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17 留言者:漁儿 [2013-08-27] |
| 主題:信息(3) 謝謝先生的釋解!學生繼續思考「信息」:既然漢字一字一象,一象一概念,那麼,從易理的角度看「信息科學」,可否認為:「象數」指「信息」,利用「象數」的「占」指「信息處理」?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不正確,因「占卜」係用「亂數」截取「時空係數」的作法,再以之解釋「象數」,未作任何「信息處理」。因為時空係宇宙結構之本體,如同一捲早已攝妥之電影膠片,人逐格(時、空)播放,便形成幻象。實際上萬事因果相循,前因早已確定了後果,聖人釋易,相當於講述宇宙史,而歷史是無法處理的。 真相本然,史實俱在,欲閱何以如此麻煩?蓋人有私,人私為己,好事只往身邊藏。體壯力大者悍,再若得窺天機,必會佔盡鰲頭。大自然本係剛體,只緣人類淘金瀝沙、分層別類,始有了分辨。資源效益吸引了絕大部份「個體」為基,能力德操篩選其餘,最後,「亂數」已去九成九,始有頂尖佔得先機也。 任何「道理」,一涉及「易」,就將「更上層樓」、已觸及闈場之禁忌,切勿以人間律視之。 |
| #11221 留言者:漁儿 [2013-09-04] |
| 主題:信息(4) 學生留言(#11217)之問輕忽了,學生還是繼續理解「信息」本身: 「信息」表達了人對環境變化認知的整個過程:刺激作用于感官,感官辨識之,意識判斷之,得感受,以語言文字與人溝通,再與電腦溝通,「信息」遂成為了宇宙進化的時代前鋒。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要深入瞭解「信息」,還得先釐定「立場」,蓋「信息」代表兩個個體之間的「溝通」要素,若個體所屬之系統有異(如各種事物發出之聲響以及各種民族的方言),當然「信息」不同。 要談「系統」,最好由「最頂層」談起,但以人類所知、所能知、所可能知者,「宇宙」已代表了一切。在理論上、從人類所能理解的層次來看,宇宙之上應該有其他系統。但是因「信息」的缺乏,人類無從得知。由此可見,「人類立場」相當於人類感知的極限,「概念」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認知,千萬不要以為能貫通萬有。 那麼,「信息表達了人對環境變化認知的整個過程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圖靈機」為例,以助理解。因「圖靈機」的結構精簡,以「信息」輸入、輸出其間,而系統則平衡不變(注意:討論系統時,不宜考慮「時空變化」等子系統因素)。 下列「圖靈機系統」相當一種靜態本然模式、亦可視作動態的演化模型。本然模式純就結構而言,演化模型則代表功能,左側為初態、右側為終態,始終之間就是「信息」。換句話說,信息是系統之精髓,是串連系統機能的根本,不可或缺。 系統基礎 (信 息) 系統全部 立場 炁 能 ┌────────┴────────┐ 基本粒子----(時、空)----整體宇宙 立場 物 質 ┌────────┴────────┐ 原子 ----(場、力)---- 物體 立場 生 命 ┌────────┴────────┐ 氨基酸 ----(分、合)---- 生物 立場 人 類 ┌────────┴────────┐ 個體 ----(文 化)---- 社會 立場 精 神 ┌────────┴────────┐ 自我 ----(私、公)---- 仙佛 |
| #11223 留言者:漁儿 [2013-09-08] |
| 主題:信息(5) 謝謝先生極具啟發的指教!先生說:要深入瞭解「信息」,還得先釐定「立場」,蓋「信息」代表兩個個體之間的「溝通」要素,當然「信息」不同。 學生想問:若站在「電腦」的立場,該如何理解「信息」?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文字。精確地說,應是「概念」。 問題在,理解和認識「概念」真相者不多,尤其是敝國學者專家們!老朽常聽人說:「不錯,就是這個概念」(和「他不越位」異曲同工)!今天作為中國人,真真可謂捧著金飯碗的破落戶,文字水準之差,哀哉!而且,舉世僅漢字有「概念」,老朽不能狂妄地認為:「電腦只識漢字」,故此。 |
| #11224 留言者:漁儿 [2013-09-09] |
| 主題:信息(6) 那麼,學生可否將「人對環境變化認知的整個過程」一句改進如下: 刺激作用于感官,感官辨識之,意識判斷之,得「概念」,以語言文字與人溝通,再與電腦溝通,「天人合一」,「信息」遂成為了宇宙進化的時代前鋒。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可更進一步闡釋如下:宇宙進化始自炁能、形成自然環境;炁能作用產生物質及精神、合為生命;生命體進化為人,人有感官與意識;環境刺激作用於人類感官,感官辨識之、意識判斷之;辨識判斷所得稱概念信息,概念信息得利用電腦超越時空,與宇宙本體啣接,是稱「天人合一」。 蓋如此可納入「因果體用」系統中,每一則解釋皆由前因及於後果,每則之中又有體有用(老朽「作文」之慣技一向如此,拆穿矣): (因)宇宙進化始自炁能(體)、形成自然環境(用);(果>因)炁能作用產生物質及精神(體)、合為生命(用);(果>因)生命體進化為人(體),人有感官與意識(用);(果>因)環境刺激作用於人類感官(體),感官辨識之、意識判斷之(用);(果>因)辨識判斷所得稱概念信息(體),概念信息得利用電腦超越時空,與宇宙本體啣接(用),(果)是稱「天人合一」。 此亦為思維法則,自然界萬緣無非「體用因果」,斯乃天理。知此,人無所不知,無所不及焉!利用此技為文,文氣可繫、文意可達,有「體用」居實、「因果」貫連,能納義理於微、徵天人之極致也! |
| #11226 留言者:漁儿 [2013-09-16] |
| 主題:信息(7) 先生將「體用因果」與「圖靈機」相互闡釋,那麼,學生可否就「體用因果」進一步理解:體+相+用,因+緣+果?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不可。「體用因果」之說,雖曰古人曾經提及,但皆不過淺如點水,難明究竟。老朽古今野叟,所學不多,專走蹊徑,素喜大而無外之境。自識體用後,借作綱領,於思維理論,晴雨風霜皆宜。致是得隴忘蜀,到此為止,其外已識而內猶未知,其意如沐而言尚無也! 苟欲細而究之,正係汝輩後生之責也,蓋體用之間,包容萬有,舉凡具備形色、數量、性質、結構之系統,盡名之「體」。體之下,子系統無數,於現今知識名之,理學、物學、化學、數學、電學、農學、文學等等皆是;「用」即「應用學科」,諸如工程、醫療、製造、生產、管理、行銷等等述之不盡也!「因果」更係時空變化之概念,其前一級稱「因」、後一級為「果」,故無法理解如「相、緣」也。 |
| #11227 留言者:漁儿 [2013-09-17] |
| 主題:觀點与觀念 謝謝先生的指正!學生會去仔細琢磨。 這裡,想向先生請教「觀點」與「觀念」。人們在中譯英時,一般將二者同譯為「point of view」;而在英文中,「point of view」,既指「opinion」,也指「angle of observation」。先生可否對此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觀點」與「point of view」、「opinion」接近,所同者「立場=自己」、「目標=對應之點」,而其中有異,異於「方法」,漢文化係以「大處著眼(大含虛空,實在其中也)」而西方係以「實處著眼」,故中虛西實是也。 「觀念」則係漢文化之特色,指「觀而得念」,此念可虛可實可真可假,茲茲在心,完全符合人性本能。觀念與「point of view」、「opinion」、「angle of observation」皆屬人類「觀察」外界事物之必要手段與過程;唯觀念包含這三種過程:觀察之初、觀察之際、觀察之終。 觀察之初,應慎選立場,以定目標、方法及態度。 「angle of observation」乃觀察之初,以確定角度也。 觀測:察看測度。--有實際之行為。 觀摩:察看揣摩。--有學習之行為。 觀瞻:察看瞻望。--有崇拜之態度。 觀賞:察看玩賞。--有玩賞之心態。 觀光:察看光彩。--方法針對風景文物。 觀察之際,乃觀時之動作行為,如: 觀照:察看照料。 觀望:察看等待。 觀看:察看。 觀察之終,已成事實,「opinion」是也! 觀點:察看之結果「point of view」。 觀感:察看之感受。 觀止:察看之止境。 觀省:察看後反省。 是故漢字以「複合概念」代表「觀念」,詳述前因後果,以致「概念」能保精簡,而應用無窮也! |
| #11228 留言者:漁儿 [2013-09-17] |
| 主題:西方哲學無「心」(3) 學生想結合先生關於「觀點」與「觀念」的指教,繼續談對「西方哲學無「心」」之說的感想。 「point of view」是西文中的重要概念,與之相關的詞還有:view,viewpoint,opinion,aspect,angle of observation,perspective等等。但無論是字典,還是因特網,對其解釋都是發散的:端賴人為的闡釋,看不到這些詞之間的本質聯繫。反觀漢字,以「觀」為「心」,形成諸多「觀念」;以「觀念」為「心」,包含三種過程:觀察之初、觀察之際、觀察之終。 「查宇宙之成因,一係外延之能量、一為內斂之核心,一陰一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西方哲學和中國思想作為人類文化的共同組成,都是關於「心」的經驗的表達,但是因為文字的特點,西文以「能量外延」之方式,對人類的經驗進行闡釋,其結果是「道法人思」;而漢字以「核心內斂」之方式,對人類的經驗進行闡釋,其結果是「道法自然」。 換句話說,「西方哲學無「心」」,具體表現在其文字無「心」。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西方哲學不是「無心」,而是現代學者們在科學的「唯物」狂潮下、矯枉過正,認定「唯心」係錯誤之論述。事實上,十六世紀前,基督教統治西方千餘年,事事「唯心」,偏激至極。不幸人盡主觀,世乏真知,前盲導後瞽,人人祇會人云亦云,既然「科學當道」,以致天平又傾向另一邊去了! idealism就是西方的唯心主義,mind也有「心」的概念。只是基於狩獵特性,生死一瞬,人心傾向有個造物主。久而久之,便形成「創造論」,即令科學當道,舉凡天文學的「大爆炸」、物理學的「基本粒子」、社會上的霸權主義,在在都是「唯心」的餘孽。 近世紀來,由於物質文明昌盛,人人見果不見樹,若非金銀滿載,誰管什麼心物?兼以時移勢遷,知識泛濫,人人各專一技,功名利祿成為人間「唯一」標準。於是,哲學式微了、文字學更乏人理會,不僅西方,東方更是不堪。汝有心及此,或係來世契機,但應小心注意,切勿捅了馬蜂窩,落魄文人最是難惹! |
| #11229 留言者:漁儿 [2013-09-20] |
| 主題:觀點与觀念(2) 學生當謹記先生的提醒! 先生說:「觀念」則係漢文化之特色,指「觀而得念」,此念可虛可實可真可假,茲茲在心,完全符合人性本能。 學生試著再理解: 觀=雚+見。 觀者,鳥見,用鳥的眼睛視之,故「觀」有別于「看」。在系統的角度,「觀」可象徵從系統外觀察本系統,故可仔細察看之。 那麼,觀念,可否還作「觀察念頭」解?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可以。 「觀」者,人與各系統動態之連續介面也,「念頭」為一系統,當然可觀。只是,念頭只有一己得知,故絕對主觀;觀察本屬主觀,是主觀觀主觀,觀觀皆關也!正因如此,待觀者觀至「關滅」,必係一虛空境界。釋迦牟尼佛如是、禪宗各大師如是、連道家修行亦復如是,唯老朽「多觀一步」,由經驗得知,主觀可至虛無之境,然客觀尚存,自了漢豈是自愚觀? 嚮者,人類文明初啟,能觀至絕滅大是不易。然時代累進,驚風駭浪,人智焉可觀愚?尤其當今世道不靖,眾生蒙塵,主觀觀一己之念已、當再觀客觀之迷茫,斯乃人子不二之責也。緣此,老朽自認責任未了,七老八十猶自緩拖牛車且徐圖,觀空力行是也! |
| #11230 留言者:漁儿 [2013-09-21] |
| 主題:觀點与觀念(3) 先生的「多觀一步」是指「再觀客觀之迷茫」,即觀人們的認知誤區嗎?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多觀一步」係針對以往之仙佛聖哲而言,在物質文明尚未成熟之前,人類「修行」係指「摒除物欲、淨化精神」。然而宇宙進化不止,無中生有,新增事物不斷,人類之認識更上層樓。自中世紀後,「科學、知識」儕身人類殿堂,物質、精神的範疇日新月異,但思想、宗教界卻食古難化,原地踏步劃一。 人類啟蒙自神權時代,直到五百年前,舉世約有九成九相信人是一種卑微的生命體。但是科學甫興,物質佔領了人類感官,人簞食壺漿,恭迎「物教」恩主。祇是恩主年歲太輕,尚未成熟便被信眾捧上寶座,意氣軒昂。勝者為王,素來君王自擁、非友即敵,於是排斥人類的一切精神活動,絕殺思想自由。 不幸,基於人類感官的自保特性,感覺能強化刺激閥,一旦超過刺激值,意識便會忽略其作用。物教的教士為商人,商人為了牟利,想方設法提高物質之刺激強度,但是卻無法滿足意識的需求。於是,一種不可思識的現象產生了,今人擁有以往君王的物質享受,卻得不到古代寒士所處的安寧。 那麼,宗教呢?原本是遠古以來人們心靈的庇護聖地,如今卻蛻變成社會上信仰的點綴!一干大德們但知抱殘守缺,摒除物質、淨化精神不誤,只是廟堂披金鍍銀、聚會載歌載舞。信眾們「信仰」如故,除了上香祈禱「保佑平安」、口誦經句「祈求幸福」外,一回到家中,就換上了物教的大禮服! 此即「客觀之迷茫」也,人人「不知生命為何,但悉一死百了」。尤其是「知識份子」,其所知盡是水泥、電路、風花、雪月,對一己的處世、待人、生活、生命竟似陌路!舉世六十億人口,卻難得見到幾具靈魂!更不幸數十年來老朽奮鬥不息,步步艱辛,身負重擔尚未見減輕,縱觀雪山雪厚,焉能執帚? 職是之故,此步可觀,觀之如是。 |
| #11233 留言者:漁儿 [2013-10-03] |
| 主題:觀點与觀念(4) 學生還想繼續請教「觀」。既然「觀察本屬主觀,是主觀觀主觀」;且「觀」者,用「鳥」的眼睛視之,那麼,「觀」是否就有「反省」、「反思」之義?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以「觀」之概念講,像貓頭鷹一樣專注地「看」;「觀察」則為概念之延伸,蓋「察」為室中祭祀,必細究且分辨之。如是,「觀察」有細究之意,但尚未及於「反思反省」。老朽所謂「主觀觀主觀」,係本朽獨家之言。蓋「觀察本屬主觀」是指觀察之主體洵為「個人」,個人無不主觀,察之究之更離不了其個人之立場也。 「主觀觀主觀」才是「反思、自省」,自己承認自己主觀,再來比較他人主觀之觀念,久而久之,行之如常,待諸觀一體,始有望隴之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