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8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15] |
主題:答8128則 答8128則 1,認知界:一人對濟公活佛由疑到信,又欲求成仙佛而實非。 2,理解界:體:濟生丸;用:無用或治瘟疫。 體:古錢;用:不值一文或價值連城。 體:求仙佛;用:拋棄人間一切或修神通以享樂。 迷人迷於眼前所見,受欲望所惑,看不到事物真相。 3,剖析界:因:迷人只求利欲,不愿舍棄。果:成仙成佛皆妄。 迷人妄言求道、卻不愿舍棄,實乃求利欲,不可能成仙佛。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體:求仙佛;用:拋棄人間一切或修神通以享樂。〕不通. 3,正確。 |
#8161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16] |
主題:答8156則 1,認知界:有人為瑣事而煩惱,卻不知痛苦根源在己,不得解脫。 2,理解界:體:瑣事;用:令人煩惱。 瑣事令人煩惱,人經常將自身煩惱放大。 3,剖析界:因:自尋煩惱者只顧自己,不知苦惱根源。果:苦苦相續,不得解脫。 觀身是苦者看不到苦惱的因果,導致其陷入痛苦輪回,不得解脫。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85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17] |
主題:答8173則 1,認知界:遊客刻意追求品味,樵者告以自然即脫俗。 2,理解界:體:品味;用:比較、攀比。 人對物體進行主觀比較後,才能區分品味高低。 3,剖析界:因:遊客刻意比較,雖遊覽經年。果:仍見不到山中「仙品」(非凡品)。 因:樵者不求品味,不分辨。果:隨處皆是「仙品」。 刻意比較,物物皆凡物;無分辨心,處處非凡品。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204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1] |
主題: |
回應﹕ 系統未妥,無資料。 |
#8211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2] |
主題:答8198則主題萃取 一、 1,認知界:二鼠等至虎死變臭,也沒吃到虎肉。 2,理解界:體:鮮虎肉;用:大補。 體:爛虎肉;用:不可食。 體:虎爪; 用:危險。 二鼠知虎爪危險、虎肉大補,虎肉爛後才知不可食。 3,剖析界:因:二鼠前懼虎威,後懊悔至「酸葡萄」。果:吃不到虎肉。 事前畏首畏尾、事後推責悔恨,此正是鼠輩行為,不足成事。 二、 1,認知界:兩小兒自以為是。 2,理解界:體:茶、牛奶、可樂等;用:適合各自口味。 苦甜僅是主觀感覺,各人主觀皆不同。 3,剖析界:因:兒童幼稚,僅有主觀立場。果:其對話令人啼笑皆非。 兒童以主觀為客觀,天真幼稚,令人啼笑皆非。 三、 1,認知界:一少年沉迷於毒品,難以戒除。 2,理解界:體:毒品;用:使上癮。 毒品使人易上癮,難戒除。 3,剖析界:因:癮者迷於感官誘惑。果:無可救藥。 意志不堅定者易受感官誘惑,一旦上癮,無可救藥。 四、 1,認知界:一學徒未學到師父精髓。 2,理解界:體:死知識; 用:解決具體的問題。 體:客觀觀念;用:指導人的行為。 「道法自然」是一客觀觀念,沒有具體功用,卻可指導一切行為。 3,剖析界:因:學徒將觀念當「死知識」。果:學無所得。 因:師父依觀念而行。 果:道法自然。 學徒將「道法自然」當知識,學無所得;師父自然而行,是稱「道法自然」。 五、 1,認知界:師父臨終詢問徒弟們的志向。 2,理解界:體:主觀觀念;用:虛幻。 「公平」是主觀觀念,僅屬個人虛幻的理想。 3,剖析界:因:所求屬於客觀。果:可以得到。 因:所求屬於主觀。果:如水中月。 所求即有所得,求實得實,求虛是虛。 六、 1,認知界:一人耕田遇一蚯蚓抱怨。 2,理解界:體:犁; 用:翻土。 體:地盤;用:保護個人利益。 相對於蚯蚓之窩,翻土乃公義。 3,剖析界:因:公義損傷到私利。果:重私者抵制、抱怨。 私利受損時,重私者便不顧公義,專事抱怨甚至抵制。 七、 1,認知界:一居士問和尚掃心之法。 2,理解界:體:殿上掃帚;用:掃地上渣滓。 體:佛之智慧;用:去心中煩惱。 無論哪里的掃帚都只能掃地上渣滓,佛心才能去除心中煩惱。 3,剖析界:因:和尚無道。果:掩耳盜鈴。 因:和尚有道。果:點撥居士應靜心,戒定生慧。 若和尚無道,當借給居士掃帚,此可謂掩耳盜鈴。若和尚有道,乃點撥居士應先靜心,由戒定生慧。 感激老師費心批改。 學生 敬上 |
回應﹕ 一、1,正確。2,不確。3,正確。 二、1,正確。2,不確。3,不確。 三、1,正確。2,不確。3,不確。 四、1,不確。2,不確。3,正確。 五、1,正確。2,不確。3,不確。 六、1,正確。2,正確。3,正確。 七、1,正確。2,正確。3,不確。 |
#8253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4] |
主題:答8243則 1,認知界:一瞽者教識字,能注重義理。 2,理解界:體:眼; 用:視,辨認字形。 體:文字;用:供以辨認,蘊含義理。 用眼可以辨認文字,但文字尚蘊含深刻義理。 3,剖析界:因:字義重於字形。果:掌握義理的瞽者可為眼明人之師。 文字義理重於字形,明理之瞽者亦勝過只識皮毛之眼明人。 感謝老師。愚學生再問,怎樣準確找出「抽象」觀念之體用關系? 學生 敬上 |
回應﹕ 1,不確(質疑何來?)。2,不確(本文無)。3,不確。 多看古書,痛下功夫,無速食。 |
#8273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6] |
主題:答8263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一人聽不懂濟公的話。 2,理解界:口頭語言容易遭人誤解,常人理解能力欠缺。 3,剖析界:由于惑於表面,或者斷章取義,常人常常聽不懂語言的真意。 學生 敬上 |
回應﹕ 1,不確。2,不確。3,不確。 |
#8287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7] |
主題:答8281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濟公點撥某人,示以「佛在身邊、毋庸外求」。 2,理解界:自性即佛,諸相皆妄。 3,剖析界:迷失自性者,捨本逐末,求佛求法皆是虛妄。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2,正確。3,正確。 |
#8302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8] |
主題:答8298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某人因避繁而學斧;行事時,不管是否合適,一律斧砍。 2,理解界:斧利可刪除細節,而缺點在於刪盡則無物。 3,剖析界:若人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則必有其害隨之。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2,正確。3,正確。 |
#8321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29] |
主題:答8298則主題萃取 1,認知界:一農夫耕地時之所見所感。 2,理解界:樂天知命、腳踏實地是「農牧族」的特徵。 3,剖析界:不過分憂愁於逆境,不留戀過去輝煌,是能盡職盡責、樂天知命。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2,正確。3,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