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主題選擇
戲劇對世道人心實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有理想、抱負的從業者首先應有正確的認識,絶對不可以之作為沽名釣譽、謀利生財的工具。
西方推崇利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是以儘管科技發達,經濟領先,社會上卻充塞著暴戾之氣。其主要的原因,是人們不知生活的意義與目的,自幼過於放縱,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事實上,自我至上的心理與現實環境的壓力,兩者是永遠無法妥協的矛盾。這種客觀環境造就了西方戲劇有極高的成就,卻也正是西方自我至上的剖白。
目下舉世皆難擋西風肆意的蹂躪,尤其是戲劇,既為娛樂工具,又兼洗腦教材。戲劇界的從業人員僅顧票房的成功,而無視文化傳衍的影響與責任。以至於全世界暴力、色情泛濫成災,無一不是自由主義與美式電影的遺害。
戲劇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這種傳播性的影響力。人生而無知,因學而知。尤其在未來網絡暢通之時,任何一種能煽動人心的傳播訊息,都可能無遠弗屆、隨時隨地,在人類社會中,燃起熊熊烈火。
所以,戲劇的主題可以説是全人類未來的指標。所有戲劇工作從業者,不可不知事態的嚴重性。為了充實自己的人生,為了防止人類逐步自我毀滅,絶對有必要挺身而出,用慎密的態度、慈愛的心情以及智慧的思維,把有利於宇宙、地球、人類、民族、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主題,回饋給全人類。
人性的成因非常複雜,然因長時期的社會生活,人類基於共性,形成了一種能夠互相接受的準則。把這些準則歸納出來,就可以之為依據,在設定的環境下,人的行為反應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的預測到。
如果將這種推測的過程與結果,以固定的格式編寫出來,便成為劇本。也就是説,一齣戲劇實際上就是某一個主題與環境變化展開的結果。
主題的選擇可謂無限,兹隨意選擇若干概念,設計一概念索引表。計得十五類,每類十六種。各類各種之間皆可交互搭配,任意排列組合(請注意,下表只是為了舉例方便,説明排列組合的方法,其他情況或他種概念,只要有意義且得以表達者,都可以作為主題,並無限制)。
丙、表現手法
主題的詮釋,因各人的立場、經驗以及表達的手法,可有各種不同的方式。然而不
論何種方式,必然都有程度上的差異。
0 1 2 3
0、程度:溫和,中庸,強烈,激烈
1、正面:贊揚,歌頌,鼓勵,肯定
2、負面:批判,諷刺,譏嘲,謾罵
3、感性:期望,懷念,感傷,感激
4、理性:比較,報導,分析,歸納
兹取任一數,比如在主題概念索引中,選第六列、第二行,得到「祿」字,再取第二列、第五行,得「懷」字,將此兩字定為主題。
再選主題的常識範疇為第三列、第三行,為「帝王」。
意為:以某一帝王懷念過去的官祿(或宮廷)為主題。然後再選主題詮釋的方式,假定為負面諷刺性,程度為中庸(事實上,美片My Fellow Americans 便有類似的主題,中國歷史悠久,這種題材更不勝枚舉)。
用這種方法,可以不假思索就得到各種排列組合。劇作者完全不需要任何靈感,只要熟習一些規律,就可以開始編排劇本。
有了主題,應知主題搭配的方法。在拙著《智慧學九論》認識論中,對人之認知有詳細的説明,在此僅介紹與劇本寫作最有關聯的一部分。
人對萬事萬物的認知,完全源自感覺器官,而感官對刺激的認知,實際上只有兩種對比信息。感官在接收到第一組訊息時,對認知而言毫無意義,只有與次一組信息比較後,才產生刺激元。
感官所能辨識的刺激元僅有兩種,一種稱之為正,另一種稱為負。兩者只有對比關係,而無絶對的意義。有了正負對比,人在感官辨識中才逐漸建立了基本模式,再由經驗得知各模式間的關係、利害以及因果。
人是應用各種訊息的關鍵,中國人早就認識到,宇宙中任何變化必然有其規律,而變化也有其一定的對象。將「規律」定義為天,「對象」定義為地,「觀察變化」者為人,則成「天地人」三才結構。
利用三才結構來分析陰陽二元信息,是中國人的傳統方法,也是易經的基本結構。在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對主題加以分析。
以人性的需求為例,需求是基於「有」、「無」之規律,可視為天;需求的對象不論為何,都是「利」、「害」的問題,是為地;最後則由人決定「要」、「否」。
任何一種現象或概念,都可以用此法一一展開。最後的結論則是可以發揮的概念,即為刻意描述的主題。例如「某人把聲名看穿了」可以作為主題。由上表即可得知,可能此人熟識的人之中有極富盛名者,由於某些經驗,他認知到盛名有害,於是看穿了虛名的空相,不再汲汲求名。
如果僅以不要名的人為例,上表中共有四種,一為知足者;一為看穿者;一為淡泊者,一為陷於痛苦深淵者。假定表中的推論正確,劇作者以此推論為結構,再加上描述的素材,即可寫成劇本。
有了主題,尚需有副主題,才能不斷發展下去。在理論上,沒有對比,感官無從辨識。劇情發展缺乏對比,則人無法感動,理性也無從認知。副主題和主題強烈的對比,經常就是戲劇衝擊的原動力。
當然,每一句話、每一段事件,多多少少都要注意其前後的對比。只是作為戲劇,人們所期待的水準較高,必須妥善選擇。主題與副主題的對比性愈強,衝擊性就愈大。劇作者必須想方設法將對比的過程融合為一,使之平滑、合情、合理。
以上表為例,由地到人,有利就要,有害則否,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人選擇逢利不趨、遇害不避,則此人之行為實令人難以置信。果真有這種人,則一定有某種因素,產生了令其不容否認的後果。這種反常的方式就是對比慣用的手段。
當然,我們可以在主題分類中任意挑選副主題,最簡單的是利用正負觀念,如「聲名」的對比為「無名」。不過這種好壞分明、截然相反的副主題,只適用於兒童劇(或僅具兒童程度者),要吸引成熟的觀者,必須應用更為複雜(中間色)的副主題。
成熟的觀者比較喜歡思考,最好不要只表現「什麼」,而能提升到「為什麼」的層次,更理想的是再轉個彎。比如説,「為什麼人會有名或無名?」理由很多,再轉個彎,我們可以懷疑「人真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嗎?」把這個副主題與主題相加,就等於「這人的名聲與真相不符!」或者是「名聲令人喪失了自我!」等等。所以,所謂的副主題只是令主題更加完整,這是通常人們重視主題而不提副主題的原因。
總之,劇作者不可不知副主題是主題發展的邊際範圍。副主題一定要與主題有關,否則觀者看來不知所云。比如説,在「名聲」的主題下,當然可以用「原子」為副主題。只要劇作者有本事,把原子扯到名聲上來。再如有人因為發現原子而有了名聲,是的,這又怎樣?不是一句話就説完了?
所以,主題與副主題需交互纏繞,變來變去,真真假假,直到把所設計的陷阱都解釋清楚了,才達到目的,這就叫做「戲劇化」。
做人做事的訣竅,經常就在一些細節上,你告訴別人一件事,聽者未必心繫此處,也不見得聽得進去,再好再壞也未必有效。但是,人性有個特點,一旦有了興趣,人的注意力就完全集中,感覺特別敏銳。策略是在人心中建立一種認同感,由認同而希望,由希望產生期待,更由期待變成焦心,急迫到要爆發時,及時雨才到臨。那一刹那所得到的感覺,就是高潮,會令人無上滿足。
不僅一部戲要有高潮,每一個過程也都要有高潮。換句話説,一個精雕細琢的劇本,要有起於平淡的能耐,逐步堆砌,每一個高潮過了,接著又是另一個高潮的堆砌。一波一波、一重一重,直到最後一個無與倫比的衝擊,主題與副主題合而為一。
劇本即在主題與副主題之間,利用各種素材,交互發展得淋漓盡致。然而這還不夠,因為任何人觀賞戲劇時,就等於在汲取一種新的生活經驗。如果戲劇不能提供令觀者滿意的感受,或不能於其實際生活中得到應證,大有拒絶觀賞的可能。
前文説過,戲劇是人生灰色地帶的解脱,實則戲劇的成敗,經常視乎灰色區域的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以鮮明的刺激對比、激烈的動態變化,與認識上的矛盾衝突等,不斷提高觀者的警覺。這些方法有其成效,但也很容易令人厭煩。理想的方法是避免過多的刺激,依順人性的需求,略加變化。諸如流暢的陳述,幽默趣味的應用,發人深省的説白等,可能更具成效。
第六節 主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