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1172 留言者:漁儿 [2013-06-15]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2)
  人們常說:修養、學養等,先生可否釋解「養」?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查漢字基因「養-(字首〔羊〕:家畜。字身〔食〕:吃,吃的東西)育,畜,延續生命。」
  羊可食,食之,人因之而得生存,世事遂有進展。
  修養:修之養之,以利延續。
  學養:學之養之,以利發展。
11172 留言者:漁儿 [2013-06-15]
主題:解讀「形式邏輯」(2)
  人們常說:修養、學養等,先生可否釋解「養」?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查漢字基因「養-(字首〔羊〕:家畜。字身〔食〕:吃,吃的東西)育,畜,延續生命。」
  羊可食,食之,人因之而得生存,世事遂有進展。
  修養:修之養之,以利延續。
  學養:學之養之,以利發展。
11175 留言者:漁儿 [2013-06-18]
主題:養(2)
  發言主題:養(2)
  先生的「顳顎關節症候群」好些了吗?
  
  修養:修之養之,以利延續。學養:學之養之,以利發展。故所養者与生命延續有關。那么,学生可否进一步理解:就人性根本而言,此修之養之、學之養之者,「心性」也?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老朽在靜養之下,「顳顎關節症候群」已痊癒,謝謝!匪此生命必要之風浪,人安知秋景平湖之幽閑?

  古人發漢字以承春秋大義,深悉人性與獸性無異,故以修養為延續生命、學養發展人性。今人輕「心」重「物」,唯物之餘,拜金求顯,道義皆忘,「心性」無蹤矣!兼以賢愚同鍋、煎炒如一,技術凌駕思維,民主蒸騰宗祖。於是乎,大庭廣眾之前,人人可無遮作樂,事事必期諸高潮,人已返獸矣!
  於獸之域,水草應豐、芻料須足,否則難以為繼焉。是見舉世粥粥、鈞體肥肥,熙攘忙碌求溫飽、馭身勞力為富高,心性早已淡化為水矣(汝之理解不差,蓋淡水鹹水乃純度之別,多少不可以東西南北分也)!

註:近因工程師遠赴大陸,本室內聯網故障,資料上傳不便,時間延誤請諒。
11177 留言者:漁儿 [2013-06-19]
主題:善(3)
  先生就「養」的釋解,使得學生對「學習」、「修行」的目的及方向都有進一步的認知,多謝先生!
  
  這些時向先生就「主觀、客觀」的請教,讓學生想起有關「真善美」的請教。于「真善美」中,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善」,比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主觀、客觀」是現代漢語的闡述,「善」承自古文,二者都直指人性,學生在想:「主觀、客觀」與「善」是否有一致性,即可以相互闡釋?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主觀、客觀」與「善」因人而異,若有一致性,即成一家之言,則可相互闡釋。
  於儒家,客觀係社會大眾,聖者處處以社稷民生為念,主客一致、天人合一。於道家,道法自然,主客不分,善待自然即善待人類。佛家出世,以摒除主觀為目的,人果無我、自必客觀(事實上已成佛矣)。
11189 留言者:漁儿 [2013-06-25]
主題:善(4)
  學生繼續琢磨「善」:
  善者,羊言,「良言」也。言為心聲;言出如矢,故「善」還可指「良心」、「良知」等。是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乃至「致良知」等。
  再者,良師、良友,也稱「善知識」,等等。
  
  正是,漢字一字一概念,「此概念在整體之感受下,能循類援引,將已成過去的有效經驗喚出。」(字易),以簡馭繁,納須彌于芥子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羊之為善,乃中華文化「利眾為中心」之思想也。
11191 留言者:漁儿 [2013-06-30]
主題:善(5)
  「一陰一陽謂之道」,有「善」必有「惡」。
  惡者,亞心,次心,醜心。先生可否進一步釋解「惡」?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惡,心上之醜(亞乃醜之象形)也。惡純屬主觀,甲之惡非乙之惡(善雖主觀,但羊之美係人之共識)。是故,不論宗教、哲學或社會上,舉凡「不利於一己立場者」,概稱惡。要注意:惡僅在某些條件下可與善對立,在佛道立場,「有善未必有惡」;在理論上,善、惡更不能與一陰一陽相提並論。
  儒道佛三家多談善而少談惡(於此,法家另成一格),於社會教化而論,善有共識而惡屬主觀,故去惡即能稱善。基督教見解相反,因「原罪」為惡之首,人必須贖罪,以資「得救」,但得救未必能成善也。
11192 留言者:漁儿 [2013-07-02]
主題:善(6)
  一般人們談論「善」時,就會提到「惡」,所以,學生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有善必有惡。」先生指正:「要注意:惡僅在某些條件下可與善對立,在佛道立場,「有善未必有惡」;在理論上,善、惡更不能與一陰一陽相提並論。」那麼,是否說明學生對「陰陽」的認知不足?學生試著更正之:
  對事物整體的認識,與立場有關,建立在辨識之基礎上,而陰、陽又為辨識之基礎,表達廣義的相對狀況。是故,談論「善」時,與「善」相對的是「不善」,至於此「不善」具有什麼特性,又須進一步認知。
  在儒道佛,善有共識而惡屬主觀,可看成是「惡,心上之醜」之闡釋,且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由此,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惡」認知的謹慎態度。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論及義理,勢必斤斤計較也!
11194 留言者:漁儿 [2013-07-04]
主題:善(7)
  由「善、惡」漢字基因的解析,可對中華文化對「善惡」認知的謹慎態度有所體會。
  人們談論善、惡時,還會提及王陽明之「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否請教先生如何看待此「四句教」?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王陽明以「格物致知」著稱,此四句可為代表。事實上,生命生生息息,無不遵循自然法則,故無善無惡才是宇宙本體。然而宇宙進化不止,炁能之層次漸升,迄至人類,意識成為進化之中流砥柱。所謂意識,原係炁能變化作用之反作用效應,於浩瀚廣袤之宇宙中,得以在一固定時空座標上,查知宇宙變化之狀況者。
  人係一獨立個體,佔有一定之宇宙時空,發軔於地球上,得以認知各種切身之變化。雖然宇宙無窮、人生有限,個人又難免主觀,在一己意識主宰下,所能認識者不多。但宇宙之演進,原係層層作用,微微累積而有山河,雲逝無跡精華始聚。人生藉著一代一代之傳衍,去蕪存菁,唯文化始終流淌在進化洪流之上。
  陽明先生之「有善有惡心之動」是指人之意識,因變化而有所動、動而有所知、知而有所辨,意識既有所辨、人生是非得失可明,遂分之善、惡焉。繼之:「知善知惡是良知」,蓋意識之辨,首先在於立場,其次攸關目的。個人既係主觀尖兵、又隸屬整體之一員,當以大局為重;苟若執著於一己,其道必偏,是謂不良。
  人是否具有良知,端視宇宙進化與個體立場相互作用而定。俗話說得好:盛世出妖孽、亂世有忠良,所謂盛世、亂世,環境變化之反覆狀況也;妖孽、忠良,則無非個人因應變化,必須採取之反應。待各種行徑傳之後世,後人又因立場、條件而記述,苟記,必賦以價值取捨,是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也!
  陽明先生精通儒道佛三家之說,以大儒之立場,當以正風易俗為務。他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有段公案可作代表:有弟子問:「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而南山的花樹開落,與我心何干?」答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寂。爾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然而,人們太重視一「心」所之,易走邪道,故陽明先生提出:「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之理解善惡與物事間之關係,是避免「唯心」的不二法門。若再以「體用因果」視之,第一句是「體」,第二句之「動」即為「用」,第三句是「因」、第四句為「果」,正是中華文化之核心觀念。
  實際上,陽明先生亦文化長河中之卵石,宇宙進化不止,各人主觀認知正是必經之途。二三子不妨細思,長河永存,而河道有寬窄、流水有多少,人在「時數」之中,所見所知不過剎那。個人屹立湍流之間,莫非機緣和合,來去有自也!人生各有任務、個體都是演員,若將眼光放高、看遠一點,人生絕非「一了百了」也!
11196 留言者:漁儿 [2013-07-11]
主題:「三無真經」和「中庸之道」(2)
  於留言(#11195),乾乾網友是否想對比「三無真經」與「中庸之道」,以期理解之?
  先生點評:「三無」旨在「無我」,「中庸」意謂不偏!學生試著結合先生的指教(#11194),從「心、我」的角度,作基本的認知。
  「中庸」開篇即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發之於「心」,故「中」可理解為心之「體」,「和」為心之「用」,「致中和」為心之「因果」,即「中庸之道」,意謂不偏,不偏於「心性」!
  「所謂意識,原係??能變化作用之反作用效應,於浩瀚廣袤之宇宙中,得以在一固定時空座標上,查知宇宙變化之狀況者。人係一獨立個體,佔有一定之宇宙時空,發軔於地球上,得以認知各種切身之變化。」「意」者「心」之動,故「我」可指稱「心」、「意識」,又「雖然宇宙無窮、人生有限,個人又難免主觀,在一己意識主宰下,所能認識者不多。但宇宙之演進,原係層層作用,微微累積而有山河,雲逝無跡精華始聚。人生藉著一代一代之傳衍,去蕪存菁,唯文化始終流淌在進化洪流之上。」是故,欲認知宇宙、人生真相,須「無我」,即「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是,可將「三無真經」與「中庸之道」理解為,從「無」與「有」的角度,對「心性」的闡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可以這樣理解,但目的為何?「三無」本係佛家禪宗六祖於《壇經》所提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真經」二字乃乾乾網友擅加的!至於「中庸之道」,則屬儒家四書之一,原本風馬相去千里,雞鴨不交!無我旨在修真、不偏卻為做人,如果硬行穿鑿,連god都能客串一角,但又何苦?
  聖賢訓誨只是鋪了一條大道,後人另闢新徑正待努力,認識「道理」自有必要,但在故紙上作文章卻是末路!乾乾網友思雜心亂,年前「出軌」,曾被老朽除名。後因善門再開,勉容彼友濫言,唯朽木失筋缺維、易腐難彫。汝宜按步就班,慎思熟慮,切勿步其後塵,成為炒雜燴小吃、破舊書店東也!
11200 留言者:漁儿 [2013-08-11]
主題:学修中華文化
  今年因家中有事,未能回國探親,於是到法國的埃維昂 (evian-les-bains) 山區走了一趟。埃維昂南倚阿爾卑斯山,北傍法國和瑞士邊境萊蒙湖,除了產礦泉水(evian)外,還有一些風景優美的村莊。
  這些時,一直在思考先生的話:「汝宜按步就班,慎思熟慮,切勿步其後塵,成為炒雜燴小吃、破舊書店東也!」,「點支火柴端賴機緣,但要遍燃蠟燭則頗費週章。」 等。一方面,在自己身上踐行中華文化,是自己的本份;另一方面,如何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分,也是自己一直長考的問題。
  在歐洲,基督教雖說已不再像中世紀那樣,統治人們的整個生活了,但對「聖經」的宣講,仍然是隨處可見的。比如,住的旅館,床頭就放了一本「聖經」;跟導游每到一個村莊,導游就會講歷史上與教堂相關的故事;更不用說,還有虔誠的基督教徒,將學修「聖經」作為日課。。。反觀當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待中華文化的經典「四書」,有沒有把學修「四書」當作日課?甚至敢不敢理直氣壯地把學修「四書」當作日課?學生這次邊在山裡走,就邊在想這個問題。
回應﹕
  行於山路之人,應深切知道前途之艱險,負薪三斤,大可輕鬆自在,將日常生活視為不變之真實。然而,千年萬載以降,先聖前賢無非道上過客,「聖經、四書」也只是途中所驗証之朝晴暮雨。後人依樣畫葫蘆,未必能令地上風調雨順,但峰迴路轉,又安知邱垤無合抱之榛?
  任何一種工作,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一般世俗百姓,原本只屬歷史環境的襯景,與文化關係不大。而當代知識份子,又是時代興亡的篝火,於飽暖奢華之餘,必將供為桌上餐。苟人負薪千鈞,早已瘋傳鄉里、泛浮人海,曷不悉心觀察,靜俟天時之到來?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