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860 留言者:漁儿 [2010-05-1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2)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59留言中,當我說,“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時,是感覺沒有把握。我可否更正如下:
  1,對象的認知,可分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在漢語,就是關於“事(動態)+物(靜態)”的認知,這裡,對象 = 事物。若對“物”作整體性認知,可有“形”、“相”、“象”三才結構。
  2,若對“事”作一般性過程認知,是否也有三個常用字表達其三才結構,比如,“無(地)”、“易(人)”、“有(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若指「動態」之事物,其動乃變化,所變者為其間之物質,皆依循既有規律進行;是以「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有、無」太廣泛,且需先行定義,否則另有他見,不宜作為三才。

  又於9859則留言,汝謂物有「形、相、象」之三才,係基於立場認知,因表達有別,是言「正確」。以老朽之見,物件指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有其固定之結構;是以「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以此兩則不同之定義間,天=象徵,地=形體,人=功相,又是一解也!
9862 留言者:漁儿 [2010-05-16]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3)
  我試著再理解先生的指教:
  1,物體、物質與物件
  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件=古人以牛為重要財產,故代表事物的數量。
  物體者,有形之體。
  物質者,形體的本質。
  物件者,成件的東西。可有物體與物質之分。
  2,事物的認知
  事物的認知,一般可分靜態結構(物件)和動態變化(事件)兩方面的認知。事物之靜態結構,指物件之結構,其三才為,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事物之動態變化,指事件之變化,其三才為,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
  物件結構之分析,得物體之結構,又由此結構,得物質之本質。事件變化之分析,即從物質之本質出發,研究其規律,確定其變化。故“物”與“事”的關係,為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的關係,即概念之體用關係,也即先生所說,物件為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漢字理解係以「基本概念」為主,世上常識為輔。所謂基本概念者,乃單一「文字」之象徵,欲理解語詞文句,必須逐字剖析,以迄「概念網絡」。於斯,人得識漢字八千,可知宇間萬象;於此,漢字為人類文明表率,可通天人也!
9862 留言者:漁儿 [2010-05-16]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3)
  我試著再理解先生的指教:
  1,物體、物質與物件
  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對象。
  質=貝可論斤,象徵實在實有。
  件=古人以牛為重要財產,故代表事物的數量。
  物體者,有形之體。
  物質者,形體的本質。
  物件者,成件的東西。可有物體與物質之分。
  2,事物的認知
  事物的認知,一般可分靜態結構(物件)和動態變化(事件)兩方面的認知。事物之靜態結構,指物件之結構,其三才為,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事物之動態變化,指事件之變化,其三才為,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
  物件結構之分析,得物體之結構,又由此結構,得物質之本質。事件變化之分析,即從物質之本質出發,研究其規律,確定其變化。故“物”與“事”的關係,為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的關係,即概念之體用關係,也即先生所說,物件為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漢字理解係以「基本概念」為主,世上常識為輔。所謂基本概念者,乃單一「文字」之象徵,欲理解語詞文句,必須逐字剖析,以迄「概念網絡」。於斯,人得識漢字八千,可知宇間萬象;於此,漢字為人類文明表率,可通天人也!
9863 留言者:漁儿 [2010-05-18]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4)
  我可不可以把前面請教中關於物的三才結構,總結如下:
  1,物的三才結構
  若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質(人)+ 物件(天)
  若認知物的本體,物 = 物體(地)+ 功用(人)+ 結構(天)
  若認知物的整體,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體的三才結構
  體 = 實體(地)+本體(人)+整體(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欲認知物的實體:物 = 物體(地)+ 物件(人)+ 物理(天)
    蓋「人」代表變化,物之件數可變、物質不能變。「天」代表規律,故為「物理」。
    本體可。
    欲認知物的整體,「整體」即全部:物=實質(地)+變化(人)+規律(天)
    欲認知物之用,則:物 = 形體(地)+ 功相(人)+ 象徵(天)
  2,正確。
9864 留言者:漁儿 [2010-05-19]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5)
  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一邊向先生請教著,一邊心裡感動著。我以為,所討論的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在西文的語境中,對它們展開如此逐步明晰的討論,是無法作到的。我那些沒有西文障礙的法國同事,說起他們讀西哲們書的感受,就象讀循環、嵌套、遞歸絞在一起的程序,讓人直想往火爐裡扔,所以,對一般學者來說,他們不願、也無法深究這些概念。
  上則留言中,說起“體的三才結構”,因“體用”為事物一體兩面,我可否再就“用之三才結構”,請教先生:
  查“漢字基因”,
  體用者,事物的本體和作用。
  應用者,切合實用,運用。
  作用者,由本體發出,影響他人或他物的力量。
  由此,用之三才結構:用 = 體用(地)+ 應用(人)+ 作用(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體用因果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含糊的觀念,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各種意見雜陳。直到漢儒,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土,因果論深入人心,體用雖然只是聊備一格,卻已化為常識。
  其實,體用之說,與「真正的科學」殊途同歸,皆由本體出發、功能為依歸。只是西方重視物質,必須實驗,以達客觀;而漢學強調思維,以概念為基礎,以約定俗成供人們溝通。三千年來,中華文化奠定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由於農業依賴自然,講究人際團結,所以,「約定俗成」斯為客觀印證。
  不幸,二十世紀知識大開,國人捨本逐末,採劣幣以逐良鑄。老朽不學無術,擅拾前人所遺。正因未學,故能與時賢有違;又因無術,不得不另闢新蹊。如斯而已。
  「用之三才」,亦應遵循:「天=規律,地=實際,人=變化」。所述不能算錯,但略嫌不足,未能搔到癢處。蓋用之規律係「因需要而有所作」,故以「需求」為宜;用之實際係「滿足標的而有所作」,故為「標的」;人之變化係「主觀條件」,是為「觀念」,各有不同也。
  只是,此類思維未必有「標準答案」,也不宜追求「一言堂」。只要學者認知有所進境,足矣!
9864 留言者:漁儿 [2010-05-19]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5)
  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一邊向先生請教著,一邊心裡感動著。我以為,所討論的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在西文的語境中,對它們展開如此逐步明晰的討論,是無法作到的。我那些沒有西文障礙的法國同事,說起他們讀西哲們書的感受,就象讀循環、嵌套、遞歸絞在一起的程序,讓人直想往火爐裡扔,所以,對一般學者來說,他們不願、也無法深究這些概念。
  上則留言中,說起“體的三才結構”,因“體用”為事物一體兩面,我可否再就“用之三才結構”,請教先生:
  查“漢字基因”,
  體用者,事物的本體和作用。
  應用者,切合實用,運用。
  作用者,由本體發出,影響他人或他物的力量。
  由此,用之三才結構:用 = 體用(地)+ 應用(人)+ 作用(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體用因果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含糊的觀念,時諸子百家大鳴大放,各種意見雜陳。直到漢儒,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土,因果論深入人心,體用雖然只是聊備一格,卻已化為常識。
  其實,體用之說,與「真正的科學」殊途同歸,皆由本體出發、功能為依歸。只是西方重視物質,必須實驗,以達客觀;而漢學強調思維,以概念為基礎,以約定俗成供人們溝通。三千年來,中華文化奠定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由於農業依賴自然,講究人際團結,所以,「約定俗成」斯為客觀印證。
  不幸,二十世紀知識大開,國人捨本逐末,採劣幣以逐良鑄。老朽不學無術,擅拾前人所遺。正因未學,故能與時賢有違;又因無術,不得不另闢新蹊。如斯而已。
  「用之三才」,亦應遵循:「天=規律,地=實際,人=變化」。所述不能算錯,但略嫌不足,未能搔到癢處。蓋用之規律係「因需要而有所作」,故以「需求」為宜;用之實際係「滿足標的而有所作」,故為「標的」;人之變化係「主觀條件」,是為「觀念」,各有不同也。
  只是,此類思維未必有「標準答案」,也不宜追求「一言堂」。只要學者認知有所進境,足矣!
9867 留言者:漁儿 [2010-05-2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6)
  關於“三才合一”的理解,現在感覺有所進步。這些時連續向先生請教,心裡不免有點不安:一則擔心先生會因此很辛苦;二則擔心會不會影響別的網友提問。所以,我先退下去,花些時間消化先生的指教,再作進一步的請教。
  另外,請先生不要因網友們一時不能領悟一些道理,而過于著急和生氣。以自己為例,每一點的認知進步,都需要反覆的失敗經驗和時間。多謝先生耐心的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錯矣!老朽此生唯一的價值,即為啟迪後進,否則,祇是吃飯排餘的廢物!天下若有人善教,老朽當如附骨之蛆寸武不離;汝苟有進境,切勿鬆懈!需知,求學乃傳世不二之道,辛苦實為做人價值的體現。老朽再辛苦,能造就一二有見識之學子,勝過千萬金元入袋!多想多消化有其必要,但擔心不安則係過慮矣!
  老朽未曾因學子難以領會而生氣,但卻常因人之「自私、愚昧」而憂心。前文告以某一來此「學習、求職」之青年,誤以為老朽重視「人才」,特意效法王勃,攬序自揚。老朽原擬「高薪」聘請畫師,俾遂「退休」原志,以便摩頂放踵、沐浴山林。孰料,天意示警,私念竟為孺子所折,知矣!知矣!所作諸孽自行承擔是也!

  黃鍾大呂,不扣不鳴,老朽滿腹食餘,行將付諸黃土矣!速問速問,勿待秋後折枝,花萎枝枯空自嗟!
9869 留言者:漁儿 [2010-05-24]
主題:三才合一 - 事物之三才結構
  謝謝先生打消了我的顧慮!謝謝先生的告誡!
  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基於立場認知,表達有別。”對此,我繼續作理解。
  1,立場
    人之認知立場可分客觀和主觀,對應著事物之靜態結構和動態變化,即事物之體和用。當對事物之體和用不做進一步的分析時,此體可指“本體”,此用可指“觀念”。“本體”和“觀念”在體和用之三才結構中,處于“人位”。
  2,事物之三才結構
    已向先生請教了體、用、事、物之三才結構,我可否再向先生請教事物之三才結構:欲認知事物之體,事物 = 對象(地)+ 概念(人)+ 系統(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好學是好事,但進學要有章法,絕不可餓極飽噬。三才結構僅係「國學」汪洋大海中之一個珊瑚礁,要想在礁上生活,豈是餐餐飽食鮑魚而已?一個問題往往不只是一個問題,且一個問題必與其他問題絲纏根結,若不能作全面的瞭解,即令把「三角函數」背熟了,遇到實際事物,保證還是「摸不著邊」!
  當然,以汝當前身處異國,兼以超過了「從良」的年齡,一旦發覺自己有所不足,確是求教無門。然而,道通天人,只要目標、方向正確,加上努力不懈,也不難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待訂定了目標,或許老朽能(也可能不能)為汝開列參考書藉,以便有系統地學習。
  所以,汝且不妨先作自我介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打算取哪一杯飲用?此外,曲徑雖可通幽,草色青青,卻難登大雅之堂。汝能撥出多少時間、精力,除了開口發問,尚須研讀大量資料。否則,如同蜻蜓點水,老朽撒下種子,營養不良,未必能令池塘生蠆。
  老朽著書不少,不知汝看過多少?三才合一祇是其中極小的一部份,就算弄通了(顯然不可能),只是為大廈立了一根柱子。為學方法有二,或專精一門、或總攬眾有,若是後者,首應普識廣見,讀萬卷書(當然指中文)。待融匯貫通了,兩儀三才始能舖天蓋地,人居其間,渾成一體!
  老朽是過來人,在四十歲之前,可說是「正經文盲」一個(自傳中坦白從寬)。所幸老朽「雜書(尤其是還珠的劍仙小說)」滿腹,頗知「正道無功」,遂得以自信不慚。直到「自以為明心見性」後,老朽得自斬三屍,一心向道。後不論何書何技,一見即解,且常透視到人所不能及者。

  所云二者可謂正確,但因無「標準答案」,故「領悟」重於記憶。待換個情況,答案又有變化也!是故,知之為知之,欲將概念貫通,「得意而忘言」,斯為必要手段!
9871 留言者:漁儿 [2010-05-27]
主題:自我介紹 - 求解NP-hard问题的启发式算法(1)
  謝謝先生的鼓勵!我是想作些自我介紹,以便進一步向先生請教的,但不知從何說起,也有些顧慮。現在,我試著按先生的提示談談,若有不妥之處,請先生指正!
  1993年,我完成了博士論文,就步入了法國大學的計算機教學和研究之路,也同時開啟了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之旅。我先說我的研究工作:啟髮式算法(heuristic)求解NP-hard問題。
  我說說從事該工作的大致經歷。我的博士論文是“計算通信網絡的可靠性”,屬于數值計算領域,但若將其作為長期研究方向,自覺不對胃口,於是,論文結束后的幾年,試著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找到了當時正興起的“啟髮式算法求解NP-hard問題”,我選擇了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開始研究,然後就想實際試試,因我論文背景的緣故,就選擇了一個“求解通信網絡優化”的題目,當時用遺傳算法解決此問題及相關問題的工作已有不少,但全是關於如何把網絡編碼成線性的數據結構(chromosome),然後在此結構上進行遺傳算法操作,再還原成網絡結構。我直覺這種作法不自然,而應在網絡結構上直接進行遺傳算法操作,但這樣做卻與標準的遺傳算法出入很大。我和一個學生試著把該想法實現了,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同行比較,卻發現對他們結果的改進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興奮之余,陷入深思,直覺哪裡有問題,理智讓我排除了“我們的算法比別人的算法‘聰明’”的念頭:一來,無論從算法結構和數據結構上看,我們的算法簡單得多,且程序未作任何優化;二來,從小到大的我,是公認的“先飛的笨鳥”。那麼,問題到底出在那裡?我試著把該工作寫成論文,與國際同行交流,卻幾乎找不到和我做同樣探求的人,我深感困惑:什麼是研究?它的意義是什麼?我不是來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思想的嗎?為什麼在這些基本問題的思考、理解上,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討論、請教的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把母校做NP-hard問題研究的師長請來,進行學術交流。師長給我介紹了他的擬人擬物算法,其背后隱含的“外師造化,內得心源”的中國藝術精神,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於是我把我的研究工作暫時放到一邊,開始了跟師長多年的學習和合作。這段工作使我從科學的角度,體認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比如,圍棋就是取之不盡的算法思想的寶庫,中醫的系統觀、“君臣佐使”的配藥法,都可以給算法的設計提供宏觀的指導。在我眼裡,師長是NP-hard問題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師、真正的學者,但他那帶著濃厚的中國特色的工作,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至今都未能得到應有的承認。如今,師長年事已高,退休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朽失言矣!汝所云,已超出老朽知識之極限,除了建議上網查閱「中國數學史」之外,言盡於此。
  蓋中華文化廣博宏遠,老僅知「大概」,且於概念一門,已耗盡畢生精力。然而,以汝所述,兩儀三才之究,目前已足,毋須深掘。因NP-hard 之定義必須「確定、唯一」,如此,已違反人類對宇宙真實的認知。老朽素來主張,立場、目標、手段是個體整體間之介面,而此三者隨時空之不同,永無定論。
  舉例說:「時間」為何?中國古人認定係「始時到終時之間」;同理:某空到某空之間為空間;某人到某人之間為人間。如此,中西已迥然有別矣!再說何謂「NP」?傳統中國人認為個人只是宇宙中之過客,客隨主便,無意干擾;而西人認個人是社會之主人翁,適者生存。
  如今,技術掛帥,在西方之文化主使下,任事皆由「個體、主觀」無盡分割。君不信,看看量子物理,一個深邃的黑洞,連原子都已找不到一致的「德性」,憑什麼在觀念上能有絕對的「肯定」?因此,老朽只能說:「實用檢驗真理」,其他的,恕幫不上忙矣!
9969 留言者:漁儿 [2010-12-10]
主題:種樹的人
  又至年終,特來給先生請安: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一直在關注先生的圖文系統,在我心中,先生早已和「愚公」、「種樹的人(注)」合二為一了!
  自從上次退下去後,一直在消化先生的教誨,不知還可不可以繼續就漢字向先生請教。算法的教學和研究是我的日常工作,事實上,我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切入點,由此,知行合一地重新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並把實踐中所得的體會與人分享 - 我把這理解為人生還債的一種方式。
  學生漁兒 敬上

  注:「種樹的人」是法國作家讓-紀諾的一篇文章,也是在先生這裡認識這位作家的。我把「種樹的人」一文的題詞翻譯出來,與網友們分享:
  要真正看出一位品行出眾的人,你得有好運氣,能在數年的時間裡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的行為擺脫了自私,動機空前的慷慨,他確實不是要到哪裡去尋找補償,而且還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那麼,可以肯定,你是遇到了一位令人無法忘記的人。- 讓 紀諾
回應﹕
  謝謝關心,圖文系統進展順利,但因老朽沾惹過多,而公司規模有限,戰線太長、成事不足。所幸老朽安於自然,此生以燃盡燭脂為目的,上次身體大檢查,醫生告以可活到百歲。再假二十年,連補天都有厚望,何況一圖文系統焉?
  有疑宜問,老朽是知無不答,但若不知則不得不自休再修矣!

  其實,世界上人人都在種樹,只是各有機緣,所得種籽與土壤不同。老朽是開山造橋的命,專找人跡不至的荒山野嶺,因此雖然辛苦,但卻少了競爭的對手。更有幸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打拼至今,雖然忙甚,其樂也融融。目前,樹苗的根莖已經茁壯,快到了收穫的季節,人生已無他圖,是大無礙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