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 留言者:漁儿 [2011-07-05] |
主題:問題求解(3) 多謝先生的鼓勵!我是想用自己的人生作實驗,去理解、實踐傳統文化的理性,不管此實驗是否成功,希望實驗本身能給后學一些參考和啟發。而我之所以能做這樣的實驗,是因為有師長文化奠基工作的指引,有師長「愚公」精神的感召!年輕時,讀「愚公移山」,覺得只是勵志的神話寓言,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如今再讀,感受完全不一樣了:中華文化千年一脈相承,正是歷代有無數的「愚公」,「愚公移山」真是道盡了文化傳承的精髓! 就留言(#10161),我想再提二個問題: 一,「問題求解」的表達,經過先生的指正,已覺比較合適了,但可否再作一點修改?「方法」指解的生成過程,即「求解」,若把「方法」換成「求解」,在行文上,感覺是否更一致些?如: 2,一般問題求解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求解: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二,對「洗手」(2),我以為,「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即問,「有無」洗滌手上油垢的洗滌物?我沒有區分「能否」與「有無」。但先生指點:蓋在文字概念上只是「能否」與「有無」之別,但在系統上,問(1)屬求「解」、而問(2)係求「知」,「知」淺於「解」,層次有別也。那麼,我對「洗手」(2)的二種提法是否有誤?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好極了,愚公有驗,大道可實矣! 一、當然可修改,而且理應不斷修改,蓋「止於一」者,與天地長存也!豈有一蹴可及乎? 「求解」確較「方法」為佳,改得恰當。 二、提法沒錯,確是兩種不同之層次: 〔「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與〔「有無」洗滌手上油垢的洗滌物?〕之性質迴異。 1,「能否」者,係環境、意志、條件下的解答,必須深入分析,如: 環境:正在工作時,當然不能洗! 意志:若油垢涉及某些利害因素,能否由主觀決定。 條件:是否該洗也有條件,能否難定。 2,「有無」者,指「生活經驗」及當前狀況,知道即可,如: 有肥皂,但未必要洗;或無可洗之物,問問而已。 若是一般閒談,關係不大,由於所問涉及「理解規律」,是不可不慎重考慮也!其實,關於「洗手」,只是人類千千萬萬種行為之一,若以「象徵」視之,「洗」為「動」、「手」為「靜」,動靜之間,變化無窮,實如須彌山之於芥子也!智者得一可以知百,故窮寇宜追,虎穴在前矣! |
#10164 留言者:漁儿 [2011-07-06] |
主題:問題求解(4) 我的思維還有些模糊,我試著分析如下: 我明白:于「洗手」,問:「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實際上,是問:處于某立場的人,是否有能力解決某問題?所以,先生說:「能否」者,係環境、意志、條件下的解答,必須深入分析。于「問題求解」的系統觀:問題求解 = 人 + 方法 + 問題,「能否」者,應是人與問題的介面,也即應提的第一個問題,故其層次最高。 我不大清楚的是:于「一般問題求解」,因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即如介面c存在,表明問題能解決;否則,不能。那麼,上述「能否」問題是否等價于問:是否存在將系統a和系統b結合為一的介面c?謝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于「一般問題求解」:求解 =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只是表示此一公式之結構。苟系統c為零,相當於無此介面,表示此公式不能解決此問題。至於是否存在將系統a和系統b結合為一的介面c?當不能寫「求解」,而為「求知」;於求知,嚴格說來,所得之答案僅有「是、否」而已。 如欲求解「系統c」,則應書為「複式(如同聯立方程式)」: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求解:= 系統a + 系統c + 系統b 假設:各系統在同一層次,其性質相同,可解。 否則應先求知各系統之層次關係,若不相同,其性質必然有別。 例如:蘋果+香蕉+人,不可列為等式(除非人買、人吃等相關行為). 再若任一層次涉及「人類」,因人有自我立場、目的、意志,須分別分析之。 由於:於#10163則,所問:〔「能否」用水洗滌手上油垢?〕 此「能否用水」之主詞自為人類,蓋係常用之「主詞省略」也。而, 「肥皂能否洗滌手上油汙」則係理化層次,亦應列出理由。故: 求解:不同層次之系統,如何解決其介面「能否」之問題? 先求層次、性質、關係,一一列舉分析之… ………… 是以,語文亦可做到精確無誤,唯此舉耗時費力,老朽已不能勝任,期汝等發揚光大之! |
#10167 留言者:漁儿 [2011-07-14] |
主題:存在 讀先生「自療之三」,見先生身體如此不適,仍為學生耐心解答,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我想謝師恩的最好方法,還是繼續努力。 我能明白這些時的請教與「理解規律」的意義,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進一步領會。在討論中,我提及了「存在」這一觀念。很久以來,我就想問一個問題:在先生的「層次論」中,「諸論」開篇即說「存在」,接著第二章又論述「存在的意義」,可是在先生後面的著作中,無論是「智慧學九論」還是「智慧學」,都未再直接討論「存在」了。先生這樣的安排,是否有特殊的理由?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問得好,是解語者矣! 「存在」只是一種「主觀的論見」(如笛卡兒之「我思故我在」),待討論「智慧」,必須跳出「主觀、客觀」巢臼,否則步止難行也!在「智慧學」的討論中,實際上係以「層次」之上的系統整體為立場。果然,存在與否已無足輕重、不必討論矣! |
#10185 留言者:漁儿 [2011-08-28] |
主題:暑假交流汇报 暑假學生回國了,一來探望父母和師長,二來與母校的師友做些學術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對算法研究中一些重要的、難以理清的基本觀念,從中西文字源出發,做層次解讀;目的是想分享自己重新學習和認識傳統文化的體會。在平時與國內師友的個別交往中,我一直是這樣作的,但像這次比較正式和公開的交流,還是第一回。對這屬于思想領域探索的工作,學子們普遍感興趣,但師長們卻對此持懷疑態度。盡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特來給先生做簡單的彙報。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這是人世間不成文的公理,年紀代表生理成熟度,成熟度等於生命的總容量。如同一個酒瓶,瓶中裝滿了,就不能再容納新酒!正因如此,生命生生死死,儘管肉體腐敗了,精神卻歷久彌新。對為人處世之道而言,師長絕對有理,但技術新知,上代必不如下代。蓋宇宙進化,有變與不變,千萬年來,不變者唯人性而已矣! |
#10186 留言者:漁儿 [2011-08-31] |
主題:存在(2) 先生說:「存在」只是一種「主觀的論見」(如笛卡兒之「我思故我在」)。 的確,西哲關於「存在」有各種各樣的「主觀的論見」,又如貝克萊( Berkeley)之「我感知故我在」;拉康(Lacan)之「我言說故我在」;海德格爾(Heidegger)之「存在與時間」等等。「存在」成了西方哲學中說不清、又強說的觀念。那麼,西哲的「存在」迷思,是否是「一神論」迷思在西方哲學中的體現? 多謝先生解惑!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正是,西方的「一神論」是東西文化根本的分水嶺。尤其是當國人西化後,學者們「一致認定」最初的宗教信仰,是一神論(Monotheism),而多神論(Polytheism)則是落伍迷信的結果。尤其荒唐的,是黃皮白心的洋奴刻意曲解「漢字」,認為三千年前《詩經》上所載的「上帝」就代表當時的「宗教信仰」! 是嗎?難道「上帝=GOD」嗎?那麼教堂、教士、教義呢?三位不一體(西式宗教理論)了?耶穌又是誰的兒子呢?算了吧!爭這些有什麼意義?等中國強大了,西方沒落了,待考古證實中華文化有九千年歷史,蛋尾「學者」們又會夸夸其談了!說什麼西方的上帝只是分身,原始老祖宗叫盤古PANGO,女媧才是夏娃的本尊! 老實說,正因為人智多昧,從古到今,一任大腦想來想去,永遠罩在百會穴下!兼以人人長得人模人樣,偏偏對事物的態度各各不同。於是乎,人就認定:「我、你有別」!既有別,聰明人自是高高在上!再從邏輯上說,只要有高低,高而上必有更高更上的,推到最後,不是「一神」又是什麼? 千百年來,為了求生,人類社會形成了強者俱樂部。西方原是狩獵的叢林,聰明人動腦筋,傻瓜蛋動手腳!雖說狩獵強者為勝,而真正的強者絕對不僅僅是拳頭!中古時期,統治者(教皇、國王)、得利者(貴族)、擁護者(騎士)、勞動者(農奴),社會地位由精子卵子決定! 到了文藝復興後,西人的「認知」已經定型,「思想」不過是一種闡釋觀念的工具。對於每一位「自認有思想」者,首先想知道的,就是由基督文明解放出來的「我」。問題在,找不到答案的人「莫明己妙」,而稍微聰明的人又「難以啟口」。因為「我」與空、時、事、物息息相關,若承認不懂,豈非無知? 西哲怎能承認自己無知?「我」是什麼?是個思想、感覺、言談的系統,誰敢說不是?話說回來,敝國人更莫明其妙,已經懂的人無為而為、不立文字,不懂的人吵吵嚷嚷、你說我話!中國歷史上分明沒宗教也不需要宗教,偏偏後人自卑自憐,好不容易在《詩經》上找到個上帝,便大讚阿門! 其實,中國老祖先早就有了易理的認知,宇宙(乾坤)一體,古今為用!人帝斯可,上帝不必!「時間」只是任一事件「始時、終時」之「間」用的尺度,而個人更是整體中發生的因果現象(如同中醫理論)!「我」呢?我思已隨風而往!即令尚在,宛似水上漣漪,也只存在於過去的時空流程中矣! 有人會說:「易經的一元既始就是一神論」!好極了,穿鑿附會到家了!數字由一起,是否該拜拜數字上帝?那麼?上帝又算什麼?空中呆不上去了,掉下人間來充既始神? |
#10189 留言者:漁儿 [2011-09-05] |
主題:存在(3) 先生出差一切可順利? 我也注意到了先生所說的,到傳統經典中尋找「上帝」的現象。此現象反映了當前人們認知的困惑、及由此帶來的深刻的精神危機。我想繼續就「存在」向先生請教,我試著從「存在」字源的角度,解讀西哲「存在」的迷思: 西文的 「存在」,由動詞「be」或「exist」表示。「be」,意指「是/非」的「是」,主要表達判斷;「exist」,來自拉丁文「existere」,意指「生成、成為(to become)」,主要表達「有/無」。 「be」與「become」有層次之別,因為欲判斷一事物的「是/非」(to be),應確定其「有/無」,故應先探究其「生成」(to become)。 然而,在西方傳統哲學中,「一神論」主導人的認知,「上帝」充既始神、創造萬物,「存在」失去了「存在」的核心內容:事物的「生成」。於是,「be」和「become」的層次混淆,「存在」的觀念主要由「be」表達,「邏輯判斷」等同于「思想」,「存在」遂成了西方哲學中說不清、又強說的觀念了。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出差順利,謝謝! 由於傳統概念與今人相違,一大堆新朝新貴,採用西方觀念給老祖宗裝金!妙!妙不可言! 所釋完全正確,要知道「人有原罪」,所謂「原罪」,就是傳統文化的餘蔭。老朽也屬食古不化、罪大惡極之流,所幸中國老祖宗恪遵「道法自然」,而且在文字中保留了「認識的源頭」。這種活水正是人智的基礎,在當今世上,僅存於漢字之中。如若吾人不識之無,數十年後,最後一個「原始現場」消失了,人類文明將成為宇宙進化史上命最短的恐龍類! 西人的原罪就是「性」,由於食色掛帥,各國文字都成為「時代拼盤」。就算原始文字尚有些蛛絲馬跡,也早在公元前因腓尼基人的通商交流下,「良幣取代劣幣」,最終統一於拼音字母了!時至今日,「不知古意強說古」,存在當然就是強者的天下了! |
#10195 留言者:漁儿 [2011-09-12] |
主題:中秋节快乐 相片已寄,不知最終是否合適。 先生屢教弟子「安步當車」、「道法自然」,工作室為弘揚傳統文化艱苦卓絕的工作,自有歷史見證和評說。 祝中秋節快樂!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今日本室休假,尚未見得相片。 人生在世,各有任務,唯知與不知耳!安步當車可免於一己之心神錯亂,道法自然則能令主觀與客觀進程同步,緣本室工作無非人間真相,是以寵辱難驚也。 祝佳節順利。 |
#10203 留言者:漁儿 [2011-09-20] |
主題:存在(4) 多謝先生的指教!我以為,自己對「思想學」與「哲學」的認識清晰一些了(留言#9982)。這裡,我還想試著再從三才結構的角度,進一步解讀西哲「存在」的迷思: 若以「三才結構」來分析事物的「存在」,「無」可視為「天」,「有」視為「地」,從無到有的「變化」則視為「人」。 在西方傳統哲學中,因「一神論」主導人的認知,把事物從無到有的生成變化,歸結為「上帝」的創造。因此,混淆了「人」與「天」的層次,換句話說,否定了「人」。 由於「人」這一介面,在「三才結構」中缺位,遂造成了西方哲學「心物二元」的「獨立、分裂」,形成了「以神為本」的西式觀念。比如,關於「概念」與「表達」的關係(留言#9973),于西式觀念,概念=人,表達=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有此認知,已超越時賢一個層次,更已深入到西方根本意識型態矣! 緣歐洲地形分割,上古各民族多以狩獵維生。基於生存競爭之殘酷,獵者、被獵者之生死往往取決於剎那間。人孰無懼?每當面臨死亡,人們常寄托於「信念」,於茲,心安理直。伺後,亡者已亡,存者有以言傳,其信念可資證明寄托恒真也。 於「事後之明」的證據可以解釋:在狩獵行為中,專心一志者絕對強過漫不經心之獵者。於是乎,在長時期的歷史中,專心一志便形成某種觀念之「信仰」。繼而信仰傳之形成「宗教」,宗教專業人士分析歸納,便有了「神」的共識。 雖然原始部落各有其不同之「神」,由於狩獵者尚武力,強者必勝。在某種機緣下,當「多神」被一神所征服,於焉「上帝」堂皇問世。後世之神學家認識到「三數系」的價值,為了鞏固其「一神」的「優越性」,便將三數系視為「聖父、聖靈、聖子」的理論根據。 既然聖父、聖靈、聖子三位一體,「人」便成為「次奴隸」,人的概念相當於一種神的subject 了!正因如此,獵人找到了心靈慰藉,屠殺有理!二千年的基督文明如斯,文藝復興後,科學嶄露頭角,達爾文揭進化論高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有人信誓旦旦:弱肉強食如斯! 近世紀西方的崛起,給人類文明注入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破壞。從物極必反的角度來看,農耕文明進化的速度緩慢,中國歷經五千年,也該下課休息了!而狩獵講求效率,三才不如一才,存在屬於自我!自我相當於上帝,其餘的人皆為我所生,是「我思故我在」也! |
#10208 留言者:漁儿 [2011-09-23] |
主題:问题(3) 祝賀工作室三維人像製作初告成功!謝謝先生于百忙中對學生的指教! 于留言#9678、#9692中,我就自己與法國同事對待「問題」的分歧上,向先生做了請教。先生以基於狩獵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價值觀,闡述了這一分歧的根源。我可不可以結合目前「存在」的討論,再從認知的角度,試著解讀「問題」? 為此,我想把「問題」納入「問題求解」的三才結構中,結合先生關於「析理」的指教(留言#10159),將問題求解的系統觀做點修改: 一,問題求解 = 問題 + 方法 + 原理 問題:有一系統a,意欲將之與系統b結合,其介面c為何? 方法:尋求一系統c、具有系統a必要之特性者。再求系統c同時具有系統b必要之特性者。三系統合併為一即可。 原理:系統觀念。 二,中西方對「問題」認知的差異 于漢字字源,問題者,欲求知之主題,人對事物本質的求真;于西文字源,問題者,橫在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障礙。可以看出,在三才結構中,漢字的「問題」占「人」位,而西文的「問題」占「地」或「天」位。 是故,于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問題求解 = 問題(人)+ 方法(地)+ 原理(天);于西式觀念,問題求解 = 問題(天)+ 方法(人)+ 原理(地)。 在我和法國同事的共事中,此認知差異就表現為:面對一個「問題」,法國同事比較滿足邏輯或模型上「懂」,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卻希望從形象和直觀上「懂」,往往為明白「問題」的來源、意義、立場、目的,傷著腦筋。 三,中西方對「問題」認知差異的來源 此認知差異,可認為與「存在」的認知差異有關,進一步與「世界觀」的差異有關。 謝謝先生指正!但學生有些顧慮:先生如今工作如此緊張,我繼續請教會不會太打攪?我可以過些時再來的。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不必顧慮,任何人都有本職及兼差,老朽亦然。為覺者(未覺必昧)解惑,老朽之本職也,目前所忙者,忙於「生存」。生存係為製造理想的解惑機會,若活著只為養尊處優,老骨頭一把,與活化石無別!再若活著僅為發財,必係與盜墓者有約也! 以系統方法解釋農耕與狩獵族對「問題」之別甚佳,唯尚有發揮不足者。中西方「問題」認知的差異之根本在於:「中國曾有聖人指導,西方則係宗教主宰。聖人乃人,人人皆可成聖;宗教靠神,祇有一個上帝。」 由數千年之事實可證,中國人即令沒落一時,也不忘言行規矩,三代以下必有能者出;西方諸國雖然曾各領百年風騷,而人人只顧一己,離開上帝便惶惶無主!若以「世界觀」論,中國人重視團體,彼此相互依賴;西方人英雄主義,唯我獨尊! |
#10221 留言者:漁儿 [2011-10-09] |
主題:意拳 謝謝工作室傳來的武俠小品!借此機會,想和先生和網友談談「意拳」。 二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Richard,跟他學起「意拳」來。一方面,是想鍛鍊身體;另一方面,也是想由此了解法國人是如何學習和實踐中國文化的,看看他們的經驗能否對我們中國人繼承、發揚自己的文化,有所啟發。 「意拳」,由王薌齋先生(1886-1963)于二十世紀20年代,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吸取眾長創立,是集養生、自衛、理趣于一身的中國傳統拳術之一。 「意拳」最顯著的特點是,把「站樁」系統化,作為整個訓練的基礎,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此系統化的「站樁」,既可使普通人以養生之用,也可使習武人以訓練技擊之用。 這裡是王薌齋先生論述「意拳」的經典文章“拳道中樞”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3.htm。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不論任何「拳術」,實際上都是一種「有氧徒手運動」,利於自衛、健體、養生,而且難分軒輊。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各式拳術,約有數千之多,只是各有機緣,榮辱互見。老朽年輕時曾多所涉獵,後來發現世事無非人隨念轉,花紅葉綠僅見其異、呼吸吐納、攻守進退是迄。若人能集中精力,專研一式,其一可化為千千萬萬,永無止境。自後,老朽致力於文字、文章、文化,是一之正也。 然而,現代人多屬「宅囚」,四肢棄之久矣,理應多習拳術。以老朽為例,身陷「電腦獄」,能堅持數十載迄今,軀體尚堪凌虐,全拜年輕時廣習各拳之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