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舊 223 留言者:小生 [2000-07-01]
主題:
  1. 請問何謂「之無」﹖ 2. 可否請先生解釋一下道家與醫家的精、氣、神有何異同﹖
回應﹕
  「之無」未之聞也,恕難以作答。
「精氣神」乃「生命力」之基因,醫家以之診斷「生理」,道家則用作「心理」之修煉法門,兩者僅「物質與精神」範疇之不同。
舊 224 留言者:小生 [2000-07-01]
主題:
  1,先生常謂宇宙時空流程是固定不變的,一切的人、事、物時機一到就會發生;那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事都不要想、不要做,等死就好了嗎﹖反正做與不做一切都由此時空流程定好了。2,此一時空流程是由誰制定的﹖(某人、某神、某智慧體或某﹖﹚是根據什麼制定的﹖這個創造流程者對此流程必定(已經﹚十分清楚,為什麼還要安排這些人、事、物下去經過這程流程呢﹖不免讓人覺得這些流程上的人、事、物,有被此創程者愚弄的感覺﹖
回應﹕
  請注意,本問題雖然片言可解,但其深度莫測,人唯有不斷鑽研,始能有所得。人性有一特質,即視自己所投入的心血,以決定事物的價值(即依存度﹚。往聖先賢早知宇宙流程之真實,然率皆支吾以對,以免人們得之太易也。今老朽多舌,緣時機成熟,連人類遺傳基因皆已週知,物質、精神原本一體之兩面,此謎已昭然若揭矣!
人受基因控制,而基因藍圖於開天闢地之初已定,其進化過程,又豈非「時空流程」乎﹖科學昌明,得以解開基因之謎,又無非人類負有更高一層之使命也。要知人生之意義,當知有人終其生營營碌碌於「金字塔」底,亦有少數大德,領導於塔尖也。
前曾多次強調,人具有「物質」及「精神」生命。物質生命悉在流程之中,受到遺傳基因之控制,不斷進化,由量變以迄質變(欲知此,可閱《智慧學九論》。學者斷不可以此網上漫談為足,蓋畏難無穫,淺知易失﹚,始有「精神生命」之誕生。
所謂「精神」,古人稱之「跳出三界,不入五行」。三界乃「天、地、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意謂已由物質之「量變」,進入另一「質變」之範疇,既已產生質變,所變者「精神」,則不在「時空流程」的限制之內。
何也﹖由系統觀論,「時間」不外「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止於「長、寬、高」,是為時空之基因。意即﹕「基因僅係某一系統之結構基礎」,在該系統之外,是不受該基因限制的。所以,精神不受物質之限制明矣(不代表不受影響﹚!
故此,人體不能「昇天」(古人所謂「肉體飛昇」,只是一種意念的描述,藉以吸引好學者﹚,人生不能「改運」(算命占卜及神廟為人改運,無非嘩眾取寵﹚,但「心靈」卻有無垠的拓展領域。
「造物」早有預謀,將物慾重者留居世間,建造煉鋼的「鼓風爐」(即「昇天」的平台﹚,再將「人」投置其中(是稱進化﹚。由「物質生命」的量變(猶如鐵愈鍛愈稀﹚,最終得到「精神生命」的質變(鐵已成鋼矣﹚。鋼雖仍為「鐵體」,其「鋼用」已變。人亦然,聖賢同係「人體」,但其影響力及於永遠。
欲知「造物」為「誰」,須先得「智慧」於前,蓋造物無所不在,君自不識也。至於為何考驗吾人﹖慈悲也,否則,人與草木豬犬有何分別焉﹖
舊 270 留言者:小生 [2000-07-23]
主題:
  可否請先生說明何謂「心、性、意、念、知」﹖我覺得好像相同又不太同,有點混淆。
回應﹕
  此係宋明理學家所討論者,由於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共同的認知標準,時至今日,如死抱過去的解釋,自是「格格不入」,格之不能致知也。
「心(象形字,指司血液循環之器官,內感中樞﹚」乃實「體」,是生命機構的「交通總部」,壓迫血液通行全身,負責輸送生存要素如「營養、空氣、廢料、內分泌」等(神經僅傳輸刺激訊號﹚。因此,生理上任何些微的變化,「心」都能立即辨識出來,且於必要時可積極調動能量(血壓增加、呼吸急速、感官靈敏﹚,以利生存。古人有鑑於此,將「心」視為「感性中樞」,漢字中所有與「心」有關之概念,皆屬感性。
「性(=心+生﹕心所產生的認知者﹚」字即因有「感(=咸+心﹕心所咸同者﹚」而知之特質,是心之「用」。物皆有「性」,是「心」對物有所感,用其所感者,是稱(凡「心」在側之漢字,多表示心之常態﹚。
「意(=音+心﹕音在心上,指內感受到的影響﹚」為「果」(凡「心」在下,表示當前態﹚,人對「音」無從拒絕(眼可閉﹚,「心」受到影響的結果是稱「意」。
「念(=今+心﹕此刻之內感﹚」亦為「果」,由於「今」係指時間,故此刻之內感代表「心」中連續性的狀況。
「知(=矢+口﹕脫口如矢﹚」與上四字相去甚大,已與「心」無關,而進入大腦的功能了。蓋「口(語言﹚」受腦支配,出口快速,代表腦中已有答案也。
舊 424 留言者:小生 [2000-08-15]
主題:
  Fnac推出由美國Nuvomedia公司所生產的Rocket eBook Pro電子書,大小為19×12.7公分,重量約627公克,配備灰階(黑白﹚螢幕、16MB記憶體,並具背光(夜視﹚及轉變字形方向功能,可存取近1萬6千頁文字與影像檔,即約40本書的容量,不過,目前僅能讀取英文版電子書,售價則為12,500元(含稅﹚。詳細報導http﹕//shoppingguide.ithome.com.tw/
newspc/newspc20000814_3.html。
回應﹕
  時機已到,今後各家電書爭鳴,讀者受惠矣。唯值此良機,國人再不自立,建立「民族文化」大業,勢必又將低人一等了。
舊 441 留言者:小生 [2000-08-24]
主題:
  請問先生幾個問題﹕
1.何謂「空性」、「性空」﹖
2.「工用」、「功用」有何不同﹖
3.何謂「惟心(或唯心﹖﹚」、「唯識」﹖
回應﹕
  漢字講究「前主後從」,故「空性」是指「空」的「性」,「性空」則為「性」的「空」。由於「空」字是一種可觀察的「現象」,而「性」則為一種「定義」。「空的性」以空為主,性質為從,係指所觀察之「空的性質」;「性的空」則相反,是指「性本為空」。佛家認為人不過一種機緣合和,「性因習遷」,人心受「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所惑,返本歸源,四大皆空,應無所住也。
「工用」不常連用,若有(如公用、私用、人用﹚,應指「工作之所用」。「功用」是指「功(=工+力﹕作工之力﹚」為主,「用」為從,因工作之力而得其用者。
「唯(=口+隹﹕口如鳥聚,眾中之一也﹚心」指聚之一心,心屬一己所有,是主觀之極致。「唯識(=言+音戈﹕音、戈為聽覺及視覺之現象,言及現象,是有所知者。﹚」是一種方法,指人必須經過觀察後才有所知。在佛家有「唯識宗」,係專從感官刺激之辨識下手,進一步瞭解宇宙真實。
舊 466 留言者:小生 [2000-09-07]
主題:
  請問先生﹕
1. 方內之人、方外之人的「方」字如何解釋較妥當﹖
2. 世界上多(少﹚了一個我(你、他﹚,有差別嗎﹖
回應﹕
  「方(=原字象兩舟相併之形,取其正,合為四邊者﹚」字有「空間」、「範圍」、「形正」、「明確」、「準則」等衍生義。凡左右前後、東南西北之「四方」;明確之法謂「方法」;處理之準則謂「處方」。
故「方內」指某種「準則、範圍」之內;「方外」指相對之外者。至於是什麼準則或範圍,可依各人定義而異,靈活自然。
若問世上多一「人」少一「人」,由於「人」是泛稱,故僅為數目的不同。多一「我(你﹚」,少一「我(你﹚」則是「特定命題」的吊詭。
在概念上,「你、我」是一種「代名詞」,是「客觀」定義者。但在意見表達時,「你、我」僅有一個,是「主觀的稱呼」,顯然所問係指後者。
在邏輯上,此話不通,因「主觀」恒為一,不可能增多或減少。在思想探討上,「我思故我在」,少了一個「我」,不能思,故不在。
繼而問之,若「我」不在,「我之外的世界」是否仍然「存在」﹖問題又在「存在」的定義了。「存(=子+才﹕生機不斷也﹚」指連續不斷者,「在(=土+才﹕土地之生機也﹚」指土地實體上之生機,兩者率指時空之連續狀況。
因此,答案就明確了,在客觀上,「我」有千千萬萬,多一個少一個只是人數的增減而已。但在主觀上,「我」不存在就將喪失「主觀者」,客觀亦不在。
人本生存在二元世界,「生理」是客觀的,但「感官」僅以主觀是求。感官影響心理,心理影響思維,人常陷於主觀世界而不可自拔。然而人既知主觀客觀,當有趨捨之道,難矣!難矣!人間各種環境交雜,人生之角色在在不同,考驗正在於此也!
舊 487 留言者:小生 [2000-09-14]
主題:
  請問人如何控制動物性與惰性﹖
回應﹕
  生命一本自然,有能量之作用,就有變化的因果。
「動物性」包括了「惰性」,是環境產生的結果。至於此動物性為何,則決定於環境變化,依所受的「作用力」而定。生長於寒帶的生命體,因為生存不易,必須趁食物充足之季,努力進食。而熱帶食物不缺,萬物欣欣向榮,便養成懶散的習性。
人要控制「動物性」、「惰性」,相當於要發揮「反作用力」。真實條件是﹕「反作用力與作用力成正比」,未受到足夠的刺激,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作用力」,人不可能產生等量的「反作用力」。同理,刺激越大,人的「控制力」越強。故環境中難以忍受的刺激,再經過長時期的鍛煉,習以為常,人才有可能控制自己。
為什麼要自我控制呢﹖當然是受到了刺激,但刺激不深,力量就不足。以老朽為例,如非見到自己民族受到不公平的踐踏、如非領略到中華文化之偉大、如非自己生平遭遇的痛苦,又何苦這樣日以繼夜,經年不懈﹖
老朽甘入地獄,是已知人生真諦,天堂地獄不過一心。凡人無此殊緣,老朽怎能強人所難﹖張網於此,不過因緣合和,伺機而渡。
因此,若有「覺者」,能覺「生命是苦」、「有情為孽」、「時空本幻」、「四大皆空」者,就應全心參透,徹底瞭解,以迄於「悟」。這種法門相當於將「可見光」化為「激光」(鐳射光﹚,能量集中,以成為「作用力」。有了作用力,自我「控制」的反作用力即自然而然、油然而生,是稱為「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