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0 留言者:漁儿 [2013-02-27] |
| 主題:西方哲學無「心」(2) 學生想聯系西方哲學無「心」之話題,來理解先生關於「念」之指教(留言#11092)。 於人智而論,「心即人思之中」。因「心」抽象,無法直接研究;但「念」者,此刻之「心」,故可通過研究「念」,來研究「心」。 於漢字,比如利用先生之概念分類表,將「念」置於其他概念之後,可以概括三類:「靜態、抽象+念」代表各念之種類;「動態、認識、狀態+念」代表各「念」之狀態;「動態、認識、感知+念」代表人「念」之感知。 就「念」之種類而言,意念、概念、觀念、理念、信念、正念等等,其中又以「意念」為根本。漢字為象形表「意」文字,也就是說,表「意念」之文字,即表「心」之文字。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正確,由於「心臟」是「內感」中心,統籌全身臟腑經由血液傳達的各種激素,因有內感而產生相應的意念。西方認為「心臟」只是個器官,直接用Mind代表「心」,表面看來很科學,但是卻不正確!因為腦神經與各種感受的作用不夠明確,是標準的「唯心」也! 比如說:「我心不寧、傷心、痛心」多麼真實傳神!若改用mind,能算哪門子? |
| #11111 留言者:漁儿 [2013-03-10] |
| 主題:表意(6) 學生從第一則留言起(# 7895)就在向先生請教「意」,到如今終於感覺對漢字的「表意」有所領悟,當然進一步的理解,還須下許多的體認工夫。 這裏,學生想總結一下漢字象形表意的請教: 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從概念認知角度,概念之外延=字理+字義,概念之內涵=字意+字理;就思維方式論,垂直思維=字理+字義,水平思維=字意+字理。 簡而言之,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意者心上餘音也,文字所達,無非音餘,所述完確,已得箇中三昧矣。是知,各民族之間,因長時期生活之積累有別,形之於生活上是稱風俗習慣;貫穿在認知及思維中則是文字。風俗習慣一見即知,逐日可得;認知思維唯潛心探求始證。西人因缺「思維文字」,故將風習與文字統稱為「文化」,訛之又訛焉!如今華夏旱魃為虐,江淺河涔,無知之輩不得不向西人投降了。 所幸「天理、地道、人心」無缺,千載玄奧代代相傳,遲早將華開九洲,勿慮也勿慮。 |
| #11111 留言者:漁儿 [2013-03-10] |
| 主題:表意(6) 學生從第一則留言起(# 7895)就在向先生請教「意」,到如今終於感覺對漢字的「表意」有所領悟,當然進一步的理解,還須下許多的體認工夫。 這裏,學生想總結一下漢字象形表意的請教: 以文字論,漢字=字義+字理+字意。從概念認知角度,概念之外延=字理+字義,概念之內涵=字意+字理;就思維方式論,垂直思維=字理+字義,水平思維=字意+字理。 簡而言之,漢字具備了「天理、地道、人心」之完整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意者心上餘音也,文字所達,無非音餘,所述完確,已得箇中三昧矣。是知,各民族之間,因長時期生活之積累有別,形之於生活上是稱風俗習慣;貫穿在認知及思維中則是文字。風俗習慣一見即知,逐日可得;認知思維唯潛心探求始證。西人因缺「思維文字」,故將風習與文字統稱為「文化」,訛之又訛焉!如今華夏旱魃為虐,江淺河涔,無知之輩不得不向西人投降了。 所幸「天理、地道、人心」無缺,千載玄奧代代相傳,遲早將華開九洲,勿慮也勿慮。 |
| #11113 留言者:漁儿 [2013-03-14] |
| 主題:愛 和國內友人談及「愛」,友人感歎: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學生不禁想:「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麼現今人們會有如此強烈的「愛」的饑渴感?學生以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于逐物中把自己的「心」給丟了,於是,對「愛」的真正含義越來越缺乏瞭解,「愛的能力」自然無法發揮出來。關於這點,簡體漢字的「愛」把「心」給簡化掉了,就是明證! 于繁體漢字,愛=受+心。愛者,受心,領略他人之心,用心承受他人。 于中國傳統文化,「仁」闡釋對人之愛,「孝」闡釋子女對父母之愛;「慈」闡釋父母對子女之愛;「悌」闡釋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等等。也就是說,「愛」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建立在對人性的認知上的,而此認知的出發點就是「心」。 如果我們把「心」給丟了,如何能瞭解「人」?又如何能瞭解「愛」?學生以為,解讀為什麼簡體漢字把「愛」中的「心」給簡化掉了,可能有助于我們回答: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因為人放解了「性」、誤解了「心」、曲解了「愛」故!蓋人本獸,「獸性」僅具需要與佔有,及至草創「文明」,社會精英們深知人類必須加以約束,遂設計了一些避免獸性發作之規範。於是,「獸性需要」被分解為「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直至「文明解體」。 當今,物質文明已登堂奧,嶄新的金字塔遍佈全球,人類社會未解體亦不遠。「精英」被青春推翻了,「感受」被物慾取代了,傳統規範被商場出賣了,癌症末期癥兆全面擴散了!政治由只顧食色的平民作伐,在利益既得「共主」的操縱下,「貴族」撐腰、「議士」(知識分子)承膝、「愚民」皆大歡喜;宗教也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惶惑的迷眾,以及混水撈魚的邪教;至於思想,宛似山間的清泉,原本就經不起污染,一旦言論自由,水星火星人人各唱各調,天籟風然。 今人者,「返祖進化」之采獸也!「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又再度還原為「獸性需要」,且「一性獨統」!如此,「共主」們才能恣意壓榨、「貴族」們才能全心享受、「議士」們才能振振其詞、「愚民」眾才能大聲狂呼:「我要自己作主!我要佔有一切!」 既如此,誰管「愛」是施心或受心?反正一應食色,自己佔有才作數! |
| #11113 留言者:漁儿 [2013-03-14] |
| 主題:愛 和國內友人談及「愛」,友人感歎: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學生不禁想:「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與生俱來的能力,為什麼現今人們會有如此強烈的「愛」的饑渴感?學生以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于逐物中把自己的「心」給丟了,於是,對「愛」的真正含義越來越缺乏瞭解,「愛的能力」自然無法發揮出來。關於這點,簡體漢字的「愛」把「心」給簡化掉了,就是明證! 于繁體漢字,愛=受+心。愛者,受心,領略他人之心,用心承受他人。 于中國傳統文化,「仁」闡釋對人之愛,「孝」闡釋子女對父母之愛;「慈」闡釋父母對子女之愛;「悌」闡釋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等等。也就是說,「愛」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建立在對人性的認知上的,而此認知的出發點就是「心」。 如果我們把「心」給丟了,如何能瞭解「人」?又如何能瞭解「愛」?學生以為,解讀為什麼簡體漢字把「愛」中的「心」給簡化掉了,可能有助于我們回答: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為什麼現今人們感到太缺乏「愛」了?因為人放解了「性」、誤解了「心」、曲解了「愛」故!蓋人本獸,「獸性」僅具需要與佔有,及至草創「文明」,社會精英們深知人類必須加以約束,遂設計了一些避免獸性發作之規範。於是,「獸性需要」被分解為「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直至「文明解體」。 當今,物質文明已登堂奧,嶄新的金字塔遍佈全球,人類社會未解體亦不遠。「精英」被青春推翻了,「感受」被物慾取代了,傳統規範被商場出賣了,癌症末期癥兆全面擴散了!政治由只顧食色的平民作伐,在利益既得「共主」的操縱下,「貴族」撐腰、「議士」(知識分子)承膝、「愚民」皆大歡喜;宗教也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惶惑的迷眾,以及混水撈魚的邪教;至於思想,宛似山間的清泉,原本就經不起污染,一旦言論自由,水星火星人人各唱各調,天籟風然。 今人者,「返祖進化」之采獸也!「性、戀、愛、情、慕」等等不同層次之「感受」又再度還原為「獸性需要」,且「一性獨統」!如此,「共主」們才能恣意壓榨、「貴族」們才能全心享受、「議士」們才能振振其詞、「愚民」眾才能大聲狂呼:「我要自己作主!我要佔有一切!」 既如此,誰管「愛」是施心或受心?反正一應食色,自己佔有才作數! |
| #11116 留言者:漁儿 [2013-03-21] |
| 主題:集合 因感覺對概念認知有所領悟,學生想回頭來進一步解讀「集合」,這個數學中的核心概念。 從認知的角度,一個概念的完整定義應包括「內涵」與「外延 」,問題在於,人們現今認可的「外延」與「內涵」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留言10877),於是,於概念的定義中,「外延 」事實上是名存實亡的。 數學中的「集合」是「由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此定義只是概念的「內涵」,即回答「是什麼」。若要談「外延 」,就得回答:什麼是「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即「什麼的什麼」、「為什麼」? 於「羅素悖論」:假設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了一個集合,問:該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 對於該「集合」,如果從「外延 」的角度考查,就會看到就會看到「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整體」 超出了「集合」的定義,因為在「集合」的角度,此「構成的整體」是不確定的,所以,問:「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只是個偽問題。 可見,「羅素悖論」問題的關鍵在概念認知上,即源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的混淆。但據我所知,西方科學到現在還沒清醒認識到這點,其補救「悖論」的方法始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之舉。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實說,要討論「集合論」,老朽力有未逮矣!在觀念上,「集合」應是數學專有名詞,而老朽自從初中草創了個「系數論」、把老師的大牙笑掉後,再也不敢舞爪了! 以往所討論的「內涵、外延」,老朽認為(當然是一家之言):「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至於汝所問:「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以老朽所知,不僅是的,而且還具有「字義」上「為什麼文字有此內涵」的必要因素。 為什麼是「文字內涵的必要因素」?答案很簡單,內涵有限、而外延無窮是也!老朽所作的「概念分類」,就是為了將所有的人類認知與自然法則籠而統之地設計在「漢字基因」裡(是言芥子納須彌)。雖言籠而統之,其中有大道在,是乃易理之0、1二分法結構。根據二分法層層架構,如果設計得「天衣無縫」,必可捭闔縱橫,將所有概念一網收! 由於老朽先天具備「出世」的根性,認定人生係如夢之臨時考場,能得六十分已心滿意足。偏生幸或不幸得與沈子為伍,她是功不分鉅細、德無論大小,凡考必爭取一百!於是乎,雲驤風聚,老朽不得不揚鞭自驅也!「概念分類」本未竟功,擬留供自己老來自娛用,孰料沈子已據而設計了「漢文理解系統」,居然有模有樣,成為圖文系統的大腦!如之奈何? 近來,沈子又完成了中華常識大庫,大致上(細節老朽不知)是以「概念分類」的二分結構、外延至無盡,用「動態資料庫」(老朽的另一個思餘)的形式而得。準此,這種「集合」已經遠遠超過「數學」概念之外延矣(如:「平行四邊形」,其內涵為「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而其外延指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邊形)。 所以,「內涵」與「外延」之觀念的確有待革新!但已非老朽所能勝任矣! |
| #11116 留言者:漁儿 [2013-03-21] |
| 主題:集合 因感覺對概念認知有所領悟,學生想回頭來進一步解讀「集合」,這個數學中的核心概念。 從認知的角度,一個概念的完整定義應包括「內涵」與「外延 」,問題在於,人們現今認可的「外延」與「內涵」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留言10877),於是,於概念的定義中,「外延 」事實上是名存實亡的。 數學中的「集合」是「由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此定義只是概念的「內涵」,即回答「是什麼」。若要談「外延 」,就得回答:什麼是「具有某種性質的元素、構成的整體」?即「什麼的什麼」、「為什麼」? 於「羅素悖論」:假設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了一個集合,問:該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 對於該「集合」,如果從「外延 」的角度考查,就會看到就會看到「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整體」 超出了「集合」的定義,因為在「集合」的角度,此「構成的整體」是不確定的,所以,問:「所有不以自身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否以自身為元素?只是個偽問題。 可見,「羅素悖論」問題的關鍵在概念認知上,即源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的混淆。但據我所知,西方科學到現在還沒清醒認識到這點,其補救「悖論」的方法始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之舉。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老實說,要討論「集合論」,老朽力有未逮矣!在觀念上,「集合」應是數學專有名詞,而老朽自從初中草創了個「系數論」、把老師的大牙笑掉後,再也不敢舞爪了! 以往所討論的「內涵、外延」,老朽認為(當然是一家之言):「字意:文字所代表之概念內涵;字理:文字內涵之相關影響;字義:為何文字有此內涵? 」至於汝所問:「如何理解概念之外延?概念之外延,是否指概念的分類?」以老朽所知,不僅是的,而且還具有「字義」上「為什麼文字有此內涵」的必要因素。 為什麼是「文字內涵的必要因素」?答案很簡單,內涵有限、而外延無窮是也!老朽所作的「概念分類」,就是為了將所有的人類認知與自然法則籠而統之地設計在「漢字基因」裡(是言芥子納須彌)。雖言籠而統之,其中有大道在,是乃易理之0、1二分法結構。根據二分法層層架構,如果設計得「天衣無縫」,必可捭闔縱橫,將所有概念一網收! 由於老朽先天具備「出世」的根性,認定人生係如夢之臨時考場,能得六十分已心滿意足。偏生幸或不幸得與沈子為伍,她是功不分鉅細、德無論大小,凡考必爭取一百!於是乎,雲驤風聚,老朽不得不揚鞭自驅也!「概念分類」本未竟功,擬留供自己老來自娛用,孰料沈子已據而設計了「漢文理解系統」,居然有模有樣,成為圖文系統的大腦!如之奈何? 近來,沈子又完成了中華常識大庫,大致上(細節老朽不知)是以「概念分類」的二分結構、外延至無盡,用「動態資料庫」(老朽的另一個思餘)的形式而得。準此,這種「集合」已經遠遠超過「數學」概念之外延矣(如:「平行四邊形」,其內涵為「有四條邊,兩組對邊互相平行」,而其外延指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邊形)。 所以,「內涵」與「外延」之觀念的確有待革新!但已非老朽所能勝任矣! |
| #11120 留言者:漁儿 [2013-04-04] |
| 主題:弗 先生常引《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勉勵網友們,此話後面接著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生每每讀到此,心裡總是十分感動,以為:這不僅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誨,更是安慰和鼓勵。 漢字之「否定字」皆有特別的含義,先生曾于留言(# 10217)中作了解釋。這裡,先生可否再解釋一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中的三個「弗」?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漢字基因字典:「弗,其形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彎、直皆本存,既違,當有以不從之理,是謂弗。(於10217則,老朽對「弗」字解釋有誤:「理解:特指人之心態,多用於地方語。例:他弗越位。意指他不願接受越位,不通用。」實則,「弗」有順乎自然之義,特此更正之。) 以此五句「學、問、思、辨、行」之要義而視,斯乃超凡入聖必經之途也:人無學不知、無問不明、無思不進、無辨不正、無行不至,斯乃根本。知者方脫離我私之獸性、明者可見諸暗而發問、思者須擇其善以精研、辨者必遠諸惡以戒之、行者乃返歸社會以盡中庸之道,是故學則博、間宜審、思應慎、辨可明、行以篤,前後呼應不斷焉! 知此五要,「弗不從」之理遂明,蓋因有「違」於「本存之根性」故。萬物皆有本性,本性悉應自然,而自然之理不外「成住壞空」;人之行為因之而立,「生老病死」如影隨形,人恒苦之。「聖者,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其實,「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有「必」有「弗」,斯稱「中庸」。 今人所學皆立足工商之道、問係利害得失之機、思盡食色大慾、辨莫過耳目、行各方門戶!故有不學,學之未必尊貴;有不問,問之足証乖謬;有不思,思之百般無奈;有不辨,辨之莫明其可;有不行,行之僅為一己!以上五「不(意志攸關)」不可以書之「弗」,蓋「無違可為」也!漢字之微言大義若此! 人問:既言中庸之道,何以滿篇聖賢言行?孰能至之?須知,是非好壞者,悉皆比較之值也,人間世俗平凡之輩比比皆是,苟欲知中庸之道,必有聖賢以反思辨証之。如今舉世唯物是問,其中庸之較,無非財產之多寡、權力之盛衰而已。所幸「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得以傳世萬載,正宜以當今魍魎魑魅與聞也! 網上之白話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可供參考。 |
| #11120 留言者:漁儿 [2013-04-04] |
| 主題:弗 先生常引《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勉勵網友們,此話後面接著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生每每讀到此,心裡總是十分感動,以為:這不僅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誨,更是安慰和鼓勵。 漢字之「否定字」皆有特別的含義,先生曾于留言(# 10217)中作了解釋。這裡,先生可否再解釋一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中的三個「弗」?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漢字基因字典:「弗,其形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彎、直皆本存,既違,當有以不從之理,是謂弗。(於10217則,老朽對「弗」字解釋有誤:「理解:特指人之心態,多用於地方語。例:他弗越位。意指他不願接受越位,不通用。」實則,「弗」有順乎自然之義,特此更正之。) 以此五句「學、問、思、辨、行」之要義而視,斯乃超凡入聖必經之途也:人無學不知、無問不明、無思不進、無辨不正、無行不至,斯乃根本。知者方脫離我私之獸性、明者可見諸暗而發問、思者須擇其善以精研、辨者必遠諸惡以戒之、行者乃返歸社會以盡中庸之道,是故學則博、間宜審、思應慎、辨可明、行以篤,前後呼應不斷焉! 知此五要,「弗不從」之理遂明,蓋因有「違」於「本存之根性」故。萬物皆有本性,本性悉應自然,而自然之理不外「成住壞空」;人之行為因之而立,「生老病死」如影隨形,人恒苦之。「聖者,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其實,「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有「必」有「弗」,斯稱「中庸」。 今人所學皆立足工商之道、問係利害得失之機、思盡食色大慾、辨莫過耳目、行各方門戶!故有不學,學之未必尊貴;有不問,問之足証乖謬;有不思,思之百般無奈;有不辨,辨之莫明其可;有不行,行之僅為一己!以上五「不(意志攸關)」不可以書之「弗」,蓋「無違可為」也!漢字之微言大義若此! 人問:既言中庸之道,何以滿篇聖賢言行?孰能至之?須知,是非好壞者,悉皆比較之值也,人間世俗平凡之輩比比皆是,苟欲知中庸之道,必有聖賢以反思辨証之。如今舉世唯物是問,其中庸之較,無非財產之多寡、權力之盛衰而已。所幸「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得以傳世萬載,正宜以當今魍魎魑魅與聞也! 網上之白話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可供參考。 |
| #11122 留言者:漁儿 [2013-04-06] |
| 主題:誠 謝謝先生的指教!謝謝雪浪浮花網友心得的分享! 就文字而言,《中庸》的這段經文大體不難理解,唯有「有弗學問思辨行」不甚明,其中難點在「否定字」「弗」上,若要求不高,也可將之放過,但既然「學之弗能弗措也」,故學生有(#11120)留言之問。先生釋「弗」有順乎自然之本義,雪浪浮花網友由讀《大學古本質言》「擇善固執」的感悟釋「有弗學問思辨行」,這樣,「弗」之內涵和外延就很清楚了。漢字載道,微言大義若此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前面接的是,「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學生以為《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誠」,故一直在琢磨:古聖先賢為何將「誠」作為核心概念,於《中庸》中大段大段闡釋之?如今學生有些感悟:從最基本的層次看,「誠」乃心之本質,首先「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即毋欺自己的「心」,因為「心」是無法被欺騙的。 於當今世界,「誠」尤其重要,只有秉持「誠」,才能不人雲亦雲,踏踏實實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坦然面對自己和他人,為自己找到一個真實的立足點。故「誠」乃作人之根本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嚴格說來,雪浪浮花之「擇善固執」乃後賢感悟之言,雖云正確,但尚非聖人著《中庸》之本意。蓋「擇善」極其不易,首先要理解何謂「善」,然後修得實身真性,始得而能擇,其偏離中庸多矣。以當今知識普及之世,人人站在自己的立場,公公婆婆無不振振有詞,謬論頻傳,其善何在?中庸萎哉? 「誠」極其重要,而「信」更為難得。「誠乃言成」,為了有所成,人常不得不誠;「信為人言」,苟人言必信,人間早已跨入大同世界之門矣!今世之病,不在於無誠,而係人們重利短視,常食言自肥而失信、背信、缺信、無信,以致人人只顧一己。故再讀《中庸》,常令人感嘆唏噓,恨生不逢時,去聖日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