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8339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30]
主題:答8329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上次朱復參加狂歡節的前後情景。
  2,理解界:當時的朱復不適應狂歡節放縱、喧囂的氣氛。
  3,剖析界:深受東方傳統影響者,遭遇到西方現代風潮,結果往往狼狽不堪。
  學生  敬上
回應﹕
  1,正確。2,不確。3,正確。
8358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1]
主題:答8346則作業
  1,具  象形
  2,體  形聲
  3,抽  形聲
  4,象  象形
  5,會  會意
  6,意  形聲
  7,辰  指事
  8,丁  假借
  9,我  會意
  學生  敬上
回應﹕
  1,錯。2,半。3,半。4,對。5,半。6,半。7,半。8,半。9,半。
8372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2]
主題:8365則作業
  1,字意:排列整齊之道理。  字理:可羅列之道理。   字義:能分析並理順之道理。
  2,字意:共同之道理。    字理:聚得攏之道理。   字義:匯成客觀整體之道理。
  3,字意:人所共行之之道理。 字理:公正、客觀之道理。 字義:具有普遍意義之道理。
  4,字意:已明白之道理。   字理:可立即應用之道理。 字義:心領神會之道理。
  5,字意:可溝通之道理。   字理:公平、公開之道理。 字義:能共享之道理。
  6,字意:一過程之道理。   字理:可供描述之道理。  字義:包含體用因果之道理。
  7,字意:感性之道理。    字理:反映心緒之道理。  字義:能感同身受之道理。
  8,字意:沒有之道理。    字理:找不到之道理。   字義:不能感知之道理。
  9,字意:宇宙整體之道理。  字理:至大之道理。    字義:超越人所能理解之道理。
回應﹕
  見8383
8395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3]
主題:8365則作業
  1,條理:陰-排列整齊之道理(人);可羅列之道理(地);易理順之道理(天)。
  2,合理:陽-具備道理(人);聚得攏之道理(地);匯聚成客觀整體之道理(天)。
  3,道理:陰-人所共行之之理(人);公正、客觀之理(地);符合普遍規律(天)。
  4,知理:陽-明白道理(人);能分辨、認知之道理(地);已理解之道理(天)。
  5,講理:陽-探討道理(人);可溝通之道理(地);能共享之道理(天)。
  6,事理:陰-行為過程之道理(人);可描述體用因果之道理(地);能分析之道理(天)。
  7,情理:陰-感性之道理(人);能感同身受之道理(地);反映心性之道理(天)。
  8,無理:陰-沒有之道理(人);找不到之道理(地);不能感知之道理(天)。
  9,天理:陰-自然之道理(人);超越一切之道理(地);整體之道理(天)。
回應﹕
  很好。
8422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4]
主題:8410則作業
  1,為什麼兩儀相當線?   兩相對端點相連為線。
  2,為什麼客觀是體?    被觀察者為靜,為體。
  3,為什麼主觀是用?    觀察者主動,利於用。
  4,為什麼客觀是靜態?   被觀察者不動。
  5,為什麼靜態是體?    炁能之位能具有性質。
  6,為什麼動態是用?    炁能之動能影響他物。
  7,為什麼主觀是動態?   觀察者主動。
  8,為什麼非主觀即客觀?  非己即環境,非內即外。
  9,為什麼概念要用二分法? 符合人感官及電腦結構。
回應﹕
  大致正確。
8448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5]
主題:8438則作業
  (一元-點)           生      命
                ┌───────┴───────┐
  一維(兩儀-線):    物質              精神
            ┌───┴───┐       ┌───┴───┐
  二維(四象-面): 無情      有情      感性      理性
          ┌─┴─┐   ┌─┴─┐   ┌─┴─┐   ┌─┴─┐
  三維(八卦-體)無機 有機   無想 有想   畜生 餓鬼   聖賢 仙佛
回應﹕
  很好!「生命」觀念不能如此分,蓋「物質、精神」乃「生命之種類」,故尚缺定義。
  物質不可分為「無情、有情」,豈能在物理課教講解佛教?是稱「不倫不類」。
  精神也不僅感性、理性,還有神性、本性(理性來自後天,本性係先天)。三維不通,混沌系統已蛻變成「二週期分裂」矣!
8480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7]
主題:答8477則作業
  1,認知界:某生只顧玩樂致無法畢業,反而責問教務長。
  2,理解界:因為學習要靠自己平時努力,所以用功者時至自然有成。
  3,剖析界:反之,不反求諸己、而責怪於人,必然自受苦果、自昭其丑。
  又,8463則需重做之作業,尚需慎思深思,方敢呈上,懇請寬宥。
  學生  敬上
回應﹕
  1,正確.2,正確.3,正確.
  作業本應用心費時,不負責任地送來,只會令老朽得到不良印象,得不償失!
8503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8]
主題:答8495則作業
  野人獻曝:山夫進獻日暄。暖陽常物,不足取也。然平常之物,安知非寶乎?
  游刃有餘:良庖合於道,是能自如解牛。反之,刃雖利,亦不能游。
  呆若木雞:雞之木納,以其德全矣。匪此,寵辱皆驚,是稱「呆頭鵝」。
  朝三暮四:狙者欺猴,蓋因猴愚昧、只顧眼前。若人志向遠大,必能持之以恒。
  指鹿為馬:鹿非鹿者,蓋強權使然也。若事事是非不明,豈不謬哉?
  螳臂當車:螳螂臨車豎臂,不自量力也。苟無自知之明,匹夫之勇不堪用也。
  學生  敬上
回應﹕
  「雞之木納」乃「木訥=不善言語」。自作主張太超過。
  英雄乃自許,武夫之謂也!
8530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9]
主題:再答8495則作業
  老師一語中的,學生反思後、發覺仍沉淪於「愚迷境」。﹟8503則學生誤解題意,誤認應該以「理解境界」(「因為」、「所以」)和「剖析境界」(「反之」、「必然」)之格式為文。作業不及格,正心誠意,重新再做,懇請老師再次費心指正。
  野人獻曝:田夫以曬日為寶,欲獻之與其王。原喻無見無識,引申為自謙之詞。
  游刃有餘:良庖以薄刃解牛,以無厚入有間。原喻技合於道,引申為揮灑自如。
  呆若木雞:紀渻子為王訓雞,至似木雞乃成。原喻德全智熟,引申為不知所措。
  朝三暮四:狙者騙愚猴不知、朝暮三四無別。原喻愚笨無知,引申為反覆無常。
  指鹿為馬:當權者稱鹿為馬,無人敢言真相。原喻強姦民意,引申為是非不辨。
  螳臂當車:螳螂臨車豎嫩臂,欲攔車之去路。原喻自不量力,引申為以卵擊石。
  學生  敬上
回應﹕
  頗有進境,很好!做學問理當如此,遲早有成!
8546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10]
主題:答8536則作業
  1,漢字可用於溝通,溝通要靠概念,先學概念分類方能綱舉目張。
  2,採用符合人性認識規律的、且在易經和電腦中都使用的二分法。
  3,於人、使之思維更具條理,於電腦、使之「機器理解」更高效。
回應﹕
  1,可。2,錯。3,不全。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