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849 留言者:漁儿 [2010-04-29]
主題:动心忍性
  最近,重讀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發覺對“動心忍性”沒有真正理解。
  查漢字基因,明白每個字的本義,且知:“動”與“忍”,一陽一陰,“心”與“性”,一體一用,對“動心忍性”有所體會,但仍覺得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查網上資料,大多解釋成:性,性格、性情,忍,堅定、堅韌。對此,也覺得不夠有說服力。
  可否請教先生:“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但在這裡,“性”、“忍性”該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動心忍性」應分兩層次來理解,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體用因果皆因性而生變,天有天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不得不然。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體用因果的變化更複雜了。當然,絕大多數人類依「慣性」發展,但也有極少數人開始反思。
  「心」不是「心臟」,而是人類獨特的「精神性質」。由於各種刺激經感官傳入人體後,綜合的生理反應則形成「內分泌」經過血液到達心臟,心臟受內分泌的影響,經常能控制大腦,作出「絕對主觀」的決定。所謂「絕對主觀」,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對每一種刺激都有著絕對獨立的判斷,而且其動機、立場、目的非他人可知。
  這種現象,在陰陽的辯證理論上,正是大宇宙與個人自我的一體兩面。大宇宙本為一個「剛體(詳見科學定義)」,在理論上,剛體內部為一;而在人類所知,宇宙無窮無盡。其中的「消息」正是陰陽之「本質」,即為認清了「時間」的真相後(始終之間),人類精神文明直達大宇宙的變化流程(關於這一點不下苦功,無法參透)。
  因此,「人心動」相當於「大宇宙的脈動」,「性變化」則為「因果的規律」。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對金字塔尖的聖人來說,斥侯有了消息,主帥該有主見才是。作為有遠見的主帥,一切根據整體原則、最大利益而定,絕對不會輕舉妄動的。但是「本性」不然,男性專擅狩獵、女性職司護犢,其特質已建立在感官本能當中,一觸即發!因此,聖人動了心,卻能忍性,對當前的刺激置若罔聞,以便騰出大腦作正確的判斷。
  人的價值,在於能「動心忍性」,蓋人若在刺激前「不動心」,一定是「感官遲鈍」或是「神經失常」!再若「不能忍性」則必然會在大街上吐痰、大小便,其他的事就不必一一列舉了!中華文化的有教無類,便是「忍性」的實現。不幸,當今商業文明掛帥,為了少類人的暴利,「搖心任性」成為主流,以致連何謂「動心忍性」都惶然不知了!
9851 留言者:漁儿 [2010-04-30]
主題:动心忍性(2)
  謝謝先生!謝謝網友超文的心得分享!我先試著逐步理解先生的指教。
  1,漢字基因“性”的再理解
  您說: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
  由此,我對漢字基因“性”再作層次上的理解:
  性為體,心為用;此性,是根本的因素,為事物之本質。
  心為體,性為用;此性,是心控制了性,為人所認知之起始。
  是故,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
  2,“動心忍性”的再理解
  您說: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當“心”是斥侯、“性”乃主帥。此心司“感”,感者,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當“心”成主帥、“性”為斥侯。此心司“意”,意者,心上之音,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
  您曾說:人 = 意識(人理)+心理+生理。
  由此,我可否認為:人性 = 理性+心性+感性
  是故,“動心忍性”,就是由感性(動心)而理性(忍性),其介面為心性。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
  因原文係「動心忍性」,此心指人心、此性指人性,故作此解。若文為「大江東去」,則係指大江中之水,其水性「濕、下」;再若係「大江東去浪淘盡」,其「性」則指「時間」。文章之層次在於「立場」,立場所見,無非各人主觀;主觀見解,在於「境界」。是故,本室以圖解文,恆由基礎起,至於個人看法如何,何妨置之九霄?
9851 留言者:漁儿 [2010-04-30]
主題:动心忍性(2)
  謝謝先生!謝謝網友超文的心得分享!我先試著逐步理解先生的指教。
  1,漢字基因“性”的再理解
  您說: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
  由此,我對漢字基因“性”再作層次上的理解:
  性為體,心為用;此性,是根本的因素,為事物之本質。
  心為體,性為用;此性,是心控制了性,為人所認知之起始。
  是故,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
  2,“動心忍性”的再理解
  您說: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當“心”是斥侯、“性”乃主帥。此心司“感”,感者,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當“心”成主帥、“性”為斥侯。此心司“意”,意者,心上之音,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
  您曾說:人 = 意識(人理)+心理+生理。
  由此,我可否認為:人性 = 理性+心性+感性
  是故,“動心忍性”,就是由感性(動心)而理性(忍性),其介面為心性。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
  因原文係「動心忍性」,此心指人心、此性指人性,故作此解。若文為「大江東去」,則係指大江中之水,其水性「濕、下」;再若係「大江東去浪淘盡」,其「性」則指「時間」。文章之層次在於「立場」,立場所見,無非各人主觀;主觀見解,在於「境界」。是故,本室以圖解文,恆由基礎起,至於個人看法如何,何妨置之九霄?
9853 留言者:漁儿 [2010-05-02]
主題:动心忍性(3)
  由“動心忍性”,我想到“論語 八佾篇第三”,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從義理上,可否將此看作是對“動心忍性”的闡釋: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不論從哪個角度,兩者都扯不上邊,除了都是漢字。
  「動心忍性」是種「自制」的功夫,只有道德觀很強的人,才會極端「違反人性」,以免誤人誤己。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種「評論」,指的是現實「現象」,具有「不極端」中庸之道的特點。

  從義理上,「樂」非動心、「淫」不忍性;「哀」乃傷心、「傷」已害性。
  查《漢字基因》:「樂=象木上安絃,得和諧規則之音,人性好樂,歡喜,安於」,未表示「動心」也;「淫=不定任意而為,不正常,過度」,更與「忍」相反,怎能沆瀣一氣?「哀=依於口,痛呼也,悲憫也,憐愛也」,心已無助,是傷也!「傷=人體易知者,受損,痛也,戕害也;又憂思也」,顯已害性矣!
  欲學武技,先蹲馬椿;欲學漢字,先明基因!漢字微言大義,斯乃「天書」也!明察體用因果之脈絡,其較諸現代科學尤為嚴謹,焉可「想當然耶」?
9853 留言者:漁儿 [2010-05-02]
主題:动心忍性(3)
  由“動心忍性”,我想到“論語 八佾篇第三”,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從義理上,可否將此看作是對“動心忍性”的闡釋: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不論從哪個角度,兩者都扯不上邊,除了都是漢字。
  「動心忍性」是種「自制」的功夫,只有道德觀很強的人,才會極端「違反人性」,以免誤人誤己。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種「評論」,指的是現實「現象」,具有「不極端」中庸之道的特點。

  從義理上,「樂」非動心、「淫」不忍性;「哀」乃傷心、「傷」已害性。
  查《漢字基因》:「樂=象木上安絃,得和諧規則之音,人性好樂,歡喜,安於」,未表示「動心」也;「淫=不定任意而為,不正常,過度」,更與「忍」相反,怎能沆瀣一氣?「哀=依於口,痛呼也,悲憫也,憐愛也」,心已無助,是傷也!「傷=人體易知者,受損,痛也,戕害也;又憂思也」,顯已害性矣!
  欲學武技,先蹲馬椿;欲學漢字,先明基因!漢字微言大義,斯乃「天書」也!明察體用因果之脈絡,其較諸現代科學尤為嚴謹,焉可「想當然耶」?
9857 留言者:漁儿 [2010-05-08]
主題:主观与客观
  一般情況下,當遇到難解的字,我會查“漢字基因”,但對那些覺得比較好理解的字,就沒有這樣做了。比如,“樂”、“哀”,字面上看起來比較好理解,就沒有做字源的分析。
  我以自己對“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認知的偏差,來試著談談對主觀與客觀立場的理解。
  1,主觀與客觀
  主=象火炷,持有者,負責者,自己的立場;客=室中各別者,外來之人也,系統外之系統。
  主客者,立場也,自己與他人之謂。(漢字基因)
  在#9853則留言中,我是這樣想的:“樂”,心快樂;“不淫”,不過度;“哀”,心悲痛;“不傷”,有節制。由此,我以為,“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我這樣的理解,是從自己對“樂”、“哀”的大致印象出發的,故其立場為主觀。
  漢字蘊藏著人類思維之精華,是主觀認知之聚合。先生“樂”、“哀”的解答,是從字源出發的,故其立場為客觀。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我查了“漢字基因”,即使對“樂”、“哀”的理解,仍達不到先生那樣的水平,我可能也會多思量些。
  謝謝先生的批評!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云乃當今常態,在物慾泛濫之際,語言文字已淪為謀生覓偶的工具。能瞭解樂、哀有別,大不易矣!在初,人類文明初興,人心謙和,為求瞭解人生,語言文字實為溝通人我、神交古今的橋樑。所以,主觀、客觀極其重要,當然,這種境界,只屬於有志天人之學者。而今,人類社會已邁向末期,夕陽黃昏,喜怒哀樂孰為賓主?
  從語文學上分析,能「動心」者,係「名詞類屬」,舉凡功名利祿、美食嬌娘是謂。而必須「忍性」者,乃對易於成癮、一發難以收拾,設若今日不忍他日必成災殃之概念。哀、樂(形容詞)已成,即令有所動,不過「動容」而已。人皮可拉、人骨可植,人性何忍?是以舉世拜倒金山前,動心動手動干戈,只要自己爽,管別人什麼?
  於哲學上分析,哀、樂係直覺反應,無需動心;同理,淫、傷源自自然因果,也不可能忍性。若因安身學習漢字,飽學可及於學者專家之族,族繁不及備述。但若為義理、真相,則不得不返其源、盡其流,自遯荒山野林!老朽非人,可提供他山之石,卻未必足以攻錯!且略知世上尚有此一說,不亦無憾乎?
9857 留言者:漁儿 [2010-05-08]
主題:主观与客观
  一般情況下,當遇到難解的字,我會查“漢字基因”,但對那些覺得比較好理解的字,就沒有這樣做了。比如,“樂”、“哀”,字面上看起來比較好理解,就沒有做字源的分析。
  我以自己對“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認知的偏差,來試著談談對主觀與客觀立場的理解。
  1,主觀與客觀
  主=象火炷,持有者,負責者,自己的立場;客=室中各別者,外來之人也,系統外之系統。
  主客者,立場也,自己與他人之謂。(漢字基因)
  在#9853則留言中,我是這樣想的:“樂”,心快樂;“不淫”,不過度;“哀”,心悲痛;“不傷”,有節制。由此,我以為,“樂(動心)而不淫(忍性),哀(動心)而不傷(忍性)”。
  我這樣的理解,是從自己對“樂”、“哀”的大致印象出發的,故其立場為主觀。
  漢字蘊藏著人類思維之精華,是主觀認知之聚合。先生“樂”、“哀”的解答,是從字源出發的,故其立場為客觀。
  退一步說,如果當時我查了“漢字基因”,即使對“樂”、“哀”的理解,仍達不到先生那樣的水平,我可能也會多思量些。
  謝謝先生的批評!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所云乃當今常態,在物慾泛濫之際,語言文字已淪為謀生覓偶的工具。能瞭解樂、哀有別,大不易矣!在初,人類文明初興,人心謙和,為求瞭解人生,語言文字實為溝通人我、神交古今的橋樑。所以,主觀、客觀極其重要,當然,這種境界,只屬於有志天人之學者。而今,人類社會已邁向末期,夕陽黃昏,喜怒哀樂孰為賓主?
  從語文學上分析,能「動心」者,係「名詞類屬」,舉凡功名利祿、美食嬌娘是謂。而必須「忍性」者,乃對易於成癮、一發難以收拾,設若今日不忍他日必成災殃之概念。哀、樂(形容詞)已成,即令有所動,不過「動容」而已。人皮可拉、人骨可植,人性何忍?是以舉世拜倒金山前,動心動手動干戈,只要自己爽,管別人什麼?
  於哲學上分析,哀、樂係直覺反應,無需動心;同理,淫、傷源自自然因果,也不可能忍性。若因安身學習漢字,飽學可及於學者專家之族,族繁不及備述。但若為義理、真相,則不得不返其源、盡其流,自遯荒山野林!老朽非人,可提供他山之石,卻未必足以攻錯!且略知世上尚有此一說,不亦無憾乎?
9859 留言者:漁儿 [2010-05-12]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
  謝謝先生關於“動心忍性”詳細而耐心的解答!只是自己跟先生學漢字已有一些時了,還犯那樣的錯誤,覺得很慚愧。
  這裡,想就“三才合一”向先生請教。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對此,一直有些理解困惑。我想結合漢字“形”、“相”、“象”,來談談對先生解答的初步認識。
  我以為,“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我試著用“三才合一”的觀點,對它們之間的關係做初步的分析:
  查“漢字基因”,
  形=幵+彡,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彡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
  相=木+目,眼觀察樹木,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人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由此,人對事物的認知,由“形”到“象”,其介面為“相”。故形(地)、相(人)、象(天),為事物認知之“三才”;而將它們合在一起,達到對事物完整的認知,就是“三才合一”。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人乃經驗動物,無論是誰,過錯難免,慚愧不必。
  對「物件」三才合一的「形、相、象」分析正確,但不能視作「事物」。蓋具體「物件」有形、相,而「事物」包括更廣,尚有「事--象手持簡,所記載者」在內。凡所記載之事,必有時空、過程、體用、因果,皆非「形、相」所能表達者。是故,要研究漢字概念之精髓,必須慎明真義,絕非翻閱普通字典、辭典所能勝任。
  其實,任何概念都可以其三才分析論斷之,但必須「驗明正身、非的勿矢」,行之良久,自能認知明確。
9859 留言者:漁儿 [2010-05-12]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
  謝謝先生關於“動心忍性”詳細而耐心的解答!只是自己跟先生學漢字已有一些時了,還犯那樣的錯誤,覺得很慚愧。
  這裡,想就“三才合一”向先生請教。您說,“任何概念都有其局限,所謂‘三才合一’就是將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合在一起,使之完整,簡單明瞭!”對此,一直有些理解困惑。我想結合漢字“形”、“相”、“象”,來談談對先生解答的初步認識。
  我以為,“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我試著用“三才合一”的觀點,對它們之間的關係做初步的分析:
  查“漢字基因”,
  形=幵+彡,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彡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
  相=木+目,眼觀察樹木,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人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由此,人對事物的認知,由“形”到“象”,其介面為“相”。故形(地)、相(人)、象(天),為事物認知之“三才”;而將它們合在一起,達到對事物完整的認知,就是“三才合一”。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人乃經驗動物,無論是誰,過錯難免,慚愧不必。
  對「物件」三才合一的「形、相、象」分析正確,但不能視作「事物」。蓋具體「物件」有形、相,而「事物」包括更廣,尚有「事--象手持簡,所記載者」在內。凡所記載之事,必有時空、過程、體用、因果,皆非「形、相」所能表達者。是故,要研究漢字概念之精髓,必須慎明真義,絕非翻閱普通字典、辭典所能勝任。
  其實,任何概念都可以其三才分析論斷之,但必須「驗明正身、非的勿矢」,行之良久,自能認知明確。
9860 留言者:漁儿 [2010-05-13]
主題:三才合一 - 形、相、象(2)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59留言中,當我說,“形、相、象,是關於事物認知的三種不可或缺的概念”時,是感覺沒有把握。我可否更正如下:
  1,對象的認知,可分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在漢語,就是關於“事(動態)+物(靜態)”的認知,這裡,對象 = 事物。若對“物”作整體性認知,可有“形”、“相”、“象”三才結構。
  2,若對“事”作一般性過程認知,是否也有三個常用字表達其三才結構,比如,“無(地)”、“易(人)”、“有(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若指「動態」之事物,其動乃變化,所變者為其間之物質,皆依循既有規律進行;是以「天」=規律,「地」=物質,「人」=變化。「有、無」太廣泛,且需先行定義,否則另有他見,不宜作為三才。

  又於9859則留言,汝謂物有「形、相、象」之三才,係基於立場認知,因表達有別,是言「正確」。以老朽之見,物件指概念之體,供宇間變化之用,有其固定之結構;是以「天」=結構,「地」=物體,「人」=功用。以此兩則不同之定義間,天=象徵,地=形體,人=功相,又是一解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