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44 留言者:陳自創 [2004-06-24] |
| 主題:中國第一個e-Town 朱老師,最近得知有很多網民有意參加七月十五日的雲安大會,我想到我曾於今年二月十六日在香港《信報》財經新聞發表的一篇文章,我正有意向您及網民們請益,期盼大家給我一些指教,讓我能更進步。底下所述,即為該文。 《題》為「文化經濟」催生中國第一個e-Town 繼去年底華南地區「汎珠三角」九省與港澳兩地的科技廳長於廣州簽署「九 二」《汎珠三角科技合作協議》以加強跨區域產業信息化工程建設之後,不久前,香港文化傳信集團在廣東省雲安縣與當地政府合作,首創全中國大陸第一個信息化城鎮(e-Town),已為推動跨區域的信息產業交流合作及信息化網絡建設,成功的向前邁進一大步。 眾人皆知,中國大陸偏遠地區由於缺乏網絡基建,加上一般電腦售價仍太高,以致產業信息化建設工程極為落後。為此,文化傳信集團繼推出與IBM合作之《中文電腦機芯》、完成在西方微軟及英特爾所合成Wintel架構之外一個全新的廉價、且質優之中文電腦工業標準及配套作業環境之後,又配合大陸當局推展偏遠地區的信息化工程建設,計劃在偏遠地區建立集成通信系統之無線上網e-Town,配合上網專用的個人網絡電腦(NPC),以促大多數偏遠地區的資訊科技發展。 政府主導總投資三千萬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陸人口十三億多,電視機擁有量達三億五千萬台,通訊用手機約有二億七千萬隻,但電腦數量僅三千多萬台,其中進入家庭、或個人使用之移動式電腦,僅約六百多萬台,中國大陸整體的電腦普及率,自上世紀九六年至今,僅從少於百分之一增至百分之三不到,相形之下,西方社會卻已從人口的三成五增加到六成,若要成功推動偏遠地區產業信息化工程建設,電腦售價勢必要大幅降低,網絡基建更是要廣為普及才行。 廣東省雲安縣的e-Town項目,是文化傳信集團進入中國大陸邊遠城鎮的第一個產業信息化加工項目,該項目為當地的網絡基建營運商提供了完整的在線技術解決方案,此包括技術設備、人員培訓、網絡管理、後端支援等,開展無線寬頻在線服務、電子多媒體播放服務、多媒體超級市場及軟件超級市場與銷售中心等服務,此外,該項目也使營運商成為地區分銷中心,包括NPC、相關資訊家電產品、及在這個大型電子物流平台上交易的各類產品。值得一提的是,e-Town也提供一個安全數碼基建,建立數碼網絡環境的檔案管理系統,保障個人及企業資訊的合法性和保密性。 據知,廣東雲安的e-Town項目將由當地政府主導、配套設立有兩條生產線的NPC廠房,總投資額約三千多萬人民幣,第一階段將日產NPC一千台,項目所有的電腦微處理器及終端設備均採用內嵌中文造字技術之《中文電腦機芯》及以Midori Linux為基礎的軟件作業系統,其衍生之資訊科技產品應用性極高,包括家用電腦、網絡電腦、電子手賬(PDA)、智能影音等產品,均能適用,符合大陸中央政府推廣邊遠城鎮產業信息化所依循之「普及、實用、質優、價廉」政策。 電腦售價將便宜三分之二 筆者獲悉,不久後在雲安廠房所推出的NPC售價即約人民幣兩千元左右,比目前市場上具相同功能的移動式電腦便宜三分之二,由於中文造字晶片兼容繁簡體字,也能連結英文作業環境,對當地一般機構、商家、民眾將電腦當成使用工具者,極為便利適宜。 電腦科技是整個資訊科技產業的核心,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最重要表徵,對兩岸三地經濟互動及合作而言,資訊科技應可算是當前最具競爭力之盈利產業,據估計,其在二零一零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四兆美元,占全球工業生產總值一成,若再加上通訊、電信產業的總產值,市場規模將達二成,也就是八兆美元。由於具中文造字技術之中文網絡電腦的出現,已使中文電腦文字內碼能整合統一,中文將同英文一樣,成為可思維、可運算的科技文字及傳信文字,現已在中國大陸帶動一次新的中文「資訊革命」,其影響之深遠,不僅能與西方的英文電腦世界共榮並存,也將成為進一步推展國際經濟合作及文化交流之主流,深值全球關注。 可成港澳後勤訊息基地 城鎮信息化加工產業是中國大陸當前一項非常重大的新興產業,每一個e-Town的終端戶都是一個遠程信息科技產業的加工廠,廣東省雲安縣的項目一旦建成運作,利用無線網絡資源,該縣除原有農業資訊化、工業化之外,也可成為廣州、深圳、甚至港澳地區的後勤信息加工基地,對該縣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將大有助益。據知,文化傳信集團預計三年內在中國大陸全面推廣三千個e-Town,由於每個e-Town都已建立地區性客戶群,所有e-Town之間連結起來就變成一個龐大的內聯網,這才是跨區域的信息產業交流合作及信息化網絡建設,由於商機極為龐大,對以產銷資訊科技產品如主機板、顯示器等具優勢之台商及在物流管理或融資保險等相關服務產業領域尤有擅專的港商而言,市場前景大為看好。 筆者認為,要追求國富民強,必先「脫愚」、才能「脫貧」,而電腦及網絡是上天賜給中國大陸「脫愚」、「脫貧」的最好解決方案。中國大陸第一個信息化城鎮的誕生,將是中、港、台「兩岸三地」資訊科技產業進一步交流合作的開始,也是「兩岸三地」攜手走向「科技文化及經濟」統合之路的驗證。 |
| 回應﹕ 陳自創博士是本集團張主席之特級助理(抱歉,老朽很久未去總公司,不知陳博士升官沒有),此次負責雲安會議之文宣及組織任務。 陳博士此文,詳盡說明了雲安華會之宗旨及內容,老朽特別情邀轉載,以與網友共享。 另有雲安華會之邀請函,一併登於本網「技術交流」欄,亦請共賞。 本會除中外貴賓數百外,目前已有千餘個人及團體報名(含本網網友十餘人),且尚在激增之中。為此,老朽不再建議網友報名,因人數過多,現場必然擁擠不堪。 此會乃老朽數十年來之美夢成真,雖是浮雲泡影,然責任已盡、心願已了矣。有了舞台,下一步將轉戰文化,月來弟子們正在趕工,擬展示「小杏子滿月」的「嬌影」(小杏子是怪胎,語音系統來不及裝,還不會說話,已學富「九車」。能「表演」能「服務」,但只能用倉頡碼與之溝通,老朽考她不成,竟自敗下陣來)。 總之,老朽等將全程記錄盛會實況,以與網友同樂(?)。 |
| #4549 留言者:陳自創 [2004-08-04] |
| 主題:以新「價值思辨」‧做「新文化時代」主人 朱老師,我常看您的網站,很多網友同我一樣,不知自己如何能作「主人」?我最近寫了篇【以新「價值思辨」.做「新文化時代」主人】拙文,刊登於八月號的《中國評論》,想請您及網友們指教,謝謝! 末學 陳自創 敬啟 原文如下: 標題:以新「價值思辨」.做「新文化時代」主人 最近有機會受邀到台灣演講,正值總統選戰引起爭議、兩岸局勢更趨於惡化之際,不少台灣知識份子於五月四日宣布成立「民主行動聯盟」,擬以倡導「理性、溫和」等所謂「新文化運動」之方式,搶救台灣日趨嚴重的政治及文化危機。 演講會後,有人提起「台灣政府以『激進』主義,逐步『去中國化』,香港也有人為爭取全民普選,行為表現日漸『激進』化現象,北京政府關切這樣的局勢發展,未來兩岸三地民間的交流合作,應如何進行?」這問題,筆者想了一下,答以:「『激進』不足以成大事,祇有透過科技及文化交流,開創『理性、溫和』的所謂『新文化時代』,兩岸三地的民眾均能以主人自居,才能真正的安定大局。」 筆者認為,開創「理性、溫和」的「新文化時代」,其先決條件是建立現代化的新「價值思辨」,讓兩岸三地民眾都能走出私領域,掌控資訊、關注族群利益、也關注自己所處的世界。憑藉「資訊及關注」,民眾就會學習,就不會「庸愚及落後」,文化素養也會提升。經由這樣由內而外、復由外而內的學習,使民眾走進公共領域,使民眾從自我覺醒、社會覺醒,進至「價值重建」、告別「激進」,經由這條脈絡的不斷來回修正、更迭發展的進步過程,才能成就偉大的「新文化時代」。 近代的所謂「激進」主義,源自「本土化運動」,是屬於傳統的「價值思辨」,一旦受到科學現代化的衝擊,從文化層面而言,就很容易形成少數人對「本土文化」的激烈回應,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大陸「文革」運動,以防衛性之「激進」方式,一方面反對西方現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建立西式的現代文明,突顯其不滿現狀之不安全感,即為顯例。歷史證明,西式的現代文明之所以成功,並非經由「激進」的演出,而是深厚的文化背景因素如「理性、溫和」、及族群利益等使然,英美兩國的成功經驗足供參鑑。 當中國大陸「文革」運動「激進」演出之時,台港兩地掌控外界資訊、關注族群利益、關注自己所處的世界,以仍不太成熟的「價值思辨」,由內向外發展,理性、溫和地走上經濟改革之路,終能創造兩地經濟及文化發展奇蹟,成為大陸民眾嚮往的體制改革典範。世事難料,當中國大陸改走「理性、溫和」的市場經濟改革之路時,台灣有部份人卻趨向「激進」的「本土化運動」,而香港亦有少數民眾以追求西式「民主」的「價值思辨」與台灣相呼應,甚至於「激進」的擴大與北京當局對立及抗爭格局。 其實,台港兩地的「激進」其來有自,均是面對中國大陸,基於前述防衛性的不安全感,擔心會失去已擁有的一切,如何導引、如何疏解?如何建立現代化的「價值思辨」?已是台港兩地少數民眾解開「激進」癥結、並告別「激進」之關鍵。 經濟學家表示,進步的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資訊科技時代,需具備現代化的科學及文化素養,一旦現代人的科學及文化素養低,極可能失去生存競爭力,甚至遭淘汰,就國家而言,倘整體國民的科學及文化素養低,將失去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所謂現代化的科學及文化素養,包括自己民族特有的「價值思辨」,兩岸三地民眾有沒有具備現代化的科學及文化素養、及現代化的「價值思辨」?是兩岸三地交流合作,且「理性、溫和」地走向自強維新的唯一道路。 百多年前,先哲嚴復曾以「牛足裝馬蹄」比喻中國要追求富強進步,應不僅要「執西」,要吸取西方科學文明於我有益者;更要「用中」,從切合中國之實際需要出發。嚴復曾說:「祇有經過新的文化思維之整合改造,方能將西方科技文明之「馬蹄」,套用於中國這原屬封閉保守的古老「牛足」之上。」嚴復所指的「新的文化思維」,其實就是現代化的科學及文化素養,如何加以整合改造?除資訊普及化、及現代化的「價值思辨」之外,別無他途。 資訊如何普及化?以資訊科技最重要之電腦而言,目前中國大陸的電腦普及率尚不及總人口的百分之三,經濟學家說,一個不會廣泛運用電腦、追求資訊的民族,無法現代化。中國大陸既已是全球最主要的電腦生產(組裝加工)基地,為何電腦普及率如此之低?主要原因有四:一、電腦售價太貴,一般民眾買不起;二、電腦運用的中文漢字始終未能成為科技、及傳信文字;三、中國大陸尚未完善市場經濟下的「體制革新」;四、中國大陸尚未建立「執西用中」的新文化思維。 推動電腦普及化,就能迅速建立現代化的「價值思辨」。眾人皆知,在知識經濟的潮流推動下,大多數的資源財富,全靠資訊的流通及整合運用,一旦資訊分配不公,無法傳播普及,社會即難以穩定安寧。茲舉一例,中國大陸邊遠城鎮尚未普及資訊基建,農民無法藉由電腦網絡,以獲取科學耕種之技巧、市場物價之動態、產品產量之分佈、及各種解決民生問題之管道,以致農民難以「脫愚及脫貧」,與沿海先進開發地區一比較,「資訊及關注」少之又少,「庸愚及落後」難以排除,如此,又焉能建立現代化的「價值思辨」? 眾人皆知,人際溝通向以語言為主,但在較高的層次上,則靠文字文化。要發揚中華漢字文化,唯有從這一代、及下一代的資訊教育著手,強化語言文字的理解、及科技運用,利用最新的電腦網絡傳播工具,才有成功之可能。如何經由電腦平台,去整合台港兩地的繁體漢字文化與大陸的簡體漢字文化?如何建立民族自主的電腦工業?如何開發「廉價、實用、易懂、易學」及走入「千家萬戶」的普及型電腦產品?其實就是三地「資訊及關注」的獲取來源,也是協助大陸邊遠城鎮「農民知識化、農業信息化、農村國際化」的核心支援,更是三地建立現代化「價值思辨」的最大關鍵。 台港兩地資訊普及化已相當成熟,此時更應加強合作,協助大陸推動電腦普及化進程,建構現代化的「價值思辨」,共同開創「理性、溫和」的「新文化時代」,使三地民眾都能掌控資訊、關注族群利益、更能與國際接軌,一起走進公共領域,一起「價值重建」,使人與科技、文化三者融會貫通、多元開放、走向「真正共和」。 一旦格局完成,屆時,不安全感及「激進」均不再,每個人均成為「新文化時代」的主人。 |
| 回應﹕ 按照「慣例」,本文應轉貼到「網友論壇」中,但因老朽與陳博士所見大不相同,不得不略表己見,故存此查照。 陳博士認為:「英美兩國的成功經驗足供參鑑。」老朽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英美不過因時際會,在地球毀滅之前,扮演推手!若言「理性、溫和」,恕未之見也! 尤以文中主題為:「做新文化時代主人」,老朽更難苟同!人人想做主人,正是天下之亂因也!不過「人各有志」,老朽甘作「窮人之奴僕」,但拒絕為富人服務!陳博士雖係老朽同事,且常上本網,但,老朽平生有話直說,公事公辦,但涉及原則,則不妥協。 陳博士之文,代表一方之論,老朽無意臧否,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