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077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1-03-11]
主題:俗人自勉
  學生終日為生計奔波,忙者心亡,也曾多次想來罟網尋求些“經驗”或者“答案”,但每次問題的提出,心裏也浮現出答案,無非私心難去,無非惰性難改。
  學生不知此為自己的幸運還是悲哀,而今三十將近,未立,很是慚愧。
  天生我材,浩瀚星空下,感受著自己的卑微或者偉大,愚頑或者智慧,未來何去何從,清晰又迷茫,仔細想來,又是一大堆因自身克服不了的惰性而為自己辯解的廢話。
  一時的覺悟總敵不過欲的輪迴。
  願天下有心人,終成了道屬,俗人自勉。
回應﹕
  誰都知道喜馬拉雅山在何處,但世人又有幾個能登上它?宇宙是本體,個人為宇宙的無窮大分之一,人當然「要自私」,否則如何存身?但是,宇宙的奧妙正在於此,百千萬年來,白駒過隙,一個個人影過去了,有心人也總會在門縫中看到什麼。那是什麼?無數量的精神意志所積、整體與個體牽聯不斷、空間與時間息息相應也!
  是的,私心難去,但絕非「不能去」!古今大德如縷,在在證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夫子說「三十而立」是指他自己,老朽三十有七才「看穿自我」,卻是七十有三「未立」!有什麼好慚愧的?別看某某某高樓聚金、大廈藏寶,那只是演戲的道具,主觀裡,貪財怕死像層層疊幛的王屋大山,須臾不離!
  人生是蟬蛻的過程,天賦了駭爽興樂的感官,比宦官更親,絕對忠於「自我」!不論是誰,人只要賴在「主觀城堡」中,就可以認定一己「童年快樂、青年歡愉、中年幸福、老年健康」!只是,這種主觀經不起風吹、出不了溫室的大門,只能巨大幃幕高高掛,號召一些莫明其「女少」的小青年,自任金光黨魁、成不了蟬。
  其實,感官的真主是現在,自我亦然,但「現在」是種迷離境,只是感官傳來剌激的剎那。如果一位皇帝被宦官包圍了,他一定是個昏君,再看古往今來,哪位昏君不是「生活得感覺良好」?「惰=心想手拿著肉」,比雞肋更乏味!祇是感官所感永為自我所繫,只要心不被肉所惑,別管什麼偉大卑微,做做自己清醒的主人可也!
  忙「忙」也好,不必慚愧,也無須多事解釋。花開須時,只是石頭無此必要,因為石頭不可能變成植物,時間到了,另有去處。覺悟者重要的是「心止於一」,果真止於一,靜俟花開罷。
10077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1-03-11]
主題:俗人自勉
  學生終日為生計奔波,忙者心亡,也曾多次想來罟網尋求些“經驗”或者“答案”,但每次問題的提出,心裏也浮現出答案,無非私心難去,無非惰性難改。
  學生不知此為自己的幸運還是悲哀,而今三十將近,未立,很是慚愧。
  天生我材,浩瀚星空下,感受著自己的卑微或者偉大,愚頑或者智慧,未來何去何從,清晰又迷茫,仔細想來,又是一大堆因自身克服不了的惰性而為自己辯解的廢話。
  一時的覺悟總敵不過欲的輪迴。
  願天下有心人,終成了道屬,俗人自勉。
回應﹕
  誰都知道喜馬拉雅山在何處,但世人又有幾個能登上它?宇宙是本體,個人為宇宙的無窮大分之一,人當然「要自私」,否則如何存身?但是,宇宙的奧妙正在於此,百千萬年來,白駒過隙,一個個人影過去了,有心人也總會在門縫中看到什麼。那是什麼?無數量的精神意志所積、整體與個體牽聯不斷、空間與時間息息相應也!
  是的,私心難去,但絕非「不能去」!古今大德如縷,在在證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夫子說「三十而立」是指他自己,老朽三十有七才「看穿自我」,卻是七十有三「未立」!有什麼好慚愧的?別看某某某高樓聚金、大廈藏寶,那只是演戲的道具,主觀裡,貪財怕死像層層疊幛的王屋大山,須臾不離!
  人生是蟬蛻的過程,天賦了駭爽興樂的感官,比宦官更親,絕對忠於「自我」!不論是誰,人只要賴在「主觀城堡」中,就可以認定一己「童年快樂、青年歡愉、中年幸福、老年健康」!只是,這種主觀經不起風吹、出不了溫室的大門,只能巨大幃幕高高掛,號召一些莫明其「女少」的小青年,自任金光黨魁、成不了蟬。
  其實,感官的真主是現在,自我亦然,但「現在」是種迷離境,只是感官傳來剌激的剎那。如果一位皇帝被宦官包圍了,他一定是個昏君,再看古往今來,哪位昏君不是「生活得感覺良好」?「惰=心想手拿著肉」,比雞肋更乏味!祇是感官所感永為自我所繫,只要心不被肉所惑,別管什麼偉大卑微,做做自己清醒的主人可也!
  忙「忙」也好,不必慚愧,也無須多事解釋。花開須時,只是石頭無此必要,因為石頭不可能變成植物,時間到了,另有去處。覺悟者重要的是「心止於一」,果真止於一,靜俟花開罷。
10184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1-08-28]
主題:背影
  學生前不久讀到一本書,書中這樣寫到:“西方哲學好像一個長途跋涉的尋寶者,兩千年來苦苦尋找著一件據認為是性命攸關的寶物--世界的某種終極真理,康德把這個人喚醒了,喝令他停下來,以令人信服的邏輯向他指出,他所要尋找的寶物藏在一間憑人類的能力絕對進入不了的密室裡。於是,迷途者一身冷汗,頹然坐在路旁,失去了繼續行走的目標和力量。
  這時候尼采來了,向迷途者揭示了一個更可怕的事實:那件寶物根本就不存在,連那間藏寶物的密室也是康德杜撰出來的。但是,他接著提醒這個絕望的迷途者:世上本無所謂寶物,你的使命就是為事物的價值立法,創造出能夠神化人類生存的寶物。說完這話,他越過迷途者,向道路盡頭的荒野走去。迷途者望著漸漸應入荒野的這位先知的背影,若有所悟,站起來跟隨而行,踏上了尋找另一種寶物的征途。”
  學生認為中國文化簡化或者說巧妙迴避了“密室於寶物”這個問題,一個“導”字巧妙的詮釋了人生的價值所在。學生讀《智慧之旅》時,可以深刻感受到老師曾經也是一個苦苦的追尋者,學生這樣的塔底基石,沒有那樣的智慧和毅力,曾深深被“密室與寶物”的問題折磨,頹廢,痛苦。
  有幸,如今看到了踩著先賢腳印毅然前行的老師的背影。
  問題:學生這樣處於塔底的石塊,是應該踩著先賢的腳印,儘快走到路的前方,還是應該一步步踩出自己的腳印,把這條路踩得寬一些呢?或者,個人各有因緣,學生多此一問。
回應﹕
  該書作者屬於浪漫派,須知西方哲學家不是長途跋涉的「尋寶者」,而是將黃金打造成飾物的工匠。因為兩千年來,一神論的迷思,造就了宗教的「上帝」,直到科學的實證,才把「形上學」打成形下,唯心變成唯物!康德並沒喚醒誰,尼采更是個迷途者,他否定了一切,最終精神崩潰,能談什麼寶物?
  至於中華文化,源自一批莊稼漢,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實事求是。年輕時,任何人都會有迷惘的剎那,但是,四時有序,春耕秋藏,一個腳印跟著一個腳印,寶物只能增添累贅!
  答案:要想尋寶,可學西方!若求活得實在,應多讀聖賢書!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