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舊 72 留言者:王水 [2000-02-16]
主題:
  是不是應該出一些正常一點問題呢﹖!那種答案實在有點兒戲。下次還是出題叫人寫論文吧。
回應﹕
  人生處處是問題,有問就正常;世間時時有答案,能答非一般。橫聯是「莫非兒戲」。人生不過戲一場,由兒童演到老耄,放鬆心情,兒戲亦有大自在;如果道貌岸然,舉手投足就在演傀儡戲了。簡簡單單一句話,話中有話,話外有話,上下左右無不有話,唯聽者自作取捨。若話能深入淺出,把宇間課題一一演釋之,豈止兒戲而已﹖
90 留言者:王水 [2001-03-27]
主題:亂答問題
  亂答問題二﹕
  知識不等於經驗
  知識是經驗的歸納總結,但在轉化的過程卻中失去原本
  水中月,鏡中花,似是而非
  亂答問題三﹕
  人生宛如夢幻
  主觀認知因缺乏客觀座標,所以真假難辨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回應﹕
  第二答已解,
  第三答請見第88、92則。
  夢幻泡影乃現象,非理論也(請見88則)。
95 留言者:王水 [2001-03-29]
主題:次序問題
  >亂答問題三﹕
  >人生宛如夢幻
  >主觀認知因缺乏客觀座標,所以真假難辨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回應﹕
  >  夢幻泡影乃現象,非理論也(請見89則)。
  當然是現象,因為那是「呼應」
  不過那不要緊,重要的是,「呼應」的答案是什麼﹖看不懂89則....
  這發言可以不刊,免得浪費空間,不過請改一改88和89.....
回應﹕
  89則原文係檔案張貼之誤,多謝提醒,已囑網管更正之。
  呼應也者,一呼一應也。本書中故事雖多,但此類主題比比皆是,第88則答以亨利及若傑,若答朱仁、大法王、仇峰等人又何獨不然﹖
  人生要不斷學習、體驗,始能有所認知。而人唯有了悟人生真實,始能掌握分寸,行不逾矩也。故孔老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聖哉其言!聖哉其言!
舊 155 留言者:王水 [2000-05-28]
主題:
  若果要誘導世人由凡智提升到智慧,能否以「利害、幸福、進化」三個層次的目標作循循善誘﹖!先用外在的利害誘使人們學習和提升觀察、分析、判斷、行動等能力。然後籍著得到的能力認清更上一層次的「利」(內在心靈﹚、「害」(外在物質﹚,從而追求人世的幸福。最後以內外智力去追求更大的「幸福」–生命的進化。
回應﹕
  有此心得,已登堂矣!欲以教人,當然可以。人欲得智慧(智慧是人「通達」的性質,不是知識,無法以文字語言傳授﹚,必須嚴格自律,《六祖壇經》中開示﹕「定、靜、慧」為不二法門。《中庸》也說﹕「先定而後靜,靜而後慮,慮而後得。」
  「三才論法」是以正三角鼎立為準,如何「平穩」呢﹖訣竅為三才必須根據「天」之規律、「地」之基礎、「人」之變化。君所述三者,利害與幸福同屬「感受」,前者為正負,後者指程度,至於「進化」,不可用在「人」,人只能進「步」,再「化」便成為「鬼」矣。查進字=+隹。者行動狀,隹為短尾鳥。係指鳥飛也。化字=人+匕。人者行為、人物,匕者原為與人反相之形,象徵改變。改變得如鳥之去,人不能也。
  能用心及此,可喜可賀,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64 留言者:王水 [2001-04-09]
主題:亂答問題七
  教主開示文祥,認知只是相對現像,不可執著;人要先知其所迷,才能有所覺。
回應﹕
  仍是見林不見樹也,本回除了理論之外,有一重大機緣,緣尚未起,如何滅了﹖
167 留言者:王水 [2001-04-10]
主題:試答問題七
  機緣已至,文祥獲贈佛珠,開始電腦和人類的試煉
回應﹕
  主題像鐘擺,又擺過去了;故事甫露面,道理不見了。
178 留言者:王水 [2001-04-12]
主題:再試問題七
  電腦以文詳為介面,以學習其理性分析所不能認知的概念
回應﹕
  請見171則。
225 留言者:王水 [2001-04-19]
主題:亂答問題十
  讓三人啟動各自的機緣
回應﹕
  有點意思,但禪師不可能專為三人大費週章。
舊 400 留言者:王水 [2000-08-09]
主題:
  還是不很懂,「自然語言」是否指由簡單的意念而產生簡單的語言,然後隨時間而演化出複雜的語言,語言本身雖不斷的有「人為」修改,但整體而言可當造自然演化,而且語言本身留存有演化的脈絡,能夠回歸原始意念……。
  「人為」語言……總之就是類似由種子生成的大樹和人造樹的分別…!
  至於那些什麼「拉丁語系」的「介面」、「漢語系」的「介面」就真的不明白,何謂“已經喪失了「語言與人」的原有「介面」”。以我所知「拉丁語系」主要是以聲為介面,以字母為聲音的原始基因,組數個字母表達一「聲」代表一簡單意念,組數個「聲」為一字為一概念,然後以文法串連數字為一句……。
  「漢語系」就以視象為介面,在「字」的層面而言,除了組成基因的根本差異之外,兩種言系的結構都差不多。而「句」的層面而言,以「漢語系」的自由組合度較大。至於為什麼電腦不能認知「拉丁語系」就非小弟所能明白了……。
回應﹕
  記得有位西方傳教士說過(大意﹚﹕「要令不同語系的人相互溝通,查字典是沒有用的,只能以生活經驗為借鏡。如果生活方式不同,就只有先習慣他們的生活」。
  他所沒有說完的是﹕「要令機器與人溝通,人必須先變成機器」。
  什麼叫「自然」﹖如果有人為的修飾,還算不算自然﹖
  一、首先,我們不妨假設﹕
    1,自然界的事件,都與「時序」息息相關。
    2,自然界的物件,本身不具任何「修飾」。
    3,人的感官,以視覺最具功效,而圖象對視覺最為自然。
  二、我們再用上述假設來驗證「拉丁語系」﹕
    1,倒裝語法,不合「時序」(文學上的倒裝語,絕不自然﹚。
    2,單數、複數、陰性、陽性、詞性、時式等,都是人為的修飾。
    3,字母與圖形無必然的關係,語音很自然,但變遷得太快,只適合於即時的溝
      通(請參看BBC所攝製之「英語溯源」﹚。
  什麼是「介面」﹖「介於兩者之間的層面」也,視覺、聽覺可稱為一「體系」(身體中的一種系統﹚,此體系之「感受器」才是人與「感覺外在刺激」的「介面」。
  問題在於「兩者之間」,是哪兩者﹖
  明確地說,是指「人之理解中樞」與「刺激源」。更明確地說,「人的理解中樞」是指大腦中,所有的「經驗記憶交集處」。基於生存生活的需要,人必須分辨各種刺激,「理解」到其中「事物的體用因果」關係,始能採取行動。
  事實上,生物之所以能夠生存繁衍,即因感官接收到某種刺激後,能及時採取正確的反應行動。人類之所以與萬獸有別,即於刺激與反應之間,人能用理性解析,得知自己的利害、與「物之本體與應用」、「事之肇因與後果」之關係。

  進一步,可以定義如下﹕
    用理性解析主體、客體之體用因果者,即稱「理解」。

  結論是﹕拉丁語系脫離自然,且無「體用因果」機制,人既不能變成機器,則唯有將「體用因果」變成機器所能接受的體制。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