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160 留言者:林大千 [2000-05-30] |
主題: 朱老師您好 看完了您的老子止笑譚 自以為茅塞頓開 斗膽依據您 (執簡御繁) 的概念理念 使用(天地人)和(陰陽)兩種分類方式 把整本書歸納成幾個簡單的字 請您指教------天--虛--陽--容易--陰--不居功 人--為--陽--為天下--陰--不言 地--嗇--陽 --由小做起--陰--儉才能廣------ 試說明如下------ 天 容易 心虛 才能容納一切變化 事情才能成功 不居功 才能繼續作更多該做的事 不會因為功成卻陷入四顧茫然之境地------人 為 人生要時時努力工作 老子說順其自然 不是叫我們懶惰 為天下 人生才有價值 為公益而工作 通常很有成就感 而只有容易 才能持續公益活動 因為眾人意見多 不言 多說話 常會壞事 引來側目 輕諾寡信 不如多作少說 進行當中不要老是誇耀自己將作的事情 阻力較小 功成也不要居功 不要自衿自誇------地 由小做起 事情才能成功 再大再難的事情都能成功 儉才能廣 因為所圖者大 所以資源要節省 才不會後繼無力 所以凡事要講求效率------所以我把整本老子道德經(老子止笑譚)整理成三個概念 虛 為 嗇 再細分成 容易 不居功 , 為天下 不言 , 由小做起 儉才能廣 希望這樣一來 可以發揮執簡御繁的功效 增進概念網絡的效率功能 敬請朱老師批評指教 末學 林大千敬上 |
回應﹕ 君已得《道德經》之旨趣!但要言不繁,已備不添,陰陽兩字已足。君言作為註釋則可,然《道德經》之精髓在於「篤行」,否則多一學究,噪音更繁矣。 |
#舊 166 留言者:林大千 [2000-05-31] |
主題: 關於道德經感謝朱老師棒喝,使我免於走入(光說不做﹚的歧途我曾經認真研讀您的智慧學九論許多次,對於具體物件的因果,勉強還能領略,但是對於抽象觀念的因果,就很難體會,懇請朱老師詳加開示,感激不勝。 |
回應﹕ 「抽象觀念」即《金剛經》所謂﹕「不住於相,不住於聲香味觸法」所得之念。蓋「抽象(抽=手+由﹕手從某處出,指脫離也。象=巨大的動物之形,其力大體強。﹚」者,忽略其表徵以求真實也。表象既抽,所餘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觀念(觀=雚+見﹕雚鳥眼大視準,注視。念=今+心﹕此刻之心。注目以視,悉心以思也。﹚」 人若非特殊機緣,自幼至長,所習所知,不外感官的運用及後果。久而成習,習重難遷,在潛意識中,遂以具體事物為唯一判斷標準。 若「生命」之跳脫物質世界然,精神之排列組合,也在極少數「人類」的大腦中形成。精神比生命層次高,力量大,傳之深遠,但其形成之機率微小。有如堆土成山,在「文化」、「思想」發達的社會上,情況稍佳。只是「噪音」也較大,多數人宛似山腳的土塊,是故高處不勝寒也。 君欲體認,必須先經「戒」之法門,蓋「戒(戒=戈+手手﹕廾原示雙手,指雙手持戈,不能他顧也。﹚」者,止習用靜也。人實為感官之奴隸,為感官而生,因感官而動,喜怒哀樂全賴感官。若不革不戒,則永遠受形相所役,無從抽象也。 至於「戒」之一法,建議參閱《六祖壇經》,老朽一應認知,皆源於此也。 |
#舊 166 留言者:林大千 [2000-05-31] |
主題: 關於道德經感謝朱老師棒喝,使我免於走入(光說不做﹚的歧途我曾經認真研讀您的智慧學九論許多次,對於具體物件的因果,勉強還能領略,但是對於抽象觀念的因果,就很難體會,懇請朱老師詳加開示,感激不勝。 |
回應﹕ 「抽象觀念」即《金剛經》所謂﹕「不住於相,不住於聲香味觸法」所得之念。蓋「抽象(抽=手+由﹕手從某處出,指脫離也。象=巨大的動物之形,其力大體強。﹚」者,忽略其表徵以求真實也。表象既抽,所餘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觀念(觀=雚+見﹕雚鳥眼大視準,注視。念=今+心﹕此刻之心。注目以視,悉心以思也。﹚」 人若非特殊機緣,自幼至長,所習所知,不外感官的運用及後果。久而成習,習重難遷,在潛意識中,遂以具體事物為唯一判斷標準。 若「生命」之跳脫物質世界然,精神之排列組合,也在極少數「人類」的大腦中形成。精神比生命層次高,力量大,傳之深遠,但其形成之機率微小。有如堆土成山,在「文化」、「思想」發達的社會上,情況稍佳。只是「噪音」也較大,多數人宛似山腳的土塊,是故高處不勝寒也。 君欲體認,必須先經「戒」之法門,蓋「戒(戒=戈+手手﹕廾原示雙手,指雙手持戈,不能他顧也。﹚」者,止習用靜也。人實為感官之奴隸,為感官而生,因感官而動,喜怒哀樂全賴感官。若不革不戒,則永遠受形相所役,無從抽象也。 至於「戒」之一法,建議參閱《六祖壇經》,老朽一應認知,皆源於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