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056 留言者:漁儿 [2011-02-13]
主題:表意 - 概念之内涵与外延(3)
  多謝先生!我試著逐步來理解先生的教誨。
  
  先生釋解「義」的內涵與外延,使我對「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為祖先憂慮于子孫后代的安身立命、悲天憫人的情懷感動不已!
  先生關於「概念之外延」的闡述,讓我想起「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孔子從習其曲、習其數,到得其志、得其為人,從而悟出其曲為「文王操」。這就是先生所說,不明「義理」,難明「本義」!讀書亦然,不知著者身世,難以領會其中因果。故若做學問、發揚古文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即所謂「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歷史因果)。」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中華文化之所以令老朽傾心,正在於「仁義」兩種無私的概念,其中尤以「義」然。蓋「忠孝」必私,且帶有絕對的功利色彩,可維繫整體勢力的穩定、卻也有阻礙了大公至正的發展。故此,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流芳千載,老朽不才,遠主流而避華貴,幸無人告「周之草木」為何,是得以苟延。

  嚴格說來,「仁」乃「人與人」的方方面面,從儒家立場,「性本善、習相遠」,著重持久、利於生存之「社會行為」;「義」則係一己的主觀意念,常肇因於一時的「衝動」、或日積月累形成「反射習慣」,是一種完全「不利生存、違反人性」的「利他行為」。
  所以,同是「正人君子」,在老朽顯微鏡下,雞蛋中骨頭羽毛分明!正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老朽得以置身事外,腳踏輕風頭枕雲,笑看紅塵夢無垠!老實說,舉世其他民族「文化」,一律皆為「烤雀(Culture )」!如同歐美的「聖人」,百分百是為了服伺上帝,與「忠君(大君)」無別,非「義」也!

  人者,肉體與精神兼具的生命體,肉體藉空間能量代代相延;精神則因時間流程自始而終、相續傳播。宇宙以空間聚集能量,而能量不斷變化,空間一瞬即逝,時間則一線相繫,將宇宙聯成一個系統。苟每個「空間體」僅限於一己,宇宙不過微塵,眾微塵也只是微塵眾。但是,於眾微塵之中,雖極少極少,只要有「一線相聯」,時間流程便得以傳播。於人類而言,此「一線」即為精神之髓,斯乃「文化(非歌舞飲食)」也。
  正因為中華有「義人」無數,不計私利、不顧性命,將各各主觀的認知、思想記載下來,遂有客觀的「文化、文明」!是知,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義」之一字,其義大矣!
10060 留言者:漁儿 [2011-02-15]
主題:
  先生反覆闡釋「義」於中華文化之重要,評說西方文化中缺少這種無私的概念。我想結合對拉岡(Lacan,1901-1981)的一點瞭解,來談談對先生指教的認識。
  拉岡是法國當代重要又具爭議的精神分析學家。他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式,對弗洛依德的理論進行解讀,認為弗洛依德的革命性,在于以語言(解夢、講談)作為心理分析學的基礎,放棄了以生物學為心理分析學理論架構的做法。
  在拉岡的學術生涯中,漢語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這樣說,「我意識到一件事,這可能就是,之所以形成拉岡派精神分析,僅僅是因為我曾經學習漢語的緣故。」- 「拉岡和中國」網頁的題詞(http://www.lacanchine.com/Accueil.html )
  在傳統經典著作中,「孟子」對拉岡有特別的影響。他曾和程抱一先生(作家、詩人、書法家)一起,逐字逐句閱讀「孟子」,追問「孟子」的核心概念「仁、義、禮、智」。比如,在網頁(http://www.lacanchine.com/L_Mencius_07.html)上,有拉岡抄錄「孟子 公孫丑上」的一段話,「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及他對「氣與義」關係的詢問。此外,該網頁上,還有四位學者用法語和英語對這段話的翻譯,我試著把其中他們對「義」的釋解介紹如下:
  1. le sens de la loyaute, du devoir,
de le integrite: 忠誠、責任、整體的意識(拉岡的釋解)
  2. le sens moral: 道德意識
  3. le equite: 公正
  4. la justice: 正義
  5. the righteousness: 正直
  綜合言之,這些「義」的釋解,主要指公正、合宜的道德意識或行為。由此,不難看出,其中缺少了對「義」核心的認知:羊我,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也!- 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所以,先生評說,歐美的「聖人」,百分百是為了服伺上帝,與「忠君(大君)」無別,非「義」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此乃東西文化分水嶺也!中華思想早期來自「遁世之道家」,後因人口大增、社會繁榮,儒家應運而出。道家以無為而為、道法自然為主軸,力主人與大自然一體,人應放棄私利方可永續長榮(修道者應除三尸,上尸好名、中尸好食、下尸好色)。儒家則設法調和鼎鼐,用倫理道德馴獸化人,是有三千年的國魂焉。
  春秋以降,學者率多出諸儒門,道家之健者,則溶入民間,以「五術」維生。由於道家謙和的心態,中華雖多「文盲」,但除非生存受到威脅,人民安貧若素,與世無爭。西方本係狩獵族,自羅馬帝國後,人民受貴族、教士壓榨,心態極度激烈,是以近代重視武力、強調爭奪(含侵略、殖民、商業)。

  實則,國家、社會並非宇宙的「真相」,而係各個「能量系統」變化暫時均衡的表象。為了維持這種暫時的表象,人類「整體意識、倫理道德、公正正義」遂形成意識流。然而,這與中華傳統犧牲奉獻之「義氣」恰好背道而馳(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西方修士則係追隨上帝)。
  歷史上有種佐證:在中國社會上,傳統之「黑社會」源自「反清復明」的理念(西方黑社會係為販賣嗎啡)。其「捨身求仁」所持之「義氣」,在主政之清政府眼中,稱之為反賊劣根性。緣概念本係「主觀認知」,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論如何,絕非西人之「胡說胡之理」!
10061 留言者:漁儿 [2011-02-17]
主題:義(2)
  先生說,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西方修士則係追隨上帝。我想試著談談對此理解。
  在西方世俗文化中,「義」主要做「公正、正義」解,缺少「犧牲奉獻」之「義」;但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受難的故事卻體現了「犧牲奉獻」之「義」。對此,聖經上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 ,是憑著耶穌的血 ,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好在今 時顯明他的義 ,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 ,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羅馬書 3:25-26)。
  對比「孟子」的那段話(#10060 留言),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義氣」,來自人的意識之覺醒,「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故中華修道但求修心;而基督教文化之「義氣」,來自人對上帝之信仰,故西方修士係追隨上帝。
  在基督教文化中,神、人分離,使人們對耶穌的「犧牲奉獻」之「義」,除了負罪的心理,很難體認「義」之昇華意義,更難傳承「犧牲奉獻」之「義氣」。隨著中世紀的結束,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價值體系被摒棄,更造成如今人們遠離「犧牲奉獻」之「義氣」了。但在中華文化中,漢字把我們與祖先緊密相連,「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如果我們用心,就能體認「義」之昇華意義;如果我們有使命感,就能盡己所能傳承「犧牲奉獻」之「義氣」。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一討論到宗教,本網很可能就變成「血腥戰場」,就此打住!原因很明顯:任何宗教都建立在「主觀信仰」上,即令使用「邏輯」,也是「各說各輯」!個人之人生屬於每個個體所私有,有信仰比無信仰為佳,且心存慈悲,讓人自己去追求、愛信什麼便信什麼吧!不論如何,汝所引用之此段已違反本網原則,老朽無意批評!
  〔在西方世俗文化中,「義」主要做「公正、正義」解,缺少「犧牲奉獻」之「義」;但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受難的故事卻體現了「犧牲奉獻」之「義」。對此,聖經上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 ,是憑著耶穌的血 ,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好在今 時顯明他的義 ,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 ,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 。」(羅馬書 3:25-26)。〕
  此中之「義」字是翻譯者程度太差或不明漢文化者之謬誤(基督教之經典來自希伯萊文,該文化中並無「義」之本意,怎會憑空來此一段天書),老朽一向聲明:「不教啟蒙班」,因汝好學,是以多此事端!抱歉之至!
10063 留言者:漁儿 [2011-02-18]
主題:義(3)
  先生一再重申不談宗教,我還是無意中犯了規。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己對宗教的本質認識不夠,對先生的教誨理解不深,歸根到底,還是對「人性」缺乏深刻的認識,不夠善解人意。
  自己一直覺得把握不好西方文化與宗教的界線,因為在我處的環境中,二者幾乎總是纏在一起,雖然謹記著先生的告誡,但還是會犯以上的錯誤。想起讓先生為難,覺得十分慚愧和後悔。我退下去,會仔細反省,于實踐中繼續理解先生教誨,學習漢字、傳統文化。衷心感謝先生的指教,並請先生多多保重!
  另外,上述引文可見網址(http://www.biblegateway.com/passage/
?search=羅 馬 書 3&version=CUVS),那裡有各種語言的譯文,查該段英語和法語的譯文,
「義」來自「righteousness」和「justice」。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做學問最怕走錯方向,以學習漢字為例,應先知其獨特的人文、地緣環境,千萬不可與西方比擬。蓋物質生命體係以DNA代代傳遞,精神生命則建立在抽象的結構上,這種結構過去未為人知,如今也有待發掘。若喻之為「精神生命之DNA」,以當今已知的史實而論,唯有承襲五千年的漢字有此可能。
  儘管秋蟲唧唧,但怎期與天籟爭鳴?故「比較文字學」可用於拉丁文與斯拉夫文之間,但八千年前(老朽預言在此,漢字之源將有大突破),燕雀焉知鴻鵠?尤其是,西方早期受宗教掌控,文化、政治、經濟無一例外。至於中華,自有「易理」啟蒙,人智早已脫胎換骨,祇是「修為」不深,機遇轉折難卜也!
10130 留言者:漁儿 [2011-05-24]
主題:介面与界面
  我一直在反思、理解、實踐先生的教誨,先生「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將常識認知作為基本命題,以闡釋人類文明」,也是自己生命實踐的指南。
  
  關於系統,還有些基本觀念還不大清楚,想請教先生。比如,「介面」與「界面」,人們一般不加區別(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介面_(程式設計)),但我卻覺得兩者有聯繫、也有區別,我試以漢字基因分析之:
  介=人在兩者間,界面、甲殼;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介面者,居於兩個系統間之系統。 
  界=土地之介,系統之分際;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界面者,系統分界的表面。
  
  可見,界面者,居於一系統與其環境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界面,可認為是介面;但介面卻不宜認為是界面。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又如,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之一,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很好,真要徹底認識中華文化,必須由漢字根本下手。而今中華之哀,正源於近百年來國魂已亡,學界全面西化的後果。當今各種「字典、辭典」,無非清末民初,若干西式學者創典非祖之賣身契。若以之為鑑,只堪以訛傳訛也!
  老朽本非「學界」中人,不過偶來此間,路見不平,略拾漢字餘緒而已。須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華文化已傾圮百載,豈野叟一肩可擔乎?是以老朽忝顏為天下先,且將各種著作,全數掛網,目的在求號召有心人士,共同改進之。
  汝所說完全正確,唯國家甫定,衣食尚未豐足,奢談文字禮樂?猶憶老朽首次出書時,曾書「意識型態」一詞,出版之編校改為「意識形態」。老朽據理力爭,該編者狂言:「我輩乃職業編校,汝何人焉?」老朽謂:「某之意識無形,苟非型、書止印可也。」
  蓋介面與界面混用久矣!猶如型態與形態,一字之差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奈何今日之教育僅授求生之技,人人活得腦滿腸肥!其能滿、能肥者,絕非可納須彌之芥子,是故介界、型形不分,舉世第一與第二朋比,鈔票滿天飛,小民如之奈何?
10130 留言者:漁儿 [2011-05-24]
主題:介面与界面
  我一直在反思、理解、實踐先生的教誨,先生「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將常識認知作為基本命題,以闡釋人類文明」,也是自己生命實踐的指南。
  
  關於系統,還有些基本觀念還不大清楚,想請教先生。比如,「介面」與「界面」,人們一般不加區別(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介面_(程式設計)),但我卻覺得兩者有聯繫、也有區別,我試以漢字基因分析之:
  介=人在兩者間,界面、甲殼;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介面者,居於兩個系統間之系統。 
  界=土地之介,系統之分際;面=人臉形,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部分。
  界面者,系統分界的表面。
  
  可見,界面者,居於一系統與其環境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界面,可認為是介面;但介面卻不宜認為是界面。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又如,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之一,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很好,真要徹底認識中華文化,必須由漢字根本下手。而今中華之哀,正源於近百年來國魂已亡,學界全面西化的後果。當今各種「字典、辭典」,無非清末民初,若干西式學者創典非祖之賣身契。若以之為鑑,只堪以訛傳訛也!
  老朽本非「學界」中人,不過偶來此間,路見不平,略拾漢字餘緒而已。須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華文化已傾圮百載,豈野叟一肩可擔乎?是以老朽忝顏為天下先,且將各種著作,全數掛網,目的在求號召有心人士,共同改進之。
  汝所說完全正確,唯國家甫定,衣食尚未豐足,奢談文字禮樂?猶憶老朽首次出書時,曾書「意識型態」一詞,出版之編校改為「意識形態」。老朽據理力爭,該編者狂言:「我輩乃職業編校,汝何人焉?」老朽謂:「某之意識無形,苟非型、書止印可也。」
  蓋介面與界面混用久矣!猶如型態與形態,一字之差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奈何今日之教育僅授求生之技,人人活得腦滿腸肥!其能滿、能肥者,絕非可納須彌之芥子,是故介界、型形不分,舉世第一與第二朋比,鈔票滿天飛,小民如之奈何?
10131 留言者:漁儿 [2011-05-26]
主題:介面与界面(2)
  多謝先生的鼓勵!我還想就「介面與界面」再談點感想。
  
  介面與界面的混用,來自西文「interface」的翻譯。在程式設計中,「interface」是一個重要的術語,西文對此有很多的解釋,但大多未能說明其區別和聯繫。比如,在一處說,
「the term "interface" is often used to define
an abstract type that contains no data but
exposes behaviors defined as method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
Interface_(computer_science));在另一處又說,
「A user interface is the system by which people
(users) interact with a mach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
User_interface)。
  為了進一步弄清「interface」的內涵和外延,我去查中文文獻,卻發現介面與界面混淆;於是,我轉向了漢字,通過漢字基因的分析,結合實踐中的體會,才使我對介面與界面有了上述的初步認識(留言#10130)。
  
  對此,我感歎不已!中西文都存在著「介、界」不分的現象,但其情形還是有別的:在西文,是無法釐清「interface」,除非造新詞加以區分,比如,human-computer interface (HCI) 等等;但在漢字,若從漢字的內在結構出發,是能夠釐清「介、界」的,只是我們數典忘祖了!所以,我能理解先生視漢字如「和氏壁」的感情。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謝謝,現場捉賊,足證老朽所言不虛!多年來,老朽常把國學式微與西學東漸視作一事,不僅未得共鳴,尚且有人批評老朽之不學無術。夫日有陰晴、月有圓缺,中華文化獨佔鰲頭已久,也該當潛沉自省了。好在有理可明道,一代的殞落始有下一代的興旺,但願汝等好自為之。
  「概念」學尚未成形、定型,俗謂:人生三大寶,日光、空氣、流水,人常忽略其重要。其實,人根本不知何謂「重要」,人人開口即說、執筆則書的概念,時賢又有幾人認識透徹?尤其是世人因循成習,只見博士帽,不計肚中草,如之奈何?
  只是勤耕概念之學,道途艱苦、水土難通。緣五四役前,國人以「訓詁」為「小學」,人人必修,而今訓詁已墊基焚化爐,小學只學「來來來,來讀書」矣!老朽發漢字基因,招致白目無數,北大某教授曾恭維曰:想當然耳!欣然,老朽可與蘇子比肩矣!
  所幸,人老珠黃,看慣人間風馬牛,哪管天界神仙狗?以比爾蓋茨為例,少讀書才能發大財,把用不完的鈔票來佈施,還可買個黃金佛爺寶座玩玩!老朽老來,為文寫書,在罟網自得自樂,早已只知此間樂無窮,不顧和氏壁誰收矣!
10131 留言者:漁儿 [2011-05-26]
主題:介面与界面(2)
  多謝先生的鼓勵!我還想就「介面與界面」再談點感想。
  
  介面與界面的混用,來自西文「interface」的翻譯。在程式設計中,「interface」是一個重要的術語,西文對此有很多的解釋,但大多未能說明其區別和聯繫。比如,在一處說,
「the term "interface" is often used to define
an abstract type that contains no data but
exposes behaviors defined as method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
Interface_(computer_science));在另一處又說,
「A user interface is the system by which people
(users) interact with a mach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
User_interface)。
  為了進一步弄清「interface」的內涵和外延,我去查中文文獻,卻發現介面與界面混淆;於是,我轉向了漢字,通過漢字基因的分析,結合實踐中的體會,才使我對介面與界面有了上述的初步認識(留言#10130)。
  
  對此,我感歎不已!中西文都存在著「介、界」不分的現象,但其情形還是有別的:在西文,是無法釐清「interface」,除非造新詞加以區分,比如,human-computer interface (HCI) 等等;但在漢字,若從漢字的內在結構出發,是能夠釐清「介、界」的,只是我們數典忘祖了!所以,我能理解先生視漢字如「和氏壁」的感情。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謝謝,現場捉賊,足證老朽所言不虛!多年來,老朽常把國學式微與西學東漸視作一事,不僅未得共鳴,尚且有人批評老朽之不學無術。夫日有陰晴、月有圓缺,中華文化獨佔鰲頭已久,也該當潛沉自省了。好在有理可明道,一代的殞落始有下一代的興旺,但願汝等好自為之。
  「概念」學尚未成形、定型,俗謂:人生三大寶,日光、空氣、流水,人常忽略其重要。其實,人根本不知何謂「重要」,人人開口即說、執筆則書的概念,時賢又有幾人認識透徹?尤其是世人因循成習,只見博士帽,不計肚中草,如之奈何?
  只是勤耕概念之學,道途艱苦、水土難通。緣五四役前,國人以「訓詁」為「小學」,人人必修,而今訓詁已墊基焚化爐,小學只學「來來來,來讀書」矣!老朽發漢字基因,招致白目無數,北大某教授曾恭維曰:想當然耳!欣然,老朽可與蘇子比肩矣!
  所幸,人老珠黃,看慣人間風馬牛,哪管天界神仙狗?以比爾蓋茨為例,少讀書才能發大財,把用不完的鈔票來佈施,還可買個黃金佛爺寶座玩玩!老朽老來,為文寫書,在罟網自得自樂,早已只知此間樂無窮,不顧和氏壁誰收矣!
10137 留言者:漁儿 [2011-06-01]
主題:介面与界面(3)
  我還想從分類的角度,再分析一下「介面與界面」:
  
  1,界面者,居於「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故「介面」為父類,「界面」為子類,即「界面」是一種特殊的「介面」,而「介面」是所有特殊的「介面」的集合。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介面與界麵類屬關系的依據,可由「介、界」字的結構說明之。漢字在組字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字身表示細部定義,界 = 介(字首) + 田(字身),是故,介面與界面為父類與子類關係。
  
  2,但在基因字典中,「界」的字首和字身與上述分析有別:
     字首〔田〕:可耕種的土地。
     字身〔介〕:人在兩者之間,界面。
  
  此差別是否源于立場之別?不知以上分析是否合適,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述正確,立場有別也。於基因字典中,係根據字源定義,不宜將主觀認知列入其中(實際上很難避免)。在祖宗造字之初,系統觀極為貧乏(如今亦然),故所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之說,係老朽「想當然」而假定者,不可拘泥也。尤其是字典以單字為主,「界」以田地介之,用於思想認知上應觸類旁通,是「田地之界」屬「諸介」之一也!
10137 留言者:漁儿 [2011-06-01]
主題:介面与界面(3)
  我還想從分類的角度,再分析一下「介面與界面」:
  
  1,界面者,居於「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之間;介面者,居於二個系統之間。故「介面」為父類,「界面」為子類,即「界面」是一種特殊的「介面」,而「介面」是所有特殊的「介面」的集合。比如,「容貌,顏色,辭氣」,是人的「界面」,也是人與他人「溝通的介面」;肥皂為油垢與水「介面」,但肥皂卻不宜認為是油垢或水的「界面」。
  介面與界麵類屬關系的依據,可由「介、界」字的結構說明之。漢字在組字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字身表示細部定義,界 = 介(字首) + 田(字身),是故,介面與界面為父類與子類關係。
  
  2,但在基因字典中,「界」的字首和字身與上述分析有別:
     字首〔田〕:可耕種的土地。
     字身〔介〕:人在兩者之間,界面。
  
  此差別是否源于立場之別?不知以上分析是否合適,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述正確,立場有別也。於基因字典中,係根據字源定義,不宜將主觀認知列入其中(實際上很難避免)。在祖宗造字之初,系統觀極為貧乏(如今亦然),故所謂「字首表示常識分類」之說,係老朽「想當然」而假定者,不可拘泥也。尤其是字典以單字為主,「界」以田地介之,用於思想認知上應觸類旁通,是「田地之界」屬「諸介」之一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