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955 留言者:漁儿 [2012-10-26]
主題:概念分类(11)
  多謝先生的指教!為了進一步理解「概念分類」,學生想請教「智慧學」中解釋「辨識」的第一系統定理: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先生曾舉過的一個例子「紅」,想用此例來具體理解「辨識」。先生說: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
  那麼,在辨識的立場,「紅」代表炁能刺激:
  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這正是東西方「認識論」的根本,如果認定認識就是「認識」,連什麼是感官的效應都不顧,還談什麼「真象」?在華夏土地上,先民們孜孜不倦,光研究「感官效應」就達數千年之久。由八九千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證明,其中出土的龜甲上有一隻「眼睛」(尚有十多個其他字形),那隻眼睛與甲骨文、金文所流傳下來的一模一樣(老朽正在重寫「漢字基因五體字帖」,有甲骨文、金文、小篆、草書、楷書,在網上找到《汉字演变五百例》及《续编》,眼睛還瞪著我)。
  畫隻眼睛有什麼了不起?世界上哪個兒童不會?而且,九千年又算什麼?隨著考古的深入,不久必有萬載以上的驚奇,人類文明不斷往古早推退!但是,只要是有心人、只要有心可用,當知眼之所以為眼,是為了「看視、觀察、思索」,以求認識、認知!問題在人人有大腦而無腦汁!百分之九九眼中僅辨食色!因為金字塔頂只剩下塔尖!
  克羅曼儂人在巖洞中畫了不少野獸,成就了西方飲食文化數萬年,光是眼睛、能看不能吃,急煞洋人(老朽居美時,曾請同事吃中餐,結果惹來抱怨連連:「怎麼沒見肉?這能吃嗎」)!再若春日清晨,途經泥塘,可見烏雲密佈。細審之,乃生命狂歡,無數「蜉蝣」在集體「氣震」焉!其飛技專精,無一蝣折損;其靈性虛無,也無一蝣得見一眼!

  人是個體,個體與整體之別,時空參數小大也!個體多而小,各各有別;整體獨一,無邊無際。設若某系統(人人悉可自定之)並非一完整之系統,或曰個人至上、與宇宙無關,當然個個人人可以自由自在、各行其是;再假設宇宙恒一,其系統整體相聯、互通有無,是則必有一機制,令整體與個體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剛體結構」。
  對物質而言,物質藉「能量」相達,是有其時空結構;物質之用為精神,精神則藉「訊息」相通,另有不同之感知結構。西方傳統來自狩獵,狩獵重實體,實體即物,伸手可得;中國源自農業(萬年以前,黃土高原是地球上最肥美的農業土地),農業必須與「天地」和諧相處,而「天地」虛無飄渺,先民不得不嘔心瀝血以求,從無到有、由淺入深,一一思索焉!
  審察之初,視覺為先。蓋五官所司,目可及雲天、耳得聞數里,餘則皆供近距離之需。先民能於無數事物中關注於一隻「眼睛」,遠比在蜉蝣群中雄歡雌愛難上京垓兆億倍矣!「眼」可見實體,當今之火星族盡得其妙,然億億萬萬之駭輩,無一能有助世道於億億萬萬之一!舞陽賈湖之價值,就在於「一眼能明萬載」,當然,對盲人無效!

  再回到本題,就不難解釋了!
  「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天下有任何人能說出其所見之「紅色」是多少波長嗎?即令有一種儀器,能測出波長,但儀器測量已屬於「客觀」行為,能說是「主觀」嗎?若不談波長,誰知道甲所見的「紅色」與乙見的有何分別?但不論有何分別,在主觀下人人認定必然不同。
  所以:「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將之展開(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問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的是「前題」之假設。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意指:視覺所感受紅色性質1、2
          前面已說明:在主觀中「無人能知道所見紅色的區別」
          既無區別,A、B必相等,推論中,A-B=0,是「無」。
       結論:客觀之顏色「感受不存在」。
   問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在不同情況下的主觀對對紅色的感受。
       假設:既是主觀,主觀對不同的情況,必然認定不同。
       結論:主觀認為「感受有別」。

  上式說明:「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主觀認為感受有別;但於客觀,感受並不存在。換個立場而論,客觀所見之紅色,即令其波長有別,也非個體主觀所能知曉。同是紅色一種概念,在主觀上是以感受為有無之基準;在客觀上,則以波長之數值為判斷條件。因此討論問題,如不釐清每一細節,必然說各話,攪和不清!」
  
  注意: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此中並未指明主、客觀之定義,蓋「公理」者,必須「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應用時,則應先釐定「主觀、客觀」,再於假設中尋求兩者之別,始能定義清晰(公理不能決定衍式的內容)。
10955 留言者:漁儿 [2012-10-26]
主題:概念分类(11)
  多謝先生的指教!為了進一步理解「概念分類」,學生想請教「智慧學」中解釋「辨識」的第一系統定理: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先生曾舉過的一個例子「紅」,想用此例來具體理解「辨識」。先生說: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
  那麼,在辨識的立場,「紅」代表炁能刺激:
  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這正是東西方「認識論」的根本,如果認定認識就是「認識」,連什麼是感官的效應都不顧,還談什麼「真象」?在華夏土地上,先民們孜孜不倦,光研究「感官效應」就達數千年之久。由八九千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證明,其中出土的龜甲上有一隻「眼睛」(尚有十多個其他字形),那隻眼睛與甲骨文、金文所流傳下來的一模一樣(老朽正在重寫「漢字基因五體字帖」,有甲骨文、金文、小篆、草書、楷書,在網上找到《汉字演变五百例》及《续编》,眼睛還瞪著我)。
  畫隻眼睛有什麼了不起?世界上哪個兒童不會?而且,九千年又算什麼?隨著考古的深入,不久必有萬載以上的驚奇,人類文明不斷往古早推退!但是,只要是有心人、只要有心可用,當知眼之所以為眼,是為了「看視、觀察、思索」,以求認識、認知!問題在人人有大腦而無腦汁!百分之九九眼中僅辨食色!因為金字塔頂只剩下塔尖!
  克羅曼儂人在巖洞中畫了不少野獸,成就了西方飲食文化數萬年,光是眼睛、能看不能吃,急煞洋人(老朽居美時,曾請同事吃中餐,結果惹來抱怨連連:「怎麼沒見肉?這能吃嗎」)!再若春日清晨,途經泥塘,可見烏雲密佈。細審之,乃生命狂歡,無數「蜉蝣」在集體「氣震」焉!其飛技專精,無一蝣折損;其靈性虛無,也無一蝣得見一眼!

  人是個體,個體與整體之別,時空參數小大也!個體多而小,各各有別;整體獨一,無邊無際。設若某系統(人人悉可自定之)並非一完整之系統,或曰個人至上、與宇宙無關,當然個個人人可以自由自在、各行其是;再假設宇宙恒一,其系統整體相聯、互通有無,是則必有一機制,令整體與個體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剛體結構」。
  對物質而言,物質藉「能量」相達,是有其時空結構;物質之用為精神,精神則藉「訊息」相通,另有不同之感知結構。西方傳統來自狩獵,狩獵重實體,實體即物,伸手可得;中國源自農業(萬年以前,黃土高原是地球上最肥美的農業土地),農業必須與「天地」和諧相處,而「天地」虛無飄渺,先民不得不嘔心瀝血以求,從無到有、由淺入深,一一思索焉!
  審察之初,視覺為先。蓋五官所司,目可及雲天、耳得聞數里,餘則皆供近距離之需。先民能於無數事物中關注於一隻「眼睛」,遠比在蜉蝣群中雄歡雌愛難上京垓兆億倍矣!「眼」可見實體,當今之火星族盡得其妙,然億億萬萬之駭輩,無一能有助世道於億億萬萬之一!舞陽賈湖之價值,就在於「一眼能明萬載」,當然,對盲人無效!

  再回到本題,就不難解釋了!
  「於客觀,紅是種顏色,有固定的電磁波波長;但於主觀,卻是一種視訊感覺,無從比較。」天下有任何人能說出其所見之「紅色」是多少波長嗎?即令有一種儀器,能測出波長,但儀器測量已屬於「客觀」行為,能說是「主觀」嗎?若不談波長,誰知道甲所見的「紅色」與乙見的有何分別?但不論有何分別,在主觀下人人認定必然不同。
  所以:「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將之展開(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即無分別,稱「無」;於運動則為「靜」。
       A-B≠0  刺激有變化,稱「有」;於運動則為「動」。
   問1,於客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顏「色」。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的是「前題」之假設。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意指:視覺所感受紅色性質1、2
          前面已說明:在主觀中「無人能知道所見紅色的區別」
          既無區別,A、B必相等,推論中,A-B=0,是「無」。
       結論:客觀之顏色「感受不存在」。
   問2,於主觀,感官辨識「紅」為一種視訊感覺。此時,A-B≠0,A,B具體指什麼?
     答:此時,A-B≠0,A、B指在不同情況下的主觀對對紅色的感受。
       假設:既是主觀,主觀對不同的情況,必然認定不同。
       結論:主觀認為「感受有別」。

  上式說明:「在辨識的立場,紅色只是一種主觀刺激,主觀認為感受有別;但於客觀,感受並不存在。換個立場而論,客觀所見之紅色,即令其波長有別,也非個體主觀所能知曉。同是紅色一種概念,在主觀上是以感受為有無之基準;在客觀上,則以波長之數值為判斷條件。因此討論問題,如不釐清每一細節,必然說各話,攪和不清!」
  
  注意: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此中並未指明主、客觀之定義,蓋「公理」者,必須「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應用時,則應先釐定「主觀、客觀」,再於假設中尋求兩者之別,始能定義清晰(公理不能決定衍式的內容)。
10957 留言者:漁儿 [2012-10-30]
主題:概念分类(12)
  謝謝先生的詳細解答!學生繼續請教「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謂之為有;若無即無。
  1,這裏的「感官」僅指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官:眼耳鼻口身,還是要加上第六「感官」:心(腦)?
  2,您說: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是否可理解為:就一對象而言,若主觀系統之感官辨識其炁能刺激為有,則該對象系主觀變化;否則該對象系客觀事物。換句話說,「客觀」之定義來自「主觀」,即「公理三」:客觀整體為主觀個體認知之總交集,個體理解之正確性有賴正確地溝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官:「堂下有為者,治事者」,感官對外,僅五種。「意」感並不存在,只是一般人奢侈的幻想。實際上,心、腦屬於內,乃人之「主宰」,專宰記憶,但卻侷限在「紫禁城」中。
  2,是的,不妨假想世界上如果沒有任何「主觀個體」,那麼,何來客觀?同理,在一定的圈圈裡,各有交集,一群強盜的客觀就是搶劫殺戳;一堆生意人的客觀則在於金銀財寶!所謂書生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老朽最怕時賢,圈圈不同也!
10957 留言者:漁儿 [2012-10-30]
主題:概念分类(12)
  謝謝先生的詳細解答!學生繼續請教「公理一」:感官僅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之有分別、謂之為有;若無即無。
  1,這裏的「感官」僅指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官:眼耳鼻口身,還是要加上第六「感官」:心(腦)?
  2,您說:本「公理」為客觀及主觀定義之用。是否可理解為:就一對象而言,若主觀系統之感官辨識其炁能刺激為有,則該對象系主觀變化;否則該對象系客觀事物。換句話說,「客觀」之定義來自「主觀」,即「公理三」:客觀整體為主觀個體認知之總交集,個體理解之正確性有賴正確地溝通?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官:「堂下有為者,治事者」,感官對外,僅五種。「意」感並不存在,只是一般人奢侈的幻想。實際上,心、腦屬於內,乃人之「主宰」,專宰記憶,但卻侷限在「紫禁城」中。
  2,是的,不妨假想世界上如果沒有任何「主觀個體」,那麼,何來客觀?同理,在一定的圈圈裡,各有交集,一群強盜的客觀就是搶劫殺戳;一堆生意人的客觀則在於金銀財寶!所謂書生遇到兵,有理講不清,老朽最怕時賢,圈圈不同也!
10958 留言者:漁儿 [2012-10-31]
主題:辨識
  學生想進一步請教「辨識」:
  1,先生說:「辨識」是「認識論」的根本。我可否這樣理解:在「認識」的立場,「辨識」指主觀個體將認知對象的事象變化,經過感官分辨,表達為「概念」。也就是說,「辨識」的目的是回答:認知對象「是什麼」?或者說,「辨識」認知對象的「體」?
  2,「辨識」指「眼耳鼻舌身」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那麼,心、腦在「辨識」中起什麼作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妙!妙!妙!妙到毫巔!老朽掛網十餘載,網友大半係電腦界工程師,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口難問主題!以「辨識」而論,此本係人智之基礎,其中大義直通玉闕!「小美」有志於「人工智能」,四十年前即已著手設計,不幸其理念偏差,認為「電腦」應為「計算機」,任何程式,一律用數學模組處理之。
  1983年老朽曾「逃亡」美國,遇到一票名重一時的專家,彼等紛紛採用行列式、以統計方法「設計」辨識程式。老朽直斥其非,頗令「行家」們笑破肚皮,咸謂:「此高級技術,不足為外人道也!」三十年來,美國的人工智能已成昨日白花,老朽的夢想也未能鑽破地表,三思五思,玉闕金燈猶未息,俗世瑣物安可棲?
  2004年,因設計「漢字CPU、九億農民網」,老朽曾與IBM公司協議合作(請見#5052等則)。IBM表示,他們可以提供一套語音系統,佔系統空間300MB,老朽見了頭皮發麻!因本公司的「小信子」系統當時尚不足100KB,頭小耳朵大,豈非怪物?更兼以IBM公司的辨識程式「辨識」能力尚不及段譽的一陽指,最後告吹!
  蓋美國程式師數學精通,一口咬定:「宇宙中一切都與數學有關」!於是當電腦接收到「語音」後,將之轉成一系列二進位數字,再以行列式展開之,然後以統計模式統計出「若干樣本(IBM之系統取5000個)」。最後,再取欲待辨識之語音,一一與樣品比對,設成「語音資料庫」,以其中統計誤差最小者雀屏中選!
  老朽一向以為「移山法」是敝祖先的創舉,焉知小美青出於藍,愚成了高科技光罩!IBM工程師曾謙曰:「目前還不理想,但是每天進步一點,5000個磨成一個就行了」!老朽本以為一場噩夢已醒,孰料汝竟來此問!噤口不言是罪惡,言之不盡乃敷衍,好在關山渡盡秋已深,落葉飄零霧沉沉;行囊多餘惜無車,但祈得付有緣人!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現象,是體會也。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以上乃漢字基因之解釋,表示五官傳來刺激供「辨」,由「主宰者」識之。以當今科學所得之知識,已經證實:眼所辨者光影;耳辨聲音;鼻辨氣息分子;舌辨水溶分子;身辨溫度、壓力!至於「心」司生理及心理的介面,「大腦」提供各訊息的紀錄,「小腦」作出行為反應(心、大小腦係「意識中心」)。
  進一步分析眼、耳之「視辨、聽辨」說明如次(皆應以二進位形式):
  一、視辨(顏色宜分別處理,本程式部份已由沈子開發成功,用於立體人像辨識):
    1,光影之比較性,含光度、變換度、色差等。
      凡辨識不可採「絕對度數」,因人眼有虹膜自動控制,分辨時只能採「前後級比較值」。
    2,點線面體之邊沿、延續性。
      視覺之桿狀細胞對邊沿特別敏感,故電腦程式必須找到邊沿,以及邊沿的延續性。
    3,位置關係,含交叉之立體感與常識效應。
      位置涉及認知的常識效應,以及立體現象的距離感。
    4,整體與局部的分配。
      此乃環境判斷之基礎,室外、室內有不同的徵兆及性質。
    5,結構性、層次性、複雜性、變化性。
      此乃所辨之完整訊息。
    6,速度、勁度、滯度、剛度。
      為安全判斷之基礎,亦為由體致用的關鍵。

  二、聽辨(本程式曾於1997年測試成功,後因程式師離職,老朽又忙於動畫,遂止。)
    將聲音展開,使與音波示頻器一致。最理想取樣數在64K,此時可得:
    1,音包:從發音至結束,可得一正弦波形,是為「音包」。
         音包再展開,可得若干連續變化之多重音波,又可分成:
         1-1,波頭:「子音」皆產生於此處,約在1%秒瞬間,可得一微波形。
         1-2,波身:悉為「母音」,或可再分為「雙母音」。
         1-3,波尾:多為音調或各種特性。
    2,頻率:每秒穜振盪次數。
         頻率高者音尖銳,兒童及婦女在每秒300次以上(概數)
         男聲平均約200(事隔三十年,詳數已忘)。
         中文有四聲(細節見「用倉頡唱中文」),可分為高中低三頻:
           第一聲:高頻,延長。
           第二聲:中至高頻。
           第三聲:低至中頻。
           第四聲:高頻下滑至低頻。
    3,音質:振盪之幅度,大者強、小者弱。
    4,強度:腔調變化,代表感情、態度。
    5,音色:即音波之邊沿狀況,是變化之特徵。
    6,音形:耳所辨者為音,但音入耳撼動耳蝸纖毛,產生之變化陸續傳入腦,以資辨認者,可謂之音形。
         1-1,子音:爆發音如BD等,瞬間產生上行波沿,隨下行。
                爆發音再加氣音如PT等,下行波有高頻延續,但音質甚微。
                磨擦音,齒喉音,有些許齒狀,亦分氣音與否。
                彈動音,舌音,波形平滑對稱。
                封閉音,鼻音,波形邊沿模糊。
         1-2,母音:因口形而定,凡管內發出之聲皆為正弦波,當管之末端半徑改變時,
                正弦波距離變長,波形立變,振蕩次數增加。據老朽實驗,正弦波
                為一,僅一峰一谷,而改變之波形可高達七、八個以上不止。
                人耳能辨者,以波數而分計有三類:一、二至三、四至五以上。
                上述「一」即正弦波,人聞之,得「烏」音。
                  「二至三」是為「哦」音。
                  「四至五」或以上是為「啊」音。
                此外,尚有波形邊沿之二級振蕩,即為前述之「音色」。
                  音色改變,令「烏、哦」變「噫」、「啊」變「呃」。

  最後,因有辨,而令「心有感、意得識」,再輔以「經驗、內容、語法、情況」而致知,故謂辨識。
10958 留言者:漁儿 [2012-10-31]
主題:辨識
  學生想進一步請教「辨識」:
  1,先生說:「辨識」是「認識論」的根本。我可否這樣理解:在「認識」的立場,「辨識」指主觀個體將認知對象的事象變化,經過感官分辨,表達為「概念」。也就是說,「辨識」的目的是回答:認知對象「是什麼」?或者說,「辨識」認知對象的「體」?
  2,「辨識」指「眼耳鼻舌身」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那麼,心、腦在「辨識」中起什麼作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妙!妙!妙!妙到毫巔!老朽掛網十餘載,網友大半係電腦界工程師,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口難問主題!以「辨識」而論,此本係人智之基礎,其中大義直通玉闕!「小美」有志於「人工智能」,四十年前即已著手設計,不幸其理念偏差,認為「電腦」應為「計算機」,任何程式,一律用數學模組處理之。
  1983年老朽曾「逃亡」美國,遇到一票名重一時的專家,彼等紛紛採用行列式、以統計方法「設計」辨識程式。老朽直斥其非,頗令「行家」們笑破肚皮,咸謂:「此高級技術,不足為外人道也!」三十年來,美國的人工智能已成昨日白花,老朽的夢想也未能鑽破地表,三思五思,玉闕金燈猶未息,俗世瑣物安可棲?
  2004年,因設計「漢字CPU、九億農民網」,老朽曾與IBM公司協議合作(請見#5052等則)。IBM表示,他們可以提供一套語音系統,佔系統空間300MB,老朽見了頭皮發麻!因本公司的「小信子」系統當時尚不足100KB,頭小耳朵大,豈非怪物?更兼以IBM公司的辨識程式「辨識」能力尚不及段譽的一陽指,最後告吹!
  蓋美國程式師數學精通,一口咬定:「宇宙中一切都與數學有關」!於是當電腦接收到「語音」後,將之轉成一系列二進位數字,再以行列式展開之,然後以統計模式統計出「若干樣本(IBM之系統取5000個)」。最後,再取欲待辨識之語音,一一與樣品比對,設成「語音資料庫」,以其中統計誤差最小者雀屏中選!
  老朽一向以為「移山法」是敝祖先的創舉,焉知小美青出於藍,愚成了高科技光罩!IBM工程師曾謙曰:「目前還不理想,但是每天進步一點,5000個磨成一個就行了」!老朽本以為一場噩夢已醒,孰料汝竟來此問!噤口不言是罪惡,言之不盡乃敷衍,好在關山渡盡秋已深,落葉飄零霧沉沉;行囊多餘惜無車,但祈得付有緣人!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現象,是體會也。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以上乃漢字基因之解釋,表示五官傳來刺激供「辨」,由「主宰者」識之。以當今科學所得之知識,已經證實:眼所辨者光影;耳辨聲音;鼻辨氣息分子;舌辨水溶分子;身辨溫度、壓力!至於「心」司生理及心理的介面,「大腦」提供各訊息的紀錄,「小腦」作出行為反應(心、大小腦係「意識中心」)。
  進一步分析眼、耳之「視辨、聽辨」說明如次(皆應以二進位形式):
  一、視辨(顏色宜分別處理,本程式部份已由沈子開發成功,用於立體人像辨識):
    1,光影之比較性,含光度、變換度、色差等。
      凡辨識不可採「絕對度數」,因人眼有虹膜自動控制,分辨時只能採「前後級比較值」。
    2,點線面體之邊沿、延續性。
      視覺之桿狀細胞對邊沿特別敏感,故電腦程式必須找到邊沿,以及邊沿的延續性。
    3,位置關係,含交叉之立體感與常識效應。
      位置涉及認知的常識效應,以及立體現象的距離感。
    4,整體與局部的分配。
      此乃環境判斷之基礎,室外、室內有不同的徵兆及性質。
    5,結構性、層次性、複雜性、變化性。
      此乃所辨之完整訊息。
    6,速度、勁度、滯度、剛度。
      為安全判斷之基礎,亦為由體致用的關鍵。

  二、聽辨(本程式曾於1997年測試成功,後因程式師離職,老朽又忙於動畫,遂止。)
    將聲音展開,使與音波示頻器一致。最理想取樣數在64K,此時可得:
    1,音包:從發音至結束,可得一正弦波形,是為「音包」。
         音包再展開,可得若干連續變化之多重音波,又可分成:
         1-1,波頭:「子音」皆產生於此處,約在1%秒瞬間,可得一微波形。
         1-2,波身:悉為「母音」,或可再分為「雙母音」。
         1-3,波尾:多為音調或各種特性。
    2,頻率:每秒穜振盪次數。
         頻率高者音尖銳,兒童及婦女在每秒300次以上(概數)
         男聲平均約200(事隔三十年,詳數已忘)。
         中文有四聲(細節見「用倉頡唱中文」),可分為高中低三頻:
           第一聲:高頻,延長。
           第二聲:中至高頻。
           第三聲:低至中頻。
           第四聲:高頻下滑至低頻。
    3,音質:振盪之幅度,大者強、小者弱。
    4,強度:腔調變化,代表感情、態度。
    5,音色:即音波之邊沿狀況,是變化之特徵。
    6,音形:耳所辨者為音,但音入耳撼動耳蝸纖毛,產生之變化陸續傳入腦,以資辨認者,可謂之音形。
         1-1,子音:爆發音如BD等,瞬間產生上行波沿,隨下行。
                爆發音再加氣音如PT等,下行波有高頻延續,但音質甚微。
                磨擦音,齒喉音,有些許齒狀,亦分氣音與否。
                彈動音,舌音,波形平滑對稱。
                封閉音,鼻音,波形邊沿模糊。
         1-2,母音:因口形而定,凡管內發出之聲皆為正弦波,當管之末端半徑改變時,
                正弦波距離變長,波形立變,振蕩次數增加。據老朽實驗,正弦波
                為一,僅一峰一谷,而改變之波形可高達七、八個以上不止。
                人耳能辨者,以波數而分計有三類:一、二至三、四至五以上。
                上述「一」即正弦波,人聞之,得「烏」音。
                  「二至三」是為「哦」音。
                  「四至五」或以上是為「啊」音。
                此外,尚有波形邊沿之二級振蕩,即為前述之「音色」。
                  音色改變,令「烏、哦」變「噫」、「啊」變「呃」。

  最後,因有辨,而令「心有感、意得識」,再輔以「經驗、內容、語法、情況」而致知,故謂辨識。
10958 留言者:漁儿 [2012-10-31]
主題:辨識
  學生想進一步請教「辨識」:
  1,先生說:「辨識」是「認識論」的根本。我可否這樣理解:在「認識」的立場,「辨識」指主觀個體將認知對象的事象變化,經過感官分辨,表達為「概念」。也就是說,「辨識」的目的是回答:認知對象「是什麼」?或者說,「辨識」認知對象的「體」?
  2,「辨識」指「眼耳鼻舌身」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那麼,心、腦在「辨識」中起什麼作用?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妙!妙!妙!妙到毫巔!老朽掛網十餘載,網友大半係電腦界工程師,卻有眼不識泰山,有口難問主題!以「辨識」而論,此本係人智之基礎,其中大義直通玉闕!「小美」有志於「人工智能」,四十年前即已著手設計,不幸其理念偏差,認為「電腦」應為「計算機」,任何程式,一律用數學模組處理之。
  1983年老朽曾「逃亡」美國,遇到一票名重一時的專家,彼等紛紛採用行列式、以統計方法「設計」辨識程式。老朽直斥其非,頗令「行家」們笑破肚皮,咸謂:「此高級技術,不足為外人道也!」三十年來,美國的人工智能已成昨日白花,老朽的夢想也未能鑽破地表,三思五思,玉闕金燈猶未息,俗世瑣物安可棲?
  2004年,因設計「漢字CPU、九億農民網」,老朽曾與IBM公司協議合作(請見#5052等則)。IBM表示,他們可以提供一套語音系統,佔系統空間300MB,老朽見了頭皮發麻!因本公司的「小信子」系統當時尚不足100KB,頭小耳朵大,豈非怪物?更兼以IBM公司的辨識程式「辨識」能力尚不及段譽的一陽指,最後告吹!
  蓋美國程式師數學精通,一口咬定:「宇宙中一切都與數學有關」!於是當電腦接收到「語音」後,將之轉成一系列二進位數字,再以行列式展開之,然後以統計模式統計出「若干樣本(IBM之系統取5000個)」。最後,再取欲待辨識之語音,一一與樣品比對,設成「語音資料庫」,以其中統計誤差最小者雀屏中選!
  老朽一向以為「移山法」是敝祖先的創舉,焉知小美青出於藍,愚成了高科技光罩!IBM工程師曾謙曰:「目前還不理想,但是每天進步一點,5000個磨成一個就行了」!老朽本以為一場噩夢已醒,孰料汝竟來此問!噤口不言是罪惡,言之不盡乃敷衍,好在關山渡盡秋已深,落葉飄零霧沉沉;行囊多餘惜無車,但祈得付有緣人!

  辨=相似之形中有裂紋,需仔細分析認知,使明。識=言及現象,是體會也。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以上乃漢字基因之解釋,表示五官傳來刺激供「辨」,由「主宰者」識之。以當今科學所得之知識,已經證實:眼所辨者光影;耳辨聲音;鼻辨氣息分子;舌辨水溶分子;身辨溫度、壓力!至於「心」司生理及心理的介面,「大腦」提供各訊息的紀錄,「小腦」作出行為反應(心、大小腦係「意識中心」)。
  進一步分析眼、耳之「視辨、聽辨」說明如次(皆應以二進位形式):
  一、視辨(顏色宜分別處理,本程式部份已由沈子開發成功,用於立體人像辨識):
    1,光影之比較性,含光度、變換度、色差等。
      凡辨識不可採「絕對度數」,因人眼有虹膜自動控制,分辨時只能採「前後級比較值」。
    2,點線面體之邊沿、延續性。
      視覺之桿狀細胞對邊沿特別敏感,故電腦程式必須找到邊沿,以及邊沿的延續性。
    3,位置關係,含交叉之立體感與常識效應。
      位置涉及認知的常識效應,以及立體現象的距離感。
    4,整體與局部的分配。
      此乃環境判斷之基礎,室外、室內有不同的徵兆及性質。
    5,結構性、層次性、複雜性、變化性。
      此乃所辨之完整訊息。
    6,速度、勁度、滯度、剛度。
      為安全判斷之基礎,亦為由體致用的關鍵。

  二、聽辨(本程式曾於1997年測試成功,後因程式師離職,老朽又忙於動畫,遂止。)
    將聲音展開,使與音波示頻器一致。最理想取樣數在64K,此時可得:
    1,音包:從發音至結束,可得一正弦波形,是為「音包」。
         音包再展開,可得若干連續變化之多重音波,又可分成:
         1-1,波頭:「子音」皆產生於此處,約在1%秒瞬間,可得一微波形。
         1-2,波身:悉為「母音」,或可再分為「雙母音」。
         1-3,波尾:多為音調或各種特性。
    2,頻率:每秒穜振盪次數。
         頻率高者音尖銳,兒童及婦女在每秒300次以上(概數)
         男聲平均約200(事隔三十年,詳數已忘)。
         中文有四聲(細節見「用倉頡唱中文」),可分為高中低三頻:
           第一聲:高頻,延長。
           第二聲:中至高頻。
           第三聲:低至中頻。
           第四聲:高頻下滑至低頻。
    3,音質:振盪之幅度,大者強、小者弱。
    4,強度:腔調變化,代表感情、態度。
    5,音色:即音波之邊沿狀況,是變化之特徵。
    6,音形:耳所辨者為音,但音入耳撼動耳蝸纖毛,產生之變化陸續傳入腦,以資辨認者,可謂之音形。
         1-1,子音:爆發音如BD等,瞬間產生上行波沿,隨下行。
                爆發音再加氣音如PT等,下行波有高頻延續,但音質甚微。
                磨擦音,齒喉音,有些許齒狀,亦分氣音與否。
                彈動音,舌音,波形平滑對稱。
                封閉音,鼻音,波形邊沿模糊。
         1-2,母音:因口形而定,凡管內發出之聲皆為正弦波,當管之末端半徑改變時,
                正弦波距離變長,波形立變,振蕩次數增加。據老朽實驗,正弦波
                為一,僅一峰一谷,而改變之波形可高達七、八個以上不止。
                人耳能辨者,以波數而分計有三類:一、二至三、四至五以上。
                上述「一」即正弦波,人聞之,得「烏」音。
                  「二至三」是為「哦」音。
                  「四至五」或以上是為「啊」音。
                此外,尚有波形邊沿之二級振蕩,即為前述之「音色」。
                  音色改變,令「烏、哦」變「噫」、「啊」變「呃」。

  最後,因有辨,而令「心有感、意得識」,再輔以「經驗、內容、語法、情況」而致知,故謂辨識。
10962 留言者:漁儿 [2012-11-01]
主題:辨識(2)
  感謝先生傾囊相授!學生在解讀算法理論中最令人困惑的基本觀念,希望以此為切入點,解讀「邏輯」的本質,進而解讀基於「邏輯」的「西方理性」的局限性。當今的中國知識分子總是認為西方哲學、科學充滿「理性」,迷失於各種各樣的知識中。但是如果深入追究,就會看到「西方理性」的局限性。
  
  我從字源上分析一下「理性」:
  於漢字基因:
  理─玉脈紋理,事物的規律;性─心生,人動心認識之起始。  
  理性者,以事物的規律為認識的根本,即主觀個體從整體立場、利用既有認知,求解客觀體用因果之態度。 
  法語「raison」、英語「reason」,源自「logos」,而「logos」又源自「discours(語言)」,由此導出「logic(邏輯)」直到「reason(理性)」。所以,西文語境中的「理性」,原指「邏輯」,即「有效推論和證明的原則與標準」:Reason is a human mental faculty that is able to generate conclusions from assumptions or premises.
  
  按人們現在普遍接受的觀念,人的思維活動包括:概念、判斷、推理(邏輯)。可見,思維的基因是「概念」,判斷和推理都是基於概念的。先生曾說:「思維的過程,係以概念聯接概念,在腦中形成一連串的印象,以網絡形式組成觀念,觀念形成認識」。換句話說,概念為「本」,邏輯為「末」。
  這裏,僅僅從字源本身,就可看出「西方理性」忽視概念的認知、簡化判斷的內涵、專註於邏輯推理的局限性。我以為,概念的認知的關鍵又在於「辨識」,是以,學生有以上的「辨識」之問。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東西消長,原係輪迴反覆。匪此,真道價值不張,眾生愚昧難靖!汝所言恰中要害,可見百年來炎黃子孫浪跡荒野,離道已久也!緣盛極必衰、物壯必老,個人固無永生、社稷亦難長存,其中因果消息,無非由淺入深、聚為精粹,是稱文化(文字化育)。職是可知,文化可與天地長存,人思亦能趁真理遠颺也。
  大道永存,縱有一時之失,然萬丈高原見芳草,千載世冑有傳人。由前文可知,汝已得龍珠,來日必將大化天下也!
10965 留言者:漁儿 [2012-11-04]
主題:判斷
  學生會謹記先生的教誨,不忘先生的囑咐,繼續努力!這裏,學生想請教「判斷」,及「判斷」與「辨識」的關系。
  
  於漢字基因:
  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對於判斷,先生說:「判斷指判別與決斷,須先認清情勢,再決定行止。判斷由意識主導,欲得明確之判斷,必先有明確之立場、目標。否則立場角度不同,認知迥異。」(智慧學 第三章慣性規律 第三節人性)
  我可否這樣理解:「判斷」基於「辨識」,也就是說,從立場出發,「辨識」情勢,以目標為預設值,將「辨識」結果與之比較,以此決定行止。
  如此,「判斷」與「辨識」處於不同層次,「辨識」為本,「判斷」為末。「辨識」的基因是「刺激」,而「判斷」的基因是「立場、目標」。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判斷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一般人經常忽略與欠缺的,因為,「判=一分一半,分也」,一分就斷,簡單!其實,不簡單!個人判斷力的強弱,決定一生的榮辱苦樂。因為,環境恒變,在時空變化的瞬間,人類每分每秒都面臨抉擇,而每個抉擇都是一條不歸路。老祖先有鑑於此,嚴格地要求子孫們由「修身養性」做起,習慣成自然,才能保證「行不逾矩」。
  行不逾矩的優點有三:
  1,遠離不潔的環境:人是經驗動物,經驗則是經歷與驗證的後果。尤其是當今奸商
   利用人性弱點,生產一些不良商品,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強力推銷。人只要未存「
   規矩」的原則,很容易被當前的利誘所惑,隨時隨地步入歧途。
  2,維護五官的純正:五官接收刺激,對變化反覆、新奇花巧、大量湧現的事物特別
   敏感。一旦刺激紛至沓來,五官立被各種訊息干擾,而失去正確辨識能力。每當辨
   識異常,不僅喪失了感官的功能,而且會污染感覺的內容。
  3,堅持意識的清醒:意識是判斷中樞,感官的訊息由生理機構轉化為各種內分泌,
   經過心的「分判」,與過往經驗相比較,以「斷定」其利害關係,最後決定取捨、
   趨避。顯然,沒有清醒的意識,任何判斷都有餘患。

  「辨識」是生命體的本能,單細胞細菌有「辨光性」,且能因自身條件而隨光運動。「隨光運動」則是一種物理反應,單細胞生物體表有一層纖毛,光線的強弱能令纖毛顫動,纖毛與環境分子作用,因而生運動。待生命體逐漸進化,單細胞變成複細胞,各種感應器官也逐漸分化獨立。基於更複雜的機構作用,這些感應器官都有相關的反應,但卻不具「判斷」功能。
  「判斷」是生命進化中,在各層量變質變的堆砌下,當一種生命體能辨知到「我」、「人」之別時,便有了「人」(黑猩猩等「類人生物」,也有些微「我心」,在此不予討論)。由於人有「我心」,判斷才有「立場」;在「我的立場」,各種「對象(感覺訊息)」紛至沓來;基於某種「目的」,我作出了分辨及抉擇,是稱「判斷」。
  因此,判斷的三個要素:立場、對象、目的缺一不可。顯然,辨識與判斷不能相提並論,更不能作為本末之置。

  此外,『「辨識」的基因是「刺激」』,不確,只能說:「辨識的對象是刺激」,「辨識」、「刺激」兩者分屬兩個系統,而「辨識基因」則係辨識之「下系統」。若論辨識的基因,其下系統有二:一是辨識系統的本體,一指所辨的對象。若逐一分析,五官之五感加上生理的結構,寫下來又是洋洋灑灑一本專著了。
  「判斷」亦然,「判斷」的基因不是「立場、目標」。前述「判斷有三個要素,三要素意謂「重要的因素」,「基因」意謂「基本的因素」,重要的不等於基本的。譬如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因」!一討論到「理則學」的範疇,「咬文嚼字」就無比重要,否則,觀念不清,就會釀成一糰麵糊!
10965 留言者:漁儿 [2012-11-04]
主題:判斷
  學生會謹記先生的教誨,不忘先生的囑咐,繼續努力!這裏,學生想請教「判斷」,及「判斷」與「辨識」的關系。
  
  於漢字基因:
  辨識者,分析相似形狀中之不同者,以知其現象,體會其利害是非也。
  判斷者,分辨後令之不再連續也。
  
  對於判斷,先生說:「判斷指判別與決斷,須先認清情勢,再決定行止。判斷由意識主導,欲得明確之判斷,必先有明確之立場、目標。否則立場角度不同,認知迥異。」(智慧學 第三章慣性規律 第三節人性)
  我可否這樣理解:「判斷」基於「辨識」,也就是說,從立場出發,「辨識」情勢,以目標為預設值,將「辨識」結果與之比較,以此決定行止。
  如此,「判斷」與「辨識」處於不同層次,「辨識」為本,「判斷」為末。「辨識」的基因是「刺激」,而「判斷」的基因是「立場、目標」。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判斷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一般人經常忽略與欠缺的,因為,「判=一分一半,分也」,一分就斷,簡單!其實,不簡單!個人判斷力的強弱,決定一生的榮辱苦樂。因為,環境恒變,在時空變化的瞬間,人類每分每秒都面臨抉擇,而每個抉擇都是一條不歸路。老祖先有鑑於此,嚴格地要求子孫們由「修身養性」做起,習慣成自然,才能保證「行不逾矩」。
  行不逾矩的優點有三:
  1,遠離不潔的環境:人是經驗動物,經驗則是經歷與驗證的後果。尤其是當今奸商
   利用人性弱點,生產一些不良商品,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強力推銷。人只要未存「
   規矩」的原則,很容易被當前的利誘所惑,隨時隨地步入歧途。
  2,維護五官的純正:五官接收刺激,對變化反覆、新奇花巧、大量湧現的事物特別
   敏感。一旦刺激紛至沓來,五官立被各種訊息干擾,而失去正確辨識能力。每當辨
   識異常,不僅喪失了感官的功能,而且會污染感覺的內容。
  3,堅持意識的清醒:意識是判斷中樞,感官的訊息由生理機構轉化為各種內分泌,
   經過心的「分判」,與過往經驗相比較,以「斷定」其利害關係,最後決定取捨、
   趨避。顯然,沒有清醒的意識,任何判斷都有餘患。

  「辨識」是生命體的本能,單細胞細菌有「辨光性」,且能因自身條件而隨光運動。「隨光運動」則是一種物理反應,單細胞生物體表有一層纖毛,光線的強弱能令纖毛顫動,纖毛與環境分子作用,因而生運動。待生命體逐漸進化,單細胞變成複細胞,各種感應器官也逐漸分化獨立。基於更複雜的機構作用,這些感應器官都有相關的反應,但卻不具「判斷」功能。
  「判斷」是生命進化中,在各層量變質變的堆砌下,當一種生命體能辨知到「我」、「人」之別時,便有了「人」(黑猩猩等「類人生物」,也有些微「我心」,在此不予討論)。由於人有「我心」,判斷才有「立場」;在「我的立場」,各種「對象(感覺訊息)」紛至沓來;基於某種「目的」,我作出了分辨及抉擇,是稱「判斷」。
  因此,判斷的三個要素:立場、對象、目的缺一不可。顯然,辨識與判斷不能相提並論,更不能作為本末之置。

  此外,『「辨識」的基因是「刺激」』,不確,只能說:「辨識的對象是刺激」,「辨識」、「刺激」兩者分屬兩個系統,而「辨識基因」則係辨識之「下系統」。若論辨識的基因,其下系統有二:一是辨識系統的本體,一指所辨的對象。若逐一分析,五官之五感加上生理的結構,寫下來又是洋洋灑灑一本專著了。
  「判斷」亦然,「判斷」的基因不是「立場、目標」。前述「判斷有三個要素,三要素意謂「重要的因素」,「基因」意謂「基本的因素」,重要的不等於基本的。譬如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說「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因」!一討論到「理則學」的範疇,「咬文嚼字」就無比重要,否則,觀念不清,就會釀成一糰麵糊!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