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64 留言者:城城 [2000-02-10] |
主題: 先生之網上雜文﹕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此文實乃振聾啟聵之作,許久未見時賢有如此遠矚之文!在您文中提到,第一次文化融合在東周至漢朝,以自然與人的關係,視為「天」。第二次的文化融合在隋唐至五代十國,以人與人、人與心的關係,視為「人」。再由宋朝士人整合為「天人合一」,在儒家稱為理學,佛家稱為禪宗。晚輩後學,想請教先生幾個問題。 第一,文化融合期間,都出統一強盛的王朝及混亂的朝代,第一次為戰國與漢,第二次為隋唐與五代十國。請問這是必然的關係嗎﹖ 第二,儒家稱為理學,佛家稱為禪宗。中國人多以儒、道、釋並稱,文景之治便得力於黃老之術。請問在宋代產生理學、禪宗之際,何以道家未有建樹﹖此歷史原由為何﹖可否請先生分析釋疑﹖ 第三,先生在結論中提到,「人與物質」所差的只是一種理論體系,將之整合,此乃文化第三次融合,如此中國人甚幸,全人類更幸。晚輩斗膽,先生可有此理論體系﹖謝謝您撥冗回答。 |
回應﹕ 善哉善哉!點睛之問也! 1,人生之變亂與哀慟是為文化融合之因,文化融合後,人們思緒有了條理,故社會安定,盛世是為其果。以此推之,中國遭此百年大難,其契機在焉,欲得其果,必待時賢努力也。 2,道家雖與釋儒並稱,實則「道」不宜稱「家」。蓋「道」無處不存,釋儒皆道也。後人多事,強行以「道設教」,實則經取自《道德經》、《南華經》,神則封之於儒釋兩家,不過民俗自尊而已。「道」本無群無黨,不私不俗,與天地同儔,行在道上即為道友,非其缺也,實無所不在也。 3,老朽不才,確有此一隅之言,唯一言藐藐,未若眾之諤諤也。再者一家之言常窒礙百家之鳴,老朽無意與星日爭輝,特將該文存之窮山,浸之惡水(君若有意,請閱《宇宙浪子》,其中餘意猶在,略可玩味﹚。待世態清明,人人迷途知返,當再和鳳之鳴也。 否極而泰,剝極必復。歡迎賢者多多提出正反各種意見,同蹈洪流,共創新機。 2010年註:後文中,老朽常提「道家」,蓋表達較為方便也。 |
#舊 65 留言者:城城 [2000-02-12] |
主題: 感謝先生撥冗釋疑,晚輩仍有些許迷團,請先生得以教我。 1.宇宙浪子目前有一~七集,但仍未完結,先生將如還珠樓主那般,要留諸多懸疑給後生﹖ 2.先生釋宋儒學說乃為天人合一,且未來若時機成熟,您將倡議人與物質的理論。在先生智慧學九論中,曾議及天地人結構,難道人與物質的理論體系,就是補「地」之不足﹖ 3.而天人各有其道,物當具其理。雖然物理帶領人們到外太空,窮究了原子、夸克。但新事物、新技術已爆炸性成長,令人目不暇給,稍有不慎,便迷失在滔滔物流之中。這個理論體系可以做到以簡御繁,一法通萬法通嗎﹖而它將能帶領人們,認清天、地、人的彼此關係﹖ |
回應﹕ 1,實在抱歉,我一時失算,沒料到文傳事來得太早。《宇宙浪子》開寫於1998年八月,預計一個月寫兩本,半年可完成(修辭有沈紅蓮代勞﹚。不幸年底時忙於動畫,99年初就陷於當今窘狀。我拼命擠勻時間寫了八、九集,但因思緒斷續,氣勢不貫。此書為我目前首務之急,希望五月前寫到十一集,至於十二集,因內容與當前的工作進度有關,可能要到年底。 2,正是如此,我摒棄「阿堵物」久矣,但發覺物質世界並不會因此而不存在。完整的定義就是無缺,地屬物質,我們不能因為把它踩在腳下就否定其存在。 3,天有天道,人有人性,物具物理,各適其本。但要瞭解人與物質的關係,必須根據更高層、包容萬有的體系,這就是「以簡馭繁」的法則。本人自信已找到了這個法則,但是要經過實證才行,目前我正在「以身試法」,成功了才能公開,否則是誤人誤己也。 2009年註:物之驗已成,即圖文平台中之「理解系統」,下一步將設計硬體,是為「小杏子」。為此,已寫了《智慧學》,準備於2010年出版(提前了兩年)。 |
#舊 65 留言者:城城 [2000-02-12] |
主題: 感謝先生撥冗釋疑,晚輩仍有些許迷團,請先生得以教我。 1.宇宙浪子目前有一~七集,但仍未完結,先生將如還珠樓主那般,要留諸多懸疑給後生﹖ 2.先生釋宋儒學說乃為天人合一,且未來若時機成熟,您將倡議人與物質的理論。在先生智慧學九論中,曾議及天地人結構,難道人與物質的理論體系,就是補「地」之不足﹖ 3.而天人各有其道,物當具其理。雖然物理帶領人們到外太空,窮究了原子、夸克。但新事物、新技術已爆炸性成長,令人目不暇給,稍有不慎,便迷失在滔滔物流之中。這個理論體系可以做到以簡御繁,一法通萬法通嗎﹖而它將能帶領人們,認清天、地、人的彼此關係﹖ |
回應﹕ 1,實在抱歉,我一時失算,沒料到文傳事來得太早。《宇宙浪子》開寫於1998年八月,預計一個月寫兩本,半年可完成(修辭有沈紅蓮代勞﹚。不幸年底時忙於動畫,99年初就陷於當今窘狀。我拼命擠勻時間寫了八、九集,但因思緒斷續,氣勢不貫。此書為我目前首務之急,希望五月前寫到十一集,至於十二集,因內容與當前的工作進度有關,可能要到年底。 2,正是如此,我摒棄「阿堵物」久矣,但發覺物質世界並不會因此而不存在。完整的定義就是無缺,地屬物質,我們不能因為把它踩在腳下就否定其存在。 3,天有天道,人有人性,物具物理,各適其本。但要瞭解人與物質的關係,必須根據更高層、包容萬有的體系,這就是「以簡馭繁」的法則。本人自信已找到了這個法則,但是要經過實證才行,目前我正在「以身試法」,成功了才能公開,否則是誤人誤己也。 2009年註:物之驗已成,即圖文平台中之「理解系統」,下一步將設計硬體,是為「小杏子」。為此,已寫了《智慧學》,準備於2010年出版(提前了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