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二節 漢字規律
第二節 漢字規律


釋文:
「規」-大丈夫之見,法度也,一定的方式也。
「律」-行為有所循,法則;循規範而為,控制。
定義:規定的法則。

  基於基因層次,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其中既符合二分規律,又有三才層次結構,而且與大自然主客息息相關,從而導入人類思維之本、應用之末。
  太極本是混沌一片,太極生兩儀是為時間之既,兩儀生四象則為空間之有,八卦分而諸位定矣!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時間、空間」,時到今日,科學仍然無法正確地定義。什麼是時間?機械式的鐘錶?原子的分裂?太陽的起落?什麼又是空間?一個地方?一個位置?三維座標值?如果不能明確界定漢字所謂的空間、時間,人看人異、人言人殊,人生無異癡人說夢!
  妙的是,科學家們說不出什麼是時間,但卻給時間戴了頂數學帽子,說宇宙在0時發生大爆炸,而未爆前是為「負時間」!今日此時,是大爆炸後的200億年某時!是嗎?科學家是球員兼裁判,反正常人穿不上釘鞋不許入場,場外熱鬧的是噪音、場中講的是專用術語,不是也是!
  人有靈智,未必天天能喝迷魂湯,就算今天是爆炸後某日,請問:昨天在哪裡?到哪裡去了?難道沒有昨天?沒有上一秒鐘?或者昨天失蹤了?上一秒鐘被偷走了?科學證據是什麼?是無效時嗎?開根號時嗎?科學家又發明一個「平行宇宙」,說時間是「平行」的,昨天在另一個空間!說謊的人往往用一個謊話遮掩另一個謊話,等到人人受騙,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了!

  且用最簡單的事實來檢驗一下平行時間吧!目前最起碼的動畫是每秒三十個定格,如果要把過去用定格方式貯存在平行空間裡,想想看,外太空廣袤無垠、遠達數百億光年的空間,每秒鐘要乘三十倍,而200億光年算下來,放得下嗎?再說,光速每秒33萬公里,只取30個定格,其精密系數豈非億萬分之一?
  設若宇宙進化毫無規律,自然而然,世界只是一團亂集合,根本不值得一顧。然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天有天理、物有物理,自從人體基因降世,連初生嬰兒的生理、疾病記錄都已備妥!這代表宇宙中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流程,只是個人無法知曉而已。世間就天命,人是主觀體,各有機緣,毌庸贅言。但欲瞭解時空的真相,就必須小心假設、大膽求證。

  昨天已不存在,未來也還未來,人類只是生活在「現在」這一剎!誰能否認這事實?我們對今天、此刻的認知來自感官對刺激的感知作用,而於昨天、上一刻,則完完全全是記憶作!所以,人受騙了,人本是主觀個體,什麼都不知道,人感到無助、寂寞,急於與外界溝通。為了溝通,創造了各種概念、觀念,後人學會了這些概念,大家用得不亦樂乎!
  要知道真實,首先得摒棄錯誤的成見,否則,不妨活得像大科學家一樣,專事創造負時間、虛空間、黑物質!大家沆瀣一氣!其實,人只要肯把自我為宇宙中心的成見拋棄掉,人生並不難理解。人是剛體宇宙的一部份,人不可能理解宇宙的全面真相;同時,人又是宇宙系統中之一個子系統,子系統只能運作在整體下。所以,人不可能理解什麼是時間、空間,人也必須配合大自然的環境、用最自然的方式來認識真實世界。
  也就是說,時間、空間是主觀人類對宇宙客觀真實的認知、貯存在記憶中的概念。顯然,人是活在當下,寄存自然,一念之繫,生死可參。既如此,根據基因法則,且假定時、空的結構基因為客觀的刺激、感受,對主觀的經驗、記憶的集合體,人生真相不喻可知矣。

一、時空基因

  結構基因



  由上表,空間是靜止、客觀的,刺激來自自然界的理化聲光現象。時間是動態、主觀,因個體感受而存在,貯於大腦成記憶,始有時間。

  時空基因



  時空基因是構成時空的基礎,於客觀立場,空間是炁能由中心擴散至邊沿所形成的區域,因刺激人的感官而認知者。感官辨知後,經神經傳至意識中樞及大腦皮層,形成具有範圍及內容的空間概念。於空間形成之際,也記錄了個體感官、主觀感受之起始與終止。

  由此可知,人生活在時空環境中,空間事物客觀存在,但卻只是基因結構核之一,必須與主觀之核交集絞合,否則基因不能附著。這個交集只是「剎那」間時空的感受,是稱為「我」。
  古往今來,人們生生死死、起起伏伏,把「自我」看得天大,成為社會的動力。
  主觀時間的基因只有起始與終止,不可能逆向倒流。過去祇是記憶,現在只有一剎,未來則是另一個新的起始,整個世界無非既定的流程。

二、應用

  漢文化一應自然,舉凡概念思維,皆以現實環境出發,尋求一種相互的共識。

1,時間:

  初民以農事為用,時間結構則以農曆為㮒準,農曆又叫陰曆,月曆。係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12個朔望月,約355天。
  古時採干支紀年法,傳說出自黃帝時代。係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合,成為含萬有的複數系,其中有二數系:陽陰;四數系:東南西北;五數系:金木水火土(其中含「我」之生克)。這些「數系」,各有其「概念定義」,唯有根據這些解釋,天干地支才有「實用意義」,再若結合多層數系,可測知時空係數。

  十天干是夏朝計時用的十個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各各
代表環境連續變化,人們觀察到的記錄象徵。

名稱 概念  觀察記錄 象 徵

 甲 (殼) 生命內藏 象人頭 
 乙 (曲) 種子初出 象人頸 
 丙 (炳) 勢旺易見 象人肩 
 丁 (強) 成長壯實 象人心 
 戊 (茂) 生勢茂盛 象上肢 
 己 (記) 其形可記 象人腹 
 庚 (根) 續本之根 象性具 
 辛 (新) 萬物更新 象人股 
 壬 (妊) 萬物妊娠 象人脛 
 癸 (揆) 變化終止 象人足 

  十二地支在商代甲骨文裡已經出現,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象一日之十二時。

名稱 概念  觀察記錄 象 徵

 子 (孳) 生命孳息 象長生 
 丑 (扭) 甫生待長 象沐浴 
 寅 (引) 始生須引 象冠帶 
 卯 (茂) 繼生為茂 象臨官 
 辰 (震) 經震動而 象帝旺 
 巳 (起) 陽盛陰衰 象衰 
 午 (杵) 盛極而反 象病 
 未 (沒) 尚未結果 象死 
 申 (伸) 物體已就 象絕 
 酉 (熟) 萬物之老 象墓 
 戌 (存) 保存以續 象胎 
 亥 (藏) 收藏蘊養 象養 

 十二生肖:漢代一日採十二個時辰,各賦與一種習見之動物,以便人民記憶聯想。

 觀察記錄      象徵認知

 23:至01是子時,老鼠活躍之時。
 01:至03是丑時,耕牛準備下田之時。
 03:至05是寅時,老虎遊蕩覓食之時。
 05:至07是卯時,月亮未落,玉兔搗藥之時。
 07:至09為辰時,神龍行雨之時。
 09:至11為巳時,蛇蟲活躍之時。
 11:至13為午時,天馬行空之時。
 13:至15是未時,羊喂食之時。
 15:至17為申時,猴活躍之時。
 17:至19為酉時,雞歸窩之時。
 19:至21為戌時,狗守夜之時。
 21:至23為亥時,豬鼾睡之時。

2,空間:   

  漢字結構可分為若干層,同一層中,各字皆有「上、下、左、右、前、後」六個結構鍵。上、下可視為時間從屬關係,上在先、下為後,故又形成因、果;左右或前後則可視為空間關係,為觀念、事物之體用;且前後兼具順位關係。
  此六個結構鍵之「中心」,可假定為「我」,「我」居於時空之中,各種因果體用不斷產生變化,通過「結構鍵」,「我」得以理解其「利、害」關係。進一步,理解與意識結合,是有「認知」。人因認知才得以根據「立場、目的」,作出最有利的「判斷」,進而得以表達動作和行為。

  此外,還有視覺環境空間,一漢字字符相當於一幅完整的畫面。當人的視線集中時,假定是三維空間,根據視線從近至遠之消逝距離,畫面可分為五區,各區因應用範疇不同而名稱各異。正中兩眼聚焦所在,四條消逝線連接於一平面,是為中區,或中央、視屏;上區為左右上方消逝線所容,為上區、天區、天花板區;下區則為左右下方消逝線所夾,是稱下區、地區、地板區;左與右各為左右消逝線分隔,是為左、右區,或稱壁區。
  若用五區作一般之視覺辨識,於室外,上區有雲、鳥;左、右區為山、林;下區為地、或池、河、草、花,或人物立足處;中區則為目之所標。若是室內,上為天花板,左、右掛以飾件、下區放置各種物品,中區對窗或壁。
  在漢字辨識時,字首可分佈在上、下、左、右(涵義請見《字易》),各有定義,若字形居中,則稱獨體字,必係象形。

3,聯想結構:

  經驗乃時間流程的記錄,感覺經過驗證後,根據時間之起止,記錄神經網絡的節點上,但是,節點只是一組四通八達的神經軸突,必須與概念將相關之其他經驗啣接,否則,電流通過節點,相當於通路的延伸,無法作有效存取。
  聯想是將經驗節點概念化的必要手般,意識根據需求,提高電勢,於相關節點間,一一比對,並改變該軸突的電阻系數,形成有效短路。短路令神經電流貫通,意識同時接觸到一應相關之概念信息。
  孔夫子「舉一反三」之教誨即此,人之記憶力有限,而經驗無窮,是以最有效之應用方法,是於理解後,建立聯想之介面,通過介面,可理解更多。此法為本系統動態資料庫之理論基礎,功效極強。

  漢字之聯想結構建立在象形上,有如下各點:

 字首、字身及組合關係外(詳見《字易》)。
 本章第三節之概念256種分類因子。
 字詞結合:象徵、字義、文句、主題。
 利害關係:動機、立場、目的、手段。
 八大要素: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各概念之體用因果。

  將上述結成網狀,是稱「概念網絡」,即具聯想功能。

4,境界結構:
 
  境界相當於人思所能到達之處。因境界已脫離感官,眼不可視,耳不能聞,端靠個人主觀認知而定。在古代知識尚不發達之際,境界常被誤認為是在地球上之空間。
  其實,地球之上無非太空,仍在四度空時的範疇。真正的境界應該在人類思維層次之上,在該層次,肉體感官已無作用,語言文字也失去意義,人所能理解者,純係炁能變化之本質。

三、三才

  中華文化受伏羲氏之影響極深,陰陽組成八卦,常被指為「老生常談」,無知之輩更斥為迷信。殊不知,五千年前,伏羲氏在沒有任何現代知識的輔助下,居然能透視宇宙、斷然釐定出這種超越時賢的象徵符號!正因為這位古聖人之導引,始有中華文化,始有漢字理解系統之成就。
  根據系統金字塔模型(拙著《智慧學九論》之導讀),從古至今,歷代能參透八卦奧秘者,多係通天識地之士,齊居塔尖。餘者簇擁塔下,行行業業、層層疊疊,無非供人拾級而登。職是之故,唯精研聖賢書的讀書人,得窺《易經》奧秘於一二。等而次者,尚能知兩儀四象;再下,渾渾噩噩,維持塔基於不倒而已矣!
  蓋文化一脈相承,原係慣性炁能之擴張,自物性而生命、而意識、以迄於宇宙極限之主流。
如同電流之於物質,電子不聚於尖端,無從穿透介質;又如電磁波,頻率不精純至極致,無激光之能量。是以,金字塔積累不足,文化宛如風花雪月;待一旦高聳雲天,一脈直通無極!

  結構有三,是稱三才。三才之所以為三,實因三角形為宇宙中最精簡穩固之結構。人類感官只能接受三維空間,點是個理念,只有中心,不能稱維;一維是線,線有兩端;二維成面,面是三條線所合成,如若三線等長,所合成之正三角形承受力最大;三維為體,始有長、寬、高之宇宙空間。
  三才結構是空間,也是物體,甚至於諸多現象,故又稱天、地、人三才。天指整體環境,環境的規律,不變的原則;地為當前條件,具體的物質,現實的基礎;人是變化的因子,事件的變因,組合的歷程。用這三種象徵,可以分門別類地理解宇宙間、無止無盡的事物,能有效而正確地趨近客觀真實。

1,天:常識

  生命體歷經千萬年的進化,因為適應了地球環境,而有了「遺傳本能」的性質。人類更進一步,又有「概念」,對環境規律加以觀察、整理,並代代相傳,形成了「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認知,是稱「常識(日常生活必備的認識)」。
  漢字基因為思維基因,所思所維者,率皆來自於常識。也可以說,人之思維,不過利用一些符號,代表著「常識」,以供生存、生活的靈活應用。正因如此,人類文明得以飛速發展,進而萌生知識,最後回歸宇宙智慧的本體。
  於漢字中,「部首、字身」即相當於「常識分類」,只要稍作補充,諸如合力分力(地心引力、摩擦力、作用力等)、比重向量、數系關係、能量程度、運動軌跡等之定義即可。這些關係的介定需要各種專家齊心協力,共同研究。然而,說來簡單,西方講究「自由思維」,要想得到「共識」,等於是「天方夜譚」。至於東方,百年來在美人洗腦下,早已「樂不思蜀」了!
  漢字是幾千年來,無數的前聖前賢,在無私的奉獻下,流傳下來的無價瑰寶。基於「約定俗成」原理,「約定」乃使用者,「俗成」則以「常識」為依歸。歷經數千年、數十億人民的嚴酷考驗後,迄今兀立不倒,足證漢字絕對客觀可靠。

2,地:體用因果

  「體用」自我國秦漢時已有定論,儒家非常重視體用關係,是「舉一隅以三隅反」之不二法門。「因果」係「體用之動態」,在一過程之中,因體用之變化,而產生用體之果。是以,體用因果乃漢字基因結構之基礎。
  以無線電話為例,以說明「體用」關係:
  無線電傳輸分「載具、載體」兩大類,如載具=體,則載體=用。

   電話為體,電波為用;
   電波為體,音訊為用;
   音訊為體,概念為用;
   概念為體,感受為用;
   感受為體,能量變化為用。

  對漢字的理解,即為先「辨識」所代表之「體」,再得到其體之「用」;或知其用,反求其體。以上兩者,無非「體  用關  係」  ,故若知「概念之體用」,即為「理解」。

例:有一機器,能見體知用,如:
  聞電話鈴聲,知應取其話筒,置於耳邊,聽之答之。
  見用知體如:
  欲告某人一事,通過電話撥號,與對方通話。

  此例涉及一系列「物理、生理、心理常識」,若能達成,不論是誰,都有智慧。

  因果則依時序開展,始態為因,終態為果。
  體用因果間之關係,必然遵循常識規律(知識例外)。

3,人:認知

  人對基因之「認知」,不外「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種對象,其細節非常複雜,茲概述於下,以供參考:

 對人之認知:形貌,個性,能力,經驗,背景關係,意識型態,當前狀況,利害。
 對事之認知:人、物之變化,時、地之終始,情、理、法之體用因果。
 對時之認知:連續性,急迫性,影響性,變化性。
 對物之認知:性質,功能,價值,主權。
 對地之認知:地緣,環境,距離,安危。
 對情之認知:利害,喜惡,程度,隱顯。
 對理之認知:環境,對象,規律,基礎,分析,歸納。
 對法之認知:立場,目的,策略,手段,利基,得失。

  因此類信息數量龐大無比,故唯有記載「基因」,始有效率。
  漢字基因之結構即相當於三隻不可或缺之基腳:「常識」是事物的規律;「體用因果」則是概念的應用;「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以供人的認知。

  宇宙系統為慣性之場,慣性之差是稱炁能。場中最基本定義為「點」,點和點為「量」,點對點稱「向」。炁能向性作用有二,一為傳播(向前)、一為擴散(其他方向)。
  炁能排列組合,由簡單而複雜,當位能聚集達臨界點後,炁能效應呈拋物線成長。站在人類立場,主觀個體對這些軌跡之理解,是稱認識。由定義可知,炁能變化即為慣性差,慣性差形成炁能軌跡。人類所感觸到的各種刺激,對主觀似是紅塵千丈,但於客觀真實,不過炁能變化而已。
  要正確地認識任一系統,先要知道主觀個體本身的一應關係,舉一反三,才能瞭解對應系統,最終才有可能趨近宇宙本體。在傳統中國,做人最主要的認識是稱倫理,亦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如何處理之道。中華文化之能傳之千載,正因為這種認識,才能穩定地發展。
  宇宙有慣性規律,人間有倫理道德,事物各本其份。物質之原子、分子有其防護軌道;生命體有自保之外膜;任何系統,若無防護之道,遲早必敗!所謂慣性規律、倫理道德者,防護之道也!人類社會歷經千年萬載進化至今,係因其道尚存之故,若一旦失守,大亂在即!
  人本獸,獸本重力,力必以強為勝!倫理道德者,先聖前賢所建立之屏障,後世賴以隔絕獸性!虎獅視之為檻柙焉,若無此檻柙,社會必成叢林,弱肉強食!待獸群出籠,先大肆破壞,摧毀一應樊籬!斥倫理為「禮教」,棄道德若「廢餘」!然後群獸逞威,挾暴力縱橫自由社會,欺眾愚馳騁弱小民族。
  及至社會傳統傾圮,倫理喪失、道德淪落!自是,幼不尊親、長不恤子、夫不顧家、妻不守戶!社會必亂,甫亂,人各為己,林鳥紛飛!既亂,酒池肉林、歌舞歡欣,強者君臨萬邦,恣淫縱兇!於是可知,人有人法、獸有獸規,人若不知,強引獸規於人間,舉世難寧!
 第二節 漢字規律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