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六節 資料
  資料結構是本計劃的核心,也是最高深的技術,如果要認真地探討資料結構,實非本書的篇幅所能及。在此,我只能將一些觀念簡述如下,只有從實際工作中,資料結構才有意義,也才有可能真正瞭解。

  甲、基數關係

    數字本非自然界所有,人類為了應用,特將思考的過程及範圍劃分為連續的整數段,並各給予一代表名稱,即為「數」。
    數的特徵為有別,以一固定之差別計,每一數皆有所別。若將各數排列在一起,最緊密的可能,是差值相等。再以差別值為始值,各數之差值依小而大,連續排列下去,即有了「數序」。
    當每一數有一名稱時,此種數字必然有限,否則人無法記憶及運用。所幸在人類開始運用數字之時,由於手腦並用,發現扳手指是最方便的計數法。而手指最大的差數為十,超過此數必須另行計算,遂有了「進位」的觀念。由於這種人類的共通性,十進位便成為數字的標準。
    然而,真正的自然數應是二進位(請參閱拙作《智慧學九論》認識論)。易經首先應用,但在計算機發明以前,並無真正的實際用途(算盤是以進退二元應用為基準的另一種方法,只是未能進一步發揮)。
    所謂的進位其實只是一種分類的觀念,十進位是以十為分類的極限,九進位為九,二進位為兩類。
    自然界之於人類,只是能量變化的刺激及於感官,而感官對任何刺激的辨識,都建立在前、後兩級刺激訊號的比較上,是以其變化只有「無」、「有」兩種,即令在「有」的情況下,也只是在兩個刺激之間,「大於」或「小於」的比較而已。
    因此,資料結構宜採二進位分類,並非因為電腦是二進位,而是二進位最符合自然真實。
    此外,前述的數、序、類、比四種關係,可統稱做「基數」。根據基數特點編成的資料便可供編碼、排序、繪圖、辨識、定義等用。

  乙、資料性質

    資料是以資應用的原料,理想的資料應與人所需要應用的所有功能密切配合。而人類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認知與應用,離不開事物的「體、用、因、果」四個範疇。
    「體」指本體,意為對象,可以是具體的實象,也可能是虛擬的觀念。在二進位的分類下,我曾用漢字概念,對分類作了詳盡的介紹,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拙作《智慧之旅》第四部--金秋。
    「用」指本體的功用,不論體是什麼,如果無用,就不可能有此概念產生。至於是什麼功用,則可從前述的分類觀念中,看出些端倪來。因為對概念分類,就是概念「類」及「比」的應用。比如説,抽象或具象的體,其功能就有別。在具象體中,自然界的或人造的體,又有絶對不同的功能。
    一旦利用基數的特性,將概念分類完成,此一資料所被賦與的性質,也就是該事物體用關係的系統整理。
    此外還有因果關係,功能的產生有其因,將一系列的因果關係,設計成為相關性資料庫,全部以二進位結構相結合,即為全部資料性質的總合。
  第六節 資料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