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004 留言者:漁儿 [2011-01-05]
主題:动容貌(3)
  感謝先生的批評!感謝網友黎明近焉的有感而發!
  
  在上封信(#9999)提問時,學生(我)就在猶豫,猜想先生會批評,但想著這樣的問題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還是冒昧提出來了。信發出后,心裡忐忑不安。
  在這裡,法國人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表達?比如,在法國出生的中國孩子,學校的功課總的來說都不錯,但老師年終的評語普遍是:課堂發言不積極,集體活動不主動。對那些在中國長大、后到法國來求學的學生,法國同事的評語也經常是:中國學生不大和別的國家學生打交道,課堂上也不大發言。對此,我跟同事解釋:一來,是語言問題,漢語和法語差別太大,要達到比較自在表達的程度不容易;二來,我們的祖先有訓“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樣的解釋,一方面,並不能說服同事,他們說:如果你不表達,別人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另一方面,也未能令自己真正滿意。
  當讀到“論語 泰伯第八”時,覺得曾子正是從容貌、顏色、到辭氣,闡述與人相處時的表達問題。雖然,能夠體會到文章條理分明、結構嚴謹,蘊藏著深刻的理性,但從文字理解過度到義理理解,仍有困難;於是,就向先生作了上述的請教。
  現在,我初步明白自己問題所在:我沒能從根本上,即從“禮”、進一步從人性上,去理解祖先的訓導。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有關:「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表達?」這個問題涉及文化、教養、環境等因素。
  從文化上,須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太多、太精闢的聖賢之道,讓人終身學習都無止無盡。而今的學校教育,只是「謀生之道」,所習祇是等因奉此,即令與老師互動,所得亦不過爾爾。
  記得自己在巴西學音樂時,老師也曾問曰:「為什麼你從來不提問題?」老朽楞了一下,本能地答:「問什麼?你講的我都明白!」老師曰:「都明白?那我問你,學音樂做什麼?」老朽答:「除了賺錢,老師能回答什麼?」一時,老師語塞,自後再也不提了。
  因為,老師的表現多半淺薄如紙,只因為了尊師重道,中國學生們不為已甚而已。比如說,大學時老朽曾「刻意為難」敝系主任,問其何謂「熱中子」!其實,問問題一為求解,二為刁難,三為閒聊。以老朽所知,學校中一般為人師者,水平有限。欲求解,不如自行思考;要刁難,中國人無此習性;為閒聊,那更是「在地人」的最愛、又是中華文化之大忌!故而免了!

  再看國人的教養,百年前百分之百的尊師重道,淪落至今,尚保有七成。只要看看就學意願就知,孩子們不喜歡讀書,古今中外皆然。但中國人在千年的教養下,不論如何,家長再苦也要讓孩子進學,否則為鄰里所不齒!而且,家長最信任的就是師長,教導孩子們的觀念,就是「老師永遠是對的」!
  那麼,上課就要用心學習,就算有問題,自己慢慢想,遲早會想通。同時,國人認為,尊重就是互相默許。比如說,老外最令人受不了的,就是臉上永遠掛著面具,夫妻子女,每天一定要重申一次「我愛你」,否則代表「變心」!為什麼?蓋基督教規定餐前必禱告、每週上教堂,至於內心如何?誰知道?
  說實話,在課堂「表現最多」者,其問題最大!首先,「他、她」佔用了別人聽課的時間;其次,常問之人經常用嘴多用腦少,久而久之,遂變「痞子」!至於說「言之有物、振聾醒瞶」,休說一般學校得未曾見,就包括各知名之大學,其百分率絕對在兩個小數點以下,能有萬一就不錯了!

  最後,再看中國的環境,百年以來,歷經各種恥辱、艱困,做個中國人,實在「沉重已極」!所以,國家一旦發達了,最拉風的是「暴發戶」,而最謹慎的是富豪!前天,電視上報導,深圳機場上出現兩個「女解放軍」,身上的「名牌」價值不菲,人人側目!富比士雜誌也說,中國有數萬億萬富豪,居世界先進行列!
  由這兩種人身上,可以看出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表達」!如果表達,就會像那兩位「女解放軍」,解放了自己、惹毛了眾人,遲早會遭到再解放!少說一句話,少好些麻煩,這就是汝所謂「禍從口出」!至少,中國還沒有到真正值得大書特書、張旗鳴鼓的時機。故,何損之有?
10012 留言者:漁儿 [2011-01-09]
主題:动容貌(4)
  謝謝先生有關「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表達?」的解答!對我既是安慰、啟發,又是提醒、告誡。謝謝網友黎明近焉身體力行心得的分享!我想結合此心得的啟發,再試著理解先生的指教:
  
  一,主題
  從人性出發,闡述君子修身之要。依禮而行,在容貌、顏色、辭氣的表達上,就是“正容、正色、正氣”。
  二,從文字到義理
  1,文章的分析
    從文章的結構,與“容貌”、“顏色”、“辭氣”相對,“動”、“正”、“出”指表達的動作。因文章只提大綱,不提細則,故可理解為:在面容、體貌表達上,要能避免粗暴、怠慢;在神情、臉色表達上,要能接近誠信;在言辭、語氣表達上,要能避免鄙陋、背理。又因主題,依禮而行,“正容、正色、正氣”,以達之。
  2,從文字到義理理解困難的再分析
    當我讀文章時,覺得其中“正顏色,斯近信矣”比較好理解,“使神情、臉色端正,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但以此邏輯去理解“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就有問題了:因為,使面容、體貌生動,並不一定能避免粗暴、怠慢。
    由以上分析看,“正顏色”的“正”,指表達的動作,正 = 端正、調整;而“正容、正色、正氣”的““正”,指表達的依據、結果,正 = 禮、使之正。二者有層次的差別。
  三,從義理到實踐
  修身之要,“養於中則見於外”,故須理論聯繫實際,于實踐中,體會之、踐行之。
  謝謝先生再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中華文化不是「理論」、「宣傳」、「自欺欺人」,而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今人愚昧無知,忽視了人性,只看眼前而不知反省,報應已經臨頭!中國人傳統的美德,被貶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不錯,石頭移開了,結果呢?溫文爾雅的人們變成了窮兇惡極的猛獸,不喫光身邊的獵物難以回頭!
10012 留言者:漁儿 [2011-01-09]
主題:动容貌(4)
  謝謝先生有關「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表達?」的解答!對我既是安慰、啟發,又是提醒、告誡。謝謝網友黎明近焉身體力行心得的分享!我想結合此心得的啟發,再試著理解先生的指教:
  
  一,主題
  從人性出發,闡述君子修身之要。依禮而行,在容貌、顏色、辭氣的表達上,就是“正容、正色、正氣”。
  二,從文字到義理
  1,文章的分析
    從文章的結構,與“容貌”、“顏色”、“辭氣”相對,“動”、“正”、“出”指表達的動作。因文章只提大綱,不提細則,故可理解為:在面容、體貌表達上,要能避免粗暴、怠慢;在神情、臉色表達上,要能接近誠信;在言辭、語氣表達上,要能避免鄙陋、背理。又因主題,依禮而行,“正容、正色、正氣”,以達之。
  2,從文字到義理理解困難的再分析
    當我讀文章時,覺得其中“正顏色,斯近信矣”比較好理解,“使神情、臉色端正,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但以此邏輯去理解“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就有問題了:因為,使面容、體貌生動,並不一定能避免粗暴、怠慢。
    由以上分析看,“正顏色”的“正”,指表達的動作,正 = 端正、調整;而“正容、正色、正氣”的““正”,指表達的依據、結果,正 = 禮、使之正。二者有層次的差別。
  三,從義理到實踐
  修身之要,“養於中則見於外”,故須理論聯繫實際,于實踐中,體會之、踐行之。
  謝謝先生再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中華文化不是「理論」、「宣傳」、「自欺欺人」,而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今人愚昧無知,忽視了人性,只看眼前而不知反省,報應已經臨頭!中國人傳統的美德,被貶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不錯,石頭移開了,結果呢?溫文爾雅的人們變成了窮兇惡極的猛獸,不喫光身邊的獵物難以回頭!
10020 留言者:漁儿 [2011-01-14]
主題:论语的主題
  從“君子成人之美”、“動容貌,斯遠暴慢矣”的討論中,學生受益匪淺!
  進一步,學生可不可以認為,“論語”的主題為:“人性”,即夫子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人性”的相對性。比如,《論語 顏淵第十二》中人性的“美”與“惡”,《論語 泰伯第八》中人心的“直”與“曲”。
  基於《易經》之二元論的中國思想、與立足於「上帝創造一切」之一元論的西方哲學,類似于對觀念的主客觀的認知,對人性相對性的認知有本質的不同。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要瞭解一個國家、民族,首先要瞭解其歷史環境;要領悟一種思想、觀念,就必須設法認識文化與人性的衝擊面。中國可以說是(佔絕對多數)由單一民族所組成(由於文字的統一而互相認同),歷經數千年(近來的考古已將中國上古史延長近萬),有龐大的土地資源,長時期從事農業耕作,人們酷好思想(時賢例外)。
  這些都是客觀證據,在人類史上獨一無二,因果相循,是有中華特殊的文化觀。更進一步,要知道人是「經驗動物」,不從小努力學習不知判斷、若缺乏生活壓力則必好吃懶做!農業是「靠天」之業,人與人端賴合作、思想則得以相互貫通,是以漢民族能形成「大社會」,制定了文字、倫理道德的標準。
  西方源於歐洲大陸,地形分割、人種複雜、社會狹小,直到兩千年前尚以各自以狩獵或遊牧維生。狩獵需要力量,優勝劣敗,因此羅馬主導了政經、基督則約束人性,成為西方一元論的價值標準。然而物極必反、陽剛易折,至十六世紀,歐洲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一舉開啟了科技、政經的現代化大門。

  準此,約略可概括中西文化之根源(細節不計);因此,可知何以中華有《易經》這種宏論;為此,中國社會在大同思想下遂有孔孟、老莊等聖人;是此,幾千年文明得以一脈相延!西方不然,由於沒有「統一的理想」,於是英雄主義至上,人類認知分裂、異化,社會強權、暴戾千年不斷!直到今日,整個社會尚自追求新奇、刺激,人人各顧自己!
  當然,以個人有限的生命,能否領略千秋萬世之意義不大。主題在於「精神是否也有生命」?難道只有肉體算是生命?難道宇宙也沒有生命?如果生命的定義是「時間本質的空間性」,在宇宙系統中,任何子系統的延續都代表了能量的承傳。那麼,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平等自由」:認定一死百了的人不妨自了,能感受到精神召喚的人也大可道通天人!

  這是思想,如斯,討論文化才有意義;否則,當作哲學課題,大不了拿幾個學分就可以交差了!
10034 留言者:漁儿 [2011-01-20]
主題:困而學之 - 兼谈对法国大学教学法的质疑
  感謝先生循循善誘的教誨!我明白先生在解我多年的困惑。這裡,想談談我的困惑之一:對法國大學教學法的質疑。
  從我在法國大學教書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令我不解的事情:法國大學生沒有課外作業(有些科目有課題設計),學生在課堂上做習題!
  以“面向目標建模(Object Modelisation)”一課為例,大課(14h),習題課(20h),實習課(16h),外加課題設計。習題課和實習課分小組上,每組大約二十人。大課上,教師講解概念、原理和方法;習題課上,學生做習題。一道題,一般讓學生思考十到三十分鐘,教師就開始講解答案。雖說有些科目有課題設計,但基本概念、原理的學習,主要是在習題課上進行的。
  我一直對此教學法不習慣。最初,以為是自己的語言不好、專業不扎實、做事動作慢;但幾年下來,語言、專業有所改進,不習慣的感覺卻沒有減緩,於是,我開始質疑了:在我看來,教師化幾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準備的習題,要學生在短短的二個小時內完成,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這二小時連真正看懂問題都不夠;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課堂上回答學生的即時問題也不容易。所以,我認為,這種學生當堂做作業、教師當堂解答的教學法,可能給教師和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不夠,長期可能導致學生對基本概念不重視。
  為此,我和同事討論。中國同事的回答一般是,此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敏捷的反應能力,且照顧了大多數學生,因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出了每道習題的詳細解答,故此教學法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所以,我的質疑站不住腳。法國同事的回答一般是:學生多,如果教師改作業,忙不過來,況且教師的工作量只算上課的課時,所以,我的質疑也不現實。但這些回答,在我看來,缺乏說服力,於是,我“困而學之”。一方面,在教學中,提醒自己不要迴避自己的弱點、陷入主觀,努力實踐;另一方面,我轉向了傳統文化:試著對西方的教育史作些瞭解,明白此教學法的來源;重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希望從文化、思想上受啟發。在這樣學習中,我幸遇了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大惑之下,必有大智!其實,所謂「西方教育發達」是「五四人」根深蒂固的錯覺!愚者之愚,在於不知充有知,盲人扮導遊!如今事實證明,中國只要三十年就一舉超越西方三百年的拼搏!當然,愚人還在說,那是因為在後面追趕容易,而創新領導困難之故!可是,急什麼?天道好還,再過十年看看!且讓西方追趕吧!

  舉個實例(沈子又要抱怨了,她為人低調,但老朽不能自欺欺人):沈子與老朽同事三十餘年,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每年365天,卻經常無償或半薪!那她是為了什麼?是感到身負中華文化的重責,旦夕不能懈怠!沈子歷經新竹女中、台灣大學嚴格的訓練(早在教革之前),所學又係中國文學,正是見危知機也!
  然而,在老朽的理論中,「學問」的關鍵,在於「知識界面」!要拯救中華文化之危亡,絕非精通中國文學而已!要者,當前時代的各行各業、真知假識,務須瞭然於心!於是,沈子開始了半個甲子的知識漫遊。最終的成績是,她一個人獨力完成了舉世唯一的「漢字常識大庫」,將文字理解變成科學(公開的時機尚未成熟)!
  有了常識大庫,任何人學習都需要時間,遑論發揚應用(電腦程式師是天之驕子,發財都來不及)?於是沈子在百忙(兼顧圖文系統)之間,又獨力編寫程式(用組合語言),令電腦理解文字。證明是:本系統早已能「輸入文字、輸出動畫」!這種技術尚未公開,但已令多位外國專家學者,看得瞠目結舌!下一步是小杏子的飛龍東天,且看西方何年何時可望塵末?
  憑什麼?中式教育也!家教也!困而知之也!沈子自幼讀書,名列前矛(與老朽專掉車尾恰恰相反,她大學聯考歷史一百分),養成作業一字不漏、作事一絲不苟的優良習慣(直到今日,沈子擦地板的功夫,直如洗臉)!中國三十年的成就,正好是西方人三百年玩忽喪志、養尊處優,然後,高樓自塌!
  這是天理!老子曰:「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三百年前,我中華紅顏逝盡;如今,西方式微。此為輪轉之道,循環不止,天道也!天道外有地氣,地因勢利導,輕者升、濁者降,鳥獸頓分!地道外又有人謀焉,中華古聖先賢為「常保(非永保)」社會康泰,特別設計了「違反人性」的教育方式,以困拘人心、苦降怠惰,以快樂美好的童年換取安和樂利的大同社會(今人只知一己,已西化矣)、令少數精英甘願為大眾服務犧牲!
  人不知不慍,蓋金字塔尖僅得一點,既能登頂,當應習慣與罡風為伴!
  (沈補)昨日中時電子報刊載美一新書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指出,近半數的大學生念完頭兩年後,學習表現不見有明顯進步,此說引發美國高等教育價值的辯論。
10041 留言者:漁儿 [2011-01-25]
主題:困而學之 - 兼谈对法国大学教学法的质疑(2)
  謝謝先生的鞭策!我當會銘記在心。
  當我試著對西方教育史作瞭解,希望明白法國大學教學法的來源時,卻遇到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
  一天,我偶而讀到一句打動我的話:「教師是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誇美紐斯)」。心想,能說出此話的人,對教師職業一定有不同凡響的見解,於是上網一查,才發現誇美紐斯(Comenius, 1592-1670)是現代西方教育的奠基人。正是他確立了班級授課制,因直到17世紀,西歐各國仍普遍沿用歷來的個別施教法,即在全年不同的時期招收學生,學生同坐一個教室,但教師對個人而不是對集體,進行教學和安排作業。此外,誇美紐斯論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四階段學制(學前、初等、中等、高等)、教科書等,為近代西方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當我興致勃勃和好幾個法國同行(皆為大學、中學教師)討論這位前輩時,卻發現他們幾乎沒有一人知道,就連那個學養很深、用「愁」字啟發我漢字之美的同事Marc,也只聽說過,他馬上到網上查說,歐盟當前一個很大的教學計劃(Le programme Comenius)就是以誇美紐斯命名。該計劃開頭這樣說:Le choix du nom de COMENIUS a pour objet de rappeler le riche heritage europeen en matiere d』education -選擇誇美紐斯這個名字的目的,是提醒人們歐洲豐富的教育遺產。
  我不禁困惑:我的法國同行們為什麼忘「本」?
  先生從文化起源上闡釋了中西文化之別,我可否進一步從語言上,來理解上述現象:文化之別導致了文字之別,西方拼音文字的變遷,使得他們無法讀先輩的原著、直接和先輩溝通了。這樣,一方面,在社會上,他們也珍愛自己的祖先,比如,博物館林立,節假日紀念宗教、歷史事件,街道、單位以名人命名,待老建築如寶貝;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卻無法真切地體會到生命和文化的傳承。正如那個在中學教法語的同行坦言:他看不出,知道誇美紐斯對瞭解法國教育有直接的幫助。而我聽到的話外音卻是:他體會不出其中「精神生命」的傳承!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見解不凡!真讜論也!
  的確,人類各種功能,皆有其特性。視覺為主,巨細無遺,涉及認知及判斷,信息繁多,佔大腦記憶約八成;聽覺首輔,永不休息,極其敏感,能測知動態訊息,佔一成多;餘膚覺、味覺、嗅覺,皆有特殊功能不贅。由是,人類演化因循,文化油然而生,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無不息息相關。
  人類文明建立在追求效率的基礎上,由於視訊繁雜,學習不易。基於「劣幣取代良幣」之習性,早期人類文明尚在啟蒙,而語言、文字又是日常生活必需,音訊必然凌越視訊。甚至於,時到今日,一般學者因循成習,尚夸夸其談、歌頌此廉價效率,而漠視視訊功能於不顧。
  漢字係舉世僅存之視訊文字,功能獨到,維繫了中華民族千載傳統不墮、將古人對宇宙、人生之認知點滴不漏地保存下來。而且,以一個佔有舉世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居然沒有長期分裂,屹立世間!如果仔細分析,當知:「根存,枝葉興茂;本在,思慎知遠」,漢字之視訊功能,乃吾人之幸也!
  於是,有了汝:「我不禁困惑:我的法國同行們為什麼忘『本』」?因為語音已經淡忘了,遠不如視覺記憶之持久且明確也!同理,由於聲音的「感性」,一瞬即逝,「精神生命」亦無法從語音中獲得。長時間的發展下來,人們對生活上的「空虛感」,轉化成具體的滿足欲,便輕易地陷入感官設計的大賣場,崇尚物質了。

  不過,汝所謂:「文化之別導致了文字之別。」尚有語誤,正確說法是:文字導致文化之別。蓋事有終始、理有因果,以「文字化育」而論,文化當應後於文字(西式culture 則無所謂)。而且,正因係:「對感官的偏好、效率之追求而選擇了文字的形式,又因文字的簡便犧牲了思維的精密功能」。
  正本溯源,條理井然,此之謂也!
10044 留言者:漁儿 [2011-02-01]
主題:参观罗塞塔碑有感 -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
  來給先生、沈先生、工作室的全體同仁、及網友們道新春祝福!雖說與先生遠隔萬里,但願為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盡心的心願,卻讓我覺得離先生很近!
  
  說起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我一直想瞭解古埃及象形文在使用了三千年后中斷了,一千年后又被解譯的原因。在這樣的瞭解中,有兩件事觸動了我,一是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的故事,二是古埃及文字的演化。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與珍藏在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碑有關。去年四月的春假,我來到了大英博物館,站在這塊高1m、寬70cm、厚30cm的黑色斷碑前,凝視著它,想著商博良的話:「 我把自己全部獻給了科普特語(古埃及文最後的文字),我要像懂法語那樣懂埃及語,因為它是我古埃及文獻研究工作的基礎。… 我和自己講著科普特語,這是讓埃及語進入我頭腦裡真正的辦法。」
   當年(1799)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發表后,立即引起了各國學者濃厚的興趣。碑上用三種文字刻著同一碑文,最上是古埃及的象形文,中間是古埃及的通俗體文,下面是希臘文。碑上的希臘文和通俗體文被讀通了,但是,學者們仍然不能解讀象形文,因為他們都跌在了傳統思維的陷阱中,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只是神秘的形符,沒有看到其背后也有理性結構,那類似于漢字的理性結構。我不知道商博良是否真的受了漢字的啟發,但他的確研究了許多古代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古印度梵文和漢語。我想,是商博良與古埃及文那種物我相忘的境界,那種廣泛吸收世界文化的胸懷,才讓他解開古埃及象形文之謎的吧。
  在讀古埃及文的演化歷史時,我也感觸頗深。古埃及文大致經歷了,象形文-> 僧侶體文->通俗體文->科普特文。但僧侶體文又經歷了,從linear到hieratic的簡化過程。linear還是在對象形文字作整體的簡化,但到了hieratic,卻是純粹的局部取捨(注)。從此,古埃及文就完全失去了象形文字的「形」、「象」,逐漸演變成拼音文字,讓後人再也讀不懂它了。聯想到漢字,它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形」、「象」,使得今天的我們依然能與祖先同思共語,傳承著他們的思想。那麼,漢字不是偶然為之,背后該有深刻的理性支持吧?這支持就是“易理”的系統觀,是它使漢字始終能保持它的「形」、「象」,使漢字的概念與表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從而完整地記載下古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智慧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注:僧侶體文二階段的簡化圖形說明,圖形在以下連結頁面左邊的法語版中: 
  (1)linear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Cursive_hieroglyphs   
  (2)hieratic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Hieratic
回應﹕
  舉世學者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人類使用的文字僅有「象形、拼音」兩種。事實上,漢字還具有一種更重大的功能,可謂之「表意」。待沈子完成了小杏子的法身,漢字理解將成為「顯學」,到時,老朽將細述緣由。否則,口中說說、網上寫寫,主觀仍是主觀,只會落得有心人嘆氣連連、無知漢大笑哈哈!
  蓋象形也者,取物之形,知形之體,較諸拼音直觀得多。然而,當人智未萌之際,天高三千丈已屬不可思議,焉有二百億光年之認知?因此,在文字之「精義」未彰前,指著 Milky Way道是「銀河」,人人羨稱多聞!苟若有人不識相,正名為「星系」,保證不上斷頭台便得識相地滾下台!
  那麼,何謂「表意」?「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換句話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天理與宇宙中之能量變化相通,地道與自然環境之符號相合,人心則與刺激認知息息相關。此三者乃人類文明之精萃,係天人合一激蘯之結晶,聖賢皆出自中土,良有以也!
  由所述古埃及文可知,「象形」文不過如斯,苟漢字依然故我,百十年後又當如何?是以,實踐檢驗真理,多言不如多做,老朽等原非人間人,將攜來的責任盡了便可返鄉。玉棄於地,與石無異,若遇識者,自是良機。機之達否,莫非雲泥,有緣自研,無緣且棄!
10044 留言者:漁儿 [2011-02-01]
主題:参观罗塞塔碑有感 -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
  來給先生、沈先生、工作室的全體同仁、及網友們道新春祝福!雖說與先生遠隔萬里,但願為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盡心的心願,卻讓我覺得離先生很近!
  
  說起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我一直想瞭解古埃及象形文在使用了三千年后中斷了,一千年后又被解譯的原因。在這樣的瞭解中,有兩件事觸動了我,一是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的故事,二是古埃及文字的演化。商博良解譯古埃及象形文,與珍藏在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碑有關。去年四月的春假,我來到了大英博物館,站在這塊高1m、寬70cm、厚30cm的黑色斷碑前,凝視著它,想著商博良的話:「 我把自己全部獻給了科普特語(古埃及文最後的文字),我要像懂法語那樣懂埃及語,因為它是我古埃及文獻研究工作的基礎。… 我和自己講著科普特語,這是讓埃及語進入我頭腦裡真正的辦法。」
   當年(1799)發現羅塞塔碑的消息發表后,立即引起了各國學者濃厚的興趣。碑上用三種文字刻著同一碑文,最上是古埃及的象形文,中間是古埃及的通俗體文,下面是希臘文。碑上的希臘文和通俗體文被讀通了,但是,學者們仍然不能解讀象形文,因為他們都跌在了傳統思維的陷阱中,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只是神秘的形符,沒有看到其背后也有理性結構,那類似于漢字的理性結構。我不知道商博良是否真的受了漢字的啟發,但他的確研究了許多古代東方語言,包括希伯來語、古印度梵文和漢語。我想,是商博良與古埃及文那種物我相忘的境界,那種廣泛吸收世界文化的胸懷,才讓他解開古埃及象形文之謎的吧。
  在讀古埃及文的演化歷史時,我也感觸頗深。古埃及文大致經歷了,象形文-> 僧侶體文->通俗體文->科普特文。但僧侶體文又經歷了,從linear到hieratic的簡化過程。linear還是在對象形文字作整體的簡化,但到了hieratic,卻是純粹的局部取捨(注)。從此,古埃及文就完全失去了象形文字的「形」、「象」,逐漸演變成拼音文字,讓後人再也讀不懂它了。聯想到漢字,它也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形」、「象」,使得今天的我們依然能與祖先同思共語,傳承著他們的思想。那麼,漢字不是偶然為之,背后該有深刻的理性支持吧?這支持就是“易理”的系統觀,是它使漢字始終能保持它的「形」、「象」,使漢字的概念與表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從而完整地記載下古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智慧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注:僧侶體文二階段的簡化圖形說明,圖形在以下連結頁面左邊的法語版中: 
  (1)linear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Cursive_hieroglyphs   
  (2)hieratic簡化,http://en.wikipedia.org/
wiki/Hieratic
回應﹕
  舉世學者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人類使用的文字僅有「象形、拼音」兩種。事實上,漢字還具有一種更重大的功能,可謂之「表意」。待沈子完成了小杏子的法身,漢字理解將成為「顯學」,到時,老朽將細述緣由。否則,口中說說、網上寫寫,主觀仍是主觀,只會落得有心人嘆氣連連、無知漢大笑哈哈!
  蓋象形也者,取物之形,知形之體,較諸拼音直觀得多。然而,當人智未萌之際,天高三千丈已屬不可思議,焉有二百億光年之認知?因此,在文字之「精義」未彰前,指著 Milky Way道是「銀河」,人人羨稱多聞!苟若有人不識相,正名為「星系」,保證不上斷頭台便得識相地滾下台!
  那麼,何謂「表意」?「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換句話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天理與宇宙中之能量變化相通,地道與自然環境之符號相合,人心則與刺激認知息息相關。此三者乃人類文明之精萃,係天人合一激蘯之結晶,聖賢皆出自中土,良有以也!
  由所述古埃及文可知,「象形」文不過如斯,苟漢字依然故我,百十年後又當如何?是以,實踐檢驗真理,多言不如多做,老朽等原非人間人,將攜來的責任盡了便可返鄉。玉棄於地,與石無異,若遇識者,自是良機。機之達否,莫非雲泥,有緣自研,無緣且棄!
10053 留言者:漁儿 [2011-02-09]
主題:表意
  謝謝先生關於「表意」的闡述!
  的確,人們對漢字的「表意」功能普遍缺乏認識。比如,英語中,稱漢字為「ideogram」或「logograph」。雖然「ideogram」的詞源有「idea」之意,但人們的理解卻側重在「象形」;稱漢字為「logograph」,其理解的側重點在語素的「形聲」。先生說,這是因為文字之「精義」未彰。我想從「意」字出發,試著理解先生對漢字「表意」的闡述。
  「意=音在心上」,代表人所知所識、須臾不離者也。由此可知,意 = 知(天)+ 覺(地)+ 念(人)。「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感覺,意覺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體會,意念也;「音在心上」,心對事物之體用因果有認知,意義也。以「意識」統稱之,意識 = 意義 + 意覺 + 意念,即先生所說,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意義 = 天理,意覺 = 地道,意念 = 人心。  
  意識者,思維也,思想也。故漢字之「表意」,即表達「意識」、「思維」、「思想」。是故,漢字蘊藏思維之精華,以充作人天之介面!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

  大自然的進程,完全委諸「時間(始、終之間)」,冬未去、春不至,天才兒童再聰明,成長前難曉人事。雖然因地理環境之別,各地氣候不同,但千百萬年形成的規律,巍然儼立。人類文明不過千載,於生命歷程說來,最多只屬幼稚階段。有人偷嚐了禁果,傳宗接代身不由己;即令有人憧憬旅行太空,較之兒童操縱玩具車輛又差之幾何?
  人類祇是摸著石頭過河,剛下水,涼寒浸骨,大家還知道謹慎。待走了幾步,腳底接觸到鵝卵石、皮膚習慣了水溫,就有人得意地高呼:「人定勝天、心想事成」!漢字是華夏民族最先踩到的石塊,那只因機運好,並不代表漢人腳丫子具有靈性!就算最初選擇上道者不是凡類,但是,一個天才不可能讓人人開聰啟明。
  及至近世紀重商主義橫行,謀者為了操控無知愚民,便發明了美妙的口號民主自由!於是民為主、利為導,上者大塊吃肉、下者大碗喝酒,黨同伐異。貪婪本係生性,圍觀者愈來愈多,聲勢也就愈來愈浩大!更荒謬的,是人類靠著地球上積累了數億年的資源,大肆揮霍,卻自翎自誇,道是「科學萬能」!
  愚民有樣學樣,看到汽車燒汽油,就認為機械通天,人類智慧已經成熟,生存無虞。有謂:人應放縱聲色、享受物質樂趣,因此,「性教育」從小學教起。於是乎,人體成為遊戲機,學校成為性樂園,保險套成為通用券,吃喝玩樂成為生活準則。人本獸,習之更近,若在腦漿中灌滿了食色,哪裡還放得下「意識」。
  對時賢而言,「音在心上」早已隨MP3深入人世,人人掛上耳機,搖胸擺臀多美妙!再說,人類所知所識盡在iPOD中,所謂「思想」,只剩下買賣股票、房地產以及追求快爽的功能!再談「意」,更是「生意、民意、玩意」的代名詞,還有誰管什麼「天理、地道、人心」?至於漢字,還給古人也罷!

  然而,縱觀世事,冬去春來,四時依然不誤。待人們紅樓夢醒,方知人間繁華風光好,只是酒榭收攤受不了!再待災禍臨頭,人們清醒過來,才發覺需要「智慧」解決面對的問題!那時,「覺悟的一代」會打起精神,放棄腳下的鵝卵,努力去找穩固的「磐石」。唯有到那時,「人智」青春期來到,真正能知性擇偶,「意識」才在心上!
  世上剝復說不盡,後事尚須看後人!迷途已知返,望繼續努力!
10054 留言者:漁儿 [2011-02-10]
主題:表意(2)- 概念之内涵与外延
  謝謝先生!我想結合先生的漢字教學之二、三(# 8365,# 8383),從文字的角度,繼續理解漢字之「表意」。
  一,漢字之「表意」
  先生說,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我可否理解:以意識論,漢字之「表意」,表達「意義、意覺、意念」;以文字論,漢字之「表意」,即表達「字義、字理、字意」?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對「字義、字理、字意」,先生解釋說,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我的問題是:概念之內涵與外延密切相關,那麼,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因按一般的理解,概念之內涵,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事物的屬性;而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
  但我總覺得,自己對概念之內涵與外延的理解不清晰。我在想,黎明近焉網友關於「概念分類」的困惑,是否與我的困惑相似?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問得好,樂於奉聞。

  今人不解古人意,問題出在幾個華夏先民獨具的概念如孝義仁愛等。其中,義=羊我,中原人民以農維生,但又必需動物營養。羊為一種與人類共生之溫馴動物,其全身上下皆有大利(羊屎為肥料及燃料)。人為了生存,每當屠羊時,恒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敬意頓萌。是故寓心意於文字、傳善念迄久遠:羊之犧牲為我,我當以「義」回報也!
  故爾,中華文化中,「義」之概念重大已極,孔子言「仁」,孟子道「義」。儒家幾經歸納,將「仁」之精要融於「禮」中(禮乃形諸外表之形式,仁為存於內心之根本)。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 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實際上,管子之「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有待酌斟。蓋「氣盛難明氣勢,道興不知道途」,人若不深悉源流,只能斷章簡念。何況今日氣衰道亡,連「踰節、自進、蔽惡、從枉」皆蒙塵千丈,致禮義廉恥一變成為匾額裝飾,名其無明矣!

  以老朽而論,常以鬼谷自命,卻甘願埋名終生,何也?古有成訓,非禮不視、非禮不聽、非禮不聞,今人無禮成習,老朽豈自甘作賤之輩哉?禮者,出之形表、發諸內心之精神意念也!老朽懷抱凌雲壯志,及見諸泥石,遂於世無念、於物無求、於人無爭!縱曰坐看紅塵漫漫,眼前卻是一脈青山,何其首尾兩端?多媒體之功也!
  時賢多擅「彬彬有禮」,卻是面上笑容、心中笑料,於義更是「羊肉入我口,我心怨羊瘦」。及至老朽投身中文大業,數十年來行遍天下、費盡口舌,道義無憂、笑禮無數,然義人曲指可數焉!緣,癌症擴散、人人為己,中華傳統利眾之文化已成雲煙!從此,老朽偕小眾義人避開康莊大道,專擇羊腸小徑,以免未被氣暴已遭塵掩!
  國人如此,西方更甚,諸羊已成工業原料,與「我」很難扯上關係!

  再回到所問:
  一,漢字之「表意」:
    意指人心所存者,苟欲與人溝通,自必將之「表達出來」。語音乃動態,速度快內
   涵有限,必須有表情、手勢、身姿輔助之;文字靜態,形愈繁複所容愈廣,可觀而察
   之、靜而思之、止而悟之。
    「字義+字理+字意」與「意義、意覺、意念」略別,然大致不差(意=感受)。
    「字義+字理+字意」指人心中所悟之「大義(主旨)、道理(客觀)、感受(主
   觀)」;「意義、意覺、意念」指所悟之「義」、所悟之「感(覺也)」、所悟之「
   念」。若逐字相較,前則天地人三才具全,而後者層次不明。
  二,概念之內涵與外延:
   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此即本文之初,老朽詳細解說之「義理」,不明該理,難
  明「本義」!讀書亦然,不知著者身世,難以領會其中因果。
   蓋「概念之外延」者,指該概念所未能包涵者。漢人瞭解漢字本屬自然,然時久惰生,
  花香易逝,後人未必能悉前人意。故若做學問、發揚古文化,必須「設身處地、將心比
  心」,即所謂「外延,指所有包括在這個概念中的事物(歷史因果)。」

  所感正確(但概念分類乃老朽獨創,尚未成熟),理解「漢字」的人已是瀕臨絕種之屬,若談「內涵」,時賢已登九霄雲外;再曰「外延」,更是挺進黃泉矣!不過,以當今「普世準則」來看,科學萬能、快樂至上,活著不過等死!老實說,人類時辰已近黃昏,能夠苟活殘存,且不用「人工授精」,已較大熊貓殊勝多多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