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378 留言者:陳文忠 [2000-08-06] |
主題: 請問先生﹕ 以先生的角度和觀點而言,宇宙進化的目的和方向為何﹖因常聞先生言及金剛經之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遂有此疑惑。 |
回應﹕ 「宇宙進化的目的與方向」是個大題目(在基督教有「大目的」論,科學上則有「大統一」論,於中國文化中是為「易」﹚,當然可以討論。但是,討論者必須有足夠的「宗教、哲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水準。否則,在這種網上,隨時會被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人,任意丟下一、兩句話,鬧得滿天烏雲。 《金剛經》是我佛最高的指示,說得白一點,是佛的最高「心法」!如果由「宇宙進化的大目的」來看,也可以說。是﹕「直截了當,回歸本體」的「不二法門」。 為什麼呢﹖如果把「時間」的真相搞清楚,「人生」又是什麼﹖就連「宇宙進化」中也包含了「時間」這個變數,所以,比起《金剛經》的義理而言,還是低了一個等級。 這兩天老朽時間消耗殆盡,待「清網」之後,請再問吧! |
#387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5-21] |
主題:試答題十四 始於出生,終於心覺;動輒得咎(為災),既愚且昧(為關)。 |
回應﹕ 應先知「人」,且知其「生」,再究其「災關」,始謂之知矣! |
#39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5-22] |
主題:試答題十四 一錯再錯,錯而不覺;不知不覺,既愚且昧。 |
回應﹕ 請見393則。 |
#399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5-24] |
主題:試答十四題 人既不知又未得,不僅無能,且空乏終生。 附著﹕此為摘錄自先生所著「智慧學九論」之「自序」。 人知身外之物,知身內之感,而不知人生之方向,是不知也。 人得藏書盈庫,得方帽滿載,卻未悉箇中精義,是未得也。 人能日馳萬里,能點石成金,而不能自我控制,是無能也。 人有華屋玉宇,有長生百歲,而無平安幸福,是空且又乏也。 |
回應﹕ 所引九論所言,係指個人「方寸得失」之間,非「人生災關」也。 前已言之,人應知「人生為何」,「浪子」書中,屢屢道及﹕「人生」係在「生死」之間,有「生命」、「生存」、「生活」三大機緣。「人」乃一機體,亦即「肉體」;「生」為一時空「過程」,是屬「精神」現象。 人之既生,肉體與精神和合,乃藉單一「肉體」具象之感知,與整體「精神」抽象之融會,是宇宙之「體、用」關係,人生之意義,莫過於此。 人若重視「肉體」,但知一己,與螻蟻無別矣!苟只顧「精神」,若「體不存」,人生所為何來﹖「生命」為宇宙時空之延續;「生存」則係肉體與環境的依存關係;「生活」是由一己出發,追求探索本源的通道。 是故「生命」、「生存」、「生活」三者,交相導引,「因體而用」,「宇宙」歷歷眼前,不可不知。 「災(水+火=水火相煎為害,水火既濟為終)」關也者,未達「圓融」之界是害,努力奮鬥而達之,始稱「圓融」。 第十四問係指此四者(見下)相煎者何也,第十五原擬問「人生之禎祥為何﹖」今既點明,正宜同問。茲改變填空形式如次﹕ 第十四問﹕人生之災關﹕生死__,生命__,生存__,生活__。 第十五問﹕人生之禎祥﹕生死__,生命__,生存__,生活__。 來此是「機」,同參為「緣」,參透可「覺」,體驗得「悟」。 |
#舊 404 留言者:陳文忠 [2000-08-09] |
主題: 問及先生﹕「以先生的角度和觀點而言,宇宙進化的目的和方向為何﹖」。乃體會先生所言(此並非真為先生所言,而是愚者看過先生的著述後,自我思考而得--若有,請先生直接批評﹚﹕易經使人察覺「命中自有定數」,故人應重「過程」而非「目的」,此「過程」既為「考驗」,通過層層考驗,以達天人合一(如同金剛經的指示﹕「直截了當,回歸本體」﹚。而此答案令愚者有一疑惑﹕以宇宙的目的而言,達到天人合一者愈多,其場愈大,擴大其場,目的為何﹖以愚者所想得到的答案,就是﹕此答案未知,因其為「天理論」的上系統。知先生神通,故可能有其他的答案,而問及先生。愚者在此巳經犯了錯(一為想要答案,而非過程。二為忽略自我之層次,而妄想未能知者﹚,但對先生的答案實在好奇,請先生見諒。先生若煩忙,即不須回答。 |
回應﹕ 若言「達到天人合一者愈多,其場愈大」,則相當於「能量變化不能守恒」也。正解應為﹕在宇宙立場,天人合一是本相,相當於能量之傳播宇間。然能量恒動,故有未能合一之短暫狀態,是稱「靜能」,實則任何原子皆不可能「靜止」也。 為人亦然,人體因靜能而聚,精神因動能而擴及本體。於一定時間內,個人「認知」僅係「暫時」,遲早將離開「自我」。若知此「我」原係「大我」之一部份,捨小我而就大我,即謂「天人合一」,於「場」無增減也。 |
#407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5-26] |
主題:試答14、15題 14題﹕生死存亡,生命延續,生存競爭,生活享受。 15題﹕生死由天,生命傳承,生存目標,生活使命。 |
回應﹕ 生死與存亡何別﹖生命本欲存續!競爭非災,享受是福也! 由天、傳承、目標、使命,無一符合「禎祥」條件。 |
#409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5-26] |
主題:更前答 14題–生死存亡,生命延續,生存競爭,生活享受。 15題–生死由天,生命傳承,生存「使命」,生活「目標」。(「」,代表所更改) 謝先生指正。 |
回應﹕ 同407則。 |
#43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6-02] |
主題:試答題16題 家庭生活,同甘共苦;學校教育,誤導學子。 |
回應﹕ 但見兩伐交鋒,未知同甘與共。 |
#431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6-03] |
主題:試答題16題 家庭生活,同甘共苦;社會環境,誤導學子。 |
回應﹕ 同430則。 |
#舊 442 留言者:陳文忠 [2000-08-25] |
主題: 一、不知可否請先生公佈去年在北京的「漢字基因工程演講」的資料, 因在台灣收集不到此演講的相關資料。 二、先生有言﹕「再若男女之間,因長時間相處,基於瞭解而生情者。 由於雙方多所瞭解,彼此較能相互容忍,但又失去了新奇性。故其持續性長, 而糾葛不斷,雖欲捨而難捨」。請問先生,在此情況下,男女之間相處之道為何﹖ |
回應﹕ 1,老朽演講從來不打草稿,在北京談「漢字基因工程」亦然,故無資料可得。 2,在此情況下,唯有以切身之「利害相共縛」,否則漫長人生,難以煎熬。 所謂「利害共縛」,在傳統社會首重「道德倫理」,不幸業已破產;其次為「親情子女」,但當今親情不敵金錢,子女之變數更大,絲毫不足以恃。有人以「興趣、嗜好」作橋樑,而在自由時風下,各行各業漫無標準,橋上但見相煎孔亟。 若求理想之方,值此「亂世」,老朽無言以對矣。素來,老朽是「勸離不勸合」,何以﹖蓋人性似水,當水成冰之際,分子緊緊團聚,彼此不離。待冰化為水,靜而待動,繼而溫度漸高,分子間「黏性」即失。一旦環境加溫至「自由之境」,水遂上下對流,不可遏矣!若有「氣泡」生焉,聚氣以沸,水分子競而相從,水「性」關係錯亂,各求其是。當今世事已達「鼎沸之際」,水皆成氣,從何而「合」哉﹖ 欲離,當應早離,男女年事尚輕,二、三春必非難事。不欲離,唯有將求之而不可得之「感情」束之高閣,專心學問、事業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