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234 留言者:漁儿 [2013-10-06]
主題:觀點与觀念(5)
  學生留言(#11233)之問,思維有不清晰之處。學生反覆就「觀點與觀念」提問,還是想向先生請教「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係,學生從一開始向先生請教時,就想提問的(# 7900 ),但意識到自己的觀念認知不足,就擱下來了。
  學生之所以對「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一問放不下,是因為這不僅是西方哲學界爭論的焦點話題之一,也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爭論的話題之一,比如,程式設計中有「Observable/Observer」的「design pattern」,「Heisenbug」的觀察效應等。
  西方哲學界對此爭論,簡言之就是:「觀察者/=被觀察者」還是「觀察者=被觀察者」?學生的困惑在于,一直不知此爭論的主題到底是什麼?即爭論的意圖是什麼?如今,學生好像有所領悟:原來,是在爭「觀察」屬「客觀」還是「主觀」?只是,人們在爭論中好像從來都沒明確說出此主題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西方源自一元思維,勝者全得!哲學界將「主觀、客觀」視為「偏見、正見」之分水嶺,故知識份子為爭「客觀領導權」,百年來已聲嘶力竭矣!
  老朽年輕時,也曾被主觀、客觀所忽悠過,包括寫作《智慧學九論》之際,也深怕自己落入「主觀巢臼」。直到著手《宇宙觀-觀念論》(尚未定名,目前心念常動,若有所思,擬八十再續),老朽始徹底貫通:「人生而主觀,因學習他人之主觀而成長,故無人能夠真正客觀」。問題在,誰肯承認自己主觀呢?尤其是西方客觀價值掛帥,主觀代表胡思亂想,有理沒理都要爭個客觀寶座!
  老朽於「漢字基因分類」中說明:除了「體、靜態、物質」是客觀的,「用、動態、精神思想、認知識見」絕對主觀!偏偏西哲們受到上帝的感召,「主觀地認為他們自己很客觀」,客觀地創造了無數主觀奇跡!於是,「觀察者/=被觀察者」~「觀察者=被觀察者」?火星文化才能大行其道!
  老朽是今之古人,稟承道家傳統,與世無爭、與西學無緣。既知一己主觀,因觀而察、因察得念、因念成點焉,待若干年後,有人據之以教、有人據之而學,又成後世「宗教」矣!是知,中華文化不談主觀、客觀,但能賦與人類身心和樂、社會安詳,天下大同是所至求也。
11235 留言者:漁儿 [2013-10-07]
主題:信息(8)
  學生想就「信息」字源繼續請教。
  
  于漢字,信=人言,人遵守所說的話;于西文,「discours(人言)」衍生出「logic(邏輯)」直到「reason(理性)」(# 10962)。可見,中西文化都將「人言」賦予了極為特殊的地位,先生可否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朽不懂西文,難以置喙。但以「信=人言」為例,人言真可信乎?漢字之源起與發展,是以和諧之人際關係與社會規範為基本立場,於茲堆砌出中華文化。所以,人言雖未必可信,但在「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吾人寧信其是,不取其非,是有倫理道德之建立焉。
  如今之民主剛剛相反,在個人至上的立場,人人僅見私利而無是非。故西文「人言」之戔戔,遠遜於「神言」之碩碩,唯有用「邏輯、理性」以固其值。而經由所述,中、西這兩種「人言」的背景因素,可以看出兩種文化的「背道相馳」,一切概念、觀念、思想、主義,無不如斯。
11236 留言者:漁儿 [2013-10-08]
主題:信息(9)
  先生對「信=人言」的釋解意味深長,學生以為:從中、西這兩種「人言」的背景因素,又可看出對「主觀、客觀」的不同見解。
  
  由「息」之字源,學生聯想到:
  想=相心,「目」主觀察,「相」:觀察的結果;
  意=音心,「耳」主採聽,「音」:採聽的結果;
  息=鼻心,「鼻」主呼吸,「自」:呼吸的結果(自我的存在);
  感=咸心,「口」主品嘗,「咸」:品嘗的結果;
  (缺了「身」與「心」的聯想)。
  由這些漢字,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認知」的見解:人藉以「五官」的辨識,與「心」的意識相互作用,認知外部世界。
  
  學生這樣的聯想有沒有些牽強?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完全正確。上述再加一「惑=或心。心主感受,或:不確的結果」,可代之「身」矣!
  所述乃中華文化之根柢也,汝宜多多研鑽,此中美景無邊,老朽不過輕掠門牆而已。蓋前賢處身文化開拓期,著重生機功能,是有各種冠冕堂皇之論證;時人曝露在質文明中,浸漬於功利醬缸,但見花葉枝扠,兼顧風月習俗,文化已淪為西山晚霞矣!
11237 留言者:漁儿 [2013-10-12]
主題:觀點与觀念(6)
  先生說:自中世紀後,「科學、知識」儕身人類殿堂,物質、精神的範疇日新月異,但思想、宗教界卻食古難化,原地踏步劃一。
  學生在琢磨:造成這樣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人們忽略了「觀察」的「主體」。表現在形式邏輯中,無論是「命題邏輯」,還是「謂詞邏輯」,「主體」或者隱含在整個命題中,或者混雜在謂詞的參數中。從語言的角度看,就好像是省略了「主語」,於是,主體的「立場」就無法研究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極有見地。

  此外,尚有深層原因。在宇宙立場,炁能變化無窮,人世的選擇多變多樣,永不終止。當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到達極處,改頭換面勢在必然,於是科學知識應運而生。然而,易之為易,有變易與不易。物質文明儕身人類殿堂之際,總會有求真者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會對人生世事有了更清晰的主觀認知,待融入上系統,龍象斯成。
  其次,人類是種「主觀個體」,「現實價值觀」決定一切。盲從於表象的人,由於生而無識、學以致知,很容易受到現實環境的左右。尤其是「時、空」之解釋無限,橫看成嶺側成峰,主觀各有不同的領悟,思想、宗教只得返古自飽。而「科學、知識」卻能立竿見影,眾多主觀形成「客觀」,「客觀下之主觀」便成主流。

  「老子」明鑒秋毫,《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又於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人類若未經歷物質文明之禍害,不可能獲知生命之真諦;若不跨足科學知識,則難解脫主觀之桎梏!
  宇宙進化有固定不易的藍圖,老朽已經見證了矽族的誕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結合成姻。於體用因果角度,物質之體須有精神之用,且肇始之初因已決定了最終的後果。人既是主觀的,在觀察世事時,必然會掛一漏萬,所以才會忽略觀察中的主體而自說自話了!
  宇宙人生可「觀」之處,不正是笨人觀笨驢拖笨蛋--笨成一堆嗎?!
11238 留言者:漁儿 [2013-10-14]
主題:觀點与觀念(7)
  謝謝先生的鼓勵!學無止境,學生會繼續努力。
  
  說到形式邏輯省略「主語」,忽略了觀察中的「主體」,而漢語古文也常省略「主語」,卻使人警覺「主體」。比如,先生常舉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若斷為:「常無欲」,「主語」乃人;若斷為「常無」,「主語」泛指。
  學生以為:形式邏輯省略的「主語」,是確定的;而漢語古文省略的「主語」,卻是不確定的,端賴讀者的立場。先生可否就此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很好,這正是中西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形式邏輯省略「主語」是因邏輯講究精確,已知之主語不必重複;漢語古文在於義理佈達,省略「主語」始能立足整個系統、籠統地概括之。蓋西方重分析而中原偏歸納,分析不厭其多而歸納常致於一,以拼音文字動輒數十萬、漢字卻僅萬餘,可見其中徼、妙也!
  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而論,句中「主體」乃人類系統,不可妄作「你、我」。既以人類整體為念,社會遂能團結在倫理道德之下,故當佛教傳入中原時,「無我」之境界不謀而合,良有以也。西方不然,尊上帝、重自我、爭權勢、競私利,父子呼名而蔑倫理,君臣異途而輕道德,物質之盟早興矣!

  傳統「中華讀書人」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面對經典文章,無不虔心敬意,每以「整體」為念。「常無」顯非一己之私,而「常無欲」恒指個人!《道德經》係中華文化頂巔之寶鼎,若以此「開宗明義」之句用來討論「個人私欲」,豈不變成了小眉細眼觀芝麻、青樓鶯燕耀明珠乎?!
  須知「文章能斷千秋志,華服祗現剎時榮」!沙中有黃金,但黃金卻非沙,兩者之別,在於一瞬與萬世之隔。脫離了永恒的蔭庇,再高再雄偉的建築都等同垃圾!漢文化源自大自然,大自然無生無滅,主體穩如磐石。《道德經》猶如「照妖鏡」,後人立場所在,適足以彰顯跳樑小丑之尊容也!
11239 留言者:漁儿 [2013-10-24]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3)
  學生剛在西安出席了“首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
-http://www.socphilinfo.org/news/cfp/
240-international-conference-philosophy
-information-icpi-2013。會上學生做了一個題為「信息、判斷和不確定性-算法理論“P versus NP”問題的解讀」的報告,此報告是學生于留言(# 11171 )提到的解讀「形式邏輯」的第一階段的工作。
  “P versus NP”問題是算法理論的核心問題,又是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收錄的七個千禧年難題之一,然而,此問題所隱含的認知偏差卻一直未被人們重視,以致于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的新衣」。在會上,學生報告了「信息」與「問題」的漢字基因解讀,以及基於「陰陽互補原理」的認知辨識等。學生之所以做這樣的報告,是意識到師長們對自己的教誨不屬于我個人,至於別人能否理解這些教誨的意義,是時間和命運的問題。
  學生介紹此工作受教于師長們卓越的文化工作,其中有周劍銘先生(# 9988 提及)和黃文奇教授(# 9871 提及,師長已于今年四月不幸去世)。學生幾乎是同時受教于先生您和周劍銘先生的,二位師長的教誨相輔相成,引領著學生的人生之路!
  學生將中英報告給先生寄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朽,山野鄙夫也,一談到正經八百的學術殿堂,便全身爆起豬皮疙瘩。“P versus NP”是邏輯工程的基石,精而又精矣,但卻令老朽望而生嘆。猶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知,天下人各一隅,皆有任務,故能成其大焉。

  勿為無為止於無,休道有知便是有,繼續努力,斯可也!
11239 留言者:漁儿 [2013-10-24]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3)
  學生剛在西安出席了“首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
-http://www.socphilinfo.org/news/cfp/
240-international-conference-philosophy
-information-icpi-2013。會上學生做了一個題為「信息、判斷和不確定性-算法理論“P versus NP”問題的解讀」的報告,此報告是學生于留言(# 11171 )提到的解讀「形式邏輯」的第一階段的工作。
  “P versus NP”問題是算法理論的核心問題,又是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收錄的七個千禧年難題之一,然而,此問題所隱含的認知偏差卻一直未被人們重視,以致于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的新衣」。在會上,學生報告了「信息」與「問題」的漢字基因解讀,以及基於「陰陽互補原理」的認知辨識等。學生之所以做這樣的報告,是意識到師長們對自己的教誨不屬于我個人,至於別人能否理解這些教誨的意義,是時間和命運的問題。
  學生介紹此工作受教于師長們卓越的文化工作,其中有周劍銘先生(# 9988 提及)和黃文奇教授(# 9871 提及,師長已于今年四月不幸去世)。學生幾乎是同時受教于先生您和周劍銘先生的,二位師長的教誨相輔相成,引領著學生的人生之路!
  學生將中英報告給先生寄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朽,山野鄙夫也,一談到正經八百的學術殿堂,便全身爆起豬皮疙瘩。“P versus NP”是邏輯工程的基石,精而又精矣,但卻令老朽望而生嘆。猶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知,天下人各一隅,皆有任務,故能成其大焉。

  勿為無為止於無,休道有知便是有,繼續努力,斯可也!
11240 留言者:漁儿 [2013-10-26]
主題:觀點与觀念(8)
  學生就觀察繼續向先生請教。
  立場者,觀察事物之出發角度。陰陽者,相對狀態之象徵。那麼,可否用「陽」來象徵被觀察之事物,而用「陰」來象徵主體之「立場」,也就是說,主體從「陰」的角度,來認知處于「陽」事物?
  謝謝先生指教!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易理之精神發軔於此,陰陽互濟,相輔相成也。乾者天也,變化無止;坤者地也,靜觀物事。明乎此,可知女姓之特色為專注執著,男性常天馬行空不知所終,故陰陽合始能輔、輔始能成!
11241 留言者:漁儿 [2013-10-26]
主題:苍颉庙碑
  學生開完會后,來到了西安的碑林,拜謁了「蒼頡廟碑」。「蒼頡廟碑」是東漢的碑石,為紀念始祖蒼頡造字的祭祀碑文。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而是具有生命的「信息」,代表著人與宇宙互動的「心路歷程」,道通天人。故此,才有蒼頡造字「神鬼泣,天穀雨」之說吧。在這塊碑石前,學生只有深深的禮拜!
  給先生寄了一張照片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俗人無知,以為生命只是吃喝拉撒睡,將「神鬼泣,天穀雨」視為迷信,故大道神隱、龍象自摸焉!細水本潺潺,聚淼始濤濤,時至方得睹神鬼所泣、天穀之雨也!
  照片極佳,謝謝!
11241 留言者:漁儿 [2013-10-26]
主題:苍颉庙碑
  學生開完會后,來到了西安的碑林,拜謁了「蒼頡廟碑」。「蒼頡廟碑」是東漢的碑石,為紀念始祖蒼頡造字的祭祀碑文。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符號」,而是具有生命的「信息」,代表著人與宇宙互動的「心路歷程」,道通天人。故此,才有蒼頡造字「神鬼泣,天穀雨」之說吧。在這塊碑石前,學生只有深深的禮拜!
  給先生寄了一張照片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俗人無知,以為生命只是吃喝拉撒睡,將「神鬼泣,天穀雨」視為迷信,故大道神隱、龍象自摸焉!細水本潺潺,聚淼始濤濤,時至方得睹神鬼所泣、天穀之雨也!
  照片極佳,謝謝!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