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 留言者:guest [2002-03-19] |
主題:著作下載 著作下載網頁壞了, 抓不到東西, 請看看。 |
回應﹕ 抱歉,本公司網站正修護中,諸多不便,請諒。因老朽六親不認,得罪裙帶太多。近來常有人來此破壞,正裝設防火牆中。 若人以無私自任,慎防身邊私人!先聖曰﹕無欲則剛,有欲則私至,則私必害公。老朽過去作孽,今承惡果,實足為眾人之戒也! |
#2565 留言者:guest [2003-01-14] |
主題:書難道不是學者專家寫的﹖ 「上學天文,下習地理,完全不假學者專家(是故無染),一切自行看書,自我摸索。」 請問從學者專家求得的知識,和看書得來的,不是一樣都須經過反覆思考和驗證,才能融會貫通嗎﹖ 兩者有何本質上的不同﹖ |
回應﹕ 兩者分別甚大,可謂一種行為、兩極態度。一種操之在人;另一種全靠自己肯定,自尊自信不假他人(閑花野草也)。「從學者專家求得的知識」指親自求教,因專家學者=人;而「看書得來的」是自行摸索,蓋書≠人,而是人的「沉澱」。 人的問題,是依賴性很強,一不願思考,二不願下功夫,三不願走冤枉路。 學而不思則罔,看書是學習的方法之一,思考靠自行。很多人看了書,腦筋未動,開口就問,好揀現成的,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或左眼進右眼出)。 看書自修必須下足功夫,因為一段沒看懂,下面就難以回頭。如果有人可問,何必記憶理解﹖這些功夫都可免了,因為被問者「應該清楚」! 走冤枉路當然不好,專家之所以為專家,就是在學校或工作過程中,先學會了「失敗的錯誤經驗」,知道如何避免,故有「成功的效率」。 然而,一切在變,過去不能的今日未必不能;此地不能的,未必其他地方不能;某甲不能,乙為何不能﹖老朽也不相信有什麼人有什麼「發明」,不過「發現」而已。為什麼有人會發現呢﹖就是當人人認為不可能之際,多挖了一鋤頭罷了! 不妨檢查今日世局,簡直一塌糊塗!而所有專家學者口徑一致,問題的藉口一大堆,人人看法一致,但沒有一個問題解決得了!這不奇怪嗎﹖不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嗎﹖為什麼知識爆炸了,專家學者滿地爬,人間變蟻垤,凡人成了劫灰﹖ 問答很有效率,一句、兩句話就夠了。語言只是最表層的「概念」,一個小時的演講,多少語言,常常只代表一個觀念。書上一句話,人可以自由想出千萬句,但若求問,答話只是一、兩句。如同特效藥,吃久了,抗藥性就高了。 本網就是明證,並非老朽不願指導,而是老朽生平最討厭「依賴性」太強的人。因為在過往的經歷中,沒有見過任何一個軟骨頭的攀藤,能夠自己站起來!殘酷的是,這些攀藤「黏勁」強,毫無同情心,把一個生命纏死了,頭也不回,又去纏別的! 看書首要的是訓練「眼光」,光看一本書、一個著者名字,怎知道該不該看﹖值不值得看呢﹖老實說,不知道!老朽見過名家著的下三爛,也讀過千里內外的芳草。時間久了,當上多了,鍥而不捨,最後就能一翻兩瞪眼,即知好歹! 要訣之一,是看出版書局、出版年代,蓋各書局有不同的風格,各時代也別有特質。其次看寫序的人,其品格學識如何﹖寫的內容與本書有關否﹖再看書目,有無條理、有無章法﹖若都過了關,才一覽流水帳,若無新意,立刻閤上。 問人如何﹖保證黨同伐異,臭味相侵,人人互染也! |
#2579 留言者:guest [2003-01-17] |
主題:補充一下 「觀身是苦」在大正藏中只出現兩次﹕ 維摩經抄﹕「五種觀門。一『觀身是苦』。二觀身空。三觀身無常。四觀身無我。五觀身不淨」 (大正 85 冊 426頁上欄)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捲第三十六﹕「由是一切有情。於其命根亦復任持。以別相觀身無常。而不厭離生死。以別相『觀身是苦』。而不樂住涅槃。以別相觀身無我。而不遠離化度有情。以別相觀身空寂。而無畢竟寂滅。以別相觀身遠離而不捨善法。」 (大正 11冊 876頁上欄) 維摩經抄在第85冊,本冊所收者被疑為後人杜撰的偽經。 反之,「四念處」共出現 2330 次,其中阿含、般若部出現近600次。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有興趣深入者請逕往 www.cbeta.org 。 印順導師對四念處的解說﹕ 「四念處」,這是被稱為「一乘道」,能滅憂苦的重要法門,菩薩就以此來救治眾生。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菩薩以身、受、心、法為繫念處,心住於此而正觀察,所以名身念處(或譯念住)……法念處。以念得名,而實體是念相應的智慧。 四念處有二﹕ (一) 別相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 總相念處﹕觀身為不淨、苦、無常、無我;……觀法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本經(《寶積經》)所說的,也是總相念處,但歸結於無我。因無常、苦、不淨等正觀,最後都是為了引發無我正見,這才是四念處法門的宗要。眾生對於身、受、心、法,總是有所取著,起常、樂、我、淨四倒。所以佛說四念處 ,對治顛倒,不再取著。 (《寶積經講記》,頁163) |
回應﹕ 謝謝指正。恕本網有言在先,不談宗教,只作指引。 |
#2655 留言者:guest [2003-02-09] |
主題:關於吃素的質疑 「植物非生命焉﹖植物無感乎﹖」 植物有感,但層次和動物不同吧﹖ 無脊椎和有脊椎感受層度不同吧﹖ 越高等的動物,其反應越快,感受力越敏銳,情緒也越豐富, 蟲被踩殺,只是滋的一聲,魚蛇被殺,扭動不已,豬羊牛被殺,呼號掙扎, 猿猴被殺,反應和普通人(慷慨成仁、從容就義者除外)幾乎是一樣的。 親眼目睹而能不起一絲惻隱之心者,良知一定有問題。 人陸近來發生食死嬰的事件,非素食者恐怕也不會視為理所當然吧﹖ 死嬰不該吃,難道猿猴就能吃﹖成年的黑猩猩有人類五歲小孩的智力, 吃它不就比吃嬰更不道德﹖ 大乘佛教認為,茹素是培養慈悲心的法門, (慈悲和傷害意願成反比,慈悲心越大者,越低等的生命都不忍傷害) 從生態的角度,吃素也是關懷地球資源的具體行動。 (生產肉食需要的能量和資源是植物的十倍到百倍。) 醫學上的觀點,減少肉食性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具有極積的意義。 (很多人喝小麥草,果菜汁治好重症,從來未聞大魚大肉能利益身心) 這是對小我和大我都有利益的事情,為何要反對﹖ 我想朱大師反對的是教條式、毫無理性基礎、自詡清高的吃素行為, 沒有智慧的人不但是吃素,做任何事想必都會引起朱大師的怒氣, 但問題不在吃素本身,況且將植物和動物混為一談,很難令人接受, 故懇請朱大師不要因為少數冥頑不靈者,否定茹素這項崇高的行為。 您一人吃不吃素和大局無關,但您一言一行,很多年輕人視為表率, 若因為您的言論影響,成千上萬人放棄吃素的念頭,那豈不是罪過﹖ |
回應﹕ 罪過!罪過!曲解佛旨者,不亦魔乎﹖ 本網歡迎講理,但不能容忍「無的放矢」!請勿用什麼「死嬰」相激!人有良知與否,不妨用「理」說明,披羊皮的狼,老朽不屑答理! 今日社會型態丕變,人若不能「知情」,還能如何「達理」﹖ 所言﹕「大乘佛教認為,茹素是培養慈悲心的法門,(慈悲和傷害意願成反比,慈悲心越大者,越低等的生命都不忍傷害)」 本網不談宗教,只尊釋迦佛意.事實上,我佛入滅迄今,世上還存多少慈悲心﹖但見大廟專供「素雞素魚」,其心何濁、其意何殊﹖若不忍傷害「低等的生命」,那麼植物可犧牲乎(閣下並未否定植物之生命)﹖ 所言﹕「從生態的角度,吃素也是關懷地球資源的具體行動。」 老朽未之見也,口說無憑!「關懷地球資源」應包括石油的消耗!為了大量保存、運輸新鮮菜蔬,方便了一己,汙染了大氣!有誰關懷了什麼﹖ 所言﹕「生產肉食需要的能量和資源是植物的十倍到百倍。」 請不要說外行話,只為了找個光彩的理由!老朽不學無術,但卻是農藝專業。三斤雜量生產一斤肉(青草、蔬菜有水,故要用六斤以上),其提供的能量約略相等。但由鄉下運菜入城,其容積、保鮮、消耗是肉類的五到六倍(蔬菜一斤多少錢﹖雞肉一斤多少錢)!所以一到颱風過境,蔬菜飛漲,豈是「奸商囤積居奇」可以推諉﹖ 所言﹕「醫學上的觀點,減少肉食性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具有極積的意義。……很多人喝小麥草,果菜汁治好重症,從來未聞大魚大肉能利益身心。」 是也!為了自己的幸福,恭喜!遺憾的是醫學上並未說﹕「茹素長生」! 老朽非大師,只是個草莽野人,離群索居,實因與時賢難有交集也。 老朽從未反對茹素,前文只是解釋茹素之理(民主自由時代,不能因老朽已老就禁止發表意見)。語中言及曉喻弟子之事,老朽等非出家眾,日夕為「理想」奮鬥(各人之理想不同,道不同勿與謀,請勿諍),怎可能專為一人準備素菜﹖老朽的獨木橋僅能供數人行,別人的陽關道老朽從來沒有反對過!老朽被扣過各種帽子,請勿栽贓反茹素! 有智慧的人肯承認事實,學佛者應無分辨心!植物、動物,至今科學界尚無明確的界定,何以「將植物和動物混為一談,很難令人接受」﹖是否閣下能指教一二,讓老朽一開眼界﹖ 所言﹕「茹素這項崇高的行為」是否隱諷不茹素就下賤了(六祖曾喝肉湯,如來佛乞食也未指定素菜)﹖所幸老朽吃大鍋飯,進食不挑不選,所言只在本網(每天不過百餘覺者),所行低調,不可能為人表率(若有,也只是一些不能和同於世俗之見者),更難與時下「年輕人」同行。 閣下所言甚奇,本網留言數百萬,世上豈有一理尚且不通、即行放下屠刀之人﹖ (沈補)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恭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慈悲、惻隱、良知,尚得分等級﹖ 2.看看介紹植物的書籍或影片,便知植物的感覺如何了。硬將植物、動物分高低,以圖吃的心安理得,實乃自欺欺人,更有違我佛無分辨心之教誨也。 3.朱老師的立論中,看不出有盲目反對吃素者,閣下乃無的放矢也。 4.朱老師言所當言,行所當行。他人見文曲意,妄斷是非,豈能諉罪於他﹖ |
#2658 留言者:guest [2003-02-10] |
主題:植物動物無高下乎!﹖ 註﹕原文六千餘字,恕無暇參閱(欲辯請去網友論壇),已刪。 |
回應﹕ 老朽老邁昏庸,閣下少年英雄。 吃葷吃素隨意,修道修佛自便,請原諒高掛免戰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