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268 留言者:漁儿 [2011-11-16]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3)
  學生一直在試著理解先生的指教(#10255、#10257),但學生愚鈍,覺得思路仍然不太清晰,先談談初步的體會:
  
  既然,「意識」為一「抽象」觀念,那我就試著從「抽象」與「具象」理解起。
  觀念者,人觀察認知對象所得到的意念。認知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故觀念有「抽象」與「具象」之分。「抽象」者,無體、無形、無色,僅存在於人類思維之中,可供認知;「具象」者,有體、有形、有色,存在於自然之中,可供辨識、應用。
  是故,于具象者,有可見之形、有可動之態,可說具象的「形態」;而于抽象者,無可見之形、無可動之態,以「現象」被人感知、以「觀念」存在於人的認知中,故說抽象的「觀念」。也就是說,認知一「抽象」對象時,就是認知與之相關的一應「觀念」及其之間的關係。「意識」為「抽象」的認知對象,故談論「意識」時,就是談論「意識」這一「觀念」,即對「意識」的體用因果的認知。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確。
  休道是當今「科學發達」,須知此「科學」所指,全係「物質生產分科分類之學」。而物質生產係為滿足物慾,端賴「眼可視、耳可聞、手可觸、鼻可嗅、口可嚐」,此五大家族之類,無非「具象」。故此,當今唯物當道,道上車馬亂紛紛,行人疏離喪心魂!心魂既失,自是無象不「可」矣!
  老朽不甘心扮演物界小老弟,斗室晝眠,獨醒於沉寂之午夜,自樂融融。所樂者,眼前一片黯黲,無象可具也。既無象,無體、無形、無色、無香、無味、無觸,是謂「抽象」,非五大家族可攬者。舉世物化雖久,但歷代如老朽之「無材」比比皆是,且萬里江山一脈延,何來口鼻眉耳眼?
10271 留言者:漁儿 [2011-11-17]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4)
  1,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先生不同意「意識形態」一說的深意:實際上,先生是在批判當今世界的迷思:「科學」與「人文」分離,「科學」執「有」斥「無」,忽視對人心、人性的認知,導人入盲?
  2,在留言#10238和#10247中,我說:「我」之存在形態、「我」之形態。當時,我是把「形態」理解成存在的「形式和狀態」,對此,我須要修改嗎?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1,正確,老朽是今之古人,深痛中華文化之淪亡,令後人不得不俯拾西人之思餘,無倫無類!然而,和田未必滿地皆玉,相反的,廢料絕對多如山積!老朽人微言輕,倖免於浩劫,至今殘體猶存,尚得小坐梢頭吟輓歌,隔海有魚相唱和!
  2,「形態」的確是「形式和狀態」,唯應注意者,「意識無形」故不適用;且「我有形態」是實,但「我之存在(為一種精神)」無形,亦不適用「形態」。再若斷句為:「我」、之存在形態,也有語病,蓋「存在」原是一種虛擬用語,諸見恆異;然何謂「存在形態」?「存在」有「形態」、「存在」是「形態」嗎?且「我」能有何「存在形態」?又如何描述、定義?
  更複雜的是:若將「我的形像」視為「存在形態」,那麼,「我」呢?難道「我」=「我的形像」?換句話說,有張相片是「我的形像」,那麼,是不是國人喜開倒車?因為三千年前公孫龍子早就討論過「白馬非馬」了,難道時到今日,人們還認定:「我」=我的相片?
10272 留言者:漁儿 [2011-11-21]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5)
  感覺對「抽象」與「具象」的理解有些進步,多謝先生的指教!
  
  現在,我再試著理解「意識型態」:
  「意識」,可泛指觀念。「意識型態」,指從某一立場出發,將與之相關的觀念形式化(型),形成具有一定功能(態)的觀念系統,以此作為大眾共識的基礎,規範人們的言論和行為。實際上,「意識型態」,就是某些人、團體的「主觀的論見」,如各種「主義」、「學說」等。
  「意識型態」與「意識形態」一字之別,在于反映「意識型態」這一觀念系統,所具有的人為的功用性、目的性。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豈止?正止於一!一字之別,在於國魂一幽之茫矣!
10273 留言者:漁儿 [2011-11-22]
主題:意識型態与意識形態(6)
  我想再從字源上理解先生不同意「意識形態」一說的理由:
  
  從文獻上看,「意識型態」譯自ideology,ideology=ideo(idea)+ logy(logos)。
  idea,指觀念。
  logos(邏各斯),是古希臘哲學及神學的術語,乃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原義是「話語」,又認為「話語」使人與動物相區別,故引申為拉丁語的ratio(比例),法語的raison(道理),後成為英語的reason(理智)與Rationality(理性)的字根。此外,英語的logic(邏輯),及各種學科的字尾(-logy)也來自於logos,例如生物學(Biology)、地質學(Geology)等。
  
  按字面翻譯,Ideology應譯為「觀念學」,但卻譯為「意識型態」。我試著分析其原因:
  在西文字源,無法區分研究「具象」事物的學科(Biology、Geology等)與研究「抽象」觀念的學科(Ideology);在漢字,因漢字的表意功能,可以做這樣的區分,譯作「意識型態」,以反映觀念系統所具有的「人為」的功用性、目的性,與「自然」學科相區別。但如果「意識型態」寫作「意識形態」,一字之別,就可能模糊「具象」與「抽象」、「自然」與「人為」的區別,從而喪失漢字最寶貴的表意功能。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任何語文都是「獨木橋」,若僅以食色財勢而言,只要是人,古今中外分別不大。但是,一涉及觀念、思想、風俗、宗教,其中的差異就宛似雲泥。雲不知所氣,成之浮於青天,終古如一;而泥上可進可退、有得有守,生命欣欣向榮。雲泥固同處天地之間,不幸,若欲得氣,兩造無橋可通也!
  是以,當科學尚不發達(所謂科學,在老朽的認知中,祇是將某些固定之觀念精確化)前,人們對語文瞭解有限。而今(尤其是在西方「人工智能」走入末路後),人們才認識到語文是人智溝通主、客的唯一道途,但近世紀具象物化的結果,世人飽暖沐淫慾,關心「形、型」之抽象者,已屬瀕臨絕種矣!
  語文既為人智基礎,欲真正認識「漢字」,必須先由華夏初民生活下手。否則,祇憑半調子混混、中西皆非的現代學者之見,西方看不到、東方摸不著,「沒作為」等於「不作為」!反正吃飽了肚子、生夠了兒子,「人為」等於「自然」,還有誰管「什麼」是「什麼」?
10278 留言者:漁儿 [2011-11-27]
主題:困而學之 - 兼谈对法国大学研究方法的质疑
  在留言(#10034)中,我談到了對法國大學教學方法的質疑。對法國大學研究方法,我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在從事一項研究工作時,人們普遍是先調研,瞭解該領域的情況。我和法國同事的分歧在于,他們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別人已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未做,以免重複別人的工作;而我卻是想借此瞭解、認識問題。因為我認為,在從事一項研究工作時,不宜太早、太深地界入到別人已做的工作中,讓自己的思維陷入到怎樣去理解別人的工作,而不是瞭解問題本身。而法國同事的做法,有可能在邁出研究的第一步時,就無形為自己「划地為牢」,從而喪失認知新問題時最可貴的第一感覺,而這樣的第一感覺是真正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
  這樣,在研究工作上我也與法國同事產生了矛盾,問題是我是個不喜歡吵架的人,更何況這樣的分歧如何是吵架能解決的。逐漸地,我意識到,實際上自己是在思想層面上,對法國同事,同時也是對自己質疑,而要使這樣的質疑不主觀,一定要在文化、思想上自我提升,是師長卓越的文化奠基工作,使自己在思想認知上開始有些進步了!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一語中鵠!此乃東西文化殊異之本源也!所言法國大學之方法,人人力求「立竿見影」,而無意追究光源為何;汝實是求是,付出較多、收穫不易,正是近世紀知識界之縮影。
  緣宇宙變化不止,生命本係環境衍生的代言,風浪漣漪各有其所。歐洲地形分割,自上古以來,人們從事狩獵。獵人生存之道,就在於熟知何處獵人少、獵物多,一己獨享。中華發源於黃土高原,數千年前,該區氣候溫和、水土豐腴,適於農耕。農有閑暇,故能向大自然取經,從而建立華夏文明。
  若論「效率」,又是「立場、目標」的課題,現實張目得見、醱酵需長期醞釀。若人立足當下,享諸自然勝過謀之自然;但以千秋萬世而言,自然本諸自然,當下不過一剎!再談目標,「人類」目標如何?對視不出四方、知不足一時的「個體」,尋找當前目標便是唯一的目標!
  時至今日,人口滋生,生態環境惡化,地球一體、難分東西。尤其是工商業凌駕自然,生存之順理成章不再,而面臨殘酷之考驗矣。狩獵演為掠奪,耕種變成期待,如果世上沒有真知灼見的 GODOT(梵文為希望,台灣譯為果陀),人類大有可能曇花一現,隨彗星而他逝。
  矛盾實存,爭吵不值,道同同道,道異異途。各人有各人的果陀,每時有每時的希望,如果連自己的果陀都不認識,怎期與他人吵得出口水混蛋?在外工作者,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別人有錯,理應同情;自己苟有「小得」,不妨悄悄歡喜,千萬藏在心裡,切勿讓「小得」逃之夭夭!
10282 留言者:漁儿 [2011-11-30]
主題:拳拳服膺
  先生說:「自己苟有「小得」,不妨悄悄歡喜,千萬藏在心裡,切勿讓「小得」逃之夭夭!」學生理解,先生是說,因為是「小得」,所以應該謹慎涵養,使之發揚光大成「大得」,並不是說因「小氣」而不與人分享。
  
  先生的教誨讓學生想起《中庸》的一段經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注意到這段經文,又是因習「意拳」而讀王薌齋先生《習拳一得》(
http://www.csghs.tp.edu.tw/~chic
/page_m/n4-3-6.html),其中說到:「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倆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對這二段話,從文字過度到義理,學生還有些困難,主要難點是:如何理解「拳拳」?學生先試著理解如下:
  拳 = 雙手握米時,手指在掌心握成一團。
  在《中庸》,「拳拳」為「用體」組合,本義:緊握拳頭;引伸義:不舍、懇切,故「拳拳服膺」指牢記在心裡不忘。在《習拳一得》,因針對的是拳學之道,「拳拳」為「排列」組合,以示數量多,本義:「每一拳」,故「拳拳服膺」指習練時每一拳都要用心、用意。
  
  學生想請教先生:
  1,以上的理解可以嗎?
  2,一般而言,如何理解同字組合形成的觀念?
  3,上則留言中,先生說:在外工作者,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這二個「人人」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問得好,所「理解」者,僅係「單字」。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者,見「形」可知其「意」,故為漢字衍生之不二法門。惜今,俺同胞早已洋化,早將拳拳、人人、夭夭、悄悄視同數學,一加一等於二,所以古今分途、中外不同道!
  「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故人人絕非人加人而已,不妨看作「人………………人」之狀態,相當於「能見之每一個人」。假若超出眼見,「人………………人」即指所有的人!但「人人」又與「人類」有別。人類係統指一種生物類別,比如說「人人有責」,絕不能說「人類有責」!
  所以,「夭夭」等於「夭之又夭,死到什麼都見不到了」!「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之謂!「悄悄」更是將心縮得小而又小、聲音壓得低而又低之「最徹底之形容方式」。欲知漢字奧妙,當先領略「觸類旁通」之捷徑,由「形意」可知大要矣!
10282 留言者:漁儿 [2011-11-30]
主題:拳拳服膺
  先生說:「自己苟有「小得」,不妨悄悄歡喜,千萬藏在心裡,切勿讓「小得」逃之夭夭!」學生理解,先生是說,因為是「小得」,所以應該謹慎涵養,使之發揚光大成「大得」,並不是說因「小氣」而不與人分享。
  
  先生的教誨讓學生想起《中庸》的一段經文:「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注意到這段經文,又是因習「意拳」而讀王薌齋先生《習拳一得》(
http://www.csghs.tp.edu.tw/~chic
/page_m/n4-3-6.html),其中說到:「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倆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對這二段話,從文字過度到義理,學生還有些困難,主要難點是:如何理解「拳拳」?學生先試著理解如下:
  拳 = 雙手握米時,手指在掌心握成一團。
  在《中庸》,「拳拳」為「用體」組合,本義:緊握拳頭;引伸義:不舍、懇切,故「拳拳服膺」指牢記在心裡不忘。在《習拳一得》,因針對的是拳學之道,「拳拳」為「排列」組合,以示數量多,本義:「每一拳」,故「拳拳服膺」指習練時每一拳都要用心、用意。
  
  學生想請教先生:
  1,以上的理解可以嗎?
  2,一般而言,如何理解同字組合形成的觀念?
  3,上則留言中,先生說:在外工作者,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這二個「人人」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問得好,所「理解」者,僅係「單字」。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者,見「形」可知其「意」,故為漢字衍生之不二法門。惜今,俺同胞早已洋化,早將拳拳、人人、夭夭、悄悄視同數學,一加一等於二,所以古今分途、中外不同道!
  「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故人人絕非人加人而已,不妨看作「人………………人」之狀態,相當於「能見之每一個人」。假若超出眼見,「人………………人」即指所有的人!但「人人」又與「人類」有別。人類係統指一種生物類別,比如說「人人有責」,絕不能說「人類有責」!
  所以,「夭夭」等於「夭之又夭,死到什麼都見不到了」!「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之謂!「悄悄」更是將心縮得小而又小、聲音壓得低而又低之「最徹底之形容方式」。欲知漢字奧妙,當先領略「觸類旁通」之捷徑,由「形意」可知大要矣!
10283 留言者:漁儿 [2011-12-01]
主題:拳拳服膺(2)
  先生說: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這是因為,漢字是精神生命的載體,是「生命流」、「意識流」;也就是說,漢字是建立在由始至終、由基本到次元、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機結構」上。是故,同字組合的觀念,表達了「衍生、生成、生長」的觀念。
  
  我試著更正上則留言:
  1,在《中庸》,「拳拳」指「牢之又牢」;在《習拳一得》,「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
  2,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指要能容忍「所有的人」,即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3,一般而言,拳拳、人人、夭夭、悄悄等同字組合關係,為「因果」關係。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
10283 留言者:漁儿 [2011-12-01]
主題:拳拳服膺(2)
  先生說:漢字源自於形,而形有「形意」,「形意」不等於「視覺運算」。這是因為,漢字是精神生命的載體,是「生命流」、「意識流」;也就是說,漢字是建立在由始至終、由基本到次元、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機結構」上。是故,同字組合的觀念,表達了「衍生、生成、生長」的觀念。
  
  我試著更正上則留言:
  1,在《中庸》,「拳拳」指「牢之又牢」;在《習拳一得》,「拳拳」則指每一拳、舉凡出拳;
  2,要能容忍「人人」與「人人」,指要能容忍「所有的人」,即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3,一般而言,拳拳、人人、夭夭、悄悄等同字組合關係,為「因果」關係。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正是。
10285 留言者:漁儿 [2011-12-03]
主題:抽象与具象
  學生以為這些時的請教與對「抽象」和「具象」的理解有關,所以想就此繼續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故人人絕非人加人而已,不妨看作「人………………人」之狀態,相當於「能見之每一個人」。假若超出眼見,「人………………人」即指所有的人!但「人人」又與「人類」有別,人類係統指一種生物類別。
  學生理解先生是在說,「具象」的「人人」與「抽象」的「人類」有別,「具象」的「人」指在講話者立場所見之人,比如,對我而言,「人」就指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同事和家人;而「抽象」的「人」指「人類」這一系統觀念,包括了所有與「人類」有關的觀念及其間的關係,比如,「人心」、「人智」、「人性」等等。也就是說,「人人」的「人」與「人類」的「人」處于不同的層次。是故,比如說「人人有責」,絕不能說「人類有責」!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人心、人智、人性」三者同用時不能歸類於「抽象」,蓋此三者為人之「天地人三才屬性」,相當於「人的形容詞」。若論「形容」,具象可形容、抽象亦可形容,但若用「三才屬性」形容,必指「整個系統」。比如說,「人心」有兩義,「人的心臟、人的心態」,前者具象、後者抽象,但「人心」單獨使用則非「形容詞」;且「人的心態」也不能指「整個人類」。
  再說,「重疊概念」如「人人」相當於「所有見到的人」,「狗狗」則為所有「見到的狗」,當某地流浪狗遍佈時,可謂「狗狗為患」,當然不是指「狗類為患」。「人人、狗狗」與「人類、狗類」之別,與「層次」無關,蓋「層次」係指系統中之結構,重疊概念只是描述某一系統中子系統之關係。「人、狗」層次有別,而「類、類」則係分類,本問已涉入理則學,需嚴謹之理性思考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