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519 留言者:小岷 [2001-07-01]
主題:農民網一問
  朱老師的九億農民網理想令人敬佩..
  不過 有點不解的是。
  雖然device便宜
  但廣大貧苦的農民對電書,杏娃手機,STB有需求嗎
  農民當務之急在提高其所得
  而若所得提高後 以上也未必是其最迫切的需求﹖
  曾聽過一個比喻﹕
  兩個做鞋的商人到非洲去考察。看見非洲人都打赤腳
  其中一個說﹕唉 非洲人不穿鞋 所以沒市場
  另外一個說﹕哇 非洲人現在腳上都不穿鞋 所以市場很大
  是不是可以說
  後者隱含了 要教育非洲人穿鞋 才會有市場
  文娃網店或農民服務站 是不是就在做這事呢﹖怎麼做﹖
  若是 那龐大的成本可以回收呢 (畢竟是投資人的錢..)
  我想 朱老師的錦囊中一定有妙計
  是否可說明之呢﹖
回應﹕
  問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此事要由「根本」講起,否則人們以為老朽又在寫《宇宙浪子》了(說此係另有一機緣所致﹕日昨有友人來訪,見吾等週日尚自努力不懈,竟然嘆曰﹕「你真是好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什麼叫「喜歡」﹖人心平了,雜念止了,沒有分辨心,不作個人利害取捨,地獄也是天堂!有人就是參不了)!
  首先要知道「貧困」的定義,貧者貝已分,困者木限囗中。貝相當於資源,囗則等於環境。故農民們貧困的根本,是在「資源不足,與環境限制」。
  在過往,資源的獲得要靠「爭掠的武力」,而今的武器則是「知識技術」。用知識作為開疆闢野的工具,打破環境的限制,是利多於弊的方法。這樣「由無生有」、向大自然討機會,才能發揮科技真正的價值。
  其次,農民有什麼「重要的需求」呢﹖概略說來,不外乎﹕
  1,理想的作息時間﹕每天、每月、每年隨早晚、季節、生態的變化,應有「專家」通盤設計,通知農民按時進行。
  2,作物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是效益失衡,因此,地域性或策略性的農業生產,必須有宏觀的調控,所以要有通達的管道。
  3,適當的作業支援﹕諸如種子、肥料的供應,除蟲防病的條件,對農民來說,經常是可望而不可求。農民網最大的功能,就是能隨時隨地解決問題。
  4,新穎的科學技術﹕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尤其在舉世一體化的浪潮下,落後便等於瀕臨淘汰。要跟上時代,就要有非凡的手段。
  5,明快果斷的抉擇﹕農業生產耗日費時,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影響到一季的收成。但一般農民只知勤懇不懈,必須有專家代做決斷,通盤考量。
  6,正確的市場情報﹕最後產品收割了,如無市場情報,有些地方桃子爛到發臭,有些地方卻一桃難求,只要能以有輸無,農民就能富足。
  當然,能解決以上的問題,其他相關性的事務也能迎刃而解,諸如﹕氣象氣候、災難疫情、安全防護、通話通訊、教育娛樂等等。
  有人說,這一定「所費不貲」!其實,一切技術都是現成的(老實說,日光下本無新事,「懂」就有,「不懂」就等於「無」)!只等有心人去做罷了!
  「九億農民網」又是什麼呢﹖不過是一些農業資訊(內容),用最有效的「傳播機制」,送到各個農民手中,如此而已!現在,「農業資訊」是現成的,匯總即可。「傳播機制」本公司已設計好了,是利用人造衛星,用「超高頻無線訊號」,向全國農民播放(本業集團擁有專用的3.4到3.6GHz以及人造衛星傳播權)即可。
  老朽目前尚在努力的,是接收器材,收音機、電視、電書、網絡電腦等都是可行的方案。但理想中,應是「寓萬於一」,那就是「農民手錶」。
  老朽設計的農民錶,就是「文娃」的前身,其核心則是「易芯」,現已動工,明後年可成。此錶將不超過四平方公分大,半公分厚,錶帶是太陽能電池,帶上尚有精密陶瓷的「壓電晶體」,可偵測人的脈象,預知徵兆。
  錶面是「電紙」,其顯示密度約240*240(有放大作用),另有語音(但因功率需求較高,要另加電源及耳機、「骨感傳聲晶體」等裝置)處理,可作「手機」用。本錶性質與BB機相似,但功能有天淵之別。
  若問生產成本若干,不妨深思,芯片的材料不過是砂,加工的是機器,所貴的是設備及研發成本。設若花了一億美金,如果只能賣一百萬台,每台要分攤起碼一百美金(尚不計利潤及行銷)。如果賣上十億台,每台不過一毛錢!
  量大者勝!眾利勝於私利!
  計劃中,農民錶之研發費約一百萬美金,生產成本約一元(單芯),就算賣三十人民幣,本公司淨利也可賺一至二元美金(九億台平均約十五億美金),以投資報酬率計,是百分之一千五百!絕對不虧待本公司的投資人!
  「鞋問題」不是笑話,是個悲劇!生意人唯賺錢是求,宗教家唯求桎梏人心,為什麼不設身處地為非洲人想一想呢﹖先「送鞋給他們穿」,穿得有成效了,他們就會買!市場要先培養,不能殺雞取卵,所以世間有成有敗,有是有非!
  等到農民網有了成效,再看商機有多大吧!博得了全國農民的信任,豈不是一個「超級信用合作社」﹖到那時,所有的蟑螂、蚊蟲蜂擁而至,老朽又得「閃人」了!
519 留言者:小岷 [2001-07-01]
主題:農民網一問
  朱老師的九億農民網理想令人敬佩..
  不過 有點不解的是。
  雖然device便宜
  但廣大貧苦的農民對電書,杏娃手機,STB有需求嗎
  農民當務之急在提高其所得
  而若所得提高後 以上也未必是其最迫切的需求﹖
  曾聽過一個比喻﹕
  兩個做鞋的商人到非洲去考察。看見非洲人都打赤腳
  其中一個說﹕唉 非洲人不穿鞋 所以沒市場
  另外一個說﹕哇 非洲人現在腳上都不穿鞋 所以市場很大
  是不是可以說
  後者隱含了 要教育非洲人穿鞋 才會有市場
  文娃網店或農民服務站 是不是就在做這事呢﹖怎麼做﹖
  若是 那龐大的成本可以回收呢 (畢竟是投資人的錢..)
  我想 朱老師的錦囊中一定有妙計
  是否可說明之呢﹖
回應﹕
  問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此事要由「根本」講起,否則人們以為老朽又在寫《宇宙浪子》了(說此係另有一機緣所致﹕日昨有友人來訪,見吾等週日尚自努力不懈,竟然嘆曰﹕「你真是好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什麼叫「喜歡」﹖人心平了,雜念止了,沒有分辨心,不作個人利害取捨,地獄也是天堂!有人就是參不了)!
  首先要知道「貧困」的定義,貧者貝已分,困者木限囗中。貝相當於資源,囗則等於環境。故農民們貧困的根本,是在「資源不足,與環境限制」。
  在過往,資源的獲得要靠「爭掠的武力」,而今的武器則是「知識技術」。用知識作為開疆闢野的工具,打破環境的限制,是利多於弊的方法。這樣「由無生有」、向大自然討機會,才能發揮科技真正的價值。
  其次,農民有什麼「重要的需求」呢﹖概略說來,不外乎﹕
  1,理想的作息時間﹕每天、每月、每年隨早晚、季節、生態的變化,應有「專家」通盤設計,通知農民按時進行。
  2,作物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是效益失衡,因此,地域性或策略性的農業生產,必須有宏觀的調控,所以要有通達的管道。
  3,適當的作業支援﹕諸如種子、肥料的供應,除蟲防病的條件,對農民來說,經常是可望而不可求。農民網最大的功能,就是能隨時隨地解決問題。
  4,新穎的科學技術﹕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尤其在舉世一體化的浪潮下,落後便等於瀕臨淘汰。要跟上時代,就要有非凡的手段。
  5,明快果斷的抉擇﹕農業生產耗日費時,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影響到一季的收成。但一般農民只知勤懇不懈,必須有專家代做決斷,通盤考量。
  6,正確的市場情報﹕最後產品收割了,如無市場情報,有些地方桃子爛到發臭,有些地方卻一桃難求,只要能以有輸無,農民就能富足。
  當然,能解決以上的問題,其他相關性的事務也能迎刃而解,諸如﹕氣象氣候、災難疫情、安全防護、通話通訊、教育娛樂等等。
  有人說,這一定「所費不貲」!其實,一切技術都是現成的(老實說,日光下本無新事,「懂」就有,「不懂」就等於「無」)!只等有心人去做罷了!
  「九億農民網」又是什麼呢﹖不過是一些農業資訊(內容),用最有效的「傳播機制」,送到各個農民手中,如此而已!現在,「農業資訊」是現成的,匯總即可。「傳播機制」本公司已設計好了,是利用人造衛星,用「超高頻無線訊號」,向全國農民播放(本業集團擁有專用的3.4到3.6GHz以及人造衛星傳播權)即可。
  老朽目前尚在努力的,是接收器材,收音機、電視、電書、網絡電腦等都是可行的方案。但理想中,應是「寓萬於一」,那就是「農民手錶」。
  老朽設計的農民錶,就是「文娃」的前身,其核心則是「易芯」,現已動工,明後年可成。此錶將不超過四平方公分大,半公分厚,錶帶是太陽能電池,帶上尚有精密陶瓷的「壓電晶體」,可偵測人的脈象,預知徵兆。
  錶面是「電紙」,其顯示密度約240*240(有放大作用),另有語音(但因功率需求較高,要另加電源及耳機、「骨感傳聲晶體」等裝置)處理,可作「手機」用。本錶性質與BB機相似,但功能有天淵之別。
  若問生產成本若干,不妨深思,芯片的材料不過是砂,加工的是機器,所貴的是設備及研發成本。設若花了一億美金,如果只能賣一百萬台,每台要分攤起碼一百美金(尚不計利潤及行銷)。如果賣上十億台,每台不過一毛錢!
  量大者勝!眾利勝於私利!
  計劃中,農民錶之研發費約一百萬美金,生產成本約一元(單芯),就算賣三十人民幣,本公司淨利也可賺一至二元美金(九億台平均約十五億美金),以投資報酬率計,是百分之一千五百!絕對不虧待本公司的投資人!
  「鞋問題」不是笑話,是個悲劇!生意人唯賺錢是求,宗教家唯求桎梏人心,為什麼不設身處地為非洲人想一想呢﹖先「送鞋給他們穿」,穿得有成效了,他們就會買!市場要先培養,不能殺雞取卵,所以世間有成有敗,有是有非!
  等到農民網有了成效,再看商機有多大吧!博得了全國農民的信任,豈不是一個「超級信用合作社」﹖到那時,所有的蟑螂、蚊蟲蜂擁而至,老朽又得「閃人」了!
527 留言者:小岷 [2001-07-02]
主題:
  之前問的問題
  謝謝朱老師精闢的回答..
  小弟頗關心朱老師的計畫
  也看了網上一些資訊
  有一些疑問想請教...
  1.看過漢文化資訊聯盟的主軸計畫
  初始是中文2000,農民網,多媒體..等等
  後來整合成”文化資訊基建工程”的漢字基因,漢文化系統,資訊基建工程,生產事業
  不知目前格局是否有變動﹖
  進度又邁進了多少呢﹖
  因上面說每半年檢討一次 可是網上看不到
  2.電子書包已經獲2億台訂單
  其是如何受到大陸當局青睞的﹖
  又 若由紙本書換成電子書包
  對目前現存的教科書上下游體系勢必造成一些利益的移轉
  不會有人抗議嗎﹖
  另外 目前的電子書包(文昌一號)好像是單色 也不能做筆記 畫重點
  感覺上有一些學習上的需要無法滿足
  而更多功能的機型(文昌二號,電紙)可能又太貴
  怎解呢﹖
  謝謝
回應﹕
  名稱雖多,工程實一。何也,「商業包裝」故。老朽僅負責完成工作,餘事假手「專家」,常有溝通不良的情事。
  每月在本網主頁中都載有進度,已完成者不提,是月月檢討也。
  電子書包早就是國家的施政重點,只是大家都受了美國廠商的誤導,以為「膝上電腦」就是「電書」。於是人人等著「降價」,廠商樂得「大賣」!老朽不服,決定從頭幹起(去年來過本網的朋友,一定還記得老朽被一些「走狗」辱罵的光景)。
  電書一出,比比性能、價格,所向披靡。如今生產的延誤,是基於FM式液晶太新,技術尚不成熟。同時,多種顯示新材料相繼出現,一個比一個效果更好(在我們電書未出前,這些材料都已問世,但因沒有彩色,無人知道有何用途)。
  本團隊人數不多,但都是「精兵猛將」,目前忙得天昏地暗,力求將成本降到最低(當今知識財產成本最高,兩年後我等之專利到手,可降至十元美金)。
  想想看,每年四十億冊教科書,要多少「紙」﹖污染多少水源﹖破壞多少生態﹖一本電書可抵數百本紙書,又可重複使用,即時更新內容,經濟實惠,誰曰不宜﹖中國人到底識大體,在此大前提下,老朽尚未聽到「半絲反對的聲音」。只有「同行」紛來搶「生意」,老朽早已言明﹕「市場公開」,任何人能生產得更「物美價廉」,敬請為億萬學子服務(中文CPU等元件由老朽供應)。
  宇宙中有個不移的公理,「量大者勝」,量包括能量、數量及度量。電書也者,只是當前資訊革命的第一炮,自後各種產品都將陸續問世,百花齊放。至於價格,只要經過老朽之手,保證便宜得難以置信,在技術領先、薄利多銷之餘,本公司絕無後顧之憂(明後年遠勝膝上型電腦的產品,售價約美金三十元)。
535 留言者:小岷 [2001-07-05]
主題:冒昧
  朱老師
  其實在下目前正在做關於您的一系列計劃之研究
  主要是以創新擴散或系統架構標準戰爭的角度切入
  希望能探討您的計劃未來要成功 有哪些重要的關鍵因素
  以及扮隨的標準戰爭的議題(v.s wintel﹖)
  若簡單地講..
  您是以中文CPU等使得產品低價而大量普及(網絡電腦 電書等)
  然後搭載中文2000 linux
  簡單的終端透過各種傳輸網路至Sniic及超級電腦取得服務
  由於量大 所以廠商願意投入開發軟體及應用..
  造成一正向循環
  而同時由於市場實在太大 也得以有合理的利潤
  如此來達成您普及至95%人口及”中華文化”的理想
  小弟讀過關於您的一些資訊
  但由於資質駑鈍
  可能對整個whole picture及策略細節(階段﹖)不是很了解
  望朱老師不吝指點...
回應﹕
  問得太大,回答殊易,只能籠統界說。
  戰略﹕以量營商,以文化養士,以技術形成潮流,以道德為天下榜樣。
  戰術﹕從電子課本下手,利用網絡普及教育,將資訊生活化。
  戰場﹕中國,第三世界,全球人民。
  此戰成敗關鍵,在於國人是否能夠覺醒(這一代不能,寄望於下一代),以及中華文化是否真有無窮的潛力(很可能只是老朽一廂情願)。
  老朽賣瓜,無意自誇,好在本網記載了一切「是是非非」,尚請自行研判。
544 留言者:小岷 [2001-07-06]
主題:問題
  1.先生的中文2000平台 意欲如何打敗微軟﹖
  主要利基為合﹖
  2.農民網的替代方案﹕
  光碟片(大陸光碟機普及﹖)
  利用電視(每百戶農民超過60台電視)
  跟朋友閒聊討論的 可行嗎﹖
回應﹕
  老朽的人生觀是「遠離勝敗環境」的,從來無意與微軟「硬比」(老朽有時說話過於情緒化,實係「恨鐵不成鋼」,只希望激起國人的覺醒)。
  所謂「操作平台」,相當於「機場、車站、碼頭」,只是供「資訊」來往溝通,哪裡需要每個人家中安置一個碼頭的﹖中文2000只可以說是一個廉價碼頭方案,看微軟太過份了,為國人省一點錢,於願足矣!
  人要用的是車、船,老朽專門設計省油實用的小車,如斯而已。
  閣下所說乃訊息來源,多多益善。但農民的「接收器」必須便於攜帶,易於應用,成本低廉,否則善意又變成苛政矣!
  更嚴重的問題是,此網未形成之前,人人畏難不行,一旦成功,其商機無限,立刻蚊蚋漫天!故慎始善終,深謀遠慮,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也。
557 留言者:小岷 [2001-07-10]
主題:農民網
  小弟拙劣
  想了想
  農民網除了之前先生算計的硬體利潤外
  尚有其它的”商機”嗎﹖
  因為似乎除了硬體外還尚需有其它許多的建設投資
  光賣硬體便可回收嗎﹖
  這麼大量的世界實在難以想像....
  同時畢竟量大並非一蹴可幾
  在送的過程中 財務狀況可順利支撐嗎﹖
  對不起 不是要挑戰您的想法
  只是未來的事情難以想像..
  先生的營運模式又頗為新奇..
  想更清楚知道先生您的看法..
  謝謝~~!!
回應﹕
  如無商機,文傳豈非成為慈善機構﹖
  若有九億農民之網,僅「肥料廣告」就撐得肥胖無比!
  再說農民需要各種服務,如設一服務站,保證「農民畢至」,該站立成「商業中心」。農民有錢了,人來人往,豈非「商機」﹖需知「服務」才是「最尖端」的商業,硬體買賣只能賺一次錢,而服務是「賺不完兜著走」!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