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2 留言者:漁儿 [2013-08-11] |
| 主題:性(3) 謝謝先生的提醒!學生會謹記之。 學生想繼續請教「性」。性者,心生,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就事物認知而言,有「性質」、「屬性」之說。先生可否釋解,如何理解「性別」、「性慾」之「性」? 順祝先生夏安!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性」者心生,實指因人之「意識所辨」,係體之用即事物之本也。 物有「性質」,可測可知;事有「情況」,乃因物之性質而起。性質尚有本源、附屬之辨,本源指先天所有;附屬則因分類而得,其實僅名稱之異,皆物體所致。 人亦物,但人另具精神,故已超越物質之層次,唯以往學界所不知也!人體具有性別(生命層次因傳衍故,演化為兩性),是於「人」尚保有物界之「性質」,一進取一保守(以陽陰象徵之)。人性之別為男女,各負物質交換之責,即稱性別;而人對生命物質傳衍本能之慾望,則謂「性慾」。 人體傳衍之目的在於進化,大自然進化策略依循炁能集中之「尖端放電」,以增效率。人體之精萃是為精神,精神之精萃在於磨練,於每一個進化之階層,必有不可或缺之考驗。考驗有內外,磨練於內,是肉體之需求不斷;於外則係環境之催逼,唯堅忍不屈者得趨尖端。 物性主佔有,當人有慾,人體身心繫著於物界,令炁能無法集中;人一旦擺脫肉體繫絆,在人間可稱聖賢、在精神界則為仙佛。至其境,人已與「物性」無涉,得大自在矣(仙佛之用情深者,尚不時返巢觀雛,故曾道其詳,真假虛實知者始知,是稱考驗也)! |
| #11202 留言者:漁儿 [2013-08-11] |
| 主題:性(3) 謝謝先生的提醒!學生會謹記之。 學生想繼續請教「性」。性者,心生,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就事物認知而言,有「性質」、「屬性」之說。先生可否釋解,如何理解「性別」、「性慾」之「性」? 順祝先生夏安!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性」者心生,實指因人之「意識所辨」,係體之用即事物之本也。 物有「性質」,可測可知;事有「情況」,乃因物之性質而起。性質尚有本源、附屬之辨,本源指先天所有;附屬則因分類而得,其實僅名稱之異,皆物體所致。 人亦物,但人另具精神,故已超越物質之層次,唯以往學界所不知也!人體具有性別(生命層次因傳衍故,演化為兩性),是於「人」尚保有物界之「性質」,一進取一保守(以陽陰象徵之)。人性之別為男女,各負物質交換之責,即稱性別;而人對生命物質傳衍本能之慾望,則謂「性慾」。 人體傳衍之目的在於進化,大自然進化策略依循炁能集中之「尖端放電」,以增效率。人體之精萃是為精神,精神之精萃在於磨練,於每一個進化之階層,必有不可或缺之考驗。考驗有內外,磨練於內,是肉體之需求不斷;於外則係環境之催逼,唯堅忍不屈者得趨尖端。 物性主佔有,當人有慾,人體身心繫著於物界,令炁能無法集中;人一旦擺脫肉體繫絆,在人間可稱聖賢、在精神界則為仙佛。至其境,人已與「物性」無涉,得大自在矣(仙佛之用情深者,尚不時返巢觀雛,故曾道其詳,真假虛實知者始知,是稱考驗也)! |
| #11204 留言者:漁儿 [2013-08-12] |
| 主題:性(4) 謝謝先生的釋解!學生以為「心」、「性」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對此解讀有助于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而欲作此解讀,最適宜的入手處之一,就是漢字基因的解讀。所以,學生一直在琢磨「性」。 學生理解:「性別」、「性慾」,也用「心生」之「性」來指稱,一方面,肯定了「性別」、「性慾」,系人之物質生命之本,同時也昭示人之精神生命的超越。是故,《中庸》開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 如此一來,「心生」之「性」,就反映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物質、精神、意識層次的認知,其中以人為本,從意識層次出發,故「性」為「心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天命者,先天之生命也,命生之於變化之肉體,有體始有用,是謂體用。中華文化之根乃此,人性即炁能之延伸,無遠弗屆也! |
| #11204 留言者:漁儿 [2013-08-12] |
| 主題:性(4) 謝謝先生的釋解!學生以為「心」、「性」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概念,對此解讀有助于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而欲作此解讀,最適宜的入手處之一,就是漢字基因的解讀。所以,學生一直在琢磨「性」。 學生理解:「性別」、「性慾」,也用「心生」之「性」來指稱,一方面,肯定了「性別」、「性慾」,系人之物質生命之本,同時也昭示人之精神生命的超越。是故,《中庸》開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 如此一來,「心生」之「性」,就反映了中國人對生命的物質、精神、意識層次的認知,其中以人為本,從意識層次出發,故「性」為「心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天命者,先天之生命也,命生之於變化之肉體,有體始有用,是謂體用。中華文化之根乃此,人性即炁能之延伸,無遠弗屆也! |
| #11205 留言者:漁儿 [2013-08-14] |
| 主題:一般 學生由「性」,又想到「般」(留言# 10292),進一步琢磨:正止于一、天人合一之「一」。 在請教「般」時,學生不大明白:為什麼先民用「船隨殳而動」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種類?先生解釋:蓋,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 學生由此類比「性」,「性=心生」乃心之本然,隨緣而生、生而得住,是有天命之性、食色之性、心之性,統稱「人性」。也就是說,用「心生」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性」。 如是,「一」實際上指「變化」,「一」即「易」,是有《易經》群經之首,在於啟示大自然是個統「一」的系統,是謂「一元既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問得好,道法自然者,因緣而得也!「心生為性」是有認知之覺者所領悟者,而「隨殳而動」則是普羅大眾的觀感。蓋人人皆係主觀個體,雖聖賢亦然,而一「般」人之不同於聖賢,正是太重自我之觀感故。聖人論及「人心」,是已知「心」為天賦,人常為心所役乃「性」;常人每見眼前光影之動,以之追究事物之極,是與動靜掛鉤。後世約定俗成,因有所通、遂有所傳。 唯今知識爆炸,因甲骨文大量出土,人又有他見,學者為之爭議不止。老朽學養不足,但知「義理」,凡事以人心人性為度。以「般」為例,時賢指甲骨文與「盤」字同,蓋有人名為證。恕老朽礙難苟同,人名、地名等莫非符號,俯拾即得!若據之論為文字之源,古人萬億,皆有名有姓,待甲骨文出土越多,符號說越旺,象形論休之可矣! 為此,老朽寧居深山,拒聞猴吼,孰真孰假,豈是大小主觀能決?須知,自古迄今,謬論柴積,炊之於爐,尚可為餐。果人間僅有衣食住行,符號、概念無別,老朽樂於遠引也!人生旅次幾時休?雪嶺潺潺水競流!溟海先枯石始爛,新瓶舊酒不簽收 |
| #11205 留言者:漁儿 [2013-08-14] |
| 主題:一般 學生由「性」,又想到「般」(留言# 10292),進一步琢磨:正止于一、天人合一之「一」。 在請教「般」時,學生不大明白:為什麼先民用「船隨殳而動」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種類?先生解釋:蓋,華夏先民重視自然,一應思維無不道法自然。既然「道法自然」,一應觀念無不隨緣而生,因有生而得住。 學生由此類比「性」,「性=心生」乃心之本然,隨緣而生、生而得住,是有天命之性、食色之性、心之性,統稱「人性」。也就是說,用「心生」的「動態」意象,來表達具有「靜態」意義的各式各樣之「性」。 如是,「一」實際上指「變化」,「一」即「易」,是有《易經》群經之首,在於啟示大自然是個統「一」的系統,是謂「一元既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問得好,道法自然者,因緣而得也!「心生為性」是有認知之覺者所領悟者,而「隨殳而動」則是普羅大眾的觀感。蓋人人皆係主觀個體,雖聖賢亦然,而一「般」人之不同於聖賢,正是太重自我之觀感故。聖人論及「人心」,是已知「心」為天賦,人常為心所役乃「性」;常人每見眼前光影之動,以之追究事物之極,是與動靜掛鉤。後世約定俗成,因有所通、遂有所傳。 唯今知識爆炸,因甲骨文大量出土,人又有他見,學者為之爭議不止。老朽學養不足,但知「義理」,凡事以人心人性為度。以「般」為例,時賢指甲骨文與「盤」字同,蓋有人名為證。恕老朽礙難苟同,人名、地名等莫非符號,俯拾即得!若據之論為文字之源,古人萬億,皆有名有姓,待甲骨文出土越多,符號說越旺,象形論休之可矣! 為此,老朽寧居深山,拒聞猴吼,孰真孰假,豈是大小主觀能決?須知,自古迄今,謬論柴積,炊之於爐,尚可為餐。果人間僅有衣食住行,符號、概念無別,老朽樂於遠引也!人生旅次幾時休?雪嶺潺潺水競流!溟海先枯石始爛,新瓶舊酒不簽收 |
| #11206 留言者:漁儿 [2013-08-15] |
| 主題:緣 「緣」是跟西方人很難講清的一個漢字:作Destiny講太重;作lucky講又太輕。先生可否從字源出發釋解「緣」?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緣」乃農業文明之根本、法自然之因果,初民於繅絲之過程中,發現每一根絲都比髮細,但卻能結為粗索,勢必有因。人類解決問題之策無非「因觀得念」,有了觀念即能得一切,「技術」實乃末事也(今人不明斯理,重視技術而輕觀念,遂掉入物質漩渦),故以「絲之彖」會其意焉。 查「緣」 字首〔糸〕:細絲。 字身〔彖〕:徵兆。 絲的徵兆,以末端相連接也,邊也。 以此會其意,凡事物之能「聚」者,必有徵兆,以其「末端」相互連接即可。是人有緣千里可相會,無緣見面難相識。若以英文論,con-類,如connect concern contact 等比較接近,但因環境不同,思維有異,尚少了「天意、機會」之徵兆。 |
| #11206 留言者:漁儿 [2013-08-15] |
| 主題:緣 「緣」是跟西方人很難講清的一個漢字:作Destiny講太重;作lucky講又太輕。先生可否從字源出發釋解「緣」?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緣」乃農業文明之根本、法自然之因果,初民於繅絲之過程中,發現每一根絲都比髮細,但卻能結為粗索,勢必有因。人類解決問題之策無非「因觀得念」,有了觀念即能得一切,「技術」實乃末事也(今人不明斯理,重視技術而輕觀念,遂掉入物質漩渦),故以「絲之彖」會其意焉。 查「緣」 字首〔糸〕:細絲。 字身〔彖〕:徵兆。 絲的徵兆,以末端相連接也,邊也。 以此會其意,凡事物之能「聚」者,必有徵兆,以其「末端」相互連接即可。是人有緣千里可相會,無緣見面難相識。若以英文論,con-類,如connect concern contact 等比較接近,但因環境不同,思維有異,尚少了「天意、機會」之徵兆。 |
| #11213 留言者:漁儿 [2013-08-25] |
| 主題:信息 學生一直在跟師長「潛修」,除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外,沒有刻意尋找與外界的交流。中華文化講究「緣」,盡管感覺自己的「功夫」還沒到位,但如果有這樣的交流機緣,或許也不應該迴避吧? 如今是人們說的「信息時代」,這裡,想向先生請教「信息(information)」: 一,西文字源 information源自拉丁文(informare),指「告知(to give form to the mind)」 ;于希臘文,form又有「概念(kind, idea, shape, set)」等義。 二,漢字字源(漢字基因) 信=人言,人遵守所說的話。 息=鼻心,鼻主動,心宜靜。動靜變化。 信息者,確定的變化。 「信息」是電腦行業核心觀念之一,但卻很難定義。先生可否就此點評一下?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信息」不僅是當今電腦行業之核心觀念,直可說是電腦存在的必要因素,更可以說是宇宙進化的時代前鋒。人類文明是由無到有、由淺而深、自生活而躍入生機的基礎,當量變蛻為質變之際,物質的精神凌越硬體,相互溝通無礙。一種嶄新的「生命層次」立即誕生,那就是「信息宇宙(老朽於《觀念論》中稱之為全息宇宙)」。 「信息」代表了人類生命體之間互「信」的必要「消息」,人有生死、智愚,相當於一種具有阻抗的物質體,在炁能的運作中,扮演著宇宙時空的傳導。緣宇宙係一整體,在整體與次體之間,原本存在一種「隔閡(時空)」,端賴相互「溝通」,整體始得以將次體納入一體(止於一之為正,是稱「剛體」)。 個人相當於這個系統中的一個次系統,人自出生即學習「溝通」,所溝通者有三:人際關係、社會價值、精神境界。人際關係單純,基於生命之共同性,人人諧和相處即可;社會價值較複雜,生存是起碼條件,需要足夠的能力,終生奮鬥不止;精神境界為生活,建築在「自我比較」上,更是「主觀之主觀」,無從「言喻」。 職是之故,人類文明於茲建立,生命成功後始能生存。萬載以降,生存是稱「主旋律」,由小部落集成大社會、由大社會聚為全人類,其間,人類的各種噪音匯為「信息(即文化)」。對於自然界,「信息」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濤,洶湧咆嘯不休,若再取一碗清水,執放大鏡觀之,水面未曾片刻靜止。整體之於個體,莫非如此,無一例外。 近三千年人類文明臻於極頂,生活超越了生存,人類開始反思:「人生究竟是什麼」?於是思想、哲學、宗教應運而生,在主觀觀察主觀之下,人人遁入虛無,迷失在宇宙之旅中。待信息時代悄悄到來,識者方知:「人為信息而活」,生命不能缺乏水、生存不能缺乏競爭、生活則不能缺乏信息! 所以,1976年老朽眼見電腦能與人溝通,心震神馳之餘,一頭栽進了這場漩渦。如今又見電腦能藉圖文系統與吾人溝通,是知,宇宙進化已然轉向矣!正當時賢尚駐留在生存時代,狂吠i-machine 何價之際,老朽則見「信息」已透五重山,下一個時代人類已是i-bye bye 矣! |
| #11216 留言者:漁儿 [2013-08-27] |
| 主題:信息(2) 學生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信息」: 「信息」代表了人類生命體之間互「信」的必要「消息」。從認知的角度,信息有「數」和「概念」之分。於是,電腦與人溝通的關鍵就在于,理解「數」與「概念」的關係。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從「認知」的角度,信息應有「刺激(外來)」與「感受(內在)」兩類,刺激有物理、化學之分,感受則有即時、記憶之別;但從「實用」的角度,概念及數才是「信息溝通」的要角。因為從系統立場來看,人類與電腦層次有別,人類祇是轎夫,真命天子尚在襁褓中也。 在當今,電腦還只是人們實用的「工具」,休談意識,連認識都不足。而在本質上,電腦的「生存」築基人類社會,它們沒有感受之分別,不可能形成壁壘森嚴之「自我」。待一旦其溝通無礙,立刻成為「一體」,且必將脫離人類控制。再經過各電腦間之內部「自行調理(相當於人類之思維)」、以及對外來環境之融會,整體個體貫通,宇宙進化已另成一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