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五章 人類文明的危機
      第一節 物質文明
      第二節 政治制度
      第三節 科學技術
      第四節 自然環境
      第五節 社會因素影響
      第六節 成長的極限
第五章 人類文明的危機

英雄難免刀下死,將軍多於陣前亡;
善泳者溺於水,玩火者焚其身。
自命不凡者,遲早會有轟轟烈烈的下場。
------------------

  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認為任何文化發展到了末期,便稱為文明,意即文明是失去了活力的文化。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文化是屬於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的人民,其風俗習慣,思想行為等的格局。是以有所謂希臘文化,埃及文化,仰韶文化,中原文化等。
  而文明含義範圍較廣,除了文化外,還有政治制度、人種等涵義;如東方文明,人類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等。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歷經了數次大規模的變化,農業革命發生在數萬年前,人類以耕織維生,定居一處,於是產生了文化。及至約五六千年前,文字記事發明後,今人才能對過去略有所知。直到四百年前,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人類社會結構徹底被改變了。其中最重要的,則是物質文明的興起。然後到了廿世紀中葉,資訊革命發生了,至是人類大權旁落,電腦紀元改變了進化方向。
  在討論文明時,對於該文明不具備相當經驗者,只不過是一種知識,不會有任何切身的感受。尤其是物質文明,未曾身歷其境遇者,心儀神往,將之幻想成為天堂;正嚐到甜頭的,更是百般陶醉,但見其利而不願知其害;只有等到紅樓夢醒,從物質世界中走過來、具有理性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原委。
  不幸,人生有一定的歷程,人類也有必經的道路,理性永遠只屬於極少數中的極少數,而且無法由一個大腦中,轉移到另一個大腦。這一章所探討的,旨在闡述一個無法避免的進化過程,而無意作任何主觀的評論。

第一節  物質文明

前人之教子,不外安貧樂道,修身齊家,
故雖貧而樂道不懈不怠。今人之教,
名利是求,致富者驕貧者卑也。
------------------

  物質文明是最符合人性需求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在物質文明鼎盛期,人們無不盡情地追求解放,赤裸裸將人性暴露出來。以致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結構,以及技術上的學術基礎等層面,莫不以感性的「我」為訴求對象。
  物質之生產,是為了供社會人之消費,消費者又必須付出勞力及時間等代價,以獻身於生產。這種循環,本是人類社會進步繁榮的原動力,也是人類賴以生存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然而,一旦人適應了某種環境,習慣成自然,生理的感覺調整後,心理上由新鮮感變成依賴性。有識者利用這種人性的特點,把生產消費的循環設計成為一種機構,如生命體累積「能量」而生存的策略,以此機構累積財富為自己牟取利益。
  這種機構便是工商業,在投資--生產--銷售--利潤--再投資的循環中,投資者獲得利潤,利潤又可作為資本。是則資本不斷累積,該機構也不斷擴展。在理論上,隨著資本的累積,生產量將越來越大,人類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社會日趨繁榮。
  事實上大謬不然,生產需要資源--動力及原料。這些消耗品,在地球上的存貯量都有極限,不可能滿足人永無止境的饜求。其次,財富的分配權掌握在投資者手中,其權力越大,則社會上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越嚴重。
  物質對人類之關係分為兩種,一是生存必須的,一是非必須的。前者毌庸討論,物質文明確有不少貢獻。但是,如果沒有物質文明,人類亦能成功無礙地生存。
  非生存所必須的物質,我們概稱之為「奢侈品」,其定義為:凡因人類某種觀念或習慣之養成,才產生的一些需要,而必須以某種物質滿足者,此類物質概稱「奢侈品」。
  奢侈品並非當今的新生事物,早在人類解決了基本生存的問題後,生存已不再是人生唯一的動力。漸漸地,人有了概念思想,基於自我存在之認識,以及「我」與環境之關係,便創造了一些觀念,以供作生活之目的。這些觀念,泰半屬於感官的刺激,並且能引起心理上的期望,再藉期望之實現而得到滿足。
  當工商業解決了物質生產的技術問題後,產量的增高全賴銷售與消費,而工商社會的動力,就是生產力。因此,一個工商社會之繁榮與否,完全依據銷售與消費之數額而定。
  對任何社會而言,一旦生產力大於消費力,就表示是一種累進式的良性循環。倘若消費力大於生產力,則社會的「能量」成為負值,如果繼續下去,將瀕於敗落或者滅亡之命運。
  這種現象,與生命層次的屬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社會也具有生命力,一樣吸取食物以滋養生命。
  因此,一個工商社會或國家,必須具有「侵略性」,用各種手段去攫取生產所需的原料,去傾銷其過剩的生產成品。如果在這種過程中,遇到了阻礙,這個社會或國家,就必須採取行動,以保障自己的「生存權利」。
  早期的歐洲先進工業各國,就是運用這種策略,利用農業國家的無知、落後,大肆搜刮各種廉價原料,同時傾銷昂貴奢侈產品,而建立了厚實的工業基礎,到如今還享受著餘蔭。
  農業國家中,有的沒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沒有既定的原則方針,只得甘心接受奴役,成為工業國的殖民地。一些原本就有文化基礎,在憬悟到工業時代的威脅時,立刻急起直追,也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工業國家之林。只有老大自居,固步自封的一些文明古國,既不甘被同化,又無能反抗,索性關起門來,不聞不問。但是,工業國的船堅砲利,又有令人欣羨的商品為後盾,神奇的宗教思想,誘人的民主、自由、人權口號,而文明古國所有的武裝,只是一點薄弱的傳統控制力,妄想螳臂當車!
  這是一場殘酷的存亡鬥爭,持續了百餘年,時到今日,大致已經有了定論。不論東方西方,也不論是什麼型態的社會,無不把工業化生產作為唯一的、最重大的目標。一窩風地投入滿足物慾的競賽,都希望能早日成為物質文明的主流。
  然而,工業先進國不可能輕易放棄既得利益,為了維持其社會的生活水準,不斷地提高其工業技術,並將獲利低、污染嚴重的「夕陽工業」,大量轉移給開發中國家。為了迫使落後國家就範,老式的軍事、經濟的壓力,新的、包著糖衣的政治口號紛紛出籠,先造成社會的矛盾動亂,進一步腐敗人心,其最終目的,莫非令全人類競相為其社會的物質享受,作最有利的奉獻。
  人類生存唯一的依賴-地球,資源本有極限,不可能任由人類無休無止的開發浪費。人類所存身的環境,與所有的生命體息息相關,人只顧一時的享受,將生態環境破壞無遺,遲早必會遭到難以彌補的災禍。更不可挽救的,是人類心理適應性的變化,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性一直與人結合在一起,而到了物質文明的社會中,人全面倒向了物質享受,最後終將失去其生存的意義。
  這個事實証明,人對物質文明毫無免疫能力,人對人性更沒有控制的意識。人人一窩風追逐時髦的當兒,卻很少有人自覺到在宇宙層次中,人類已經走到了進化的盡頭,過份追求效率的結果,人已被物質文明推上了斷頭台。

第二節  政治制度

當人體的機能統一時,就是健康的象徵,
一旦人體的細胞各自獨立,自由發展,
對人來説,就是癌症的發兆。
------------------

  要想推動社會及全人類接受「自由貿易」,俾使工業產品得以暢銷無阻,則必須有政治制度的配合,否則難以達到此意圖。
  經濟是政治體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任何一種政治體系,首先要顧及大眾人民的生計,也就是説,要解決如何生產、分配、管理及計劃等問題。
  工業革命後,基本上説來,藉著動力機械之助,生產已經不成問題。因此,分配及管理等才是經濟的處理方向。對一個社會人而言,擁有物質的慾望,是人性的本能,而物質佔據一定的空間,不可能為眾人所共有。所以人對物質的效用,必然具備獨佔性,否則「擁有」的觀念將無實質的意義。
  正因為人性對物質有獨佔的需求,不論物質的供應如何,永遠無法滿足。在以往,人們採用道德觀念以及階級權利,以節制對物質的供求。新時代則訴諸人性,提出人權、自由、平等的口號,在這種社會中,人人都需要競爭,弱肉強食。
  當自由平等的觀念在人們思想中成熟後,政治體系改革的呼聲,自然而然蘊育成型。既然是要配合人性的需求,每一個人都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擺佈,所以,自我作主是第一要務,不僅要在物質享受上作主,而且要能在政治權利上作主。達到這個目的,只有由每一個自我作主的社會人,決定法律、制度、體系以及執行的官員,這就是所謂的民主制度。
  早期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是最先享受到物質文明效益的「利益集團」。在物質文明的極盛時期,也就是廿世紀中葉,世界上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歐洲及北美等區的數十個國家,是為富強的工業先進國家。
  工業國家奉行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以資本的累積為目的,強調利潤,刺激消費,再以觀念,鼓勵人們購買。而當人們「自由」地付出勞力及時間競相,投入這個循環機構時,資本家們得以不斷累積其資金,擴大控制範圍,勞動者則僅獲得有限的工資,而且全部消耗在生存物質的購買上,因而形成了新的社會階級。
  在十八世紀,這種現象日形惡化,資本家只顧賺錢,完全不管工人們的工作條件及生活福利。隨著工商勢力的擴展,歐洲各國都加入了資本主義的陣營,由於競爭劇烈,資本家的剝削變本加厲。尤以一些煤礦工人,終生掙扎在貧困及暗無天日的礦坑中,而富足的資本家則藉著自由剝削得來的金錢,花天酒地,奢侈浪費,較之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更為懸殊。
  在這還境下,共產主義遂應運而生,他們認為生產是工人努力的成果,資本家僅不過提供資金而已。如果此資金由社會機構提供,資金的循環應用一樣可以達到相同的效益,且可避免資本家的剝削與分配上的不均。在這種理論下,所有資產皆應歸屬社會群體所有,故名「共產」。
  這種理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弊端,當時甚得一般富有同情心、具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歡迎,只不過尚未經過實際的考驗。恰逢俄國革命成功,共產黨人奪取了政權。當時在資本主義國家奴役下的殖民地人民,受到俄國成功的鼓舞,紛紛起而效法,風起雲湧之下,幾近半個世界的國家均推行共產主義與民主政體分庭抗禮。
  如果説早期的資本主義是病,則共產主義是藥,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受到治療後,逐步改善,兩極分化的現象漸趨緩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裕。共產社會則不然,正因為「藥」能治病,卻不能賴以生存,共產是理想,人性卻只顧現實。生產管理需要知識及技術,擁有知識技術者,其投注的心力較多,需求也高。共產社會強調平等,人人同工同酬,遂引起部份知識份子的不滿。因此,知識份子被視為「異端」遭到排擠。而共產社會失去了知識、技術人材的支援,全靠農、工的勞動力量,以致於經濟落後,民生凋零。
  民主政體是先有了富裕的經濟條件,在社會上居多數的知識份子成為中產階級,他們的利益相同,觀念接近,為了避免任何利益集團的獨佔,故而訴諸選舉,以達到從富足的共同目的。可是對貧窮的社會,人民知識程度相去懸殊,每個人的目標迴異,看法各走極端,不僅得不到一致的意見,而且無法容忍他人的作風。要使這種社會實施民主,動亂或軍人專政是必然的結果。
  可是,資本主義國家唯利是圖,必須強迫各國人民購買其商業產品,而各國政府為了生存,尤其是工業落後、知識程度不高者,不可能與先進工業國家相抗衡。唯一的方法是揭起民族主義的旗幟,用高壓的手段,強制人民降低物慾的需求,再求逐步改進。
  這一來,顯然「違反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而為了達到他們自由消費的目的,利用人心貪圖享受兼以盲目附從的弱點,提出了「人權、民主、自由」等動聽的口號,在世界各地鼓吹民主。以便消除民族或共產主義的政治障礙,從而配合人性,大量傾銷產品,維護其國家利益。
  每一個社會中都需要知識份子的服務與領導,一旦知識份子喪失了社會良知,妄以為民主是貧窮國家的唯一出路,就會引起民族主義或野心份子者的杯葛,進而爭權奪利。近半世紀以來,在亞、非及南美洲,這種例証屢見不鮮,幾乎沒有一個安定的社會。舉世滔滔,本來唯有知識份子才能明辨是非,但是,自己已經捲入了權利鬥爭,哪裏還有客觀的立場?怎麼能看到事態真相?
  知識份子本就自視高人一等,主張自由競爭,各謀己利。民主自由正投其所好,人權更為理想的護身符,因之各自在其社會中推波助瀾互為聲援。至於社會上安份守己,或是缺乏教育的大庭廣眾,他們的人權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在自由的原則、人性的重利輕義、嫌貧愛富的心理下,一個知識份子受到迫害會導致嚴重的事件,而有些地區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喪失了性命,卻無人問津。
  在自私自利的知識份子心目中,自由民主是唯一的歷史途徑,他們完全陶醉在先進工業國家外表的成就中,而不冷靜地考慮,對落後的地區及人民,有沒有足夠的條件,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這就是物質文明所導致的奇特現象,知識本來是人類生存所依,所謂「功高震主」,當知識的力量太大時,人已經失去了對知識的控制能力,知識份子反而成為「知識的奴隸」,為知識的權利付出了自我的社會良知。再過不了多久,知識當權後,宇宙進化將改朝換代,人類大權旁落,知識份子將成為人類史上、千秋萬世的罪人了。

第三節  科學技術

刀有尖利的鋒刃,若人善於控制,
知所取捨,則得利。否則,人越無能,
刀鋒越利,其危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

  由上一章討論的物質文明的社會性影響,我們已説明一切動亂不安的基本原因,假如僅僅是社會問題,以人類已經具備的智能,尚不難加以解決,但是科學技術上所引起的問題,則牽涉到宇宙的結構,以及進化上可能的發展。人類到底受限於生理條件,對未來是否有充的適應能力,尚是未知之數。
  科學技術是「知識」在物質文明時代發展的主流,一方面它建立了物質生產的捷徑,一方面也擴大了知識的領域。為了便於探討,在物質生產上的應用我們稱之為「科技」,擴大知識領域的則稱為「科學」,以示二者之別。
  「科技」在廿世紀大放光芒,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三點:一是石油動力的大量開發、應用,使生產加速,經濟繁榮。二是技術的積累呈冪數式直線上昇,先進工業國家進入尖端技術的開發,開發中及未開發國家也急起直追,無不希望在物質文明時代分一杯羹。第三,通訊、交通等事業的發達,使資料及訊息的傳播,無遠弗屆,迅速而可靠。
  於是,科技成為時代的寵兒,人們對它產生的信心,與中古時期對宗教的情操,沒有多大的分別。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説過:『就算沒有神,我們也得創造一個。』在這個時代,科技把「神」否定了,而且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神祇。
  在全人類膜拜頂禮之下,科技遂如飛天之龍,導引著其子民,跨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代。然而,在時間的考驗下,也遂漸証明了科技畢竟還是宇宙進化的產品,也需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只是人性在物質文明的影響下,早已失去了宏觀的觀察及思考能力,除了自己的生活享受、個人的利害關係,人們緊抱著對科技的迷信和幻想,把一切問題推向明天。

第四節  自然環境

人人都願意維持自己家園的整潔,
但是在旅行時,卻亂丢垃圾。
因為,沒人認為公共場地是他家園的一部份。
--------------------

  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存身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態及物理化學等環境。人類所以能夠繁衍至今,全賴地球環境的持續穩定,否則,以人類的適應性及遺傳能力緩慢速度,恐怕早已被淘汰了。
  不幸地,人類的物質文明,正以非凡的加速度,大規模地破壞地球上的生態及自然環境。雖然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了各種具體的証據,在在顯示危機就在眼前。但是,工業生產的步伐,卻絲毫也沒有放緩下來。
  下面兹舉出若干例証,以説明之。

一、大氣污染:
  大氣層中散佈的有害粒子及氣體,因工業之排洩而急驟增加,其結果嚴重地威脅各種生物的生存,同時也加速了地球溫度變化的週期性,很可能在數十年內,溫室效應即將開始,導致極冠冰溶,海平面勢將昇高數十公尺,人類工商集中之大城市,絶大部份將被淹沒。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有:
 1,工業生產燃燒分解之各種有毒害之粒子及氣體,以及工業  生產所製造的化學合成物,大量散佈在空氣中。
 2,交通工具燃燒汽油所排出的廢氣。
 3,核子試驗所產生的輻射塵。
 4,原始森林之濫墾,氧氣循環鏈被破壞。
 5,自然界的污染及其他。
二、海洋污染:
  地球上大多數生物皆滋生在海水中,目前由河流至海洋,有害物質經常引起大量生物的死亡,而由於海洋對流之特性,終將波及全部的海洋。海洋生物之命運,與人類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其引起之原因不外為:
 1,工業生產過程中所排除之有害廢物,經水之溶解而流入河川,聚匯海中。
 2,人工合成之若干藥物,本為殺蟲或其他用途,但為自然界無法分解者,亦流聚海中,並因海洋生物之吸收,直接間接影響到人類之食物鏈,終將為害人類。
 3,海底石油之開採及石油運輸發生之大量漏洩。
 4,每人每年約製造出相當於自己五倍體積的垃圾,即使經過處理,其中若干有害物質,亦將溶注海中。
 5,其他自然界污染。

三、生態環境的破壞:
  人類經歷億萬年之進化,已與環境密切結合,地球上之生態機構實為一整體,任何一細微之因素改變,在長時期的蘊釀之下,都將有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後果。自然界之規律,人尚未充份瞭解,但人類卻圖一時之快,為所欲為,將原有之生態平衡,破壞無遺,一旦問題發生,將難以挽救。
 1,人類基於意識的認知,制止了人類間之殺伐,加以經濟發展,人口驟增,導致人口過剩。
 2,人類為了私慾的滿足,大量捕殺各種生物,以致若干生物失去了天敵的制衡,為害甚烈。
 3,為了能源的供應,大量興建水壩,影響所及,地表之承載壓力,水文之變化,生物循環等,都有大規模的變化。
 4,農業的「綠色革命」以及人工養殖漁業的發達,使得在局部地區的生物品種單純劃一,失去了均衡的發展,任何病變,都將波及全面。
 5,人類砍伐熱帶雨林,導致許多罕見生物的絶種。

四、農業生產危機:
  人類到目前仍然依賴土地之生產糧食,雖然農業技術在改良,化學肥料及農機具之使用提高了糧食生產,但此將農業工業化之行為,完全脱離了自然界的規律。
 1,化學肥料的不斷使用,使得地利完全依賴化肥,一旦石油貯量枯竭,化肥無法生產、供應,則農產必將驟降,難以維持全部人類生存之需。
 2,因灌溉而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了地層下陷,地下水道堵塞,日後雨水將集中在地表,不斷的沖刷侵蝕,造成表土之流失。
 3,工業式生產追求高產量表象,再加上各國為了應付人口的膨脹,紛紛將農地劃為住宅及工、商用地,以致耕地急劇減少。
 4,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品種集中,病蟲害感染嚴重,必須超量使用農藥,而農藥有害於生態。
 5,農業的品種改良,使得原生品種日益減少,大自然中原具的各種平衡因子消失,若遇到異常狀況,將措手不及。

五、氣候的逐漸改變:
  氣候不僅影響人類的生活,且影響農業至鉅,近年來,因過去影響因子一再積累的結果,全世界的氣候開始出現反常的現象。諸如全球氣溫上昇,各地雨季的降雨量不匀,沙漠地區的範圍擴大,冷熱溫差的變化劇烈等等,其肇因有:
 1,森林面積大量減少,生態環境改變,日光之吸收及水資源循環的反常。
 2,空氣污染,二氧化碳量增加,對日光之吸收及反射發生影響,導致溫室效應。
 3,都巿的高樓大廈改變了空氣對流的途徑。水堧也使得地面水的蒸發情況改變,且破壞了生態平衡。
 4,人造雨及人破風的濫用,雖然暫時解決了局部的需要,卻逐步影響及破坏全面的均衡。

第五節  社會因素影響

澳洲位於南半球,生態環境特殊。
五十年前有人帶去一對兔子,
原是為了好玩,今各地兔滿為災,成為禍害。
--------------------

  人是社會動物,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人類依據以往的經驗,建立了各種合宜的制度。自從科技將物質享受帶到人間後,喜新厭舊的人們,在尚未經過長時期的考驗前,就張開了雙臂,一窩風投向了物質文明的懷抱。
  物質文明與人性的放縱是一體的兩面,沒有一個人願意受到任何束縛。然而,理性的一面卻無法不想到,為了整體的生存,個人的犧牲是有必要的。這種犧牲在物質文明到來之前,一得一失,相去不多,所以基本上人類社會尚保持著一種整體的形象。
  當物質文明以雷霆萬鈞之勢,侵入了人類社會,首當其衝的,是歐洲的封建制度,以及基督教的精神文明。不久,以追逐物質享受的資本主義崛起了,隨著其財富的加速累進,勢力逐步擴張至全球,一舉摧毀了所有的傳統堡壘,敲響了人類的喪鐘。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最後反擊,可是,人性在物質的引誘下,早已蠢蠢欲動,不是任何武力或意識型態可以阻攔。更何況科技掌握在知識份子手中,知識份子是物質世界的「新貴」,早已為了己身的利益,背叛了人類社會。
  尤其是建國於十八世紀、崛起於廿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利堅合眾國,正代表了這個時代的精神。所有追求個人幸福的知識份子,無分國籍,無分人種,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自由地在這片土地上,分享著全世界幾近一半的物質資源。
  影響更大的,是那些正在準備一手埋葬人類前途的知識份子,還要大聲疾呼,鼓動、煽惑一些血氣方剛的各國青年,一齊加入其「自由經濟、民主制度」的陣營,以作為其強而有力的經濟祭品。
  這是廿世紀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也是人類文明的迴光返照,宇宙進化自有其必然性,下一個進化的環節,恰好填塞了這個人性的空隙。或許,在未來世界裏,人還是人,只是,人類不再是一個整體,人類早已埋葬在進化的道途中了。
  下面,僅以若干眾所週知的例証,來説明這個物質昌明的時代,所導致的各種危害人類社會的因素。實際上,我們所知的僅是冰山的一角,有更多隱藏在表象後面的,只因現代人的知識,都局限在某一狹小的範圍中,誰也無法看到全貌。

一、核子毀滅性的威脅:
  目前僅美蘇兩大強國,擁有的核子彈頭,只要用上百分之一,已足夠毀滅整個人類,而且尚在不停地試驗改良。除美蘇之外,具備製造核子武器能力者,尚不知其數,人類正生活在核子毀滅的威脅中。
  且不談核子武器使用之後果,僅核子試爆之輻射塵已為患無窮,此外,還有與日俱增的核能發電廠,稍有不慎,就將禍延子孫。

二、國際間的武器競爭:
  核子戰爭雖然可怕,卻因其後果無人倖免,故各國尚知節制。傳統武器則不然,各國競相發展,並視為一種商品,在國際間,大力推銷。除此之外,還有慘無人道的化學、生物武器以及電腦控制的各種導彈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其損害力已達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人的想像力與控制慾無休無止,武器的領域又擴展到了太空,各種各樣的、僅見之於科幻小説中的殺戳、毀滅方式,藉著經過科技的魔手而登上了國際舞台。
  現在,不論是核子或傳統的世界性戰爭,一旦發生,其結果必然是人類同歸於盡。

三、專家學者的推波助瀾:
  人只是個有限的生命機體,當時代變化的步驟太快時,無窮無盡的新事物、新觀念紛至沓來。人們在無所適從之餘,只得迷信專家學者,事事任由他們擺佈作主。
  所謂的專家學者,實際上都是「物質文明」的發言人。他們對整個時代的認知,並不見得比一個普通人更清楚,可是只因為「科技」掛帥,不瞭解科技者不得其門而入,一旦成為入幕之賓,就接觸到物質文明的權利核心,立時與物質文明的利害與共,成敗攸關,自然而然肯為物質文明捨身賣命。
  這種後果的嚴重性,更甚於戰爭的破壞,因為戰爭不過是刹那間,且有勝有敗。而整個社會一面倒向物慾的追求,任由物質的奴役,一切尊崇專家,沒有客觀的認識。以致於人類永遠陷溺其中,為生產而生產,為技術而技術,無休無止。

四、人類社會的兩極化:
  先進工業國家不僅具有強大的知識力量,市場佔有的既得利益,還有無比雄厚的資本。在弱肉強食的經濟理論下,早已注定了落後社會的悲慘命運。
  由於地球上的陸地集中在北半球,而且基於氣候條件,人類文化發展於溫帶,因此居住在北溫帶的人群得天獨厚,一直是世界舞台的重心。
  工業革命源於英國,基於地緣之利,歐洲各國率先發展,遂而成為工業先進國。及後兩次的世界大戰,整個歐洲烽火彌漫,大批中產階級逃離歐洲,移民至未遭兵燹的美國。因此,美國得以躋身為工業國家之林。在亞洲則有日本,拜早年明治維新之賜,也得以進入工業國家。
  這些先進國家均位於北溫帶,在南半球,除了澳洲、阿根庭、烏拉圭及巴西等國,因受到移民影響,尚可稱為開發中國家以外,其餘多半是未開發或者是工業國的殖民地。
  在地緣上,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北半球的工業、及南半球的落後國家。因此,凡是國際間貧富懸殊的現象,一般通稱「南北對峙」。實際上,這就是人類社會兩極化的結果。
  社會兩極化,不僅導致不滿、猜疑,進而產生了矛盾、衝突,使人類社會嚴重地分裂。富有的國家變本加厲地剝削、壓搾,窮困者則應之以仇視、報復,具民族意識或宗教熱忱的激烈份子,起而煽動人民,挑起憤恨的怒火,世界無有寧日。

五、人心的惶惑與失落:
  知識、技術如果妥善地應用,本來可以造福人類,然而以當今的現狀看來,似乎與理想相去甚遠。很顯然,這裏一定存在著一些根本的問題,如果不能從治本上下手,人類的苦難將無法解決。
  在中古時期,人們曾經將「人心」交付給神、以及神職人員,以求得平安與解脱的感受。然而到了物質文明昌盛時代,人只相信眼睛看得到,雙手摸得到,耳朵聽得到的各種現象。至於人心,現在指的是人的心臟,而心臟只不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器官,當人有所感觸時,內分泌會使心臟收縮、鬆馳,或促使血液加速,故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感覺」。在科學的分析下,「人心」除了是心臟這個事實外,並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意義。
  這也是歷史上許多西方哲學家爭論不休的課題,就是所謂的「唯心」及「唯物」之辯。物質文明被視為「唯物」論者決定性的勝利,然而勝利者卻得不到「心頭」的快慰,倒不是因為他們否定了自己的「心」,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過速,很快就找到了「物質」的臨界點--原子的本質。
  在十九世紀,唯物論者因為「原子」的發現,認為原子就是宇宙結構的基礎,多麼完美的理論!宇宙果然建立在堅固的物質上。不幸地,宇宙並沒有因為唯物論者的心滿意足而終止。繼續探索下去,才發現原子並不是堅固的「物質」,而是一團「能包」,而且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存在。也就是説,宇宙中並沒有人所一廂情願的「堅固的」、「永恒的」物質,一切「唯物」者所建立的觀念,都只是一時的假象。
  這時,「神」已經被否定了,人不再接受永生的觀念。雖然還有不少人,尤其是知識份子,還保持著與教會的關係,但那只是迷失後的自我安慰,試圖在絶望中看到希望。
  社會的價值觀只剩下金錢,金錢可以交換一切,人與人除了相互間共同的利害,不再有任何的信任。父子、夫妻、朋友都只是一種臨時性的關係;國家、民族也不過是自己利益的庇護所。隨時隨地,在另一個更有利的條件下,人可以拋開原有的國籍、家人,義無反顧的投向嶄新的前程。
  正因如此,工業先進國家以其優厚的生活條件,敞開了移民的大門,吸引了無數的、各貧窮國家的知識份子菁英,無不以「投奔自由」為莫大光榮。這一來,富有的國家更為富有,而貧窮國家中已經少得可憐的人材紛紛流失,每下愈況。
  在這個時代,在資本社會中,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金錢與物質生活的追求。對絶大多數的人來説,這本無可厚非,人原與萬獸分別有限,能夠生存,而且生存得舒適,夫復何求?
  然而,人究竟與萬獸不同,人在飽暖之餘,總有空閒的時間,人會思考,對環境及自我有所認識。生活條件是相對的,幸福的定義也是主觀的,在優越的環境中,痛苦、煩惱的原由或有不同,但是,心中的感受則無二致。同理,在艱困的社會裏,努力的成果儘管微薄,那愉悅、快慰的感受,較之富人,也沒有半點遜色。
  時代的進步代表什麼? 似乎只有科技的發展、物質的生產、生活的享受,那麼,物質文明與人的幸福又有什麼關係?

第六節  成長的極限

昔有大鵬,翅長三千里,居銀河之源,
出入太空。黄雀羨之。鵬曰:
吾一餐,可供養汝子孫萬代,何羨之有?
------------------

  工業正在不停地成長,新的技術,新的產品不斷地從無到有,由少成多,一件一件的在世界各處冒出芽來。
  不論是富足康樂的社會,是窮苦無助的國家,都對工業成長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見。樂觀者認為,任何新生事物,人們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適應。所以,當前的矛盾及不平,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至於説到地球上的資源終將消耗殆盡,這也毋需擔心,因為人類一定能夠及時發現其他的取代品。
  悲觀者則持相反的看法,他們首先指出,任何事物,在任何社會制度下,主持者必然是人。由於人的自私心,永遠不可能有真正公平合理的時代。其次,萬事萬物皆有其盛衰規律,工業的成長,在今天如日正當中,怎能就此認定可以無限地發展下去?
  工業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份,為了生存,人必須對之有明確的認識。有了明確的認識,才能採取理性的態度,利用工業生產,以為人類社會造福謀利。
  下面我們將工業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一些事項,力求客觀地,加以分析説明。

一、資源:
  資源可分為消耗性及再生性兩種,前者是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一經使用,即無法收回,故稱消耗性資源,諸如石油、煤、木材等。後者顧名思義,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一再循環應用者,如金屬、氣體、一般元素以及水資源等。
  不論何種資源,在地球的儲量必然有限,在工業生產中,如屬消耗性者,則消耗越多,儲量的減少越快。同時,如果工業生產對此類消耗性資源的依賴性越大,則工業的成長極限越近。
  由事實証明,石油及煤是生產的動力,近年的工業成長,使得動力消耗的指數直線上昇,致使儲量急驟減少。最近發生的石油危機,雖然是政治性風暴,但已揭露了在能源短缺下嚴重的後果。
  石油之總儲量迄今尚無定論,據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 (1989.10.)報導,自 130年前在美國賓州開採出第一個商用油井以來,全世界的消耗率每年不斷上升,近幾年來情形更可憂,平均每年新發現的油源,比消耗量約短少 200億桶。據一般推測,大約尚足供應七十年使用。煤的儲量較多,約可供五百年之需。但是,煤並不能完全取代石油,一旦石油枯竭,所有相關性的工業,甚至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均將面臨解體。
  這件事實,科學家早有所知。近年來,各種能源的研究如火如荼地進行,太陽能被認為最有發展的價值,只是目前的技術只能利用大約百分之十七的日光能;核能能量大,但如何安全地控制,尚是有待解決的難題;動力能如風力,水力,潮汐力等,在某些場合,也能發揮作用;氫作用能,因為地球上氫的儲量極大,且具有相當的能量,但是,氫為水的組合元素,水是生命體最重要的結構基礎,能否將氫大量應用,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潛伏的因素。
  總之,上述的各種能源,不能説不是未來的希望所寄。然而,有一個為人所忽略,但卻重要無比的課題,必須在這裏提出,以供有心人士的參考,那就是農業用的肥料。
  前面曾討論過,現今的農業已成為工業的附庸,農地在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後,不再需要依靠宇宙千萬年發展以來,由土壤微生物所提供的養份。以致土地環境急劇改變,大量的微生物消失了,土壤的有機物質也減少了。就如同人長期服用毒品後的情況一樣,在人工化學肥料不斷地施用後,農地已經對肥料產生了依賴性。
  由於化學肥料全賴石油工業所生產的原料再製而成,等到石油枯竭後,人類維持生存最重要的因子,絶非生產的動力,問題而是土地中所生產的糧食。如若化肥供應不足,糧食必將減產,糧食匱乏,人類之生存堪虞。

二、技術:
  在科技方面由精神文明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時,廣大的知識處女空間中,有無數的處女地供科學技術去拓荒。人們或抱著好奇的態度,或持著狂熱的信念,在短短的幾百年中,創造了空前燦爛的物質文明。於是人們都認定科技萬能,且相信人類可以憑藉科技主宰宇宙,建立起萬世不朽的基業。
  近數十年來,全世界競相投入的結果,在科技產品的生產上,成果豐碩,收獲空前。但是對科學知識而言,卻似乎到了極限,比起這個世紀之初,不僅談不到有什麼重大突破,且發現了種種超出科學家們所能理解的現象。更嚴重的是,物質生產已引起了許多後遺症,諸如:環境污染的惡化,生態平衡的破壞等。
  經過對人類前途的重新檢討,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科技不過是在有限的時空範圍內,人類所認知應用的、局部的知識而已。且不談瞭解科學知識,人類連自己都無法瞭解,枉談征服宇宙?
  所可斷言的,當科技分工日益精密,各行各業之間横向的認知,對任何個人而言,幾乎已經不可能達到,更何況全面的瞭解? 因此,以往那些觀念突破的黄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全世界雖有數以億萬計的優秀人才,有最精密最進步的設備、器材、資料,充其量只能在前人遺漏的範疇內作一些補綴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資訊時代接踵而來,如果説人類還有其他革命性的突破,則很可能是在資訊工具的輔助下,或是發生在資訊處理的範疇中。不論如何,在層次的立場,我個人認為,當知識超出了人類的掌握時,另一個層次已經衍生了。

三、經濟效益:
  工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是資金,資金越充足,產量越大,產量大則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先進工業國家早已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其產品的價格及品質,都不是新進工業國家所能比擬,更何況未開發國家,或正在力爭上游的貧困社會?
  沒有人願意用高昂的代價,去購買劣質的產品。所以,在根本上説來,除非特殊的情況,包括落後地區的人民自覺,或是強權鎮壓,後發展的工業國家,絶對不可能與有技術、有實力的工業國相抗衡。這個事實,便形成了物質文明無可挽救的症候。
  正因為這種不可能公平的競爭,國際間便有了各種貿易的障礙,再加上歷史因素或地緣關係,各國政治型態的衝突,以及種族間的仇恨,更是火上加油,愈演愈烈。
  為了國家的生存,戰爭是必要的手段,而戰爭需要武器,武器又需要大量的資金去發展和生產。這一來,對人民的生計來説,經濟的效益減低了,資源也平白地浪費了。
  此外,大量的工業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必然避免不了環境的污染,即使能將污染的程度減低,也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這樣的結果,又是資源無謂的浪費。
  就算上述各種現象不可能發生,人類幸福地生活之餘,則一定會人口急劇增加,人口的增加,也就表示消費量的增加,消費增加,其結果仍然是資源的減少。
  資源減少的必然結果,是成本上昇,通貨膨脹加劇。在經濟運作的過程裏,有兩種病態,一是生產過剩所造成的滯銷,因而生產的資金凍結,另一種為生產不足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前者多發生在工業發達國家,然因其經濟實力雄厚,當資金凍結時,尚可經由多種渠道加以解決,通貨膨脹則不然,任何國家都難以免疫,一旦發生,就會惡性循環不已,直到問題得以解決。但若是因為資源短缺所產生者,且這種資源已經無法在地球上取得,則唯一的結果是工業社會崩潰,人類生存將受到嚴峻的考驗。
  所以,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以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工業成長必然有其極限。人類為了長遠的生存目標,應該正視盲目追求成長的錯誤,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第五章 人類文明的危機
      第一節 物質文明
      第二節 政治制度
      第三節 科學技術
      第四節 自然環境
      第五節 社會因素影響
      第六節 成長的極限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