沒有跟別的字連在一起的. 臺灣古籍出版社新出新註新譯的"周易"中, 則斷句以"夕惕若,厲,無咎". 先生對易經有研究, 雖然方向不在經文的考據, 不過我還是想請問一下先生對此的看法. 留言者﹕胡又天 留言日期﹕2000-05-07 08:53:03 更正﹕剛剛查辭源, "每下愈況"之"下" ,是踐踏豬的股腳,檢驗其肥瘦。後"每況愈下"與原義異,已經積非成是了一千多年,顯然是可以為大眾接受的,我想我也不會再迴避它。 |
回應﹕ 老朽日前教學生「看電影,學主題。」正好看了一部美片﹕「Night Falls On Manhattan」中譯﹕「夜襲曼哈頓」(註﹕商業文化另一章﹚。 此片建議子細詳之,蓋人世繽紛,無非灰色片片(此非主題﹚,黑白不易執著(正是前日所答﹕「容易」一詞的見證﹚。 查古文本無「斷句」之必要,後人受西化影響,遂有此招。古文與「電影語言」很相近,都是以前後畫面(漢字原為圖形﹚相續,從動態組合中「領會」其主觀感受的「主題」(每段有每段的主題,一篇有一篇的主題﹚。子可見電影有「句讀」﹖ 原文﹕「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不論怎麼斷句,其組合不外「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要素。按照文字的前後順序展開如次﹕ 人﹕君子 ––有心人(當然,「非君子」則與本文無關。﹚ 事﹕君子終日乾乾––人朝夕不怠。 時﹕終日夕 ––指從早到晚。 地﹕(未明指﹚ ––任何地方。 物﹕(未明指﹚ ––無限。 情﹕乾乾夕惕若厲––乾者人動,惕者心動,儘管情況嚴重。 理﹕無咎 ––沒有錯誤、災禍。 法﹕(全句﹚ ––意指小心謹慎地處世。 此句為《易經》「乾」卦九三爻之彖詞,指君子「先天下之憂而憂」也。 文字不可能精確,至少古人無意於此,何苦一定要為古人斷句﹖(讀習慣了自然會得其意﹚就算不得已而為之,也沒有必要大動干戈。 當然萬事皆有例外,所以才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趣談。奉勸子多事義理的鑽研,所謂君子不「器」,人生太多重要事待做,咬文嚼字不也器乎﹖ |
#舊 118 留言者:泉小子 [2000-05-08] |
主題: 本來想今年大學畢業後拜訪先生,以求跟隨先生工作及學習。但聽先生一席話後,自問未夠能力及學識成為先生的弟子。不過小子會努力自修,達至「小賢者」再為先生及漢文化效力。敬希先生今後能指導小子。小子希望對漢字基因研究作深入了解,該從何處入手﹖ |
回應﹕ 「漢字基因」係以科學方法,分析、歸納「漢字」所得者。現下已與「聯經出版社」林總編談妥,將共同整理「漢字基因字典」,發行推廣。此外,亦將出版「漢字基因教材」,以饗同好。子若急不迫待,建議由「訓詁」下手,或參考許慎之《說文解字》亦可。 |
#舊 119 留言者:傑克 [2000-05-08] |
主題: 先生謂句讀之學小矣,可得意忘言!此言極佳,然吾等小子於為新世紀成長,國學底子不佳,何能如先生得魚忘荃﹖吾恐難得魚之形矣!又,先生大作﹕老子止笑譚闡述﹕常無欲以觀其妙…。亦提及斷句之功。倘若斷錯,其義差矣!不知先生可否教我﹖ |
回應﹕ 子言之有理,今人國學淺薄,勢須「斷句」,否則難以領會。然古文相當於「原始資料」,「知之必知之」,今人之斷句,係建立在一己之主觀上。以《老子止笑譚》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為例,若知老子之中心思想為「無欲」,當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人斷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主詞乃人;若斷為「常無」,主詞指什麼﹖一本經書,流傳千載,怎會如此疏忽﹖﹚這正是西化之後遺症也。蓋西方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專事標新立異,連老子的本義都不顧,又何必注老子﹖ 前文曾提「下雨天留客天……」之句,其句即供主觀判斷者(在主人及客人立場,斷句不同﹚,人常故意模糊其立場,以測「知音」者。今天或認為不夠明確,但進一步思之,一句話在不同的立場竟可「各自表述」,是「統」是「獨」,不已「路人皆知」嗎﹖ 是以,斷句係以原作者之意識中心為度,文字之趣味自然洋溢黑白之間矣! |
#舊 120 留言者:Lawrence [2000-05-08] |
主題: 朱大師﹕本人正拜讀「智慧之旅」一書,雖未閱畢,但覺其中所載實非大師之生平這般簡單,內裏處處流露出人生智慧。本人對中文電腦的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然本人於電腦設計方面智識貧乏,實難助上一把。現請教朱大師,如想就著大師對電腦、人生、中國文化之理念進發,不知有何途徑﹖如能得大師指點,待略有小成,自命有能貢獻於中文電腦發展,望能追隨朱大師探究人生智慧,此乃本人之心願。 |
回應﹕ 電腦為一工具,遲早將成型固化,最後為人所用。工具是促進效率的不二法門,但人若腦中缺料,「雖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歷練人生(指個人自己﹚,領略歷代眾多前賢之經歷(指文化﹚,即是人「精神原料」的寶礦。人生相當一個試場,社會是一面鏡子,傳統則宛如一座巨大的舞台。台上出相入將,台下人來人往,人呢﹖轉瞬眾生,坐觀古今,得失一心,不正是真實的寫照嗎﹖打從此處下手,無住於心,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