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5 留言者:思難 [2005-02-11] |
| 主題:言照留 不免俗,先跟先生說一聲雞年快樂。讚賞自是由文中,學習不足,我自知。古文觀止、四書讀本和道德經。他日熟讀篤行,不叫先生刪文又刪人。 |
| 回應﹕ 禮照收。 如若規格符合要求、內容健康無誤,刪文何為?做人的要點:思想不要偏激、要客觀公正(多讀古書自會明白);態度不能極端、要和藹包容(多吃虧自知);文字不應生澀、要易於溝通(多刪正是教訓,今人放縱慣了,不教不訓不成氣候也)!不然口中說「學會了」,用手一寫,段首空白就被吃掉了!這叫什麼?心口不應、做人破功也! |
| #5366 留言者:思難 [2005-02-15] |
| 主題:孟子 告子上 孟子 告子上篇,一連有幾段談論人性的對話。分別有孟子、告子及孟子、孟季子和公都子的文章。以告子與孟子之對話略述如下: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桮棬也;以仁義為本,猶如以杞柳為桮棬。」 孟于曰:「子能順杞君之性,而??,必子之言乎?」 告子似乎意謂「人性」如「杞柳」般柔軟,而人行「仁義」之事,也不過是「一堆杞柳」強編成「桮棬器具」一樣。 而孟子對曰,既如此那麼一定要切斷人的本性才能仁義嗎?率領天下人去傷害仁義的,一定是因你這種言論所致。 請教先生? 一、今世人多斷章取古文,見古文中有一「性」字之文章,便引為其「性愛」文章之依據,洋洋灑灑陳述於網路上?諸如此類是仁義行為嗎? 二、又見告子與孟子對論?重點似乎都在討論仁義,那「不行仁義」、「爭論仁義」及「行仁義」都是人性嗎?如果都是的話,那人應以何者為重昵? |
| 回應﹕ 老朽未聞仁義久矣!《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孝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詳論請見拙著《老子止笑譚》) 孔曰仁、孟曰義,已是江河日下了,千百年來,連一個禮字都汨汨而流。今禮失而言法,夫法者,少數「專業者」之尚方寶劍也。於唯利是圖之社會,遂有某某被控犯罪,甲法官判某為死刑、而乙則無罪開釋焉!何以如此?以老子所言推之,乃「愚之極也」!既人已愚昧至此,面臨每下愈況之世態,豈有不亂之理? 自五四以降,國人西化,發現西天素無四維八德之概念。士大夫額手稱慶,謂曰:「吾受禮教束縛已久,今得自由,謝天謝地!」。另有色身邪行之徒,其肉慾貪念、被千載倫理道德所壓抑,歡入汪洋大海,早已棄孔孟於九霄雲外矣! 然世上極端份子只居少數,絕大多數祇是人云亦云,風起雲湧。既然人慾得到「解放」,仁義道德已隱,庶民遂得與士大夫同樂焉! 天地時也,食色性也。萬事起承轉合,各依其理。癌細胞本為人體之一部份,待人體機能漸漸老化,成長失去控制,遂稱之為病;人類社會亦然,秋風一至,葉落歸根也。人不過擁有身體與大腦,若大腦也已西化,人性所剩,除了食色之外,還能期望什麼? 然所幸人有兩類,一屬物質、一屬精神。前者覆蓋山河大地,無所不在;而後者則飄渺雲天之涯,遨遊宇宙之末,唯志切於修行者,始能成之。物質有其時效,生旺死絕;精神則與時空同在,基於「文化根性」,有無全係機緣。 所問者,應以自問。若男女之性吸引力大,何不放而縱之?自食其果可也。再若嚮往仁義之性,則應堅持自律;原本自行自性,自性自行,與他人何干? |
| #5370 留言者:思難 [2005-02-17] |
| 主題:真高興 昨日因事回家,即收到一光碟,喜出望外。經昨業查証,方知是先生託人寄來,防震包裝,甚是小心,雖是空白,珍之。 |
| 回應﹕ 抱歉!若是空白,斯乃疏誤,當再寄之。 |
| #5379 留言者:思難 [2005-02-20] |
| 主題:<巴西狂歡節> 第十七 「我試著測驗自己的感覺,這才發現,除了胃神經別靈敏外,其餘身體五官的神經顯然都已經麻痺,喪失了傳導的功能。」請教先生,以上句子當中的一段「除了胃神經別靈敏外」是否只是單純的漏字,還是另有其他意思? |
| 回應﹕ 此段漏一「特」字,見者皆知,加之即可! 錯在汝自己!無判斷能力且自以為是!花了心血教汝,特許加入會員,俾令用功學習古聖先賢之經典至言。殊料汝放著大腦不用,卻去網友論壇散佈「法輪功」妖言(幸網管發現,已刪)!荒唐!糊塗!愚昧無救矣! 本網只尊「古聖先賢」,反對胡說八道之「古剩今閑」!茲取消汝之會藉、今後拒絕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