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七節 實際應用
甲、故事構思(第六節提及主題時,敘述方式與本節有別,係考慮重點不同。)
編劇的程序一般是先寫故事大綱,經有關部門審核通過後,再寫作劇本。這樣做是因為編劇本難度高、耗時費事,而故事大綱則可順手拈來。
其實這種做法正是好劇本難求的癥結所在,很少有人能從一個故事大綱中看出劇本的好壞,以致成敗不僅全靠機運,而且造就了不少自命不凡之輩。更妙的是,即令故事大綱通過了,最後也都交給職業編劇接手,這樣出來的作品,早就不是原來的構想了。
於是專門有人挖空心思去寫故事大綱,也有不求長進的劇作家,只等著寫別人的構想。至於如何寫好一個劇本,怎樣從頭開始規劃、悉心經營,就很少有人關心,自然而然,戲劇的靈魂就日漸淡薄了。
故事構思與編劇應該一氣呵成,其實,只要瞭解故事與劇本原是一體,故事指某一段時間中,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可以用幾句話説清,而戲劇則要求將描述儘量安排成動作説白而已。所以,所謂的編劇,就是設法用動作及説白來表達一段事情。
下面略述故事的幾個因子:
一、人:
人最關心自己,因此凡涉及人的,意即可能與自己有關,人就有可能產生興趣。
所謂的好人,即為觀者所認同的「擬己」,壞人則為「異己」。如何塑造好人、壞人,是技術層次的探討。然而,如何令一主觀的觀者,從好人與壞人的認知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啟示,則是劇作者更重要的社會責任。
二、事:
人在時空中經歷的變化稱之事,人真正感到興趣的,不過變化結果對自己的利害關係。事正是變化的結果,有是有非,有好有壞,對任何人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利害。
人希望與他人溝通,最主要的目標,是學習認知與肯定自我。事是最直接的教材,所以劇中任一事件的因果體用必須正確,否則將有不良影響。
三、時:
任何事件的發生,根據其過程的長短及與時距的遠近,旁觀者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決定與自己的利害是否相關。即令已知戲劇與真實有別,此一與生俱來的習慣,早已成為觀者瞭解劇情的參考依據。
任何時代都有其特殊的環境背景因素,人生存其間,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所以劇本中對時代背景的描述,經常是戲劇發展的重點。
四、地:
地緣涉及風俗習慣,與時間類似,也是觀者瞭解劇情的參考。
地域常與山水、樹木、花鳥、景物有關,此外氣候、衣著、居室、交通等,也都是影響劇情發展的條件。
然而,除非涉及真實性,觀者比較重視的,常是美觀的問題。
五、物:
物品可以代表人類生存的環境與生活條件,甚至為主題探討的項目。
物不可或缺,但也並非必要。由於人人都有生活經驗,物件每每給人一些相關的聯想,劇作者應該妥善處理。
乙、重點安排
劇本可分兩類,一為原劇本,可供閱讀,有文學價值。一為分鏡頭劇本,是將原劇本再加調整,使之符合製作的規格與條件。
一、原則上,劇情發展有其必然性,此一必然性可由劇作者主觀設定,但必須前後一致,不可自相矛盾。必然之下要有意外的變化,變化要合理,對比要強烈,最後與主題交融,提供觀者生活參考的意義。
二、格式亦應事先選定,不宜拘泥,要有章法,以符合主題發展者為宜。
三、人物性格是其行為的根本,是以故事的發展能否合情合理,端視作者對人性與時代的洞察力,以及人物刻畫及塑造的功力。
四、技巧的運用要熟稔,力求運用結構的特質,分段處理。
五、注意幽默素材的應用,太少枯燥無味,過多則易變成鬧劇。
六、用計要巧妙,不可讓人先知。善惡不宜太明確,以符合真實人生。生死存亡的危機意識要有説服力,否則淪為空談。匪夷所思的曲折變化,都要有自圓其説的伏筆,才能讓人心服。此外,若時空混雜、動作劇烈、人物眾多、對話冗繁的設計,均應仔細處理,通盤考量。
七、任何一個需要解釋的理由,最好都發展成為穿插性的故事。一方面可以避免冗繁的説白,另一方面在觀者眼見目睹下,比較容易被接受。最重要的,是這樣才符合戲劇的形式。
丙、決定主題
主題可以任意決定,任何一個好的樂曲或劇本,絶不因主題好壞而有分別。相反的, 唯有平凡無奇的主題才能彰顯劇作的技巧。
假設主題是:「人不知道他所相信的是什麼」。以概念索引來説,就是「愚-信」(以第一章第七節之主題分類表為例,愚=非知,在第三列第二行,信則在第五列第一行)。
這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的人從生到死不過和鸚鵡一樣,別人怎樣説,他就照本宣科。這種劇本非常好寫,因為身邊處處有活生生的例子。
然而,普遍的現象代表主題平庸,要化平庸為神奇就需要精心彫鑿。首先得決定劇本的型態,這是大原則,一定下來,思路就要亦步亦趨,緊緊地隨著走。然後全神貫注在每個段落的銜接上,務必緊密無間,合情合理。
型態的選擇應視劇作者的心態和能力而定。如果認為這種主題太過悲觀,可以用悲天憫人的立場,寫成一個悲劇或是警世劇。如果覺得可笑,也不妨寫成喜劇甚至諷刺劇。再若有現成的實例,寫實劇也不錯。當然,寓言、科幻都無不可,細心揣摩後,一定能找到一種最適合這個主題的表現方式。
傳統上,一個有經驗的劇作者,除了要表達自己的認知外,通常其主題來自身邊的真實遭遇。這種創作經常受到機緣的限制,遭遇不凡,自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作品,否則窮思終年,一絲靈感也擠不出來。
多媒體劇本的優點,是不必依賴個人的經驗,資料庫中各種素材應有盡有。創作者對資料庫訊息的瞭解,就相當於生活經驗的吸收。因此,順手查一下,有些什麼可用的資料,再決定用哪種體裁。
兹假定,這時查到的資料都是些輕快、無大害的素材,當然作為喜劇最好。再若素材中,因為人的迷信而導致不可挽救的災害,那不正是悲劇嗎?事實上,千千萬萬年以來,世人多半愚昧無知,迄今又有幾個人能夠自省?所以,説來説去,反正無效,不如寫個喜劇,笑笑了事。
決定了體裁,就可以選擇素材及結構了,因為前述的主題是表現出來的結果,作為一個劇作者,就應該先作分析,利用結構方式,把素材展開。至於展開的原則,不外乎主題與副主題之間,不斷交互進行。
假定決定寫喜劇吧!要注意喜劇的特色是輕快、簡短、靈活;素材不要涉及大利大害;對比的事例不妨誇張些;儘量找些幽默的點綴,穿插於劇情之間;最重要的,是先想一個有趣的結局(如果寫悲劇,則事事相反)。
結局等於結論,一個沒有終止感的結局,往往害人匪淺。前文説過,人性中有一種「好奇感」,在不知道結果之前,那種懸疑會令人注意力集中不散。當觀者全心投入,專心等待滿意的終局時,劇作者絶對不可草草了事,胡亂收尾。
最令觀者反感的,便是劇作者在前面堆砌了很多懸疑,把觀者的好奇心吊到了頂巔。
不幸作者沒有自圓其説的能力,只好用一種令人氣結的意外,將所有的懸疑一概否定(比如説,結論是一場夢,或者主角突然死了)!
有能力的劇作者,當然不可能如此不負責任。可是世上有幾個創作大師?所以,先想好結局,再反推回去,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策略。
因此,當劇情在主題與副主題之間交互激盪的同時,劇作者可以在開幕與結局之間,預先安排各種轉折、伏筆。
結構上,如果以一個完整的人物為素材,則問題可以探討得深入一些。此主題中有幾個關鍵,「人」,「不知道」,「相信」,「相信什麼」。如果這個主題為真,觀者當然也是「不知道他所相信的是什麼」者之一,那麼,説服觀者便成為另一個課題了,否則問題會簡單些。
方法之一,是假設一個極有聲望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然而,因為他的聲望,人人都把他的言論奉為經典。這一來,主題及素材就有了,副主題則可用「越是不知道真相的人,越是喜歡欺世盜名」,當然也可以用反面來求證,諸如用一個有真知的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作比較。(嚴格説來,主題應該改為:「多數人不知道他所相信的是什麼」)。
當然,描寫一個無知的愚人,也不失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寫喜劇,愚昧本來就劇最理想的素材。只是這種劇本衝擊性不夠,因為人人都知道愚人本來就不知道什麼是什麼,遑論相信不相信!
假定已經決定了方法,下一步就要先想好結局,既是喜劇,結局應該有利於戲中的角色,而且要設法讓觀者喜愛劇中的主角(破局不是不可以,因為目前在學習階段,先要由正面下手,熟練之後,規則便不存在了)。
一個有聲望的人迷信於某種力量,結果力量真的形成,於是大大成功。這種劇情能引人入勝嗎?當然可以,首先想想,什麼力量最令人不能置信,而在某種情況下,真有可能?
且舉個荒謬的例子吧(這只是提供參考,其他可以類推)!假如有人相信,每天起床後,在床底下爬一圈,必然會有飛黄騰達的一天。荒謬吧?我們只要把飛黄騰達與床下聯在一起,找一些素材,必然有趣!
有趣之外,更難的是要合理,這也不怎麼難!人間有個公理:物以類聚,凡是經常鑽到床下的,必然有此癖好。想像中可知,如果有一專走後門的人,必然無處不鑽,這種人只要時來運轉,就有大利(這又陳述了另一個題外主題:「舉凡鑽營、鑽床之輩,能飛黄騰達之時,必是穢氣沖天之際」)。
於是男主角在鑽床偷香之際,可以安排他遇到另一個避難的偷香客,也可以讓他發現什麼不可告人之事等。總之,他終於飛黄騰達了。這種故事有什麼意義呢?能提供觀者什麼正面的教訓呢?
這就是結局點題的重要所在了,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正面、反面各方面一一分析,找尋一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結局,然後再反推回去,劇情就出來了。
正面:鑽床的效益是因為氣味相投(這應該作為發展的理由)。
鑽床有了效益,所以禁止別人再鑽(有意思,但不易表達)。
鑽床有所得,然而也有所失(與喜劇的精神不符,成了警世劇。)
反面:鑽床是錯的,偶而的成功不過僥倖(與主題不合)。
鑽床是錯的,因為眾人效法將不利社會風氣(表達起來非常麻煩)。
床下一定要有空隙,所以後人的床越做越高(罵到不少人了)。
可以發揮之處多不勝數,一切取決於素材與處理的能力及手段。如果採用最後一條,再利用主題,先塑造兩個自以為是的人,爭辯床為什麼有這種高度,各有信念,各有堅持。然後故事開始,結論是:當今床的高度,是為了讓鑽床者有發揮的空間!當然,這個劇本同時也留下了它的主題--信不信由你,誰知道誰相信的是對的?
丁、故事流程
如果先有故事,又怎樣找主題呢?
要知道,故事之所以為故事,只是已經發生了而已。不見得每個故事都能引人入勝,要是不能,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劇本。
可是,任何一個故事要使之戲劇化,卻並非難事。只要依照下列手續,用心去做,再加上一些攝製技巧,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第一是先設定主題,既然有故事,從開始到終了,一定有些什麼變化。把變化當做主題,再比較人類社會上生存、生活的價值觀,作為副主題。
比如説,故事是説:「一個人在路上被狗咬了一口」。沒有關係,這樣簡單的故事,也能變得很有價值。主題可以是「人倒霉時狗都不饒」,或「走路不專心,災難不免」,當然更可以是,「沒有公德心,養狗害別人」等(只要不變成「臨難母狗免」就好了)。
主題確定了,再找副主題,兩者要有些衝擊性才行。如果想聳人聽聞,可以設為「世紀殺手,瘋狗病肆虐」,或者輕鬆些,「糊塗老兄,經常跑錯人家」,也可以是家庭悲喜劇「患難知人心」等,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故事只是素材,觀者需要得到的,是戲劇表面的一些聲光刺激,以及後面隱藏的那一點反思。
主題等都有了,體裁也定了,要注意技巧在於要説的話別一次説盡,當然也不要呑呑吐吐,説得不明不白。最好的方法,是把主題分成若干可以分合的模組,分句、分段,一次一部分,越説越完整,到結局時,全部交待清楚。
以主題是「沒有公德心,養狗害別人」來説吧,副主題用「患難知人心」,不論這個故事過程如何,一定要一次一次把主題與副主題當作發展的中心。可是,這又該怎樣做呢?
僅以沒有公德心而言,就可以大大發揮一下,多説幾個類似的故事(假若讀者不知道什麼是類似沒有公德心的故事,請千萬不要從事編劇工作,這樣下去實在太殘忍了),同時要暗示或強調狗咬人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千萬不要讓觀者一下就看出結果,那太掃興,所以要發揮一下想像力。
另外是副主題的描述,人心在沒有經過考驗前是看不出來的,這是對比性、非利用不可的素材,否則難以襯托主題。於是故事就由平平安安,發展到有了患難(當然,如何把狗咬的那一口變成災難,又是一段素材了)。最後的結果最好是不要讓人猜測到,再不然是符合人人的期望,或者是理所當然,可以點到為止,也可以欲罷不能。
總之,要讓人有終結的感覺,而且有思索的空間。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戲中要多加甘草,幽默的對話或穿插,流暢的過程及動態。當然,別忘了交待要清楚,段落要分明!其他就看個人的功力了。
戊、一氣呵成
兹以拙作《無妄之災》劇本(文化傳信發行)為例,由構思到初稿完成,共花了七天,而實際寫作的時數不超過七十小時,其中關鍵在於能夠一氣呵成。初稿完成後,便擱置了近一個月,專心做其他工作。等到原來的成見消弭了,再細讀一遍,再以三天時間,一次修改調整完畢。
下面就以本劇的創作為例,逐一説明如下:
一、構思:
人們妄以為人生而自由,實際上,每一個人由出生到死亡,一舉一動,無一不在環境限制中。追求自由的人,常因為生活難得如意,產生種種無謂的困擾與痛苦。因此,我擬以易經各卦為藍本,製作一系列的「易理人生劇場」。
然而「命中注定」此一課題,有其正負兩面的因果。如果過於嚴肅,令人不得不信,則觀者會有迷信盲從的不良後果。是以如何令智慧高者瞭解、低者潛移默化,是考量的重點。
本劇以一占卜之相士為中心,暗示人生一切皆有前定。既有定數,當然不可能有所變更,可是若人有私心,就難免會以各種方法,為己牟利。問題就在這個有私心的人,正是具有前知的卜者,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當然,先決條件是要維持定數之不可改變,這也是本劇的主題。其次,此定數與卜者利害攸關,兹假定是愛情因素,於是又有了副主題。
至此,主題確定為:「人生一切盡在數中,人若有私心,則難識真相。」如果用第六節主題的概念索引表,則為(先直後横):[人03命+有00數+人若有07私+不36得+04真相]。再於常識範疇中,選89人生項;表現手法上選43感傷。故事即以占卜者為主角,他雖知天意,但因涉及己身利害,最後在私心蒙昧下,一個潛意識的行為,使他喪失了大好良機。
副主題是:「愛錯對象,悔怨不及。」同樣用主題索引表,則得:[錯12愛+8c悔]。
全劇的點題,放在陳捕頭此一伏筆上,先暗示陳的家世及勢利的個性。隨著劇情的發展,相士神思已亂,誤以為陳捕頭已獲少女芳心。及至女子贈香包、相士錯失香包,而在少女離去後,相士才知道香包的重要性。由於香包已因相士之忌妒而失落,喜劇成為悲劇,正合易卦「無妄之災」。
二、素材:
以一些小人物,一點小事件,在一個未知的時代,未知的地點,發生了一個「無妄之災」的故事。
相士代表瞭解天道的智者,其母則代表其良知。受到環境撥弄之少女,象徵其人生幸福。
為了表達「無妄之災」,一件已知的竊案,經由「必然」的「天意」,降落在少女身上。在相士尚能旁觀時,他的判斷正確無誤。一旦他對少女生傾慕之意,私心一起,雖是同樣的卦象,他卻再看不出其中的「天意」了。
前述的「必然」,必須使之合情合理,竊案的當事人應為媒介。再以當地的風情人物為背景,以便自圓其説。
最後,相士雖然瞭解到自己的錯誤,然錯已鑄成。本劇為了警世,所以刻意設計成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又憐憫人們的愚昧無知,特意以一些幽默的對話沖淡悲情,增加趣味性。
本劇之説白力求生活化,不談大道理。
三、結構:
為了易於説明,決定用兩段式,前段談因,後段説果。劇情前後正好形成明顯的對比,在第一段,相士心地光明,所以智珠在握。第二段剛剛相反,占者有了私心,所以靈智盡泯。
此外,相士原本代表智者,卻因陷於情海而變得愚昧。為了避免成為説教、或過多的心理描述,故採多線發展模式,將戲平均分配在少女、相士、茶房、縣令、豪客、捕頭等人身上。並以失竊事件,將以上數人結合在一起。
通常多線發展的結局應放在終局,由於本劇為兩段式,所以第一段先作導引式的結論,同時亦為第二段發展的肇因。在第二段將多線再展開一次,讓「無妄之災」成為最終必然的結果。也可以説,這些線索是促成此一「無可奈何」的必要因素。
四、鏡頭:客觀式。
一般採用正常鏡頭,但當有旁觀鏡頭,或象徵在天意監督之下時,則採用鳥瞰式。
五、節奏:宜緩慢,以予觀者充分的時間思考。
六、時間:劇長一百分鐘。
七、流程:連續性。
先介紹有一事件發生,時間在晚上。次日介紹環境、各個人物事件。時間序列一一銜接,最後以日夜分別之,觀眾不難瞭解事件發生之順序及因果。
綜合上述,歸納如次:
主題 :人生一切盡在數中,人若有私心,則難識真相。
副主題:愛錯對象,悔怨不及。
素材 :以一占卜者現身説法,其所占之卦,即為故事內容之説明。
方式 :感傷。
結構 :兩段式,多重平行發展。
第一段:寶物失竊復得,證明占者能識天機,占卜正確可信。
第二段:占者因有私心,誤蹈天機,失去得到幸福的機會。
角色:
主角:洪姓女乞者與王姓相士
人物一:陳姓捕頭(疑局用)
人物二:當舖娘及張姓捕頭(戲劇性發展用)
人物三:縣令(趣味性,第一段解套用)
人物四:江湖豪客等(戲劇發展用)
人物五:茶房(趣味性,故事介面用)
己、結局鏗然
結局相當於一句話或一個故事的收尾,口齒不清者,老是話説半截;而不會説故事的人,往往在長篇大論之餘,留下一堆零亂的線索,讓聽者滿腹疑竇。
不論是講話還是説故事,目的不過為了正確地溝通,開始時主題的拿揑固然重要,而知止則止卻是難乎其難。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畫蛇添足,分明説完了,偏偏又多出幾隻蛇足來。再不然天馬行空,越扯越遠,沒個了局。
好的結局不僅是個完美的句點而已,要能總結前言,隱含深意。讓觀者在簡潔的交待中豁然開朗,這需要相當熟練的技巧,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是前面精心安排的伏筆,霎時將之揭開。
更進一步,結局還能有更高的境界,除了總結前言之外,又引出新的課題,讓人無法不深思,觸發無窮的內涵。
以「無妄之災」為例,結局表面上是「相士錯看了卦象」,實際上卻是「相士判卦亦在卦象中,是稱無妄之災」。如果有心人能看出來「易道至正,相士判卦時,心有所致為無妄之災」,當又高了一層。再若有人轉念至「卦即無卦」,那麼,阿彌陀佛,多説無益了。
庚、越陳越香
在商業掛帥的今日,最大的詬病就在人人急功近利。任何一種事物,如果未能歷經時間的考驗,只基於當時的需求,就很難看得出全面的利害。
酒是越陳越香,文章越改也只有越好,要想寫出出色的劇本,即令是天才,也一定要改了又改,看了又看才是。
人的觀念隨時在變,技巧也會因為不斷追尋思考而日見成熟。當一個劇本完成後,千萬不要急著問世,能放多久就放多久。需知早起的鳥兒雖有蟲吃,而早起的蟲兒經常是早膏鳥吻!
等到手中積累了幾個劇本,修修改改,同時又不斷創新。自己真正滿意了再拿出來,此時一個一個劇本源源不斷,連續安打!
再以《無妄之災》這個劇本為例,在初稿完成後,我先交給學生作為討論的素材(此劇完成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中旬,時正值公司徵才,為了準備新人上課的教材,我同時在撰寫本書。此外,我們的動畫也需有劇本測試,我便以本劇的前十個鏡頭,供作試鏡的藍本)。等過了一個月,再回頭看原劇本,最初的感受已經淡忘,成見消失了。
立即發現劇中氣氛的堆砌及內容的安排不盡理想,遂進而做第一次修改,大約用了三天。然後一放就是三年,等寫了《宇宙浪子》及另外幾個劇本後,為了出版本書作為多媒體的教材,再回頭來看《無妄之災》,簡直可用「不忍卒睹」形容。再改一次,又花了十多天。(我此時手中已有六個劇本(除《無妄之災》外,另外兩個為《巴西狂歡節》及《東尼!東尼!》,是一九九五年用自己的小説改編的,因係時代劇,要去巴西取景,目前無法開拍。另一本《師出無名》也是易理人生系列,鋪陳「師卦」,是諷刺劇。
《堅守原則》、《神通廣大》兩部是時代劇,目前在收集資料中)。而此時已完成了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監製的《儀禮士昏禮》,長90分鐘,是三維動畫。適逢香港文化傳信公司邀我來港,一切計劃暫停,待陳之更香再説)。
辛、趣味盎然
笑是一種生理反應,也是群居生物表示友善、平安的社會行為。思考是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法寶。任何劇本都必須符合人性,人不能一天不笑,更不能一天不想。戲劇就該提供一些素材,讓人能笑能想,善莫大焉!
最巧妙的方法,就是幽默素材的應用。幽默是從灰色區域「枯燥」中蛻變出來的正極效果(負極則稱為「嚴肅」)。枯燥及嚴肅兩者都是無利無害的,分別在於內容的變與不變。在灰色區域中,人不可能感受憂喜,幽默能產生變化,變化本身就是利。
嚴肅則剛相反,在時間無盡延長中,仍保持不變。
不懂幽默者,常用笑鬧濫竽充數。笑鬧是人初得刺激時,情緒緊張,血液中腎上腺素增加,因缺氧而大量吸入空氣。然而在刹時間,刺激源改變,人立即感到鬆弛。在這兩個極端感受下不斷振盪,便有了笑。利用各種緊張--鬆弛的過程,而不計心理上的效果,便稱之為笑鬧。
笑雖然也是調劑情緒的一種方式,但笑得太多,會分散注意力,有礙劇情的瞭解。
幽默是有變化而無刺激,不會產生激烈的反應,人的注意力便不致轉移。只是懂得幽默的人不多,此種技巧的運用,還要視觀者族群而定。
懂幽默的人不多,能創造幽默的人更是罕見,下面只能列舉一些幽默的條件,靈活應用端視各人的觀察和反應力。千萬不要硬套公式,常有一些劇作者故作幽默,結果流於俏皮。俏皮雖無妨,但若到俗不可耐的地步,就成為反幽默了。
一、不是正常狀態,但又極為現實。
例:紀曉嵐稱乾隆為老頭子,乾隆聞之不悅,紀曰:「老者敬也,頭者首也,子為聖賢之尊稱」。
二、出乎原先意料,但想一想絶對正確。
例:人食甘蔗,先食其尾,問之,曰:「漸入佳境」。
三、似乎不合常態,結果更不合常態,想想卻有道理。
例:日正當中,某「才子」在屋頂仰臥,人問之,曰:「我在曬書」。
四、似乎有理,想一想卻無理。
例:停電時,父令兒找手電筒,兒云:「看不見,叫我怎麼找」?
五、必然的必然,球員卻兼裁判。
例:我是民意代表,我最贊成民主自由!
六、似乎有理,卻又似乎無理。
例:王安石釋「坡」為「土之皮」。蘇軾曰:「然則滑者水之骨耶」?
七、甲有理,乙更有理。
例:某名伶向蕭翁求婚:「我倆的孩子將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蕭翁答:「萬一是我的面貌和妳的智慧呢」?
八、表面説理,實則指桑罵槐。
例:鼠與蜂結義,請秀才主盟,問之:「君何屈于鼠輩之下」?秀才曰:「他們倆個,一個會鑽,一個會刺,奈何」?
九、人的愚昧言行,令人難以置信者。
例:某生聞蟬翼遮身,可以隱形。信之,果以蟬翼裹身,試問他人,人煩之,告以不見其身。生遂入市竊物,被捕入獄。
十、有意誤用,收一語雙關之效。
例:不可以跟日本人説話(不可同日而語)。
十一、雙關性,讓人思路邏輯多一重選擇(一語雙關)。
例:機不可失(民初,廣東軍閥得算命者云:「機不可失」,遂反中央。後來失敗,蓋其賴以作戰的飛機都反正投向中央去了)。
十二、歇後語,中國特有之幽默。
例: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三兩棉花 --免彈(談)
幽默是一種出自內心的笑,如果形之於外,笑出聲來,就是幽默過了頭。笑出聲不是壞事,有人喜歡笑,有人則比較含蓄,問題在是否與劇情相吻合?幽默適用於任何環境、任何條件,是戲劇的甘草。而笑則必須用在歡樂的場合,否則就會破壞氣氛,導致主戲偏移,主題難以表達。
更糟的則是鬧劇,完全是低俗文化的表徵。雖云普羅大眾有此需求,但在教化的立場,理應提升而非降格相迎。
笑的條件如下:(鬧以動態為主,原則與笑相似。)
①可以理解的幽默(不用多想即知者)。
②驚訝之餘,立刻得到圓滿的解脱(例:人摔倒,但未受傷)。
③令人不方便,或不好意思開口的事物(色情)。
④人的非常態,較愚昧更令人難以原諒者。
在戲劇的資料庫中,收集大量的幽默或笑話,整理、歸類後,設計成可加調整的素材,以便劇作者隨意取用。
壬、流暢達意
流暢的劇本未必有價值,但是有價值的劇本一定要流暢。流暢意味著不中斷,如此則觀者的思路及感情得以貫徹,才能體認劇中原旨。
流暢的技巧在場景的銜接,正如前文所言,場景之於戲劇,相當於文字之於文章。
一篇文章流暢與否,在於文字與文字相連處是否能達意、不累贅、有必然性。
達意當然指的是主題的表達,主題應是貫穿全劇的,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在各個不同角度上,分層別次一一加以説明。任何一個場景,如果不能與主題掛鉤,甚至毫不相干,那就是整體的不流暢。
在劇本寫作上,所謂的流暢,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時間的銜接要符合經驗
每換一個場景,觀者會自動將前一場的時間感向下一場延伸。劇作者必須仔細衡量兩者之間的時間差,並利用畫面或動作調整之。此外,每一場的時間長度也會造成一種連續印象,調和前後場的連續感,也相當重要。
二、空間方向應與印象一致
觀者所面對的,是戲劇所提供的場景,劇作者所想像的,卻是一個自由空間。如果劇作者不能設身處地,進入觀者的立場,用觀者的視野決定場景鏡頭,結果必然自以為是,別人卻摸不著頭腦。
三、情緒的培養要有步驟
戲劇就是要勾起觀者的七情六慾,使之有所感,然後有所動。可是觀者是局外人,要令局外人進入主觀情境,必須有步驟地堆砌。第一步是使之有知(語言畫面即可),知而後感(利用時間差),感而後受(特別強調),受而後動(施予外力因素,諸如故事情節、音樂等)。
四、理性的解釋要有層次
觀者如不能瞭解,就不可能「知」,無法進入情況。而要觀者瞭解,宜由大處著手,先談大環境,再談小環境,最後及於人。當然,一般人已經具備的常識,最好略去不提。但是要注意,任何常識對於不同的族群而言,都有各別的範疇。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個劇本,能夠適應所有觀者的根本原因。
癸、結論
不論是什麼藝術,千錘百煉是成功的唯一秘訣,方法便是「淘汰渣滓」!
渣滓並不是好壞的問題,某處的渣滓可能是另一處的精華。然而,真正的精華應該是簡單明瞭、不可或缺、恰到好處才是。不幸,作者最大的通病是難分難捨,文章一旦寫出來了,就有一份感情,再也看不出孰好孰壞。可是,讀者卻有可能完全無法得到那種主觀的感受,這種文字便可視之為渣滓。
劇本亦然,每一個場景的增減,當然要由觀者的感受而定。當觀者完全投入時,其感情就會隨著戲劇的發展起伏變化,而渾忘置身何地。否則,觀者會挑三揀四,意中有所不滿。
一個劇作者,理應試著自我扮演觀眾,依據下列幾個原則調整劇本:
一、如果觀者感情尚未激起,堆砌的戲應該增加。
此時應先檢查主戲是否不足,或主角尚未被人接受。若然,應增加主戲,否則必是主角戲過多,令人失去新鮮感。原則上主戲可佔三分之二左右,陪襯的戲可多可少,但若觀者的感情平淡,則可試著由反襯的戲、或反面的角度下手,力求有變,由變中激勵之。
若感情已被激起,要等到升至最高點,再立刻解放。難的是,要點到即止,才不會流於浮濫。若這時劇作者還有意往上堆砌,則應有更為重大的力道,有更令人信服的解決方式,以平衡這些堆砌的效果。
二、重複的場景理應避免,類似的也要删除。
若受限於環境,情非得已,則要設法改變角度、鏡頭、聲光、道具或動作等。因為沒有變化,就無戲劇;沒有戲劇的戲劇,就是垃圾。
三、單獨的場景亦應避免
人的印象經常在重複數次之後才能產生。單獨的場景很容易被忽略,除非有其他特殊的目的,否則不宜。
四、注意戲的平均發展
任何一段戲,如果設計得太完美,或者完整無缺,對整部戲而言,就是癌細胞。
因為一段太完整的戲,就有了獨立的生命,經常會困擾觀者,不知此段與全戲的關聯。如有,最好保留下來,另起爐灶。
再若有一段戲,連自己都不知所云,或者不知道應該放在哪裡。顯然這就是正宗的渣滓,最好分割下來,另作他用。
五、最後,在檢查全劇時,假定自己是觀者,從一無所知的角度,逐一審視。如覺得有不懂之處,就該添補。若已經看懂了,還在叨叨不絶,就該删除。如果覺得情緒沒有激起,或者過多,都要調整。看完全劇後,如果沒有任何感受,整個都該調整,若是有所感、有所思,就達到目的了。
第七節 實際應用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