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9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2-26] |
主題:因請轉呈古論網友的留言 朱先生,您好: 先生最後的任務就是還願,地藏王菩薩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盼能重新恢復會籍,謝謝! 古倫 敬上 |
回應﹕ 難怪!難怪!!難怪!!!汝踟躕門牆十餘載,始終見山難見水,此次心路歷程已露餡矣!老朽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即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名「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人苟若拘泥於表相,地獄永是地獄、如來佛還是如來佛!求道者、其道不道,悟空者、其空不空,良有以也!蓋人居陋巷、食嗟食,一心等待救贖,從何而知究竟? 《金剛經》中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語云何?以釋迦佛之能力,尚無法令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老朽何德何能,令汝恢復會藉、地獄頓空乎?須知,老朽所感到虧欠者,中華文化開示之恩也。有此感受,是已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老朽連菩薩都未修成,如今又將投奔太上老君,汝今離門牆尚遙,且先向地藏王菩薩請安去,到時是欲成佛、或待修仙,明心見性後再說可也! |
#11127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4-11] |
主題:流感預防 老師您好: 如今大陸國學愛好者漸多,學生亦感確實出現您所擔憂之事,舊酒滿瓶、難辨真偽,多學富五車、洋洋灑灑,真是好大一場流行風。 今年六氣為厥陰風木司天,風氣強,天氣變化快而劇烈。大陸發生H7N9的疫情,學生亦因傷寒而感冒,特再效野人獻曝,推薦一篇預防感冒的文章,願能有助於老師與工作室仝人及網友是幸。 全文如下: 我們怎麼看待「感冒」這回事 台灣 紫林 很久很久以前,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先生做了一本《傷寒雜病論》,解說了人類怎麼生病、怎麼感冒,又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治好它。雖然他不及同時期的華陀先生有名氣,但是這本書卻幸運的流傳到了今天,而我又何其有幸的讀了它,深深感到興趣,愛不釋手,一頭潛入,約莫十年,另外結合了所私淑的先生高人的智慧、論述,揉合成了我個人的中醫心得。 今年以來,流行性的感冒與疾病的消息不斷,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今天就藉這個機會,聊聊我所認識的「中醫」是怎麼看待感冒的,順道談一點日常的保健小方法。 我所認識的中醫,把「讓人感冒的那個原因」視為是一種「能量流」,用中醫的語言來說,這叫做「風邪」。就像金融在談「現金流」一樣,白花花的鈔票當然不會像河水一樣,自己在大街上游來游去,但是鈔票在概念上是流動的,也根據流動的模式來產生不同的效應。病毒是活體,有活力,能移轉,擴散快,當然在概念上可以視為是一種「流」。 既然是「流」,必然無孔不入,全身上下有無數的毛孔,想要「擋」,是絕對擋不住的。大禹治水能夠成功,就是了解「防堵」辦法斷然不可能奏效。既然大局面已經產生了一個「勢」,則「勢不可擋」,我們得另外想個法子來處理才好。 西醫對抗感冒,不外乎幾種方法,首先就是「支援」,先壓抑住讓人不舒服的感受,像是:頭痛、發燒、咳嗽等症狀。壓抑了之後,不適感減輕,真正的「治療」的工作,還是只能交給人體的免疫能力自己去應付。 若是對付來得又急又快的感冒,像是「流感」,就要想辦法去分析這類的病毒的長相,設計一種「專用」的藥去殺特定的病毒。這一分鐘投藥殺了一群病毒,只要留下一隻,一個小時後又是一群大軍,殺也殺不完,若是稍有變種,整個研發工作就得要從頭來過。 有的藥物,像是類固醇,則是高度刺激人體的特定機能,做短時間而高頻度的活躍,這當然可以在當下收效,但是一時之快,卻留下後患無窮,身體過度消耗掉的養分,可能造成日後其他機能的提前萎縮、失衡。 我所認識的中醫對抗感冒,不關心「什麼病毒入侵身體」,我們問的是「感冒從哪裡進來」,「目前入侵了哪裡」。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感冒」也是一種「流」,只要有「位能差」,無論是「高低」、「冷熱」、「乾濕」(三位能差:「高低」即為「風暑」,「冷熱」即為「寒熱」,乾燥即為「燥濕」,合為六氣,我認為應為「六綱辨證」,皆本於「陰陽」之下,一般探病氣入裡,不過這六氣而已。),有差距就會有一個「勢」,「流」就會自然產生,既然感冒可以「流入」,我們當然也可以創造出一個「流出」的「勢」來。 若是體內的狀況處於「低勢」,體外的環境就會形成相對的「高勢」,感冒的「能量流」自然是往低處走,體弱的人,就容易感冒。所以,我所認識的中醫所做的治療,就是在受到感染的路徑上,把人體的「勢」給擡高,反過來形成「體內高勢」,「體外低勢」的狀況,感冒的「流」自然就會反流向體外,一滴不剩,將感冒處理得乾乾淨淨。 要提高「勢」,主要有兩個原則: 一、增加產生「勢」的原料。 二、增加發生「勢」的動力。 這兩個原則結合起來的效果,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免疫力」的提升。 以第一點來說,我常在網路文章中談到的「太極米漿粥」、「炙草薑茶」、「桂圓薑棗茶」,都是可以常用的茶飲、料理。這裡的篇幅有限,朋友們不妨上網查找一下,就可以知道詳細的作法,這邊就不多做贅述。 以第二點來說,每日晨起,用乾燥的全棉質的毛巾,均勻的按摩整個頭部以及面部,直到微微發熱,最好能夠持續五分鐘。若是有時間,不妨再加大乾擦的範圍,包括背面,大腿後側,小腿肚,這些都是人體的能量主要發散區域,在這些局部做加強,可以引導身體的能量強盛。 有機會的話,用我所談過的「苓艾薑湯」來做足浴,每晚泡泡腳,讓背後能夠微微出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平時多一分準備,臨時少一分災害。時局不可逆,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我們總是能從天地之間找到安身立命的好方法。我們在這邊提供一些基本的觀念和辦法,希望幫助朋友們能夠多增一項預防的法寶。 摘自 http://www.vitacillin.com/archives/775 學生學習紫林先生的中醫理論已有兩年,初覺符合「系統概念學」之大原則,故此深入探究其理。此文亦覺頗合#11096則留言之義: 「但老朽尚有一建議:世人不明陰陽、生剋、虛實、寒熱之理,而當今之中醫學者無不朗朗上口,卻不從物質理論上提出佐證。其實,陰陽乃象徵之綱領、生克乃敵我之立場、虛實乃能量之強度、寒熟為感受之高低,所有種種無非傳統之文字表述。古文需要翻譯,以就時賢,中醫涉及民生,醫學經典何獨缺註?」 祝身體安康! |
回應﹕ 謝謝,上文極佳,功德無量! 人智有限,自然無窮,《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斯乃至理。中醫源於自然,符合人體腠理結構,數千年來,活人無數,極具實效。但因天道輪迴,近百年中華遭劫,殿堂蒙難、國勢衰落,士大夫自信心喪失、人民不知所從。如今,經過半個世紀沉痛之洗禮,終於剝極而復,巨龍再起。不妨假以時日,中醫必成主流,實乃勢之所趨也! 老朽別無所長,自幼就個性堅強,最恨「湊熱鬧」。就學時,同伴咸追求「流行」,老朽則刻意反之,累遭白目,老朽甘之若飴。至今觀之,知所「流行」者,悉皆西式商業文化之麻醉劑也!吾得於免受西化之摧殘,獨立特行,徜徉於浩瀚之中華文化中,遠親千古;而彼等搖旗吶喊、趨風逐潮之輩,早已萎如黃花,只做了片時的舞台樣品,空渡了青春歲月! 究其因,當今環境變化快速,而舉世去聖已遠,缺乏理性指引,人生難以適應。更兼西洋自工業革命後,重商主義大興,揭櫫物質文明,挾船堅砲利之威,殖民世界。人本生於無知,在在受到環境之塑造,年長者貪利、年輕者好奇,捷足者先登、後至者謀反!除非是「怪誕」之輩,否則在利害分明下,必然心動神馳,易受招攬。 如今風水輪轉,地球芳華西逝,英美失道痾重,物質文明已露出下世光景。但國人大病初癒,康健需時,國學之興、風習之正尚有待下一代,不必過慮也。 至於老朽,道法自然成精,肓腸終是肓腸,只待肩上重擔得卸,道山可返也! |
#11127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4-11] |
主題:流感預防 老師您好: 如今大陸國學愛好者漸多,學生亦感確實出現您所擔憂之事,舊酒滿瓶、難辨真偽,多學富五車、洋洋灑灑,真是好大一場流行風。 今年六氣為厥陰風木司天,風氣強,天氣變化快而劇烈。大陸發生H7N9的疫情,學生亦因傷寒而感冒,特再效野人獻曝,推薦一篇預防感冒的文章,願能有助於老師與工作室仝人及網友是幸。 全文如下: 我們怎麼看待「感冒」這回事 台灣 紫林 很久很久以前,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先生做了一本《傷寒雜病論》,解說了人類怎麼生病、怎麼感冒,又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治好它。雖然他不及同時期的華陀先生有名氣,但是這本書卻幸運的流傳到了今天,而我又何其有幸的讀了它,深深感到興趣,愛不釋手,一頭潛入,約莫十年,另外結合了所私淑的先生高人的智慧、論述,揉合成了我個人的中醫心得。 今年以來,流行性的感冒與疾病的消息不斷,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今天就藉這個機會,聊聊我所認識的「中醫」是怎麼看待感冒的,順道談一點日常的保健小方法。 我所認識的中醫,把「讓人感冒的那個原因」視為是一種「能量流」,用中醫的語言來說,這叫做「風邪」。就像金融在談「現金流」一樣,白花花的鈔票當然不會像河水一樣,自己在大街上游來游去,但是鈔票在概念上是流動的,也根據流動的模式來產生不同的效應。病毒是活體,有活力,能移轉,擴散快,當然在概念上可以視為是一種「流」。 既然是「流」,必然無孔不入,全身上下有無數的毛孔,想要「擋」,是絕對擋不住的。大禹治水能夠成功,就是了解「防堵」辦法斷然不可能奏效。既然大局面已經產生了一個「勢」,則「勢不可擋」,我們得另外想個法子來處理才好。 西醫對抗感冒,不外乎幾種方法,首先就是「支援」,先壓抑住讓人不舒服的感受,像是:頭痛、發燒、咳嗽等症狀。壓抑了之後,不適感減輕,真正的「治療」的工作,還是只能交給人體的免疫能力自己去應付。 若是對付來得又急又快的感冒,像是「流感」,就要想辦法去分析這類的病毒的長相,設計一種「專用」的藥去殺特定的病毒。這一分鐘投藥殺了一群病毒,只要留下一隻,一個小時後又是一群大軍,殺也殺不完,若是稍有變種,整個研發工作就得要從頭來過。 有的藥物,像是類固醇,則是高度刺激人體的特定機能,做短時間而高頻度的活躍,這當然可以在當下收效,但是一時之快,卻留下後患無窮,身體過度消耗掉的養分,可能造成日後其他機能的提前萎縮、失衡。 我所認識的中醫對抗感冒,不關心「什麼病毒入侵身體」,我們問的是「感冒從哪裡進來」,「目前入侵了哪裡」。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感冒」也是一種「流」,只要有「位能差」,無論是「高低」、「冷熱」、「乾濕」(三位能差:「高低」即為「風暑」,「冷熱」即為「寒熱」,乾燥即為「燥濕」,合為六氣,我認為應為「六綱辨證」,皆本於「陰陽」之下,一般探病氣入裡,不過這六氣而已。),有差距就會有一個「勢」,「流」就會自然產生,既然感冒可以「流入」,我們當然也可以創造出一個「流出」的「勢」來。 若是體內的狀況處於「低勢」,體外的環境就會形成相對的「高勢」,感冒的「能量流」自然是往低處走,體弱的人,就容易感冒。所以,我所認識的中醫所做的治療,就是在受到感染的路徑上,把人體的「勢」給擡高,反過來形成「體內高勢」,「體外低勢」的狀況,感冒的「流」自然就會反流向體外,一滴不剩,將感冒處理得乾乾淨淨。 要提高「勢」,主要有兩個原則: 一、增加產生「勢」的原料。 二、增加發生「勢」的動力。 這兩個原則結合起來的效果,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免疫力」的提升。 以第一點來說,我常在網路文章中談到的「太極米漿粥」、「炙草薑茶」、「桂圓薑棗茶」,都是可以常用的茶飲、料理。這裡的篇幅有限,朋友們不妨上網查找一下,就可以知道詳細的作法,這邊就不多做贅述。 以第二點來說,每日晨起,用乾燥的全棉質的毛巾,均勻的按摩整個頭部以及面部,直到微微發熱,最好能夠持續五分鐘。若是有時間,不妨再加大乾擦的範圍,包括背面,大腿後側,小腿肚,這些都是人體的能量主要發散區域,在這些局部做加強,可以引導身體的能量強盛。 有機會的話,用我所談過的「苓艾薑湯」來做足浴,每晚泡泡腳,讓背後能夠微微出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平時多一分準備,臨時少一分災害。時局不可逆,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我們總是能從天地之間找到安身立命的好方法。我們在這邊提供一些基本的觀念和辦法,希望幫助朋友們能夠多增一項預防的法寶。 摘自 http://www.vitacillin.com/archives/775 學生學習紫林先生的中醫理論已有兩年,初覺符合「系統概念學」之大原則,故此深入探究其理。此文亦覺頗合#11096則留言之義: 「但老朽尚有一建議:世人不明陰陽、生剋、虛實、寒熱之理,而當今之中醫學者無不朗朗上口,卻不從物質理論上提出佐證。其實,陰陽乃象徵之綱領、生克乃敵我之立場、虛實乃能量之強度、寒熟為感受之高低,所有種種無非傳統之文字表述。古文需要翻譯,以就時賢,中醫涉及民生,醫學經典何獨缺註?」 祝身體安康! |
回應﹕ 謝謝,上文極佳,功德無量! 人智有限,自然無窮,《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斯乃至理。中醫源於自然,符合人體腠理結構,數千年來,活人無數,極具實效。但因天道輪迴,近百年中華遭劫,殿堂蒙難、國勢衰落,士大夫自信心喪失、人民不知所從。如今,經過半個世紀沉痛之洗禮,終於剝極而復,巨龍再起。不妨假以時日,中醫必成主流,實乃勢之所趨也! 老朽別無所長,自幼就個性堅強,最恨「湊熱鬧」。就學時,同伴咸追求「流行」,老朽則刻意反之,累遭白目,老朽甘之若飴。至今觀之,知所「流行」者,悉皆西式商業文化之麻醉劑也!吾得於免受西化之摧殘,獨立特行,徜徉於浩瀚之中華文化中,遠親千古;而彼等搖旗吶喊、趨風逐潮之輩,早已萎如黃花,只做了片時的舞台樣品,空渡了青春歲月! 究其因,當今環境變化快速,而舉世去聖已遠,缺乏理性指引,人生難以適應。更兼西洋自工業革命後,重商主義大興,揭櫫物質文明,挾船堅砲利之威,殖民世界。人本生於無知,在在受到環境之塑造,年長者貪利、年輕者好奇,捷足者先登、後至者謀反!除非是「怪誕」之輩,否則在利害分明下,必然心動神馳,易受招攬。 如今風水輪轉,地球芳華西逝,英美失道痾重,物質文明已露出下世光景。但國人大病初癒,康健需時,國學之興、風習之正尚有待下一代,不必過慮也。 至於老朽,道法自然成精,肓腸終是肓腸,只待肩上重擔得卸,道山可返也! |
#11162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4] |
主題:身體感 老師您好: 學生詳查罟網後,再請問老師的身體感: 1,入睡容易嗎? 2,口渴與否(不是口乾)? 3,大便什麼顏色?乾硬否? 4,是否會有胸悶、呼吸變短、頭暈的情況? 5,脈象如何? 6,請詳談其他不舒服的身體感覺? 學生 敬上 |
回應﹕ 1,容易,大約幾分鐘就不知何往了(吃中藥前,夜醒五六次)。 2,口乾(老朽習慣性在床前放一杯水,每醒必喝一口)。 3,黃色,不乾不稀(因帶脈運動,每次耗時不超過五分鐘)。 4,從無。 5,有力,其餘不詳。 6,唯有數十年之慢性咽喉炎,近日服中藥,已大有好轉(老朽日服川貝枇杷膏一匙,已十二年)。 此外,眼屎多且硬,晨起眼常乾澀。 |
#11163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6] |
主題:麥門冬湯 朱老師您好: 學生向兩位「非學院派」、「理論派」、非專家、非名醫、乃學生主觀以為的明醫請了一付藥。因是給老師治病,學生壓力頗大,本打算將所含醫理,向明醫請教明白,待理得心安,始獻方。但一日之內不能盡明醫理,有疾當速醫,故此先將藥方送上,來日再請教醫理,力使看病就診有理有據,明明白白。稍欣慰的是:這個方子學生原先嚐過,口感比較好喝。 註:下文的小括號內,是學生的註釋說明;引號內是桂林本《傷寒雜病論》原文。 一,診斷與開方 基本上看到「高血壓」,大抵上可以見為「宗氣反聚」,也就是:腎中燥,燥氣上衝,反入肺中,胃中宗氣不能在肺中疏散,因此有諸多發炎,口中乾燥,卻又多痰(痰=濕燥相搏。「濕氣在內,與燥相搏,發為痰飲」),夜間唾涎不收,頻尿不已。我認為痛風應該還在,只是不明顯,因為關節仍偶有疼痛,病灶可能在此。 考慮病人年事較高,不宜躁進,建議先用麥門冬湯,平潤五臟,先減少發炎的不適感,待津液較足之後,再將陽氣提升,解決宗氣反聚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調整。 麥門冬湯(傷寒論原方,兩千多年以前的老方子) 麥門冬245克,生旱半夏35克,西洋參15克,炙甘草15克,粳米100毫升,大棗15克。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藥渣,溫服200毫升,日落前3服,入夜後3服。 生活作息方面,建議不渴則不飲,恢復以「身體感」為主。枇杷膏建議先停用,此方偏寒,不利久服,恐有礙正氣提升。 按摩的部分,可以在晨起後,梳洗之前,以乾毛布摩擦整個頭皮,以及整個臉部,至微感發熱而止。有利於身體少陽正氣提升,排出邪熱。 此方用後,應該不需要大量飲水(如口乾,學生推薦飲用泔糜上部的清湯,可用保溫桶承裝,以便隨時飲用。身患糖尿病的家母用這種俗稱熬爛的大米湯的米油,有效緩解了消渴、夜尿症狀。),口乾多痰的狀況應該能夠緩解,各種發炎的狀況也能減輕。先用一週,再視進展做後續的調整。 二、請教病理 請教:此證如果以《傷寒論》:「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何以不用腎氣丸(市面上的皆不是原方腎氣丸,效果不彰),以解小便多的症狀? 答覆:老先生思慮較多,脾較燥,我認為可以把過程放慢一點。先平復燥熱,再提升陽氣。先生表示脈有力,我認為應該可以先從補一點陰液著手。所以我先用麥門冬和人參來處理,人參的效果快,比較能立即見效,但是長期的保養還是要靠腎氣丸。腎氣丸大概會放在第三步之後,長期保養之用。另外,在經驗上,如果排便較有不易的傾向,會緩一點用腎氣丸。如果能確實依建議行事,我認為問題不大。 請教:為何建議以乾毛布摩擦整個頭皮? 答覆:我認為肝受到脾燥的影響,也有較多燥熱,所以夢多。我才會建議乾毛布按摩。肝就不主動處理了,脾中有津(「治肝補脾」),肝自平。 請教:腎中燥,為何燥氣能反入肺呢? 答覆:肺金為腎水之母,本就相通。腎是欲收不欲泄的,但是如果偏燥,腎氣就會反衝入肺,造成宗氣反聚,常見的狀況之一就是「高血壓」。肺喜燥,燥氣就先與肺合了。 請教:其他臟燥會反入肺嗎? 答覆:燥氣在內,也會在五臟內流傳,他臟有燥,自然也會入肺,但是證或許有些不同。如果脾胃燥入肺,人會容易口渴、口乾。 請教:患者此證的身體模型為何? 答覆:患者一派發炎之象,說明內臟組織都處於缺乏津液的乾燒狀態,尤其是腎中津液缺乏,才有夜尿如此頻繁的現象。 參考資料: 高血壓怎麼產生的? vitacillin.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8523.html |
回應﹕ 謝謝!謝謝! 其實,老朽認定生老病死繫諸天,得失禍福一念間;苟求安命太荒唐,豈有色身萬千年。只緣「梅核氣」侵襲經年,影響工作,老朽不得不奮起抗爭之。不幸敗績頻傳,江山易色,只好買了大批「喉片」,隨時伺侯。更不料人愈老病愈驕,及至把睡眠都捲入霉氣,始下定決心向中、西醫求助,老當一寧。 以汝推薦良方視之,除西洋參外,其餘與近日所服之藥類似,甚佳。前文係汝問及近況,據實以告,然已不能算「病」,更無須治療矣! 試想一景:某巍峨大山,奔雲繚繞,有一白髮老叟踽踽其中。該老者背負一大包,包中琳琳總總,皆係各式小包。時狂風稍掀包緣,赫然可見白紙黑字:「腎氣丸」、「白虎湯」…… 若是,人還待上山求道乎?求仙乎?遠不如安居紅塵求緩死,拖拖拉拉萬萬年! |
#11163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6] |
主題:麥門冬湯 朱老師您好: 學生向兩位「非學院派」、「理論派」、非專家、非名醫、乃學生主觀以為的明醫請了一付藥。因是給老師治病,學生壓力頗大,本打算將所含醫理,向明醫請教明白,待理得心安,始獻方。但一日之內不能盡明醫理,有疾當速醫,故此先將藥方送上,來日再請教醫理,力使看病就診有理有據,明明白白。稍欣慰的是:這個方子學生原先嚐過,口感比較好喝。 註:下文的小括號內,是學生的註釋說明;引號內是桂林本《傷寒雜病論》原文。 一,診斷與開方 基本上看到「高血壓」,大抵上可以見為「宗氣反聚」,也就是:腎中燥,燥氣上衝,反入肺中,胃中宗氣不能在肺中疏散,因此有諸多發炎,口中乾燥,卻又多痰(痰=濕燥相搏。「濕氣在內,與燥相搏,發為痰飲」),夜間唾涎不收,頻尿不已。我認為痛風應該還在,只是不明顯,因為關節仍偶有疼痛,病灶可能在此。 考慮病人年事較高,不宜躁進,建議先用麥門冬湯,平潤五臟,先減少發炎的不適感,待津液較足之後,再將陽氣提升,解決宗氣反聚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調整。 麥門冬湯(傷寒論原方,兩千多年以前的老方子) 麥門冬245克,生旱半夏35克,西洋參15克,炙甘草15克,粳米100毫升,大棗15克。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藥渣,溫服200毫升,日落前3服,入夜後3服。 生活作息方面,建議不渴則不飲,恢復以「身體感」為主。枇杷膏建議先停用,此方偏寒,不利久服,恐有礙正氣提升。 按摩的部分,可以在晨起後,梳洗之前,以乾毛布摩擦整個頭皮,以及整個臉部,至微感發熱而止。有利於身體少陽正氣提升,排出邪熱。 此方用後,應該不需要大量飲水(如口乾,學生推薦飲用泔糜上部的清湯,可用保溫桶承裝,以便隨時飲用。身患糖尿病的家母用這種俗稱熬爛的大米湯的米油,有效緩解了消渴、夜尿症狀。),口乾多痰的狀況應該能夠緩解,各種發炎的狀況也能減輕。先用一週,再視進展做後續的調整。 二、請教病理 請教:此證如果以《傷寒論》:「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何以不用腎氣丸(市面上的皆不是原方腎氣丸,效果不彰),以解小便多的症狀? 答覆:老先生思慮較多,脾較燥,我認為可以把過程放慢一點。先平復燥熱,再提升陽氣。先生表示脈有力,我認為應該可以先從補一點陰液著手。所以我先用麥門冬和人參來處理,人參的效果快,比較能立即見效,但是長期的保養還是要靠腎氣丸。腎氣丸大概會放在第三步之後,長期保養之用。另外,在經驗上,如果排便較有不易的傾向,會緩一點用腎氣丸。如果能確實依建議行事,我認為問題不大。 請教:為何建議以乾毛布摩擦整個頭皮? 答覆:我認為肝受到脾燥的影響,也有較多燥熱,所以夢多。我才會建議乾毛布按摩。肝就不主動處理了,脾中有津(「治肝補脾」),肝自平。 請教:腎中燥,為何燥氣能反入肺呢? 答覆:肺金為腎水之母,本就相通。腎是欲收不欲泄的,但是如果偏燥,腎氣就會反衝入肺,造成宗氣反聚,常見的狀況之一就是「高血壓」。肺喜燥,燥氣就先與肺合了。 請教:其他臟燥會反入肺嗎? 答覆:燥氣在內,也會在五臟內流傳,他臟有燥,自然也會入肺,但是證或許有些不同。如果脾胃燥入肺,人會容易口渴、口乾。 請教:患者此證的身體模型為何? 答覆:患者一派發炎之象,說明內臟組織都處於缺乏津液的乾燒狀態,尤其是腎中津液缺乏,才有夜尿如此頻繁的現象。 參考資料: 高血壓怎麼產生的? vitacillin.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8523.html |
回應﹕ 謝謝!謝謝! 其實,老朽認定生老病死繫諸天,得失禍福一念間;苟求安命太荒唐,豈有色身萬千年。只緣「梅核氣」侵襲經年,影響工作,老朽不得不奮起抗爭之。不幸敗績頻傳,江山易色,只好買了大批「喉片」,隨時伺侯。更不料人愈老病愈驕,及至把睡眠都捲入霉氣,始下定決心向中、西醫求助,老當一寧。 以汝推薦良方視之,除西洋參外,其餘與近日所服之藥類似,甚佳。前文係汝問及近況,據實以告,然已不能算「病」,更無須治療矣! 試想一景:某巍峨大山,奔雲繚繞,有一白髮老叟踽踽其中。該老者背負一大包,包中琳琳總總,皆係各式小包。時狂風稍掀包緣,赫然可見白紙黑字:「腎氣丸」、「白虎湯」…… 若是,人還待上山求道乎?求仙乎?遠不如安居紅塵求緩死,拖拖拉拉萬萬年! |
#11166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8] |
主題:中庸之醫 老師您好: 看到前則留言「除西洋參外,其餘與近日所服之藥類似」,貌似醫生也開了仲景方「麥門冬湯」。既是經方醫生,學生大可放心,唯一擔心的是方中麥門冬的比例,是否與仲景原方相同。蓋因麥門冬湯主要潤「脾之大絡」,是以脾為中心,以中央土的力道,灌溉四方臟。所以麥門冬的力道一定要夠強,劑量要足,不然潤不到其他臟。 學生許久未曾寫作長篇文章,有感於當前中醫與經方的處境,「顯擺」一篇。因目前仍是病身,心火不足、神明不出,改了幾次仍覺拙劣不堪。請老師指正! 中庸之醫 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是爾?非爾? 人之肉體生命為體,精神生命為用,中醫醫理以兩者之結合度為研究對象。追求物質生命者,以之延年益壽;重視精神生命者,以之平和身心、提升精神生命的輸出效率。醫理為天理之一,孰有優劣?唯人之志,各有所之。 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結合緊密稱為健康人,即「平人」(醫家不談「仙人」,但由病人至平人再至仙人,築基固本、拾級而登,斯可矣);反之,則謂之「病人」。平人身心和合,可稱「中庸」之人,是具「中性」;病人未能中庸,是為「偏性」。其實,病人、平人本無差別,由於人處於變化狀態,因此絕對「中庸」的平人,鮮矣、「鮮能久矣」。而所謂醫者,即糾正偏性之人趨向中庸,故中醫豈僅是中國之醫,實乃「中庸之醫」。 世生萬物,亦本無差別,人類經過千萬年的試驗、選擇、育種,根據服用物質後、其性質對人體的作用,將使人平和、可補充物質與能量的「中性」之物稱為食物,偏性適中、恰能糾正人體偏性的(如同開關身體內一組邏輯閥)稱為藥物,偏性較大、不容易操作或者使用面窄的稱為毒物。無論藥性、毒性,皆為偏性,故人參殺人即是毒藥,砒霜活人亦稱靈丹。故此,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中藥可謂使人「中庸之物」。 既知「藥」「毒」同物、「藥」「食」同源,余在食用熬爛的大米稀飯時,當作是在服藥(只惜此方不能盈利,故無商家宣傳);服用「腎氣丸」的心態與吃花生米類似;慎吃西瓜的原因與勿用「白虎湯」相同(西瓜的物性類似天然的白虎湯,今人不分季節、不分體質,大量服用,身受其害而不知);爆炒食物當作炮製藥物,煎製藥物如同煲湯(無怪乎《傷寒論》中傳承自廚師伊尹《湯液經法》)。心中早已病人與平人不辨;藥、食、毒,物物皆物。 知此,即知能治萬病的靈丹妙藥,身邊本自擁有,不在遠方,中性之「主食」是也!然而,白米飯價廉質樸,百姓以之活命養生,日用而不知其珍貴,日久遂棄之如敝屣。又逢今世西風日盛,西醫把持的各式專家為了商機,借「科學」的名義詬病養育人類千萬年的主食,大力提倡控制、縮減主食,卻推銷或令人口爽、或稀奇珍貴、或治標不治本(各種「指標」非中醫之證,實乃西醫廣告詞)、或奇果異蔬(以維生素的名義服用大量寒涼水果蔬菜,滅人心火),以及種種琳瑯滿目的商業食品、藥品、保健品,乃至當今大陸經濟作物擠占莊稼耕地,糧食大量進口,糧賤而地荒。 世人耳濡目染之下,早已不辨物性、道聽途說,競相往口中填塞。偏性加乘偏性,「藥物」加上「毒物」,既乏「中性」之米麵肉蛋魚等主食補益,又缺中庸之藥以扶正,以毒為食而不自知,視藥為毒而難入口,無怪乎平人難見,病人、「亞健康者」處處! 嗚呼!舉世昏迷,莫能覺悟!竊以為,降低巨額的醫療費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濟世救民並不難,讓「主食成為主食」即可!然而,中醫不興,中庸可得乎? 日用而不知其理的瑰寶,尚有如同白米飯一樣樸素的「經方」,余學醫即以經方醫理入手,側重於搞懂人體運行機制的理論(比如:小便的機制是肺中氣壓、脾胃液壓、腎中水壓均至強盛狀態,膀胱之廢水始能順暢排出;如果諸臟燥氣產生額外的氣壓,不時擠壓膀胱,而致小便頻數,在《桂本傷寒論》中稱為「小便淋漓」),注重經典中的醫理的概念系統化、準確化,醫理中陰陽五行也可為學習其他五術打下基礎,通過學習藥性更可以了解萬物之性(疑似文祥「資料編碼」)。 待漸漸深入學習後,發現中醫自岐黃而興,至漢唐而大成,自宋以降,去聖日遠、醫理漸亡。後世醫師不知醫理、不求通透,自以為是、崇尚創新,重流行(時方、偏方及後世醫書)而輕經典(經方及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重治標(短期利益)而輕治本(長期利益),重局部(某一症狀)而輕整體(整體觀),近當代中醫大夫不會治病、只會調理幾成常態,待西風東進之際,中醫立刻摧枯拉朽般敗走麥城,實乃理所當然! 實話實說,經方確有其缺陷:其一,藥方療效迅速,病解後即停止用藥,而且看似多證實乃一個病因,通常一並搞定,因此難以將病患(被笑稱「藥罐子」)當作搖錢樹一樣不停調理,故醫生謀生不易;其二,藥品種類少,且價格低廉,方子也不創新,故缺少商機;其三,對醫生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尊重經典、虛心探求深意始可入門,若理論不通,一旦開錯藥,治病有多快、殺人就有多快。正因此缺陷,後世郎中逐漸莫敢用之、莫能知之,仲景雖被貫上名譽醫聖的頭銜,傷寒論卻束之高閣! 後世醫生既不知其理,又不知「人性不變、物性亦不變」,遂肆意篡改仲景原方,或更換藥材,比如腎氣丸中換生地黃為熟地(同仁堂之金匱腎氣丸與桂附地黃丸皆如此);或是畫蛇添足,比如金匱腎氣丸添加牛膝、車前子;或肆意變更比例,比如麥門冬湯,通常將麥門冬的比例調低。使用了亂改的經方之後又說無效,即言經方不合時宜,以致仲景方之真意千載蒙塵! 雖然從傷寒論中探求的醫療養生觀念,與當今主流觀念相違背,廟堂之上的中西醫反對者甚眾,但《傷寒雜病論》仍在,只是能讀懂的少了,能闡釋成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觀念更少。前日,當余看到如下歸納: 風暑--血(少陽、厥陰)--傳導 本於「密度」,對於密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風:能量的高速流動的現象。 暑:能量近乎不流動的現象。 濕燥--津(陽明、太陰)--對流 本於「濕度」,對於濕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濕:濕度極高。 燥:濕度極低。 寒熱--氣(太陽、少陰)--輻射 本於「溫度」,對於溫度(分子間的動能)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熱:系統動能偏高。 寒:系統動能偏低。 頓時拍案道:這簡直就是系統概念化的中醫!是知:當今觀念繁榮,仲景原方的微言大義,今世當出! 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以經方模型、本草模型而構建的電腦程式,將繼承仲景等祖先智慧,使世人身心平和!中庸之醫必將重放光芒! |
回應﹕ 中藥之奧妙就在於藥方「大同小異」,大同者,同為治人病,病僅係時疾之丙,人體機制無別;小異者,狀況之別正係待醫之病源,人人有異也!因此,千百年來,各種經方歷久不衰,活人無數,卻又無一全同。西醫貌似「科學」,其科為機械、其學如齒輪,頭疼腳疼,部位雖異而用藥則殺疼如一! 汝此文,「開門見山」立論已偏,蓋所謂:「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本係無知無識輩之偏見,若以偏見斥偏見,頗類白犬吠黑犬,但聞吠聲震天,明眼人難悉所吠為何矣! 須知中華傳統素有士俗兩道,真士唯理是問;世俗但見功名利祿,以酒色財氣為念。世之真醫承之於天、以生命傳衍為目的,張仲景、李時珍者,神也!豈須躩蹦於權貴之舞台、嘩眾取寵?再言「中庸」,中庸指為人之道,絕非好壞兩端擇其中、黑白不分盡灰色!如此理解,中華文化無非天下食餘總匯,不顯黑白之潢汙! 汝既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斯乃抽象之精神境界,焉能將物質之中藥、推論為「使人中庸之物」。「極端」者,僅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類,汝略知中醫皮毛,拉雜中庸大義,正係「極端之偏」,以致難明究竟,徒令識者空唏噓也!文乏大義,不可僭章,汝此文犯了輕忽之病,自以為是,當切實反省之! 做人須知:登山千仞,一日可竟;行路百里,旬日始達!中醫藥易學而難精,常看《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網目》等,僅知天高;若欲成就天人、有益於世,起碼要在熟學飽知之後再閱歷半生,多醫窮究,苦心志而盡絕思,始悉地厚!萬勿持粉彩塗鴉高樓,玩語文作秀網絡!風起雲湧,中庸道圮矣! |
#11166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5-28] |
主題:中庸之醫 老師您好: 看到前則留言「除西洋參外,其餘與近日所服之藥類似」,貌似醫生也開了仲景方「麥門冬湯」。既是經方醫生,學生大可放心,唯一擔心的是方中麥門冬的比例,是否與仲景原方相同。蓋因麥門冬湯主要潤「脾之大絡」,是以脾為中心,以中央土的力道,灌溉四方臟。所以麥門冬的力道一定要夠強,劑量要足,不然潤不到其他臟。 學生許久未曾寫作長篇文章,有感於當前中醫與經方的處境,「顯擺」一篇。因目前仍是病身,心火不足、神明不出,改了幾次仍覺拙劣不堪。請老師指正! 中庸之醫 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是爾?非爾? 人之肉體生命為體,精神生命為用,中醫醫理以兩者之結合度為研究對象。追求物質生命者,以之延年益壽;重視精神生命者,以之平和身心、提升精神生命的輸出效率。醫理為天理之一,孰有優劣?唯人之志,各有所之。 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結合緊密稱為健康人,即「平人」(醫家不談「仙人」,但由病人至平人再至仙人,築基固本、拾級而登,斯可矣);反之,則謂之「病人」。平人身心和合,可稱「中庸」之人,是具「中性」;病人未能中庸,是為「偏性」。其實,病人、平人本無差別,由於人處於變化狀態,因此絕對「中庸」的平人,鮮矣、「鮮能久矣」。而所謂醫者,即糾正偏性之人趨向中庸,故中醫豈僅是中國之醫,實乃「中庸之醫」。 世生萬物,亦本無差別,人類經過千萬年的試驗、選擇、育種,根據服用物質後、其性質對人體的作用,將使人平和、可補充物質與能量的「中性」之物稱為食物,偏性適中、恰能糾正人體偏性的(如同開關身體內一組邏輯閥)稱為藥物,偏性較大、不容易操作或者使用面窄的稱為毒物。無論藥性、毒性,皆為偏性,故人參殺人即是毒藥,砒霜活人亦稱靈丹。故此,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中藥可謂使人「中庸之物」。 既知「藥」「毒」同物、「藥」「食」同源,余在食用熬爛的大米稀飯時,當作是在服藥(只惜此方不能盈利,故無商家宣傳);服用「腎氣丸」的心態與吃花生米類似;慎吃西瓜的原因與勿用「白虎湯」相同(西瓜的物性類似天然的白虎湯,今人不分季節、不分體質,大量服用,身受其害而不知);爆炒食物當作炮製藥物,煎製藥物如同煲湯(無怪乎《傷寒論》中傳承自廚師伊尹《湯液經法》)。心中早已病人與平人不辨;藥、食、毒,物物皆物。 知此,即知能治萬病的靈丹妙藥,身邊本自擁有,不在遠方,中性之「主食」是也!然而,白米飯價廉質樸,百姓以之活命養生,日用而不知其珍貴,日久遂棄之如敝屣。又逢今世西風日盛,西醫把持的各式專家為了商機,借「科學」的名義詬病養育人類千萬年的主食,大力提倡控制、縮減主食,卻推銷或令人口爽、或稀奇珍貴、或治標不治本(各種「指標」非中醫之證,實乃西醫廣告詞)、或奇果異蔬(以維生素的名義服用大量寒涼水果蔬菜,滅人心火),以及種種琳瑯滿目的商業食品、藥品、保健品,乃至當今大陸經濟作物擠占莊稼耕地,糧食大量進口,糧賤而地荒。 世人耳濡目染之下,早已不辨物性、道聽途說,競相往口中填塞。偏性加乘偏性,「藥物」加上「毒物」,既乏「中性」之米麵肉蛋魚等主食補益,又缺中庸之藥以扶正,以毒為食而不自知,視藥為毒而難入口,無怪乎平人難見,病人、「亞健康者」處處! 嗚呼!舉世昏迷,莫能覺悟!竊以為,降低巨額的醫療費用、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濟世救民並不難,讓「主食成為主食」即可!然而,中醫不興,中庸可得乎? 日用而不知其理的瑰寶,尚有如同白米飯一樣樸素的「經方」,余學醫即以經方醫理入手,側重於搞懂人體運行機制的理論(比如:小便的機制是肺中氣壓、脾胃液壓、腎中水壓均至強盛狀態,膀胱之廢水始能順暢排出;如果諸臟燥氣產生額外的氣壓,不時擠壓膀胱,而致小便頻數,在《桂本傷寒論》中稱為「小便淋漓」),注重經典中的醫理的概念系統化、準確化,醫理中陰陽五行也可為學習其他五術打下基礎,通過學習藥性更可以了解萬物之性(疑似文祥「資料編碼」)。 待漸漸深入學習後,發現中醫自岐黃而興,至漢唐而大成,自宋以降,去聖日遠、醫理漸亡。後世醫師不知醫理、不求通透,自以為是、崇尚創新,重流行(時方、偏方及後世醫書)而輕經典(經方及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重治標(短期利益)而輕治本(長期利益),重局部(某一症狀)而輕整體(整體觀),近當代中醫大夫不會治病、只會調理幾成常態,待西風東進之際,中醫立刻摧枯拉朽般敗走麥城,實乃理所當然! 實話實說,經方確有其缺陷:其一,藥方療效迅速,病解後即停止用藥,而且看似多證實乃一個病因,通常一並搞定,因此難以將病患(被笑稱「藥罐子」)當作搖錢樹一樣不停調理,故醫生謀生不易;其二,藥品種類少,且價格低廉,方子也不創新,故缺少商機;其三,對醫生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尊重經典、虛心探求深意始可入門,若理論不通,一旦開錯藥,治病有多快、殺人就有多快。正因此缺陷,後世郎中逐漸莫敢用之、莫能知之,仲景雖被貫上名譽醫聖的頭銜,傷寒論卻束之高閣! 後世醫生既不知其理,又不知「人性不變、物性亦不變」,遂肆意篡改仲景原方,或更換藥材,比如腎氣丸中換生地黃為熟地(同仁堂之金匱腎氣丸與桂附地黃丸皆如此);或是畫蛇添足,比如金匱腎氣丸添加牛膝、車前子;或肆意變更比例,比如麥門冬湯,通常將麥門冬的比例調低。使用了亂改的經方之後又說無效,即言經方不合時宜,以致仲景方之真意千載蒙塵! 雖然從傷寒論中探求的醫療養生觀念,與當今主流觀念相違背,廟堂之上的中西醫反對者甚眾,但《傷寒雜病論》仍在,只是能讀懂的少了,能闡釋成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觀念更少。前日,當余看到如下歸納: 風暑--血(少陽、厥陰)--傳導 本於「密度」,對於密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風:能量的高速流動的現象。 暑:能量近乎不流動的現象。 濕燥--津(陽明、太陰)--對流 本於「濕度」,對於濕度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濕:濕度極高。 燥:濕度極低。 寒熱--氣(太陽、少陰)--輻射 本於「溫度」,對於溫度(分子間的動能)的兩者極端表象作描述。 熱:系統動能偏高。 寒:系統動能偏低。 頓時拍案道:這簡直就是系統概念化的中醫!是知:當今觀念繁榮,仲景原方的微言大義,今世當出! 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以經方模型、本草模型而構建的電腦程式,將繼承仲景等祖先智慧,使世人身心平和!中庸之醫必將重放光芒! |
回應﹕ 中藥之奧妙就在於藥方「大同小異」,大同者,同為治人病,病僅係時疾之丙,人體機制無別;小異者,狀況之別正係待醫之病源,人人有異也!因此,千百年來,各種經方歷久不衰,活人無數,卻又無一全同。西醫貌似「科學」,其科為機械、其學如齒輪,頭疼腳疼,部位雖異而用藥則殺疼如一! 汝此文,「開門見山」立論已偏,蓋所謂:「人常謂中醫是中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醫術,不過爾爾。又謂醫術,乃小術也,郎中乃是下三流行業,不過爾爾」本係無知無識輩之偏見,若以偏見斥偏見,頗類白犬吠黑犬,但聞吠聲震天,明眼人難悉所吠為何矣! 須知中華傳統素有士俗兩道,真士唯理是問;世俗但見功名利祿,以酒色財氣為念。世之真醫承之於天、以生命傳衍為目的,張仲景、李時珍者,神也!豈須躩蹦於權貴之舞台、嘩眾取寵?再言「中庸」,中庸指為人之道,絕非好壞兩端擇其中、黑白不分盡灰色!如此理解,中華文化無非天下食餘總匯,不顯黑白之潢汙! 汝既知中庸「正其極端」之義,斯乃抽象之精神境界,焉能將物質之中藥、推論為「使人中庸之物」。「極端」者,僅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類,汝略知中醫皮毛,拉雜中庸大義,正係「極端之偏」,以致難明究竟,徒令識者空唏噓也!文乏大義,不可僭章,汝此文犯了輕忽之病,自以為是,當切實反省之! 做人須知:登山千仞,一日可竟;行路百里,旬日始達!中醫藥易學而難精,常看《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網目》等,僅知天高;若欲成就天人、有益於世,起碼要在熟學飽知之後再閱歷半生,多醫窮究,苦心志而盡絕思,始悉地厚!萬勿持粉彩塗鴉高樓,玩語文作秀網絡!風起雲湧,中庸道圮矣! |
#11180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6-20] |
主題:留言或丟失 老師您好: 如果學生記憶未出錯,在11171和11172則留言之間,還有一則留言,但這幾日再看時找不到了,可否重新貼上? 這兩則留言中,老師與漁兒師兄的問答,正對我證,恰似一劑可口良藥,我服之獲益而喜。再次拜謝老師與漁兒師兄! |
回應﹕ 是記錯了也! |
#11184 留言者:秦漢唐 [2013-06-23] |
主題:感謝教誨 老師您好: 11166則留言老師所批,是診斷病症,有鞭策之效;而11171和原11172則留言令我見賢思齊(非「形式邏輯」的觀念),具提攜之功。學生服之,心境比舊時平和許多,更能繼續潛心修煉,是有所喜。實為受益良多,哪有致歉之事。 再次感謝、感恩老師與漁兒師兄的教誨! |
回應﹕ 老朽未查明事實真相,回言草率,致歉是最基本底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