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23 留言者:漁儿 [2013-04-09] |
| 主題:弗(2) 學生在回讀先生的答復(#11120)。先生說:「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 那麼,是否可理解為:「五弗」意指「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故應「學(問思辨行)之弗能(知得明篤)弗措也」,以此至之。換句話說,「擇善固執」?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擇善固執」係指於「善、惡」之中有所選擇而固執於善者,苟有人發心「從聖」,是已走上「絕路」,焉可再擇耶? 「五弗」非「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因「學問思辨行」係五種一般做人之原則。「五弗」者,人人可行、應行,而「聖人」雖千千萬萬億億之眾,難得其一也!人欲成聖,當先由常態啟步。但能行百武未必能登小丘(如老朽然),能登高山卻未必能踏青雲!螻蟻之為螻蟻,山石之為山石,各有其勝,是聖凡有別也! 事實上,若人有心成聖,應仰諸天意、審視環境,順勢符命,切不可「堅持己念」,敷「我心」於天下!由「聖=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而論,因能「善聽」而謙、「善言」而為,任意始得,焉可「固執一己成見」?緣「善」之一字,悉乃「羊言」,莫非主觀之所至,凡貪吏奸商、惡霸宵小,皆自以為善、素無認為「不善」者也! 論語中尚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應絕者,意、必、固、我,正係「擇善固執」!既為聖人,焉可時而從東、時而向西?欲瞭解中華文化,當應認識「聖賢」之道,否則難究端倪。聖賢者,喪失「正常權利」之人也,其人因應時代需求而生,不得已為天下蒼生犧牲小我,絕非喜好放棄權利也! 人本主觀動物,「強者」自命為「善」,遇事必「固執己念」!尤以知識普及後,法治為上、人權大興,舉世唯見成敗定讞,未聞善惡之論辨矣!故唯有希特勒等狂妄之輩,自命為聖,以私意為善!今世尚有金正恩,正在「擇其善而固執之」,北韓人民擁之為聖,而舉世擾攘,民不聊生!知此,可知其餘矣! |
| #11123 留言者:漁儿 [2013-04-09] |
| 主題:弗(2) 學生在回讀先生的答復(#11120)。先生說:「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 那麼,是否可理解為:「五弗」意指「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故應「學(問思辨行)之弗能(知得明篤)弗措也」,以此至之。換句話說,「擇善固執」?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擇善固執」係指於「善、惡」之中有所選擇而固執於善者,苟有人發心「從聖」,是已走上「絕路」,焉可再擇耶? 「五弗」非「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因「學問思辨行」係五種一般做人之原則。「五弗」者,人人可行、應行,而「聖人」雖千千萬萬億億之眾,難得其一也!人欲成聖,當先由常態啟步。但能行百武未必能登小丘(如老朽然),能登高山卻未必能踏青雲!螻蟻之為螻蟻,山石之為山石,各有其勝,是聖凡有別也! 事實上,若人有心成聖,應仰諸天意、審視環境,順勢符命,切不可「堅持己念」,敷「我心」於天下!由「聖=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而論,因能「善聽」而謙、「善言」而為,任意始得,焉可「固執一己成見」?緣「善」之一字,悉乃「羊言」,莫非主觀之所至,凡貪吏奸商、惡霸宵小,皆自以為善、素無認為「不善」者也! 論語中尚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應絕者,意、必、固、我,正係「擇善固執」!既為聖人,焉可時而從東、時而向西?欲瞭解中華文化,當應認識「聖賢」之道,否則難究端倪。聖賢者,喪失「正常權利」之人也,其人因應時代需求而生,不得已為天下蒼生犧牲小我,絕非喜好放棄權利也! 人本主觀動物,「強者」自命為「善」,遇事必「固執己念」!尤以知識普及後,法治為上、人權大興,舉世唯見成敗定讞,未聞善惡之論辨矣!故唯有希特勒等狂妄之輩,自命為聖,以私意為善!今世尚有金正恩,正在「擇其善而固執之」,北韓人民擁之為聖,而舉世擾攘,民不聊生!知此,可知其餘矣! |
| #11129 留言者:漁儿 [2013-04-16] |
| 主題:漢字之「否定字」 謝謝先生的教誨!學生的修為??短,只能繼續努力。 與西文相比,漢字之「否定字」豐富得多,此現象可否從認知的角度作些解釋:「否定字」表達「判斷」。于「判斷」,中西方的認知有別,西方邏輯只研究確定性的判斷(yes or no),即將判斷認為是客觀的,故西文的「否定」表達比較簡單;于中華傳統思維,有「靜態存在之有無」與「動態變化與否」,情形複雜得多,故與之相應的漢字「否定字」也就豐富得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是的,西文只供生活應用,而漢字經過數千年思維的洗禮,雕琢痕跡無所不在。豈止否定,僅「國人過馬路」,就五花八門如:奔閃避(車)遁躲逃跑(警)逋逭追趕趨趲(燈)躥竄撲跳躍蹦跨邁超踰越躐踔(欄)踱步躩躂躞逗遛跼蹐蹣跚踽蹭迤邐(眾)…舉世無匹。尤其是時賢忙於GDP,緊跟著西人後面,有樣學樣!「不是與弗是」齊飛,「沒越位與不越位」共一色,人人抱著金飯碗討剩飯,比只比房子、車子、摺子,二三子奈之何? |
| #11130 留言者:漁儿 [2013-04-17] |
| 主題: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如今成了熱門話題之一,先生如何看待此現象?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已是過去式,以往年稚氣盛,恥居外人之後,常強自出頭以逞。如今成了過來人,早晚徜徉山林,得見雲淡天高、風微水清,但知修身養性,以俟餘緒。世人者,物物之物也,玩物自娛,餒志逐新,古今中外無殊焉。既墾荒山,再領禾穀,其過程略異,而風味無殊,老且朽,心平氣和矣! 某,世代農耕,不究天時。一日雨落似瀑,良田頓成汪洋,人盡苦之。某見水深及膝,禾苗皆沒,照例下田操作不誤。 人問曰:「汝不知淹水乎?」 對曰:「未知有何分別。」 「田被水淹,行動不便。」 「某鎮日廝坐家中亦然。」 「汝曷不暫休,以待水退?」 「無水栽秧,有水捕魚,亦乃休息之道也。」 昔日,老朽從事資訊業,無他,栽種文化也。如今,水漫金山,蛇鼠悉出,幸老朽已明天時,長休在望,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
| #11130 留言者:漁儿 [2013-04-17] |
| 主題: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如今成了熱門話題之一,先生如何看待此現象?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已是過去式,以往年稚氣盛,恥居外人之後,常強自出頭以逞。如今成了過來人,早晚徜徉山林,得見雲淡天高、風微水清,但知修身養性,以俟餘緒。世人者,物物之物也,玩物自娛,餒志逐新,古今中外無殊焉。既墾荒山,再領禾穀,其過程略異,而風味無殊,老且朽,心平氣和矣! 某,世代農耕,不究天時。一日雨落似瀑,良田頓成汪洋,人盡苦之。某見水深及膝,禾苗皆沒,照例下田操作不誤。 人問曰:「汝不知淹水乎?」 對曰:「未知有何分別。」 「田被水淹,行動不便。」 「某鎮日廝坐家中亦然。」 「汝曷不暫休,以待水退?」 「無水栽秧,有水捕魚,亦乃休息之道也。」 昔日,老朽從事資訊業,無他,栽種文化也。如今,水漫金山,蛇鼠悉出,幸老朽已明天時,長休在望,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
| #11130 留言者:漁儿 [2013-04-17] |
| 主題: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如今成了熱門話題之一,先生如何看待此現象?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朽已是過去式,以往年稚氣盛,恥居外人之後,常強自出頭以逞。如今成了過來人,早晚徜徉山林,得見雲淡天高、風微水清,但知修身養性,以俟餘緒。世人者,物物之物也,玩物自娛,餒志逐新,古今中外無殊焉。既墾荒山,再領禾穀,其過程略異,而風味無殊,老且朽,心平氣和矣! 某,世代農耕,不究天時。一日雨落似瀑,良田頓成汪洋,人盡苦之。某見水深及膝,禾苗皆沒,照例下田操作不誤。 人問曰:「汝不知淹水乎?」 對曰:「未知有何分別。」 「田被水淹,行動不便。」 「某鎮日廝坐家中亦然。」 「汝曷不暫休,以待水退?」 「無水栽秧,有水捕魚,亦乃休息之道也。」 昔日,老朽從事資訊業,無他,栽種文化也。如今,水漫金山,蛇鼠悉出,幸老朽已明天時,長休在望,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
| #11131 留言者:漁儿 [2013-04-19] |
| 主題:性 學生想結合「心」的感悟,進一步向先生請教「性」。 「心」在西方傳統哲學中缺位,由「mind」「spirit」取代之。於中華傳統思想,「心」與「性」緊密相關。性者,心生,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 就「事物之本質」而言,「性」相當於西文中的「nature」。nature來自拉丁文natura,natura又來自希臘文 physis,本義為植物、動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發展出來的內在特色,即「性質」,引申義「自然」,比如說,「human nature」,「natural environment」等。 由此可見,於西文,「nature」定位在「客觀」,「人」在其中缺位,即人之認知與事物之本質是沒有必然聯系的;而「性」在漢字,定位在「心」,即「主觀」,故有「性者,人所認知之起始」之說,換句話說,欲認知事物,須認知「人」自己。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很好,如此探本溯源,已接近中西之別的核心了。所說正確,但這只是「表層現象」,尚未捕及「虎子」。須知,探討至此,曲直是非分明,不容有些許之微塵存在,否則,一昧可掩千古,不可不知! 當智慧未興之前,人類只是兩隻腳走路、摸著石頭過河的動物,喻之荒野怪獸不為過。待石頭摸得多了,河道過了一半,人類縱然對水有了認知,但仍舊無法理解,水中究竟是些什麼。這時,在眾人之中,總會有少數有識之士,試著研究、分析、列舉所有眼見的事物,以供進一步的瞭解。 人憑什麼「研究分析」?當然是當前「摸得著的石頭」,不離其眼所見、手所及的範圍,也就是遠古時期的生存環境與生活型態。由於生命體的基本介質為水,水溫必須在攝氏四度以上、百度以下,否則生命終結(若干病毒例外)。而地球自二十五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冰河,部份地球表面被冰層所覆蓋。自後冰河隨日照、溫室氣體之變化不斷消長,生物群體也隨之盛衰,以迄於今。 近期冰河約以十二萬五千年作一次消長之機,一萬八千年前,冰原的發育到達最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一萬二千年前地球進入明顯的冰融期(deglaciation),至九千年前,完全進入間冰期,故從一萬年前迄今又稱現世(Recent)或全新世(Holocene)。七千二百至六千年前溫度較高,是全新世最暖期(Holocene Hypsithermal)。 人類文明正是這「全新世」的「傑作」,在這段時間內,地球的溫帶氣候,最適合生存、生活。在北溫帶,中國的黃土高原氣候適宜、面積廣大,地表的黃河淤泥厚達數十公尺,適於農耕,造就了華夏文明。農業最大的特色是靠天倚地、養民育習,生長於斯的人民,只要勤儉謙恭,就能生活無虞。 因之,在近萬年的全新世中,人們春耕秋藏,安居樂業。農閑之餘,賢能者窮思冥想,得以「河中玄秘的非石」為追究的對象,是有文化。由當今考古之證據為例,九千年前賈湖遺址出土了樂器骨笛,刻在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號,以及農作、釀酒等技術,全部繞著「人」轉。西方(以歐洲為主,不談美洲、非洲)呢?相信尚「人跡未至」! 事實上,歐洲地形分割,僅零星分佈著若干蠻族,茹毛飲血。直到公元一世紀,雖已有文明的雛型,但多數人民仍以狩獵維生。嚴格說來,在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歐洲只是一些領主貴族們吃喝玩樂的圈地。及至五百年前,一些偶然而必要的因素發生,才燃起新時代的火花,人思頓沐新浴,力求標新立異,遂有今日。 以此而論,中西之別,相去數千年,不可以道里計矣!中國人觀天察地、研物究我,已積無數世代之體驗;而西方學者後來後知,閉門造車,以一己之力遽定標準,焉有主觀、客觀之別?今世「科學」之成就,局限於物質,安知不是人類文明喪鐘競鳴之始?人類自由放縱成風,社會崩潰、家庭破產、夫妻陌路、親子乖離,青少年無辜,大自然難過! 以老朽之見,「主觀」是人的認知,「客觀」乃人對主觀認知「遠看」的結果。如同「山」可以是「客觀」的,但只有遠看(無細節)、且限「山」之一字,若多加形容,各式山幾可無盡。再若以之論述,保證舉世所見所知之山無一雷同,那麼客觀何在?西方將「客觀」當作聖旨,就是標準的「諱疾忌醫」,不識「主觀」的真面目故。 於西文,「nature」定位在「客觀」,顯然忽視了「見林不見山」的弊病。西人硬將「主客」安排一桌,然後主客盡歡,哲學科學同生,教堂的唱詩班變成天籟,「人」能算什麼?蛋白質+氫氧化合物罷了! |
| #11131 留言者:漁儿 [2013-04-19] |
| 主題:性 學生想結合「心」的感悟,進一步向先生請教「性」。 「心」在西方傳統哲學中缺位,由「mind」「spirit」取代之。於中華傳統思想,「心」與「性」緊密相關。性者,心生,人所認知之起始,事物之本質。 就「事物之本質」而言,「性」相當於西文中的「nature」。nature來自拉丁文natura,natura又來自希臘文 physis,本義為植物、動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發展出來的內在特色,即「性質」,引申義「自然」,比如說,「human nature」,「natural environment」等。 由此可見,於西文,「nature」定位在「客觀」,「人」在其中缺位,即人之認知與事物之本質是沒有必然聯系的;而「性」在漢字,定位在「心」,即「主觀」,故有「性者,人所認知之起始」之說,換句話說,欲認知事物,須認知「人」自己。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很好,如此探本溯源,已接近中西之別的核心了。所說正確,但這只是「表層現象」,尚未捕及「虎子」。須知,探討至此,曲直是非分明,不容有些許之微塵存在,否則,一昧可掩千古,不可不知! 當智慧未興之前,人類只是兩隻腳走路、摸著石頭過河的動物,喻之荒野怪獸不為過。待石頭摸得多了,河道過了一半,人類縱然對水有了認知,但仍舊無法理解,水中究竟是些什麼。這時,在眾人之中,總會有少數有識之士,試著研究、分析、列舉所有眼見的事物,以供進一步的瞭解。 人憑什麼「研究分析」?當然是當前「摸得著的石頭」,不離其眼所見、手所及的範圍,也就是遠古時期的生存環境與生活型態。由於生命體的基本介質為水,水溫必須在攝氏四度以上、百度以下,否則生命終結(若干病毒例外)。而地球自二十五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冰河,部份地球表面被冰層所覆蓋。自後冰河隨日照、溫室氣體之變化不斷消長,生物群體也隨之盛衰,以迄於今。 近期冰河約以十二萬五千年作一次消長之機,一萬八千年前,冰原的發育到達最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一萬二千年前地球進入明顯的冰融期(deglaciation),至九千年前,完全進入間冰期,故從一萬年前迄今又稱現世(Recent)或全新世(Holocene)。七千二百至六千年前溫度較高,是全新世最暖期(Holocene Hypsithermal)。 人類文明正是這「全新世」的「傑作」,在這段時間內,地球的溫帶氣候,最適合生存、生活。在北溫帶,中國的黃土高原氣候適宜、面積廣大,地表的黃河淤泥厚達數十公尺,適於農耕,造就了華夏文明。農業最大的特色是靠天倚地、養民育習,生長於斯的人民,只要勤儉謙恭,就能生活無虞。 因之,在近萬年的全新世中,人們春耕秋藏,安居樂業。農閑之餘,賢能者窮思冥想,得以「河中玄秘的非石」為追究的對象,是有文化。由當今考古之證據為例,九千年前賈湖遺址出土了樂器骨笛,刻在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號,以及農作、釀酒等技術,全部繞著「人」轉。西方(以歐洲為主,不談美洲、非洲)呢?相信尚「人跡未至」! 事實上,歐洲地形分割,僅零星分佈著若干蠻族,茹毛飲血。直到公元一世紀,雖已有文明的雛型,但多數人民仍以狩獵維生。嚴格說來,在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歐洲只是一些領主貴族們吃喝玩樂的圈地。及至五百年前,一些偶然而必要的因素發生,才燃起新時代的火花,人思頓沐新浴,力求標新立異,遂有今日。 以此而論,中西之別,相去數千年,不可以道里計矣!中國人觀天察地、研物究我,已積無數世代之體驗;而西方學者後來後知,閉門造車,以一己之力遽定標準,焉有主觀、客觀之別?今世「科學」之成就,局限於物質,安知不是人類文明喪鐘競鳴之始?人類自由放縱成風,社會崩潰、家庭破產、夫妻陌路、親子乖離,青少年無辜,大自然難過! 以老朽之見,「主觀」是人的認知,「客觀」乃人對主觀認知「遠看」的結果。如同「山」可以是「客觀」的,但只有遠看(無細節)、且限「山」之一字,若多加形容,各式山幾可無盡。再若以之論述,保證舉世所見所知之山無一雷同,那麼客觀何在?西方將「客觀」當作聖旨,就是標準的「諱疾忌醫」,不識「主觀」的真面目故。 於西文,「nature」定位在「客觀」,顯然忽視了「見林不見山」的弊病。西人硬將「主客」安排一桌,然後主客盡歡,哲學科學同生,教堂的唱詩班變成天籟,「人」能算什麼?蛋白質+氫氧化合物罷了! |
| #11132 留言者:漁儿 [2013-04-24] |
| 主題:性(2) 先生如此慎重的指教,讓學生深思。 先生說:「所說正確,但這只是「表層現象」,尚未捕及「虎子」。」是否說:學生的請教,還是停留在「水平思維」上,尚未進入「垂直思維」? 「水平思維」指五感可及之刺激所導致之變化,涉及的是「表層現象」,有跡可循;「垂直思維」指掀開表層、向下探索「深層因果」,無跡可循。 學生明白東西方之別根繫文字,故特別向先生學習漢字。就漢字理解而言,以象、相為線索的字源探究,可解釋字意及字理,但終歸是「水平思維」。故還須從地緣環境、歷史演變、經典著作等處著手,闡釋字理及字義,認知漢字之所以為漢字的原由。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非也!汝11131則留言涉及「兩個主題」,而汝未覺也。前半討論「字源」,完全正確,但後半又論及主客觀點,是語出山外山矣! 老朽所謂之「表層現象」已遠遠超出「水平思考」矣!蓋由「字源」探本,西文來自拉丁、希臘,正是「垂直思考」的範例,故老朽云「已接近中西之別的核心了」。然未得「虎子」者,乃汝後文又提及:「西文定位在客觀」。因主客觀有其必然條件,若不交待清楚,豈非一己「主觀」?是以老朽云「探討至此,曲直是非分明,不容有些許之微塵存在,否則,一昧可掩千古,不可不知!」 談文字,老朽竟扯到冷門遠古氣象,早已係非常之究矣!但若不經此無法認識「西文自命客觀」、或世人以為「客觀」才科學之罣誤。 事實上,人生而無知,全係學而知之,所學又來自人,故「人不可能有客觀思維」。看看文字制定之歷史即知,西文係「少數學者」之傑作,後人不過學著畫葫蘆。一個人的「葫蘆」是主觀成果,後人學了即畫,又如何客觀? 相反地,漢字倒有「客觀」的可能。蓋漢字經數千年之「約定俗成」,每字都由無數學者不斷修訂改正,早已失去了主觀成色。只是老朽不覺得客觀有多少價值,浪費筆墨去爭做賓客,倒不如安安份份自命主人! 這也是討論問題時常見的弊病,即前述文字溯源正確,最後又冒出「主客觀」,主題已變而論者不覺也!此點是辯論時最容易被逮的小辮子,宜多多注意。 |
| #11132 留言者:漁儿 [2013-04-24] |
| 主題:性(2) 先生如此慎重的指教,讓學生深思。 先生說:「所說正確,但這只是「表層現象」,尚未捕及「虎子」。」是否說:學生的請教,還是停留在「水平思維」上,尚未進入「垂直思維」? 「水平思維」指五感可及之刺激所導致之變化,涉及的是「表層現象」,有跡可循;「垂直思維」指掀開表層、向下探索「深層因果」,無跡可循。 學生明白東西方之別根繫文字,故特別向先生學習漢字。就漢字理解而言,以象、相為線索的字源探究,可解釋字意及字理,但終歸是「水平思維」。故還須從地緣環境、歷史演變、經典著作等處著手,闡釋字理及字義,認知漢字之所以為漢字的原由。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非也!汝11131則留言涉及「兩個主題」,而汝未覺也。前半討論「字源」,完全正確,但後半又論及主客觀點,是語出山外山矣! 老朽所謂之「表層現象」已遠遠超出「水平思考」矣!蓋由「字源」探本,西文來自拉丁、希臘,正是「垂直思考」的範例,故老朽云「已接近中西之別的核心了」。然未得「虎子」者,乃汝後文又提及:「西文定位在客觀」。因主客觀有其必然條件,若不交待清楚,豈非一己「主觀」?是以老朽云「探討至此,曲直是非分明,不容有些許之微塵存在,否則,一昧可掩千古,不可不知!」 談文字,老朽竟扯到冷門遠古氣象,早已係非常之究矣!但若不經此無法認識「西文自命客觀」、或世人以為「客觀」才科學之罣誤。 事實上,人生而無知,全係學而知之,所學又來自人,故「人不可能有客觀思維」。看看文字制定之歷史即知,西文係「少數學者」之傑作,後人不過學著畫葫蘆。一個人的「葫蘆」是主觀成果,後人學了即畫,又如何客觀? 相反地,漢字倒有「客觀」的可能。蓋漢字經數千年之「約定俗成」,每字都由無數學者不斷修訂改正,早已失去了主觀成色。只是老朽不覺得客觀有多少價值,浪費筆墨去爭做賓客,倒不如安安份份自命主人! 這也是討論問題時常見的弊病,即前述文字溯源正確,最後又冒出「主客觀」,主題已變而論者不覺也!此點是辯論時最容易被逮的小辮子,宜多多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