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6102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5-11]
主題:感謝老師開放網友留言
  朱老師,您好:
  感謝您能再次開放網友留言,給網友提供一次求教的機會,
再此祝朱老師及工作室仝人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學生 韋奎林 敬上
回應﹕
  不客氣,來此是緣,緣熟則聚。歡迎。
6199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5-25]
主題:三才分析
  請問朱先生,假如某國發生天災,我國給予物質上的資助,對於資助這件事我的三才分析是:

 天:出於人道主義或某種政治目的.

 地:資助的物資.

 人:災情的大小和資助物資的多少.

 不知分析的是否正確,還請先生指點.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原則:判斷事物必須先定「立場」,次有目標,否則各說各話,永無交集。
  須知:千古一局棋,中外一鍋粥。只要人類猶存,故事便不斷上演,不到棋局終了,怎知結局如何?再看當今世態,物慾泛濫、道德淪喪,有誰不是戴著墨鏡、眼珠在後面亂翻?
  於是,假定「立場=台灣人,目標=真相」,三才始能定位:
  天:大環境=當今內外交困的後工業末路。
  地:資源 =新築(竹)的淺水龍潭。
  人:人民 =氣量猵狹、能力低劣之敗家子。

  判斷:
  天:心不甘情不願,看看能否撈個駙馬爺!
  地:用一分少一文(高污染之卡債效應)!
  人:除了少數豪客,人人心痛。
6202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5-26]
主題:立場
  先生您在回復6199時說:“判斷事物必須先定「立場」,次有目標,否則各說各話,永無交集.”
 請問我們每個人不同,他的觀點立場也就不同,那莫如何分辨出哪個立場好?如何才能完善?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討論問題」時,若欲得到「一致答案」,當必先瞭解對方立場,否則是「各自發洩」也!若無相同之立場,好說好散,不傷感情。再若欲統一立場,則先應相互瞭解,以知異同,此乃「做人」之根本道理。當今人人隱瞞(或不知)自己之立場、目標,各各夸夸其談,鬧亂天下百萬般,是稱「亂世」!
  人人有同有異,可談則談,是士逢知已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也。既然各有立場,互相尊重,何必強言好壞?除非一方謙讓,語言猶如刀劍,往往危及人之「精神生命」,不可不知!
6238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6-03]
主題:清靜無爲榮辱不驚
  請問先生:
 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才能做到清靜無為,榮辱不驚?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難也!難也!人生原是考場,覺悟者必係「過來人」,始知認真應試,自我克制。而年輕人,世事未歷,宅心未定,一切尚在學習、磨練中!不到「火性消盡」,年輕就是年輕,俗話說:口上無毛,辦事不牢!此正是年輕之原罪也。
  年輕人之原罪有三:
  1,上尸好名利:
    台灣有趙駙馬,舉世皆不乏沽名釣譽之徒,人人希望張口便吃、伸手就有,撈到「明牌、
   內線」,便忘了誰是誰!待經不住考驗,原形畢露!

  2,中尸好享受:
    當今世態,美人領軍,以破竹之勢,一統天下。年輕人最容易受到誘惑,進而投身「時代
   洪流」,賺錢享受、享受賺錢,永為奴僕!

  3,下尸好色:
    食色本人性之常,奸商為了謀取私利,恣意撩撥青稚之感官,引以為駭!人一旦沉溺,永
   生難脫,進而黃花頂上奉,遂入溷軒!

  人之三尸不除,絕無「清靜」之時,且將「大為而為」。因心存僥倖,偶有所得,輒喜上眉梢,以之為榮;若有所失,自必怨天尤人,痛苦不堪!是寵辱皆驚也!

  是故,「年輕人」必須禁絕「三尸」,才能做到清靜無為,榮辱不驚。
6241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6-04]
主題:續#6238之提問
  請問先生如何才能去除三屍?先去哪一屍還是三屍並去?平時生活中應如何做,注意什麼?
學生愚見去除三屍應順其自然,不要強硬克制自己,如“遇到名利就退讓,遇到享受就回避,遇到美女不去瞧”.但究竟怎麼個“自然法”我確不知,還請先生指點.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此問至大,非三言兩語可了!千年以降,修行者無數,無非為除盡三尸而努力焉!然而,以老朽所知,三尸除盡而得升天闕者,屈指可數!
  既有問,不得不勉力答之:順其自然不能算錯,但三尸原本自然屬性。諸如水流向下,順之「必趨下游」;人苟欲上行,「非自我克制不可」。是謂:修行前遊山玩水,修行人避山躲水,修行後無山無水!
  所謂避名利矇美色者,實乃「強硬克制自己」也,否則,「順應自然」,正如台灣之現狀!於自然界,輕者上升、濁者下降;自然於人,輕則神清,濁必慾沉!是故有「道法自然」焉!神清之道,必先離慾;慾沉之道,可與牲畜沆瀣一氣!修者豈能不全神貫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原則上,修行法則以釋道儒三家為主,釋家先去下尸,再去上尸,後去中尸;道家先去上尸,次去中尸,後去下尸;儒家先去中尸,上尸、下尸則以禮教束縛之。
  老朽係道家,名利心早年已去,入門極易;享樂心中年始去(嬉皮時);色慾心直到四十一歲,緣至自去。
  發心即是入門,至於修為之法,不妨隨時來問。但問時應舉實例,老朽當舉實例說之。此困惑關係天下覺者,老朽居此斗璇之柄,是「無問不答」也!
6389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7-02]
主題:心胸狹窄
  請問先生:
 如何才能與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交往,還有如何才能克服心胸狹窄的毛病.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小問題,大學問。人無好壞,僅有與他人立場之同異、性格之分合、能力之大小而已。所問「心胸狹窄」應視觀者「立場」而定,醫者看病,首應「望聞問切」,以找出「病癥」。而「心胸狹窄」係一般描述,即令某人心胸寬大,也有可能被另一人視為「狹隘之極」!
  既有問,假定所問對象之「病癥」如下,且假定為真,再於不同立場提供對策:
    (註:既稱病癥,表示非形容詞也!)

  1,不能容人(不論任何人)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應適當之開導;提高其自信心;加強團隊教育;讓對方體驗孤獨無助之苦果。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不宜激化亦不可容忍,保持若即若離,令之自沉自浮。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上策:離之。中策:遠之。下策:隨時準備自保。

  2,看不慣事(不論任何事)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多給機會令其任事;嚴格要求盡善盡美;少誇獎、多打擊。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上策:離之。中策:遠之。下策:隨時準備自保。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把工作當作修行;磨練自己之能力;切勿反抗。

  3,個性高傲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打擊!打擊!打擊!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不必理會。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忍耐!忍耐!忍耐!

  4,脾氣暴躁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懲罰,若無效,可逐者逐之;不可逐者避之!此人遲早肇禍!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上策:離之。中策:遠之。下策:隨時準備自保。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不怕死,熬之;怕死,逃之。

  5,神智不清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孽債也!將所有調教之過程,作成紀綠;或找妥人證,以供自清。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孽緣也!能逃必逃,而且要早!再不然準備下地獄!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孽罪也!能逃早逃;不能逃,忍耐到底!

  6,能力不足
    問者立場一,高於對方
      教之,導之。
    問者立場二,與對方相等
      扶之、助之。
    問者立場三,低於對方
      能離速離;不能離,應防「禍事」;不能防,準備「後事」。

  若問「如何克服」,只要把問者變更為對象、選擇第二個立場即可。
6391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7-02]
主題:謝謝先生指點
  謝謝先生指點,祝先生及工作室全體仝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不客氣。謝謝。
6396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7-04]
主題:分析事情
  請問先生:
 如何才能分析清楚一件事情或者說如何才能算准一件事情?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真誠!無私!智慧!
  人號稱「萬物之靈」,雖未必真,但亦不假。蓋人之不同禽獸者,唯「靈=與鬼神相通以祈雨,指奇妙的精神力量,死後仍存者」而已。人之初,靈本具,智慧通天。然於成長中,因生存之需,「造孽」甚多,所負之債,遂積為垢。垢蒙私生,私增靈昧,久而久之,人淪為肉體之奴,唯一己是問矣。
  人既居肉體之堡,每遇外事,稍開堡門,首問:於己之利害如何?有利必趨、遇害必避!若無關、奴心成「怒」,立將堡門關閉!唯如此,堡內可常保燈紅酒綠,哪管堡外血泥?
  世事湛然,體用因果無不明備,人不視怎得見?人不聽怎得聞?不視不聽,是不真誠!人不真誠必私,私者聚一己之欲,樂一己之識,遂忽略體用、濫置因果矣!於是,日久成習,習成自然,自然而然,智慧蒙塵矣!

  人若覺,速擺脫肉體繫縛,出外看看!首應戒欲去私、明心見性;其次多學廣識、勤修篤行,以遠諸孽、以近善智;待人能不迷不惑、不執不離,可達活活潑潑之境。至是:世事空明!
  祗緣老朽尚在途中,所知謹此,樂以奉聞!
6407 留言者:韋奎林 [2006-07-06]
主題:续#6396
  請問先生:
 您在#6396中對學生的教誨提到“真誠!無私!智慧!”,學生愚頓我的理解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做到“真誠!無私!”即返回到先天,那麼智慧自生,還請先生指教.

     學生 韋奎林
回應﹕
  詳見#6406則,「真誠;無私;智慧」乃必要條件。如果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真誠」,是入門之始;再能真正做到「無私」,則是離「智慧已近」;最後還要經過「長時間之考驗」,不棄不離,才能過關斬將;但即令明珠在懷,仍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斯為「真覺人生」!
  有體有用、一因一果,人之精神本係宇宙整體,然因人私所隔,自禁如囚。當今世途擾攘,人思已迷,若不經長時間之追求、磨煉,再通過人生之考驗,從何「返回先天」?
  要之,先能「領悟古聖先賢之金玉良言、微言大義」,否則滿口ABC,不過洋奴一具!其次,博知「時代常識、社會問題」,否則食古未化,豈非一尊「肉乃伊」?最後,做一個真誠、無私、智慧之行者,行之篤篤,行過了塵間之千山萬水,自然而然地會公私兩忘,踏入「先天之故鄉」!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