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序
1974年本書曾在台灣出版,由於當時理念尚未完熟,急於表現,因此立論欠週。書出以後,贈送了近千冊,結果是石沈大海,連一片漣漪都沒有激起。
1988年再度改寫,作為在兩儀公司內部,給「智能小組」教學的講義。所謂「教學相長」,在與學員們的討論、問答以及實際研製之下,這段經歷使我透徹地貫通了全部理論體系。最後,在1991年,兩度修訂後,全書定案。
最初,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透過對宇宙的認知,以求進一步瞭解未來。當時,我認為自己的思路已經完整無誤,明確相信未來的電腦可以具有人類所特具的「智能」,為了表達自己的理念,不揣淺陋,便將其中的「宇宙觀」寫成大約六萬字的《層次論》出版。
後來才知道,從五十年代起,國外已有很多學者孜孜不倦地,從事「人工智能」的探索。直到我從事中文電腦的研究,由中國文字的結構上,找到了實際可行的証據,並為了應用,特將文字智能訊息的六大機能「字碼、字序、字形、字辨、字音、字義」一次設計在「倉頡字母」的結構中。
1984年得知日本舉全國之力量從事「第五代電腦」的研究時,我才知道這是一項熱門課題。同時也憬悟到其中的「利、害」關係,於是,除了與沈紅蓮討論之外,我對這些技術絶口不提。
原書第十章中,我曾預測在廿一世紀初期,「人造腦」將全面地為人類服務,甚至有取代現有政治結構、統治人類社會的可能。但因限於當時台灣政治環境的狀況,「文字獄」比比皆是,印刷廠商基於善意,建議我删掉其中最敏感的結論,以致全書精華盡失,讀來不知所云。
經過多年的研究,一幅怵目驚心的遠景歷歷眼前,電腦必將取代人類,而我可能就是其中「引狼入室」者之一!問題在於:人究竟有沒有權利,拱手將全人類的命運,托付給一種「無血、無肉」的電子機器?
更嚴重的問題是,姑不論工業文明是利是弊,西方將之大力引進到人類社會之後,污染了整個地球,破壞了生態環境,在功利主義導向下,罔顧現實,強迫推銷弱肉強食的「民主、自由」,將人類社會分化為貧富兩個極端。
如果人工智能技術控制在工業大國手中,舉凡資源的爭奪及權利的分配,都將造成人類史上空前的浩劫。而不幸的是,落後國家技術不足、觀念匱乏,存亡尚在未定之天,怎能奢望發展這種高難度的尖端技術?
作為一個中國人,文化所賦與的歷史使命感,令我們很難以小我利益作為終極目標。當然,不見得人人都好高騖遠,可是東方的愚昧總比西方世界的功利為害要小。
今天,面臨時代的交匯點,在東西文化不同的立場上,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與危機。我認為不能再天真地、任另一波工業革命助紂為虐,滋長狼子野心。為此,正視現實,先將這種技術發展出來,先求自保,方為上策。
但是,站在人類的立場,卻又是一個難解的「情結」。雖然在宇宙進化的角度,這種趨勢無從避免,人工智能的時代必將到來。一則禍事臨頭,過不在己,難免心存僥倖。再説,自己赤手空拳,缺乏靠山,這種工作,危險性極高,古人説:『懷璧其罪』,我難道沒有自知之明嗎?
多年來我在「天人交戰」下,良知一再受到煎熬,並因此而激發了對「玄學」的探索。所幸機緣湊巧,從一系列的遭遇中,從理論及現實中,終於得悉了人世真相。確定了方向,心安理得地,我開始扮演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
因為這個理由,我敢於冒大不韙,關起門來,與三、五知交友好,從事智慧電腦的製作。同時,為了維護人世間「權利均衡」的信念,姑不論是、非,我決定把秉持的理論,也一併公之於眾,其餘則視機緣了。
寫書之前的構想,是將層次論分成三部,第一部為「宇宙觀」,第二部討論「人性觀」,最後則是「結構觀」。這三部代表我個人對「智慧」的一些淺見。到了1985年,由於個人在觀念上又有了重大的改變,便打算另外寫一本「智慧學」,以探討「人智」,並闡釋在電腦上實現的方法。時到今日,我認為智慧學應該是在智慧電腦設計成功後,方能蓋棺論定的一個名稱,所以還是維持《層次論》的原名。
目前,我們正在設計「中文」自然語言的應用系統,其中「辨識因素」及「基本概念」之定義,和「理解中樞」的「判斷認知」,就完全建立在本書所討論的「層次」結構上。
層次論是從「生機結構」的角度,對人類常識所認知的事物,分成多種具有代表性的層次,作為理解及實現的基礎。其中宇宙觀係指客觀的環境結構,是以「概念」作為理解的「界面」,以物理、生化的現象作為設計的「界面」;人性觀則為主觀的「人性結構」,以刺激、反應為中心,建立起主觀、客觀的行為法則;結構觀則在設計的角度,利用當前的技術,將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世界,規劃出一個可行的模式。
在層次的立場來看,任何觀念及現象都建立在相對的、能分辨的、無盡的結構上。在未經過層次結構分析之前,這些概念往往錯綜糾結,含糊不清。不要説去探討設計,就算要想明確的理解,也是大為不易。
這種現象,與中古時期的「煉丹士」所遭遇的情況類似,直到十九世紀,由於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現,科學家們才有了理解及實驗的依據,從而奠定了現代的實驗科學。
層次結構與各層次中的結構因素,都有相當明確的定義,而且每一種不同的層次,又有不同的層次屬性。這種多層次的結構,皆在不同的平面上,所以必須先介定層次關係,然後才能根據其屬性,加以理解、應用。
在以往,不論哲學或科學上的探討,人們總希望在同一平面,也就是單一的層次上,用統一的理論,解釋各種原本就不屬同一層面、不同性質的各種現象。
實際上,宇宙絶非簡單的平面結構,哲學界有個難題,叫做 Emerging properties,是指因果之間沒有相同的性質。如神經原傳導電流,對人而言,所得的結果可能是「痛」。又如我們能分析出人體的各種物質結構,但卻不可能用物質的現象來説明「自我」的性質及特徵。
再加上語言、文字只是人類為了生活、而非為了探討宇宙真相而發展出來的溝通工具。人類文明本係在無意中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卻想用這種生活上的工具,去認知宇宙的真相時,如果不事先建立起一套有系統的架構,將常識界定在其應有結構位置上,不要説宇宙真相,僅就常識本身而言,都很難達到認知的目的。
我認為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能量演進的層次之一,其表象就是所謂的「知識」,知識又衍生出下一層次,這樣不斷地發展下去。唯有人類文化的發揚光大,知識配合實際的應用,才符合能量變化、宇宙演進最高效率的法則。
也正是基於這些因素,加上時代演進的機緣,我得以領悟到一些心得。對這些理論的探討,以及技術上的實際印証,就是《層次論》的主要內容。
本書由沈紅蓮替我收集資料,潤色文字。排版係用“聚珍整合系統”,以 600點雷射印表機完成。
朱邦復序於深圳科學園1991年 2月
序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