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630 留言者:宮天順 [2002-06-17]
主題:1607則
  一直在琢磨著您1607 的答案,發覺內容很有意思,似乎是一個您的新論點或新認識﹖有一個問題是﹕有佛教信仰的人似乎少有這種〔心花怒放〕及〔感恩圖報〕的體驗。是不是意味著此乃佛教不及基督教普及之故﹖若是在佛教中加入一些這類刺激,它的信徒也會像基督教一樣蔓延嗎﹖私下總以為基督教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的商業性質很相似,市場心理掌握得極好,〔只要信就得救〕的觀念,也是最最高明〔請君入甕〕的妙方。〔心存感激〕這種做法似乎又是另一種良藥,這樣的藥私下倒願試行之。
  空夫子  再拜
回應﹕
  不是新論點,是人把概念分割得七零八落,認為「感恩」就是感恩,「喜悅」就是喜悅。要知道,人在思考時,不可能一刀兩斷,把概念像豆腐一樣,切得兩面光光!
  喜悅只是一時的表現,是一種「後果」。當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心中充滿憤恨,何來喜悅﹖再若雖無痛苦煩惱的惡因,也沒有讓人快樂的善因,又何來喜悅﹖
  人心之有喜悅,是因感到「利基」,受利基所激,是有所喜,因喜而心悅。天道奧秘也在於此﹕一個孝子,若是對父母感恩;一位忠臣,對社稷感恩;一對情侶,對彼此感恩。是則遭遇再苦,仍心中充滿喜悅。反之,失去了感恩的心態,表面就算是個孝子、忠臣、良友,但心中宛如毒蛇吐信,人間等於地獄(老朽之能永居地獄,係有恩可感也)。
  大乘佛教不重視這些,正是釋迦佛高明之處,因為喜悅易「住」,一住就不能離欲。到底在人間得到恩寵的機會不多,人能達到最高的極樂,何必介意區區喜悅﹖

2009年註:請參閱9641則。
1630 留言者:宮天順 [2002-06-17]
主題:1607則
  一直在琢磨著您1607 的答案,發覺內容很有意思,似乎是一個您的新論點或新認識﹖有一個問題是﹕有佛教信仰的人似乎少有這種〔心花怒放〕及〔感恩圖報〕的體驗。是不是意味著此乃佛教不及基督教普及之故﹖若是在佛教中加入一些這類刺激,它的信徒也會像基督教一樣蔓延嗎﹖私下總以為基督教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的商業性質很相似,市場心理掌握得極好,〔只要信就得救〕的觀念,也是最最高明〔請君入甕〕的妙方。〔心存感激〕這種做法似乎又是另一種良藥,這樣的藥私下倒願試行之。
  空夫子  再拜
回應﹕
  不是新論點,是人把概念分割得七零八落,認為「感恩」就是感恩,「喜悅」就是喜悅。要知道,人在思考時,不可能一刀兩斷,把概念像豆腐一樣,切得兩面光光!
  喜悅只是一時的表現,是一種「後果」。當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心中充滿憤恨,何來喜悅﹖再若雖無痛苦煩惱的惡因,也沒有讓人快樂的善因,又何來喜悅﹖
  人心之有喜悅,是因感到「利基」,受利基所激,是有所喜,因喜而心悅。天道奧秘也在於此﹕一個孝子,若是對父母感恩;一位忠臣,對社稷感恩;一對情侶,對彼此感恩。是則遭遇再苦,仍心中充滿喜悅。反之,失去了感恩的心態,表面就算是個孝子、忠臣、良友,但心中宛如毒蛇吐信,人間等於地獄(老朽之能永居地獄,係有恩可感也)。
  大乘佛教不重視這些,正是釋迦佛高明之處,因為喜悅易「住」,一住就不能離欲。到底在人間得到恩寵的機會不多,人能達到最高的極樂,何必介意區區喜悅﹖

2009年註:請參閱9641則。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