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381 留言者:阿南 [2001-05-20]
主題:試答十四問
  判斷不足,無知愚昧;一錯再錯,不知不覺
回應﹕
  請見387則。
395 留言者:阿南 [2001-05-23]
主題:答十四問
  囿於感官,未辨虛幻;愚而不知,錯而不覺
回應﹕
  請見393則。
400 留言者:阿南 [2001-05-24]
主題:答十四問
  不覺虛幻無常,不知悲天憫人繼往開來
回應﹕
  請見399則。
411 留言者:阿南 [2001-05-27]
主題:答十四、十五問
  第十四問﹕人生之災關﹕生死無常,生命失序,生存失衡,生活失調。
  第十五問﹕人生之禎祥﹕生死不住,生命有序,生存均衡,生活協調。
回應﹕
  用三個「失」很好,這就是一種系統觀,但應注意,難在禎祥「三得」的全面配合,而且本則分寸拿捏得不足。
  生命不會「失序」,理由見412則。生存也不會「失衡」,要在生而「存在與否」上動腦筋。
  生活失調好,但如何「協調」呢﹖因為「協調」不等於「得(失)調」(協調的負面為「不協調」,中文重對稱,用詞非常講究),在文字應用上,「得、失」雖然對比性強,但「得失」影響至大,結果未必是同一意義也。
  生死不住,好,只是「災、祥」上下不搭調,美中不足。
  既要寫得工整(音韻在外),就要前後如一,好好推敲一番(說不定流傳千古)。「無常」對「不住」,「失序」對「有序」,「失衡」對「均衡」,「失調」對「協調」,是牛頭對馬嘴也。
440 留言者:阿南 [2001-06-05]
主題:答十六問
  父養而不教,性乃遷;女幼而不學,不知義
回應﹕
  此乃過程,非本段之主題。
801 留言者:阿南 [2001-10-22]
主題:問助人
  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指點吾等「下田」為要。嘗聞「修行」者,應邊修邊行,去私寡欲,下愚自覺行有餘力,然不識「播種插秧除草施肥」之事,一旦「下田」,恐無所措其手足,如何助人,懇請先生授一法門。
回應﹕
  善哉斯問,若云「修行」,斯乃人生「大事」,方向一錯,因果橫生。即令「下田」,亦應因材施教,固無「定法」也。
  以網上「指點」而言,雖「指」與「點」,然皆亙隔關山,難「觸」癢處。再偶有「蜻蜓點水」,未悉前言,逕斷後語,至是漣漪滿池,難上加難矣。
  所可告者,唯老朽堅持之「不二法門」,此法艱苦逾恆(實乃古聖真傳,然今人多已西化,難以適應),三十年來,僅得十餘弟子,尚在慢慢煎熬之中。
  首須撥正者,「邊修邊行」有一先決條件,即須師長在側,隨時指點。若係自學有成之善眾,安知已「明心見性」?小心「誤人誤己」!汝自上網迄今,已登堂奧,入室端靠自己,慎重無尤。以下係為汝說,他人未必可行,與聞者慎之,不可能一網打盡也!

  此法分兩階段:先修,再行(對汝而言,行有餘力,「下田」屬行)。
一、修:
  戒、定、慧。
  1,戒:(戒=戈+手手:雙手持戈,慎畏以防)。
    戒聲色犬馬,戒誑語二過,戒愚迷驕慢。
  2,定:(定=+正:室中守一正,不變)。
    定一心不惑,定二念不生,定方向恆常。
  3,慧:(慧=彗+心:掃除心上塵埃)
    慧己慧人,慧物慧事,慧生慧死(人己物事生死,盡皆塵埃也)。
  修到五成火候,可試行矣(老朽只到九成)!

  (老朽教弟子,除此之外,尚有「白鹿洞書院教規」為座右銘,原文刊於《智慧之旅》金秋集,歸藏章。)

二、行:
  「下田」須知各人之「立場、能力、目標」,茲分析如下:

  立場=修行人:1,宗教?2,社會?3,文化?4,政治?5,個人?
    修行人應摒除功名利祿,政治首先退位;個人涉及「私念」,有礙修行;本網
   有言在先,不談宗教;故僅餘社會、文化。進一步探討,各種社會風習,無一不
   源自文化。文化又可細分,茲假定係「中國傳統文化」。
    即令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又可分士大夫文化、民俗文化、音樂藝術等。再說,
   連「藝術」一項都細分難盡,故事先一定要想清楚。
    總而言之,若不知一己立場,是不知站在「田中」何處,難以抬腳。蓋人生苦
   短,怎能事事學通?汝「讀書甚多」,自必「難以下田」!慎選其一攻之可也!

  能力=行有餘力:1,智力?2,財力?3,體力?4心力?
    心力空泛,想想不妨;體力雖無用,但也不可疾病叢生;財力有用,卻不可依
   恃,蓋蚋蠅蝟集之所,其臭也沖天;是以,其唯「智力」是問。
    智力又分記憶力、聯想力、反應力、判斷力、意志力等等,意志力適以致遠;
   判斷力賴以成事;反應力決定效率;聯想力擴大視野;記憶力是為基礎。
    智力不足,無「田」可耕,量力而為則無虞。

  目標=助人:1,助身邊之人?2,助眼見之人?3,助天下之人?
    助身邊之人,擁有一技,衣食溫飽不虞;助眼見之人,須盡知眼前之事,知關
   鍵所在,篤力行之;欲助天下之人,非一己力行可解,「立言、立德」是矣!
    即定目標,作於「田」中,雖「播種插秧除草施肥」,步步可成。
806 留言者:阿南 [2001-10-23]
主題:火侯
  謝謝先生指點鼓勵,傳予自性法門,只因不知火侯如何,故而躍躍欲試,今始知修為尚淺,必也煎之熬之,以待來日。且今立場未明,智力未足,目標未定,空有助人之心,欲助眼見之人,實是「誤人誤己」矣!
  今有「癢處」如下:眼不迷五色,耳不迷五聲,不打誑語,不驕不慢,卻偶感愚迷;一心偶惑,二念偶生,時而未辨方向;人己物事生死,悉皆視為塵埃,時時拂拭身心,偶感陰魂不散。不知火侯幾成,可試行否?祈先生惠賜「止癢」良方。
回應﹕
  是矣!「偶感愚迷」者,是「道心未定」之明證也。
  此「偶然」即為「火候」之徵,若以次數量之,事件發生與「偶然」之比,是其「頻數」;再以程度量之,於「愚迷」「住與不住」之間,可知其「時數」比。兩者平均可謂「火候」(然此語未必適應所有網友,有「愚迷」尚不知「住」在何方者),若在四成以下,是謂及格;三成且一試以止「癢」;二成行之篤篤;一成而返,可以為師矣!
813 留言者:阿南 [2001-10-25]
主題:衣食住行
  請問先生:
  一、身處塵世之修道者應如何處理(看待)衣食住行日常瑣事?
  二、不論宗教立場,「菸」、「酒」是否屬於修「戒」的範圍?
  謝謝!
回應﹕
  「正宗」的「修行」,可以說是「修正行為」,「修道」可謂「修理道路」。因此一應日常生活,一律要「正常」且有所「宗範」。
  何謂「正常」?「正是日常生活」也!何謂「宗範」,「宗於古聖先賢之規範」!老朽一再提起之「白鹿洞書院教規」,就是「正宗讀書人的規範」!如果要修「佛」,則可參閱《六祖壇經》;修道則參《道德經》,這些都是「正宗」。
  但是一般人做不到,只得躲進深山,遠離人間是非。另有人「塵孽」已滿,沒有「家庭」累贅,他們「有資格」遁入「空門」,更上層樓。實際上,各人際遇不同,但都要從「第一步」走起,別夢想「一修就成」。
  人間是一「因果」會師的「戰場」,成「仙佛」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斷盡塵緣」!欲盡塵緣則要「還債三生」,直到毫無虧欠,人緣才盡。人間的凡人,哪個不是「恩情纏繞、孽債滿身」?先積德還債吧,三千大千世界,還有得「玩」的哩!
  「戒」與「不戒」,端視所遵「律法」而定,「因戒而戒」是「自欺欺人」!所以佛教有個「濟公和尚(活佛)」,喝酒、吃狗肉、謗佛,就是為了「破除迷執」。「戒」是為了「避免作孽(薛+子=薛草之種子,其長勢快速,為害田間)」,只要不作害人之事,就是堂堂正正的君子,還要戒什麼?
827 留言者:阿南 [2001-11-01]
主題:修行
  請問先生:
  一、 修儒、修佛、修道,能否依個人喜好擇一而行?
  二、 初覽智慧之旅時,即將「白鹿洞書院學規」列為座右銘。然其開宗明義所列「五教」,謂「學者學此而已」,此人際五倫,看似太簡單?其乃「還債三生」之「正宗法門」乎?
  謝謝!
回應﹕
  不簡單!不簡單!漢字有「微言」,理解須顧「大義」,不可只看表面也(此即老朽「怒髮衝冠」之由,自五四提倡「白話文」,令人盡成「白癡」矣。不幸「文衰志沒」,讀書人師法胡夷,自滿為「工匠」,貪生如蟻!大義蕩然焉)!
  由於所問與答序相反,以下先答「問二」,「問一」始明。

  二、「天地君親師」此「五倫」已羅列人類所有之各種關係,如寫成「天、人(君親師)、地」,即可明瞭,茲分析如次:
  「天地人」乃宇宙結構,「天涵地載,其中為人(含眾生)」,是稱為「本」。人之「賦命於我」者,「親」也,泛指「生命」;人之「存體制我」者「君」(制度免淪於禽獸),是指「生存」;人之「傳智導我」者「師」,斯乃「生活」。生命、生存、生活又形成三才結構,是「末」,本末既有,「大義」昭然,循環終始,豈有簡單之理?
  至於「還債三生」,在「精神立場」可謂「生命、生存、生活」;再以「肉體立場」而謂,一生一死可謂「一生」,輪迴三世始有「三生」。人若只「還債」而不「借貸」;僅「視明」而不「趨暗」;祇「報恩」而不「結怨」(此係指個人修為,老朽已跳出天地人三界,祇因「甘入地獄」,為了「文化存亡」,不得不「矯枉過正,招罪天下」,二三子不可效法也),因果遂了,斯稱「正宗法門」!

  一、從「中華文化立場」而論,「道儒釋」為人生之三面,擇一而行僅修「一面」,三教同修始謂全成(全真道、一貫道皆主張若此)。
  蓋「儒」尊君,是「生存」之道;「佛」有所「宗」,是「生活」之道;「道」重「性命」,是「生命」之道。三者缺一,則「三生」乖離,循環不盡也。
  如人修佛,明心見性已,立地成佛,「眾生」若昧,佛境何在?
  如人學儒,不知人生、人性、人慾、人願,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人修道,即令能「曲徑」通幽,其「道」至小,就算到得「鴻都」,也只是後門。《道德經》第16章:「……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自了神仙」還要下凡!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逐步由「小我」趨向「大我」。「三教」各執一端,可破「小我」之執,三教合一僅係「大我」之初步,能迄「化境」,始謂「真如」。
  今世「物教」盛興,人類面臨考驗,若大德空谷,眾生沈迷淪落,人間與地獄何異?道、德、仁、義既喪失幾盡,「行者」僅垂目掩耳,各教本義何在?就算能成仙成佛,其仙境佛土與人間又有何不同?
827 留言者:阿南 [2001-11-01]
主題:修行
  請問先生:
  一、 修儒、修佛、修道,能否依個人喜好擇一而行?
  二、 初覽智慧之旅時,即將「白鹿洞書院學規」列為座右銘。然其開宗明義所列「五教」,謂「學者學此而已」,此人際五倫,看似太簡單?其乃「還債三生」之「正宗法門」乎?
  謝謝!
回應﹕
  不簡單!不簡單!漢字有「微言」,理解須顧「大義」,不可只看表面也(此即老朽「怒髮衝冠」之由,自五四提倡「白話文」,令人盡成「白癡」矣。不幸「文衰志沒」,讀書人師法胡夷,自滿為「工匠」,貪生如蟻!大義蕩然焉)!
  由於所問與答序相反,以下先答「問二」,「問一」始明。

  二、「天地君親師」此「五倫」已羅列人類所有之各種關係,如寫成「天、人(君親師)、地」,即可明瞭,茲分析如次:
  「天地人」乃宇宙結構,「天涵地載,其中為人(含眾生)」,是稱為「本」。人之「賦命於我」者,「親」也,泛指「生命」;人之「存體制我」者「君」(制度免淪於禽獸),是指「生存」;人之「傳智導我」者「師」,斯乃「生活」。生命、生存、生活又形成三才結構,是「末」,本末既有,「大義」昭然,循環終始,豈有簡單之理?
  至於「還債三生」,在「精神立場」可謂「生命、生存、生活」;再以「肉體立場」而謂,一生一死可謂「一生」,輪迴三世始有「三生」。人若只「還債」而不「借貸」;僅「視明」而不「趨暗」;祇「報恩」而不「結怨」(此係指個人修為,老朽已跳出天地人三界,祇因「甘入地獄」,為了「文化存亡」,不得不「矯枉過正,招罪天下」,二三子不可效法也),因果遂了,斯稱「正宗法門」!

  一、從「中華文化立場」而論,「道儒釋」為人生之三面,擇一而行僅修「一面」,三教同修始謂全成(全真道、一貫道皆主張若此)。
  蓋「儒」尊君,是「生存」之道;「佛」有所「宗」,是「生活」之道;「道」重「性命」,是「生命」之道。三者缺一,則「三生」乖離,循環不盡也。
  如人修佛,明心見性已,立地成佛,「眾生」若昧,佛境何在?
  如人學儒,不知人生、人性、人慾、人願,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人修道,即令能「曲徑」通幽,其「道」至小,就算到得「鴻都」,也只是後門。《道德經》第16章:「……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自了神仙」還要下凡!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逐步由「小我」趨向「大我」。「三教」各執一端,可破「小我」之執,三教合一僅係「大我」之初步,能迄「化境」,始謂「真如」。
  今世「物教」盛興,人類面臨考驗,若大德空谷,眾生沈迷淪落,人間與地獄何異?道、德、仁、義既喪失幾盡,「行者」僅垂目掩耳,各教本義何在?就算能成仙成佛,其仙境佛土與人間又有何不同?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