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261 留言者:漁儿 [2013-12-23]
主題:新年祝福
  漢字「和氏璧」也,實為祖先傾註自已之生命而成,故「和氏璧」與「和氏」合二為一!如今吾輩唯有以生命承繼之,才不愧自己與「和氏璧」相共之生命!
  問師五載,應該說學生的思想觀念認知,上升了一個層次。三百二十封信既記載著自己人生進步的軌跡,也見證著師生情誼,師恩無以回報!新年將至,祝福先生,希望先生身體健康!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子章卅六:「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然而,國人知識之用,不可脫於漢字!是則,天下大道難行矣!所幸先聖睿智,借鏡頑石之與璧玉,和光同塵焉!既能張目以識達、且又得忽悠於昧闇,以長保希世奇珍之明光、兼之普照於天下!
  老朽唯知道法自然,汝來此為緣,緣在緣說。汝苟有所得,緣之於先聖前賢以及孜孜不倦之努力,老朽何功之有?
  祝新春
快樂
11262 留言者:漁儿 [2013-12-24]
主題:轉信
  學生在西安會議上認識了一位同行,於是將先生的工作介紹給她,並把向先生請教的二封信(#10241,#10331)也轉給了她。這是她的回信,說希望作先生的學生,向先生請教。
  學生漁兒 敬上
  
  朱老師,您好!
  
  上面的稱謂是雙關語,一層本意是呼以致敬,另一層是希望請讓趙川也是您的學生!得遇您的確解慰我堅持之孤獨。此晚輩拜見老師!
  讀了柳渝和二位師長交流的重要的信後,進入了三天的無網絡時空,才回到網絡上。但是一直在回應於心於頭腦,並希望盡快回復以免柳渝牽掛。
  太多的話要說,請允許我從中文,從和氏璧開始吧!今僅在這一點透徹下去。柳渝的比喻和引發的論題極好,中文就是和氏璧!柳渝寄給我的第一張照片就是柳渝在倉碩碑前的留影。謝謝!兩封信中你們的對話觸及到對中文那麼深切的感情!也見到那麼精微的理性研究。看來我們都是對中文會之入髓的人了!
  這幾天在準備給詩社學生的講座《木心好心》,木心先生有句話:“一個字一個字地贖回自己。”而《木心特刊》中說這正是他對於漢字,中文所做的。確乎,朱先生的漢字基因也是這樣。我想到神經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Eric R. Kandel(坎德爾)《追尋記憶的痕跡》中說,一個腦細胞一個腦細胞地研究,曾為這種精神震撼並指看給學生。我想我們對於中文,對於東方思想都有這樣的勇毅和鎮定和自信。這麼多的和氏和合,那璧必不至於沈沒!
  我這裏貢獻一個中文研究的消息,作為自然語言理解的課題,我開始研究陳寅恪先生的思想,他洞察到對子的價值,並由此論中文,中文甚至沒有自己的文法:是季羨林先生紀念趙元任的文中引述的長段陳先生的文字,說80年了沒有回應。我一個字一個字恭抄為應。我開始一個研究生作中文的對稱性研究。讓他從《笠翁對韻》入手,建立語料庫。我也考慮對稱性的可視化,那中文的晶瑩剔透就更不言而喻幾經確立,他開始有微弱的回應和些許歡喜的感覺了。我們的進展會及時告知。
  
  敬頌冬祺!
  
  趙川
回應﹕
  歡迎趙川入會,請與網管連絡,俾辦手續。

  不論古今中外、莫道輪迴眾生,凡不甘生如腐肉、死似敝屣者,無不深感孤獨寂寞。然而,舉世之徒,即令朝夕沉耽於燈紅酒綠,即令高談闊論、大言不慚,除了麻痺一己、自欺欺人之外,也離不開孤獨寂寞,無從擺脫!何以如此?生命之特質也!大自然的本象也!宇宙之真實也!
  蓋,人係主觀個體,生自於無、去止於無!百年一夢,誰不是生活在虛幻中?看上去,有人神色傲然、氣燄薰然、華服飄然、殿堂巍然!實際裡,那尊侷陷在五官百骸、壁崿壘嚴中的小小自我,卻正在孤獨地呼天搶地,痛哭流涕,不能稍止!何以如此?大自然賜與一顆自省的心靈,若不堪聞問,當必寂且寞之也!

  木心先生說得好,「一個字一個字地贖回自己。」百年以降,華夏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代人寶貴的生命流逝了,無數古蹟文物湮沒了!但是,漢字仍屹屹聳立於世間,雖歷經拼音簡化而文風不動!
  不錯,風雲滄桑千變,大漢遺威遠颺,如韓、越諸國已為拼音文化所蠶食,且大陸也只殘留簡化國標。但是,台灣一氣猶存,無數人拼以畢生心力、仍舊一個字一個字地在接受著時代的考驗!
  真金不怕火煉,雞鳴無懼風雨,但四季有節!老朽步登八十,本擬退休歸山。適因「圖文系統」簽約延誤,老朽於掃地蒔草之隙,假借「漢字細胞的結構-體用因果」,已將腦眼耳鼻舌的硬體設計妥當(約十萬餘邏輯閘)。明春有望動手製作,待沈子理解系統完工,小杏子將有室可居矣!
  時值國家奮起於晨曦中,東南海示警,蓋掙扎於隕崖落漈之西,犬傷必瘋!素來否極而泰、剝盡始復,經後工業文明之洗滌,新時代已躍登雲端,豈船堅砲利、紙醉金迷可資比擬哉?匪漢字,人世乃肉靡場也!先聖前賢之思維早已超越俗愚,寄寓形上!于闐石永存、和氏壁早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可矣!

  奉語:夜行深山中,步履宜從容;且忘針與黹,小道多蛇蟲!
11263 留言者:漁儿 [2013-12-25]
主題:漢字的知行合一
  學生在回讀向先生的請教。於留言(# 9646),學生請教「算法」的字源,先生說:「算」代表目視手動以控物,是漢字中知行合一的實踐。
  先生可否點評一下「漢字的知行合一」?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東西文化之所以有別,是基於生存的環境。華夏的黃土高原,在數千年前,風調雨順,有最理想的農耕條件。居住在這裡的人民,得天獨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忙之餘,常致力於觀天察地、思索研究。由於農業,他們發現大自然春生夏作秋收冬藏,應運循環,從不間歇。於斯,有人感於這種規律,萌生了一種難以確知的觀念:大自然是否永恒的?
  然而,由逐日逐月逐年的經驗中,大自然又永變常易,同中有異、異中存同。幾千年下來,無數有心人窮思竭慮,不斷地用各種方法探索。不知何時,有人在夜晚的「篝火」中發現經過燒烤的骨頭上有些似同而異的裂痕。人們在好奇之餘,試著歸納這些裂痕與日常事物的異同性。更重要的,是有人收集了這些有裂痕的骨骼,以供農閑時研究推敲;於不斷研究之下,又有人以之與「時間、事件」相互比較,記錄了其中異同的「認知」,遂成為後來的「甲骨文」。
  這個過程,正是中國人「知行合一」的明證。如果不是求知,前人不可能對這些骨骼「裂痕」產生興趣;研究之餘,如若不用以對證「時間、事件」的異同,這些裂痕早已與篝火同滅,毫無價值!再若沒有這些數以萬計(未出土及已被敝同胞吞進腸胃的應佔九成),的「甲骨文」佐證,《易經》不可能存在,中華文明必已與馬雅文明齊泯矣!
11265 留言者:漁儿 [2014-01-01]
主題:漢字的知行合一(2)
  先生新年好!
  先生多次從東西文化發源處,闡釋東西文化之異同。說到中國人「知行合一」,漢字為明證;但學生以此與人討論時,總會遇到很大的溝通障礙,比如,對方會馬上反駁:西方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那麽,如何看待體現在漢字中的中國人「知行合一」與體現在科學中的西方人「知行合一」?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此乃標準的雞同鴨講是也!既談「知行合一」,當應瞭解其中涵義,否則合什麼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陽明提倡的一種「生活態度」,指「知道了就該去執行」,即令知道的不完整、不正確,亦義無反顧!西方的「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剛剛相反,漢賊不兩立,怎可混於一幟?程頤、朱熹的「格物致知」倒是「科學實踐」的絕配,因為「實踐」可謂「格物」、「科學理論」則相當於「致知」。偏偏程、朱繼承者是陽明學派的死對頭,雙方筆墨官司打了幾百年!
  西人不懂中華文化(國人是自以為什麼都懂),誤認「知行合一」等於「格物致知」,那笑話就大了!
  再說,老朽一向認為「哲學」與「思想」有別,中國只有思想而無哲學!尤其是西方淺薄的唯心唯物之論,攤在「易理」面前,簡直黯然無光!真要談「知」,《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到了近代,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二講:「天下的事情,的確是行易知難。」而老子說得更透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止不殆…」難道西人也打算爭個你死我活?
  話說回來,如今冬日正悵,當天還沒亮之前,還是窩在被褥裡舒服!文化大革命剛走三十年,屍骨未寒,中華文化正值革後退潮。等富三代們三竿酒醒,公子青樓落難,再談什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什麼不知什麼吧!
11266 留言者:漁儿 [2014-01-04]
主題:漢字的知行合一(3)
  謝謝先生的釋解!學生明白溝通的障礙,主要來自於層次的混淆,這與思想與哲學、漢字與西文等之別都有關。學生再回到文字。
  漢字「算=竹目手手」,指目視手動竹片以計數。於法語,calcul來自拉丁語calculus,原指“石子(caillou)”。據說,牧羊人在羊圈出入口放一個裝著石子的罐子,來計數羊只,故calcul指“計算(英語calculation)”。
  西文calcul的字形沒有表達計數的「人」,calcul的字義由缺席的「人」來解釋;而漢字「算」本身,就表達了「人」的計數活動。
  由此可見,在文字的層次,也可看到:主體「人」在西文中缺席,而漢字「以人為本」、「知行合一」。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人類文明由無到有、由無知到有知,表面上冠冕堂皇,其實,時賢還沒能明究「無、有」為何!文字是啞謎之一。以老朽設計「眼睛」為例,人看到了什麼?由光影到線條,很明確,連貓狗都不稍缺。再下去呢?人怎樣看出線條所形成文字之底蘊的?老美苦苦研究了百年,謂之「人工智能」,最終悄悄放棄了!
  老朽用硬體,用邏輯閘,能將線條過渡為「體」。沈子已將「體之用」設計於「常識庫」,于是乎,眼睛看到的線條搖身一變,成為人的認知。說來簡單,但是若無數千年前的甲骨文,又無人將甲骨文付諸實用,抑且用在時賢視為「迷信」的占卜上,老朽敢賭一塊錢,不必勞駕魯迅、瞿秋白等大學者推動,漢語早已拉丁化、十五世紀鄭和早就征服世界了!
  拉丁化的優點,是老朽可以做個正常人、好好撈些鈔票、早日成家立業,如今四代同噪,等著與草木同寢!西方社會人人是人,人人重「我」,人人響往天堂,文字能夠calcul就萬事大吉,calcul出船堅炮利,以俾擊沉地球這艘航太母艦!當然不需要「以人為本」!至於「知行合一」,鄭和知的是儒家,歐美信的是上帝,是有如今花花世界。
11267 留言者:漁儿 [2014-01-10]
主題:
  學生在琢磨「象形」的「形」。在先生的概念分類中,「形」分在什麼類中?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形」乃客觀:抽象族-定義類-根源屬-基本概念,總綱領,物質之體可辨知、用可感知之〔物源〕。係具象如「形、色、性、質、數、量、位、能」等因子。
  人眼中視網膜上有數億個「桿狀細胞」,當吸收光線時會產生電位差,待達到感覺神經元動作之電位下限時,視神經即將光線訊息傳達到腦部。生化電流放出後功能下降,其旁之桿狀細胞輪換、繼續作用之。如是,長期作用會導致「電性疲勞」,但「動態形象」令光線不斷變化,「桿狀細胞」得以輪流休息,故「動態」易於辨識。
  「桿狀細胞」作用時,其傳輸至大腦之「概念信息」即為「形、色、能、位」,大腦接收「概念信息」後,即可辨識其「體、用」。再根據「經驗常識」判斷其對一己之利害關係。這是生命體歷經億萬年發展出來最有效的策略,蓋「不動之生命、互無干擾」,而動態能量變化之刺激則靠感官以辨識,視覺之作用即成為生存之保障也。
  歸類為「物源」,即因「形」乃客觀、抽象之定義,為概念之根源,總綱領也。
11268 留言者:漁儿 [2014-01-12]
主題:主題:形(2)
  為了理解先生關於「形」的指教,學生想將「形」與「象」進行對照。那麼,在先生的概念分類中,「象」分在什麼類中?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象」:象形-甲骨文,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
  於概念分類中,係客觀、具象族、本存類、動物屬、養殖種,因象人人可見,乃客觀具象且本存之動物,人類養殖可供辨識、認知用。然人類養殖之動物甚多,象之為「象」,餋養不易,體巨力強,實用價值不高,但潛能無限。人遂以「象」為「徵」,取其引申意,斯為概念。
  故「象形」指「象徵其形」而非「像形」,「形象」乃「其形之徵」。「大象」可能就是巨大的象、也可能係「重大之象徵」,人說人語、鬼講鬼話,立場錯了曷不看作笑話?若要分析「形象」,於東南亞當然可以看作金飾玉披的泰王坐騎,但是一旦回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漢室(早已作古了),抽其象皮(物質)、存其精神,足矣!
11273 留言者:漁儿 [2014-01-21]
主題:形(3)
  先生說,「形」乃客觀:抽象族-定義類-根源屬-基本概念,總綱領,物質之體可辨知、用可感知之〔物源〕。比如:形象、形式、形影不離等,這裡「形」作「名詞」用。
  但人們也說:形成、形容、相形見絀等,即「形」作「動詞」用。那麼,「形」是否也應分類到「主觀(動態)」?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形」乃視覺能接受之訊息,係萬物之源,本屬抽象詞。而名詞、動詞係西方刀切「氣屎」之觀念,用之漢字,格格難入!「形成」者,因形而成者,「形」何曾在動?「形容」者,「形」所包容者,意謂其形已含其所容者,亦未見形之動;「相形見絀」乃人見形與形之比,故謂「相形」,更非形之「動」也!
  蓋「形」本存,人見人殊者「形之餘緒」也,餘緒化為億萬,古聖賢知之,不予置詞。形不可能受主觀改變,且各人主觀餘緒中,尚有「原形」在否,孰能知之?既不知,「形仍為形」,絲毫未變,怎能說「形係主觀」?
  「人們」者,大腦已失,吃玩樂之族也,老朽素不作臧否!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