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留言者:芳麗 [2001-08-12] |
主題:「落日」相關的再請益 老師﹕ *這個在頭頂上的落日,是否就有點像佛畫上菩薩們頭頂的那輪光圈﹖ *如果較能「自我控制」與「收心」,是否面對自己不論感興趣與否的 事,就都能專注全然了。(因為對感興趣的事很能自發性地專注,但 對生活中份內的事,卻常拖延散漫) 謝謝老師! |
回應﹕ 老朽曾經看到過這種「佛光」(沒有菩薩),但這祇是最初的現象。當修練的人心力尚不夠集中之際,黑暗中,淡淡的光影隱現,就會有這種感應。再進一步,光影更明顯,輪廓漸深,成為實心圓(大小並不重要,視人而定)。到功夫深時,日形必凝,有時金光耀眼,要能心平如水,始能持久。 是的,「止觀」練成之後,人必能超越「興趣(興=手同手+手手,意指雙手同用,振作奮起。趣=走+取,走者去也,取者耳聽手拿,指能吸引人者)」。人之所以對事物具有興趣,是因為「生理本能」的驅使,以完成「生存」之使命。 這種「驅使」的力量,完全來自「感官」,舉凡不能自我控制之人,很難擺脫「聲色味嗅撫」的引誘(是稱自發性)。但人有靈智(人與萬物之別),當人「覺悟」之後,追根溯源,發現「入靜」可止「萬感」,是稱「止觀」。既而於靜中,若果真已斷絕「外緣」,人心活潑自在,在控制下又能生「萬境」,遂知「本來面目」矣! 「止觀」最大的意義,是接引覺者領會真實人生,而非為了「飲鴆止渴」(有很多人永遠躲在止境中,為修練而修練,是「行屍走肉」也)。「止觀」是件武器,練成了,不論面對過去「有、無興趣」的事物,都能一視同仁(因任何事物都較靜中視日有趣,如若不然,那是功夫未到家)。 其實修練「止觀」並非只有「入靜」一種法門,在老朽教授弟子的過程中,舉凡掃地、洗碗、寫字(吾等幾十年來,一直在吃「大鍋飯」),人人都在修練。如果有人只做「喜歡」的事,在老朽名單上,就是一筆黑帳,真實功夫是不教的。 人世間何獨不然,一個只顧自己「興趣」的人,很難配合他人,必將阻礙重重。反之,若能犧牲自己,一定到處受歡迎。因此,把生活細節整理好,就當作練習止觀,一方面時間得以妥善地利用,心性也和光同塵,豈不比只看到虛擬的太陽強多了﹖ 話說回頭,在無人指導時,入靜還是可成的法門。只是不要把修練的目的忘了,止觀是為了「入世」,修到「無分辨心」,就成了。 |
#655 留言者:芳麗 [2001-08-17] |
主題:怎麼做到? 老師: 您好!要怎麼做才能夠「渾忘過去,昨死今生」呢? 謝謝老師! |
回應﹕ 人生是無情的,不能成功便是失敗,而成功者應有盡有,失敗者一無所得!同時基於個人的「根性」,若「今生」如此,「來生」亦然,所以莊敬自強為唯一之道。 如何做到「渾忘過去」?努力!努力!再努力!而且只能靠自己,一切「依賴」都是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