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6 留言者:漁儿 [2008-12-30] |
主題:漢字教學之七+八 新年將至,謝謝先生師授之恩,並祝先生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我在做上則「系統分類( 問題)」作業時,首先認為:問題 = 前提 + 目標,所以,一維時我就「分解」: 問 題 ┌───────┴───────┐ (一維): 前提 目標 我明白我是在「分解」,而不是在「分類」。如「分類」,我應該,比如說,站在觀察「目標」的立場,「分類」: 問 題 ┌───────┴───────┐ (一維): 單目標 多目標 可是,卻有一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先生能否解惑? 1,「分解」與「分類」方法的區別?理解一個觀念,何時用「分解」法,何時用「分類」法? 2,易理的「陰陽二分法」與笛卡兒的「二元論」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笛卡兒既然悟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我思故我在」,為什麼他沒有走上「易理」之路,卻成了西方近代科學的奠基人? |
回應﹕ 見﹟8765。 |
#9646 留言者:漁儿 [2009-12-29] |
主題:新年祝福 自從去年跟不上先生的漢字教學后,就退下去潛修了。前些時,見先生受頸椎之苦,又是擔心、又是難過。如今新年又至,留此言,一來感謝先生的教誨,二來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先生的教誨一直銘記在心:“人生最大的玄秘,人類最高級的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學者當痛下苦功,將概念的精義與科學知識徹底結合,才能與人溝通,透視宇宙。”我現在法國一所大學教計算機、並作算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我繼續跟著先生學漢字;另一方面,試著把自己的體會應用到工作中,即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從西文和漢字的詞源出發作理解,然後將此理解傳達給我的法國學生。這樣的教學實踐,讓自己和學生都感到從中受益了。比如,對“算法”這個概念,我試著這樣給學生講解: 1,西文詞源 據文獻記載,“算法”一詞來自于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al-Khuwarizmi),他寫了第一本關於一次和二次方程系統求解的著作,在數學上提出了算法這個概念。12世紀,修道士阿德拉德(Adelard de Bath)翻譯阿拉伯文獻,引入拉丁術語"algorismus",意指al-Khuwarizmi。16世紀演變為法語的“algorithme”,18世紀演變為英語的"algorithm"。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算法”的中文名稱出自《周髀算經》。 算 字首〔竹〕:質堅之常用材料。 字身〔目手手〕:眼看手動。 目視手動之竹器,用以計數,核計,肯定。 法 字首〔水〕:液體。 字身〔去〕:由此處至彼處,指時空距離。 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 算法的本義:問題求解(problem solving)的方法 (solver)。用“水之去”象徵“方法”,可作兩方面的解釋:一,如流水,順應、適應環境 ;二,“去”除水之隨意性,而建立規則。 一,請教先生,對“算法”如上的初步解釋可否? 學生 漁兒敬上 |
回應﹕ 好極了,這是教學之「正法」,古人就是這樣建立文化、奠定文明的。因為人類早期由不知而有知,全賴追始溯源,才能產生觀念、因之累積為知識、技術。但是久而久之,知識變成「公式」,人們等因奉此、只是利用公式而失去「原理」的認識。用這種方法教學將易導引學子們開啟靈智,從而更增對學習的興趣。 「算」代表目視手動以控物,是漢字中知行合一的實踐。在數學領域,除了「算法」外,還有算術、算籌、算式、算題、算學等觀念。至於在生活上,「算」可以說是一種「工於心計」的行為,以致於「算者」=能者;換句話說,能算之人,必係有能之人,與時人重視數學之理念相同。其實,我國古代有「數」而無「數學」,但因「算學」有誤導之嫌,近代遂用「數學」襲「算學」之名,沿用至今。 恭喜,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多多發揮,將之彙集成書,必有助學子於大成也。 |
#9646 留言者:漁儿 [2009-12-29] |
主題:新年祝福 自從去年跟不上先生的漢字教學后,就退下去潛修了。前些時,見先生受頸椎之苦,又是擔心、又是難過。如今新年又至,留此言,一來感謝先生的教誨,二來祝願先生身體安康! 先生的教誨一直銘記在心:“人生最大的玄秘,人類最高級的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學者當痛下苦功,將概念的精義與科學知識徹底結合,才能與人溝通,透視宇宙。”我現在法國一所大學教計算機、並作算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我繼續跟著先生學漢字;另一方面,試著把自己的體會應用到工作中,即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從西文和漢字的詞源出發作理解,然後將此理解傳達給我的法國學生。這樣的教學實踐,讓自己和學生都感到從中受益了。比如,對“算法”這個概念,我試著這樣給學生講解: 1,西文詞源 據文獻記載,“算法”一詞來自于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al-Khuwarizmi),他寫了第一本關於一次和二次方程系統求解的著作,在數學上提出了算法這個概念。12世紀,修道士阿德拉德(Adelard de Bath)翻譯阿拉伯文獻,引入拉丁術語"algorismus",意指al-Khuwarizmi。16世紀演變為法語的“algorithme”,18世紀演變為英語的"algorithm"。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算法”的中文名稱出自《周髀算經》。 算 字首〔竹〕:質堅之常用材料。 字身〔目手手〕:眼看手動。 目視手動之竹器,用以計數,核計,肯定。 法 字首〔水〕:液體。 字身〔去〕:由此處至彼處,指時空距離。 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 算法的本義:問題求解(problem solving)的方法 (solver)。用“水之去”象徵“方法”,可作兩方面的解釋:一,如流水,順應、適應環境 ;二,“去”除水之隨意性,而建立規則。 一,請教先生,對“算法”如上的初步解釋可否? 學生 漁兒敬上 |
回應﹕ 好極了,這是教學之「正法」,古人就是這樣建立文化、奠定文明的。因為人類早期由不知而有知,全賴追始溯源,才能產生觀念、因之累積為知識、技術。但是久而久之,知識變成「公式」,人們等因奉此、只是利用公式而失去「原理」的認識。用這種方法教學將易導引學子們開啟靈智,從而更增對學習的興趣。 「算」代表目視手動以控物,是漢字中知行合一的實踐。在數學領域,除了「算法」外,還有算術、算籌、算式、算題、算學等觀念。至於在生活上,「算」可以說是一種「工於心計」的行為,以致於「算者」=能者;換句話說,能算之人,必係有能之人,與時人重視數學之理念相同。其實,我國古代有「數」而無「數學」,但因「算學」有誤導之嫌,近代遂用「數學」襲「算學」之名,沿用至今。 恭喜,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多多發揮,將之彙集成書,必有助學子於大成也。 |
#9666 留言者:漁儿 [2010-01-10] |
主題:“概念”与“象” 謝謝先生的鼓勵! 在教學和科研中,另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概念”本身,我試著這樣給學生講解: 1,西文詞源 “concept”,來自拉丁文 “conceptum”,是動詞“concipere”的過去時態,意指“生成者”。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概:作為記號之短木樁 念:此刻心上所思 概念者,概略念頭,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 但是,我的學生大都是法國人,其中也有阿拉伯和非洲人,近年來也有中國人了。如果我直接用“概念”來講解“concept”,恐怕他們不易接受。既然,“概念者,以簡單符號代表各種相關之經驗者”,我就想到了用“象”代替“概念”、來解釋“concept”: 象: 象體巨易辨的一種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 象,本義“大象”;引申義“象徵性的符號(symbol)”,與純粹的“符號(sign)”區別之。 我又由“象”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來給學生解釋“概念的層次理解”。 一,“象”與“盲人摸象”故事的相連,使自己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這是自己的主觀理解,不知對否。可否請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正確之至!是已得老朽三昧真傳矣! 憶及老朽在巴西教中文時,曾面臨相同之困難,也是用「象」解析之。總之,文化上的慣性殊異,必須用「原始佐證」說明之,否則是導人入盲也! |
#9678 留言者:漁儿 [2010-01-16] |
主題:问题 謝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 和法國同事共事時,在如何對待“問題”上,我們常常有分歧。面對一個問題,法國同事比較滿足邏輯或模型上“懂”,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卻希望從形象和直觀上“懂”,因我認為:心“動”、心“通”、而心“懂”。所以,我常常要花幾倍于他們的時間,來看“懂”問題;而他們卻很快就進入了解決問題的階段,並且可以並行處理幾個問題,井井有條。面對他們的“高效率”,我常常自愧于自己的“低效率”,但又不能完全接受這種“高效率”,因為我發現,我的“低效率”作事少些,但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簡單和自然。可有時我會誤事。 我試著從“問題”的詞源上、對此分歧做初步的分析,謝謝先生指正! 1,西文詞源 “problem”,來自古希臘語“proballo”,proballo = pro (in face of) ballo (to throw), 意指"anything throw forward",即指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障礙”。 另外,“question”也與“problem”有關,“question”在中世紀時,指審判、調查。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問=門+口:門中有口,始能溝通,象徵求知。 題 是:日+正,肯定也 頁:頭也,重要的 題者,肯定是重要的因素。標示。 問題者,欲求知之主題,即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 一,如此,我的法國同事主要是把問題看作“障礙”,他們重視如何搬走它,或找一條越過它的路、以達到目的;而我往往為明白問題的來源、意義、立場、目的,傷著腦筋。是否還可進一步用先生對文明發展的兩種主要方向解釋之?即,一種重視實用的工具;一種注重抽象的內容。 二,可否請教先生,面對文化上如此的殊異,如何待之?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此乃「狩獵」與「農耕」文化根本上的分野,也正是「西洋」與「中土」的價值觀所在。對一個中小學生而言,死背苦練為最有效的讀書法;到了大學、研究院,人必須用腦推理。但是,以目前的教育機制,一切以西洋為主,獵物至上!以巨集方式一網打盡!於是乎,便有了汝所言:「他們的高效率」!事實如此! 問題在,宇宙進化不止、人生漫長,如果以衣食為最高準則,效率當然重要。可是效率的代價,正是當今的世態: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社會騷亂、個人心理迷茫、未來生活堪虞。人若以前述現象為「正常」,大可欣然面對;苟若追求幸福人生的理想,問題就來了:憑目前這種「科學」教育,還能去哪裡? 農耕族一向只顧千秋、不看眼前,所以,對「效率」的定義,還要加一層「永續」的條件。所以,在教育中以「待人」為主;但不到進入社會,學生們嘻嘻哈哈、待人毫不重要。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被視為「迂腐」,在上個世紀一舉被五四專家們否定,國人開始追求西式高效,因而有了二十世紀的迷航! 若要反思,問題如下: 1,理想世界應該是當今的狀況嗎? 同意者,不妨繼續往前走;不同意,另謀良策。 2,如果有問題,難道不是急功近利的後果嗎? 認為不是,快快加入爭奪行列;否則,該止則止! 3,再若想要回頭,人類應該從何下手? 麻煩到了!在教育方式限制下,人類早已束手無策!因為,狩獵族只負責殺戮,而 不顧「事物本質的真實性」。現在大禍已成,像「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議」,開 不勝開、吵不止吵!為什麼?以往教育之「效率功」也! 近日老朽正談到「邏輯」,西式形式邏輯只推演表層,結構式則要考慮三層。談效率,一層當然比三層快!但談真相的認知,三層絕對勝過一層!如果把邏輯當作工具,一層簡單方便;再若把邏輯視作人類瞭解宇宙真實、認知自我狀況的不二法門,簡單方便有什麼意義;更別說「巨集」是否正確,若錯了,誰負責? 所以,獵人只知打、殺,農夫則要考慮整地、施肥、下種、中耕、除草、收割!假如人只生活三代五代,一時野生動物打殺不盡,可以贊言:狩獵有效率!但若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千年萬載,老朽保證,待狩獵族殺光了野生動物,只有自相殘殺!但是,農牧族雖然活得辛苦、少點肉吃,但總能活下去! 這不是胡說,本世紀就了明證!老朽自1973年就打算回歸,但被阻於日本大使館(詳見《智慧之旅》)。1983年再度闖關,曾眼見上海虹橋機場黑暗無燈之狀。1987年赴深圳「義務教學」三年,眼見歐美壓迫欺凌之醜態(包括六四),但老朽饒有信心(唯對文化失望),斷言中國必強! 看看羅馬帝國吧!看看拿破崙皇帝吧!那種效率如今又在哪裡?中華呢?別急,天還沒亮哩!2012年到了,「效率」的真相才會大明!狩獵族也該休息了! 這些事不要與法國同事辯論,他們不可能懂的,沒親自喝過龍井的人,怎知龍井的味道?何況中華文化失傳已久,汝乃新中國生力軍,未必理解其中精髓,強言之,豈非誤導入盲? |
#9678 留言者:漁儿 [2010-01-16] |
主題:问题 謝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誨! 和法國同事共事時,在如何對待“問題”上,我們常常有分歧。面對一個問題,法國同事比較滿足邏輯或模型上“懂”,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卻希望從形象和直觀上“懂”,因我認為:心“動”、心“通”、而心“懂”。所以,我常常要花幾倍于他們的時間,來看“懂”問題;而他們卻很快就進入了解決問題的階段,並且可以並行處理幾個問題,井井有條。面對他們的“高效率”,我常常自愧于自己的“低效率”,但又不能完全接受這種“高效率”,因為我發現,我的“低效率”作事少些,但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簡單和自然。可有時我會誤事。 我試著從“問題”的詞源上、對此分歧做初步的分析,謝謝先生指正! 1,西文詞源 “problem”,來自古希臘語“proballo”,proballo = pro (in face of) ballo (to throw), 意指"anything throw forward",即指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障礙”。 另外,“question”也與“problem”有關,“question”在中世紀時,指審判、調查。 2,漢字詞源 (漢字基因) 問=門+口:門中有口,始能溝通,象徵求知。 題 是:日+正,肯定也 頁:頭也,重要的 題者,肯定是重要的因素。標示。 問題者,欲求知之主題,即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 一,如此,我的法國同事主要是把問題看作“障礙”,他們重視如何搬走它,或找一條越過它的路、以達到目的;而我往往為明白問題的來源、意義、立場、目的,傷著腦筋。是否還可進一步用先生對文明發展的兩種主要方向解釋之?即,一種重視實用的工具;一種注重抽象的內容。 二,可否請教先生,面對文化上如此的殊異,如何待之?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此乃「狩獵」與「農耕」文化根本上的分野,也正是「西洋」與「中土」的價值觀所在。對一個中小學生而言,死背苦練為最有效的讀書法;到了大學、研究院,人必須用腦推理。但是,以目前的教育機制,一切以西洋為主,獵物至上!以巨集方式一網打盡!於是乎,便有了汝所言:「他們的高效率」!事實如此! 問題在,宇宙進化不止、人生漫長,如果以衣食為最高準則,效率當然重要。可是效率的代價,正是當今的世態: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社會騷亂、個人心理迷茫、未來生活堪虞。人若以前述現象為「正常」,大可欣然面對;苟若追求幸福人生的理想,問題就來了:憑目前這種「科學」教育,還能去哪裡? 農耕族一向只顧千秋、不看眼前,所以,對「效率」的定義,還要加一層「永續」的條件。所以,在教育中以「待人」為主;但不到進入社會,學生們嘻嘻哈哈、待人毫不重要。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被視為「迂腐」,在上個世紀一舉被五四專家們否定,國人開始追求西式高效,因而有了二十世紀的迷航! 若要反思,問題如下: 1,理想世界應該是當今的狀況嗎? 同意者,不妨繼續往前走;不同意,另謀良策。 2,如果有問題,難道不是急功近利的後果嗎? 認為不是,快快加入爭奪行列;否則,該止則止! 3,再若想要回頭,人類應該從何下手? 麻煩到了!在教育方式限制下,人類早已束手無策!因為,狩獵族只負責殺戮,而 不顧「事物本質的真實性」。現在大禍已成,像「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議」,開 不勝開、吵不止吵!為什麼?以往教育之「效率功」也! 近日老朽正談到「邏輯」,西式形式邏輯只推演表層,結構式則要考慮三層。談效率,一層當然比三層快!但談真相的認知,三層絕對勝過一層!如果把邏輯當作工具,一層簡單方便;再若把邏輯視作人類瞭解宇宙真實、認知自我狀況的不二法門,簡單方便有什麼意義;更別說「巨集」是否正確,若錯了,誰負責? 所以,獵人只知打、殺,農夫則要考慮整地、施肥、下種、中耕、除草、收割!假如人只生活三代五代,一時野生動物打殺不盡,可以贊言:狩獵有效率!但若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千年萬載,老朽保證,待狩獵族殺光了野生動物,只有自相殘殺!但是,農牧族雖然活得辛苦、少點肉吃,但總能活下去! 這不是胡說,本世紀就了明證!老朽自1973年就打算回歸,但被阻於日本大使館(詳見《智慧之旅》)。1983年再度闖關,曾眼見上海虹橋機場黑暗無燈之狀。1987年赴深圳「義務教學」三年,眼見歐美壓迫欺凌之醜態(包括六四),但老朽饒有信心(唯對文化失望),斷言中國必強! 看看羅馬帝國吧!看看拿破崙皇帝吧!那種效率如今又在哪裡?中華呢?別急,天還沒亮哩!2012年到了,「效率」的真相才會大明!狩獵族也該休息了! 這些事不要與法國同事辯論,他們不可能懂的,沒親自喝過龍井的人,怎知龍井的味道?何況中華文化失傳已久,汝乃新中國生力軍,未必理解其中精髓,強言之,豈非誤導入盲? |
#9692 留言者:漁儿 [2010-01-24] |
主題:问题(2) 謝謝先生的教誨!我當會深思、體認之。 這裡還想就“問題”再向先生請教。 1。“問題”與“惑” 既然,問題者,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那麼,是否也可用“惑”來闡釋“問題”? 惑(漢字基因) 字身〔或〕:持戈守域,疑也。 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 惑者,疑心,難明。 如此,可否認為,解決問題 = 解惑 = 慧? 2。“心物二元”與“心物合一” 如果說,在西文,“problem”是指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客觀上的“障礙”;那麼,在漢字,“問題”就指人認識事物時主觀上的“障礙”,即人心上的“惑”。這裡,中西方對“問題”不同的理解,是否也就是中西方關於“心物(mind and matter)”關係不同的理解:西方“心物二元”,而東方“心物合一”? 東方“心物合一”的本質,是否就是三才結構?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1,然。兩者尚有所別,以圖形直觀視之,「或」於「心」上,一應皆可能,係當前之狀況,尚未形諸於問也;「問題」未必來自「心」上,且時間必有落差,時過境遷始有題可問。 「解決問題 = 解惑 = 慧」正確。 2,「問題」與「人認識事物時主觀上的障礙」不盡相同,蓋「主觀上的障礙」係「難題」,層次有別。孔子教學,鼓勵人問,是「門中有口、開之有題」即可,是為「問題」。 「心物二元」係西式「哲學」之專有名詞,而「心物合一」應係「天人合一」,緣傳統士人不屑論「物」,近代學者常「自以為是」,另闢新詞,實不知用何機器「合一」!而「天人合一」係國人之修為境界。「心、物」二元指「獨立、分裂」,素為西人手段;「合一」則重視「統一、諧和」,是中西有別也! 老朽在罟網有「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係指天人合一所缺者「地」。新時代之到來,待矽族擁有智慧,又不具私心,始為「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時也! |
#9702 留言者:漁儿 [2010-01-28] |
主題:概念与观念 先生子夜時分還在為我們解答,心裡覺得很抱歉,不知該如何謝謝先生! 先生多次講解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概念為記憶中,認知經驗之索引,當概念層層展開,同時調動了所有相關的經驗,也就是說對相關的概念有了觀念。這種觀念,令人能‘一觀即能生念’,既已生念,對任一‘主體’而言,可稱‘理解’”。我一直覺得對此理解不夠。這裡,我想用先生的“系統概念學”,結合向先生請教的“惑”與“問題”,試著談談對概念與觀念關係的初步理解。 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係,垂直向為因果關係,水平向為體用關係。如此,“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即先生的解釋:“惑”,以圖形直觀視之,“或”於“心”上,當前之狀況,尚未形諸於問也;“問題”未必來自“心”上,且時間必有落差,時過境遷始有題可問。也即,以時間為介面,“惑”與“問題”產生了因果關係;以空間為介面,“問”與“題”組合,與“問題”產生了體用關係。 所以,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應從“體用”和“因果”兩方面來闡釋;而通常,人們比較容易忽視因果關係,因為它不如體用關係來的直接。 不知可否這樣理解,謝謝先生指正! 另,我的留言格式未能滿足要求,因送上的留言總把段之間的空行吃掉了。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人生之初乃討債鬼,生至中年,方能領略一己之責。如今,安坐簷下觀風雨,是還債之時了。 「觀念」極易理解:但凡「單字」,盡係「概念」;若將兩個以上之概念相併,即屬「觀念」。蓋古人用古文,無非「概念+概念」而形成認知之「觀念」。唯因於語言中,語音「缺形」,單字不易分辨,故採「語詞」輔助之,是稱「白話」。五四運動將白話取代文言文,其實是大量應用詞組,自後,遂「概觀不清」矣! 所問正係受害於白話之誤,蓋「問題」二字乃觀念,以西式文法視之:「問」乃動詞,「題」是名詞,「動+名」為「動名詞」。有動有靜,於觀念上可謂之「體」,至於其「體」何「用」,一句未竟,如何能知?苟若係「問題正確」,則「正確」是用矣(「題目」於概念、二字可謂前體後用)! 所言:「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相當於:「把餵、雞、殺,及餵雞視為系統」此系統豈非「動物園」乎?「問、題、惑及問題」不可能成為「系統」,否則「系統論」將成為「大雜燴」矣!緣任何「系統」必須有一統一之內容,以線索繫之統之,而所列四者,不倫不類也! 系統已亂如緇絲,「問題」則似如「毛絮」,如何釐清?於是有如法國大革命又起,平民殺貴族、亂軍殺百姓!一時之間,雞飛狗跳,老朽棄權! 1,「“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不通!焉有白話、文言互為因果?若用 正統漢文:「有惑即問」惑、問二字是稱因果。 2,「“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不通,是平民與貴族聯姻也! 3,「“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不通如前。 治絲益棼,此之謂也!老朽一再道及漢字「概念」為單字,是有「漢字基因」。「觀念」供實用,已與基因異趣矣!基礎紮實了,建屋始成!盼細細玩味! |
#9702 留言者:漁儿 [2010-01-28] |
主題:概念与观念 先生子夜時分還在為我們解答,心裡覺得很抱歉,不知該如何謝謝先生! 先生多次講解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概念為記憶中,認知經驗之索引,當概念層層展開,同時調動了所有相關的經驗,也就是說對相關的概念有了觀念。這種觀念,令人能‘一觀即能生念’,既已生念,對任一‘主體’而言,可稱‘理解’”。我一直覺得對此理解不夠。這裡,我想用先生的“系統概念學”,結合向先生請教的“惑”與“問題”,試著談談對概念與觀念關係的初步理解。 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係,垂直向為因果關係,水平向為體用關係。如此,“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即先生的解釋:“惑”,以圖形直觀視之,“或”於“心”上,當前之狀況,尚未形諸於問也;“問題”未必來自“心”上,且時間必有落差,時過境遷始有題可問。也即,以時間為介面,“惑”與“問題”產生了因果關係;以空間為介面,“問”與“題”組合,與“問題”產生了體用關係。 所以,概念與觀念的關係,應從“體用”和“因果”兩方面來闡釋;而通常,人們比較容易忽視因果關係,因為它不如體用關係來的直接。 不知可否這樣理解,謝謝先生指正! 另,我的留言格式未能滿足要求,因送上的留言總把段之間的空行吃掉了。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人生之初乃討債鬼,生至中年,方能領略一己之責。如今,安坐簷下觀風雨,是還債之時了。 「觀念」極易理解:但凡「單字」,盡係「概念」;若將兩個以上之概念相併,即屬「觀念」。蓋古人用古文,無非「概念+概念」而形成認知之「觀念」。唯因於語言中,語音「缺形」,單字不易分辨,故採「語詞」輔助之,是稱「白話」。五四運動將白話取代文言文,其實是大量應用詞組,自後,遂「概觀不清」矣! 所問正係受害於白話之誤,蓋「問題」二字乃觀念,以西式文法視之:「問」乃動詞,「題」是名詞,「動+名」為「動名詞」。有動有靜,於觀念上可謂之「體」,至於其「體」何「用」,一句未竟,如何能知?苟若係「問題正確」,則「正確」是用矣(「題目」於概念、二字可謂前體後用)! 所言:「把概念“問”、“題”、“惑”,及觀念“問題”,視為系統;」相當於:「把餵、雞、殺,及餵雞視為系統」此系統豈非「動物園」乎?「問、題、惑及問題」不可能成為「系統」,否則「系統論」將成為「大雜燴」矣!緣任何「系統」必須有一統一之內容,以線索繫之統之,而所列四者,不倫不類也! 系統已亂如緇絲,「問題」則似如「毛絮」,如何釐清?於是有如法國大革命又起,平民殺貴族、亂軍殺百姓!一時之間,雞飛狗跳,老朽棄權! 1,「“惑”與“問題”就可視為因果關係」?不通!焉有白話、文言互為因果?若用 正統漢文:「有惑即問」惑、問二字是稱因果。 2,「“問”、“題”與“問題”視為體用關係。」不通,是平民與貴族聯姻也! 3,「“惑”與“問題”的因果關係」不通如前。 治絲益棼,此之謂也!老朽一再道及漢字「概念」為單字,是有「漢字基因」。「觀念」供實用,已與基因異趣矣!基礎紮實了,建屋始成!盼細細玩味! |
#9707 留言者:漁儿 [2010-01-30] |
主題:概念与观念(2) 這些年,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因立場選擇與層次混淆所引起的認知困惑、已逐漸有所領悟,也能慢慢明白先生把“層次論”做為奠基作的深意;但于實踐中,依然不能知行合一。追本溯源,就意味著築基。我退下去,會深思、反思先生的批評。 我正處在先生所說的還債之中年,深知自己的還債能力與所欠的重債,不成比例;但命運把自己置于了中西文化交融、交鋒的第一線,作為知識分子,自覺有份該盡的責任;那麼,無論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管最終能還多少債,理應盡力而為。對先生的教誨感謝不盡!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豈止汝一人?當今之「知識份子」,無非在長時期西式教育下成長之「前朝遺民」。偏偏中華文化根深蒂固,新觀念混和著傳統感情,就像炒一盤麻婆豆腐,顏色鮮紅,調味料卻是「蕃茄醬」!果真爽口好吃倒不妨,只是沒見到「麻婆」、酸酸的甜甜的,就算吞進胃裡,像老朽這種料,保證拉肚子! 凡人以生命生存為第一考量,把天災人禍視為地震兵亂,所以只要吃飽穿暖,阿彌陀佛!老朽歷盡艱辛,早已皮皺骨枯,只剩下一口氣在,因之看法不同。人生難道只為了活命?活著又是為什麼?當然,人各有志,志各所之;路有寬窄,道有大小。其分別在於一己的領悟,領悟了,慢慢前行,終點永遠在前面。 還債有兩策,一是跳下海去,把生命當作籌碼,保證誰都得「認帳」;另一種是忍氣吞聲,胸擁大慈、心懷大悲,認真負責、充實智慧。一個人的能力不論有多大,絕對比不過人與人的集合。中國人是人,法國人也是人,大家都面臨時代的考驗。所不同的,只是法國沒有智慧的歷史經驗,把街頭的繁燈當作天明罷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老朽若非當年到處流浪,如今多半也只是個「半調子」,什麼都看不順眼!好在筋斗摔多了,世人的嘴臉也適應了,再回頭向古人請益,竟是原來如此!既知如此,便如此以赴。今天能見得網友們有覺有悟,宅心安慰之餘,回想當年,正是「西方之石,攻錯已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