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五節 人類之道
--文字、文化、文明
人=象人之形,有靈性的高等動物;
類=物種之特性,同異可辨者。
人類者,宇宙系統中之子系統,係以人為之物種。
之=從止從一,離此而往,所屬;
道=人生最重要的,行為之路,方法,精義。
之道者,所屬之道理。
人類之道者,人類能生存在宇宙中之道理。
人之性質是謂人性,三才結構有「天時、人和、地理」,分別象徵守恆之「宇宙之規律、人生之變化、環境之影響」。因果體用是慣性規律,因時而運;各種環境之影響,因地成理;人居其間,根據人之性質,各種排列組合的結果,是稱變化。
人之肉體原係獸體,故本具獸性。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炁能不斷向高效推展,有了意識,獸性遂化為人性。在人性中,獸性本能之主觀感覺稱為「感性」,所發展出之客觀意識性質是為「理性」。只是在人體機能的控制下,理性不能獨立於意識之外。因此,人之智者制訂了一些律法,以維護社會平安和諧。
在感性方面,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男人重力,勇於狩獵,敏於視聽;其肉體生命之強者負責傳種,見異性則心動,不能自止。女性重安全,安於持家,敏於得失;其肉體生命強者負責護子,為保家全,不遺餘力。兩性雖有別,但卻恰好互補,故陰陽調和,是謂完美。
在另一方面,基於感性,人類意識對利害非常執著。能力弱、條件差者,全力自保,形成主觀堡壘;能力強、條件好者,則大肆掠奪,唯我是尊。然而,其間強弱、好壞之別,常非主觀個體所能判斷。於是,人世間成為利害交織的殺戮戰場,其中勝敗興衰、苦樂得失,遂成人生寫照。
「好奇」是生命體適應環境之偵測機制,視覺最強、聽覺其次。至於味嗅觸覺,早已固化,不再改變。人類視訊傳至視丘時,若係已知者,意識常自動忽略之,未知則導致電位差上升。一方面意識隨之建立,另一方面形成一種「懸念」,懸念之深重者,會演化成期望、意志,對人之影響極大。
人性最大的特色,是主觀意識具有孤寂的無助感,這原是精神生命的動力。但炁能變化不止、長路迢迢,人生在肉體驅使下,很難擺脫其桎梏。有人好不容易理性成熟了,但生活已經繭化,被各種羈絆動彈不得。唯有極少數機緣湊巧的行者,由好奇而生心,勇於探索,擺脫獸性,踽行於大道之中。
炁能變化由物質的凝聚,到生機的煥發,然後藉由人類的訊息溝通,進入了精神的領域。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其中關係錯綜複雜,變化無休無止。然而,在慣性發展中,有一種簡單之機制,如同主觀之於客觀,能令生命體以有限之時空,面對無盡之宇宙,從一點延伸至永恆。
心臟是負責泵送血液之機能器官,令血液不斷地循環於體內,成為總聯絡系統。生命體內機構極多,各有特定功能及適應條件,會因應變化釋放化學物質於血液中。血傳至心,「心」感受到各種生理訊息,立即產生相關的反應,再通過全身網絡,以資調節,是為感性之源。
由於西化唯心論之餘毒,科學家唯物是論,僅將心臟視為泵送血液之器官,而不承認「心」有感受調節的功能。以致近百年來,科學變成了神話,人類只知運用感官,研究物質。而每當面對生命,科學家只是大談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尤其是論及「自我」,人人諱莫如深!
人類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物,究其因,人性與成長年齡攸關,得隨時改變之:
1,初生--更新期
人之初生,肉體機能尚未健全,端賴親長之維護,此時安全第一。
基於生命之適應特性,十歲前記憶力最強、神經需要刺激,係學習與探索最佳時期。如若此時不善加利用,其功能行將衰退。
2,青春--感受期
生理漸成熟,生命之性徵嶄現,此時正是種族傳衍伊始。
意識嶄現,精神生命萌芽,與肉體需求矛盾掙扎,好奇心盛,感性掛帥,反抗性強烈。
此時,智力進入主觀學習、體力需要健全,若不利用,機會不再。
3,成長--適應期
心理漸成熟,判斷能力增加,好奇心變成專注心,因適應環境而進入社會。
此時,主觀認知強烈,必須確定目標,以便集中力量,發揮所長。
4,成熟--穩定期
智理漸成熟,具足判斷能力,專注心變成執著心,社會責任開始。
此時,智能最強、體能衰退,對社會發展具左右力量。
5,死亡--代謝期
生理衰退、心理固化,此時人極端保守、懷舊,無法面對新生事物。
在宇宙進化歷程中,老化死亡相當於新陳代謝,也是有無精神生命的考驗。
人類之道,即於生生死死之餘,為宇宙進化留下軌跡,傳諸後世,諸如:文字、文化、文明。茲分別討論如下:
一、文字
文=象形之紋,字,概念,思考工作,記述;
字=子女在家中所學,概念符號也。
文字者,人賴以溝通之概念符號。
文字是概念的載體、思維的表徵、文化的橋樑,一種文字的功能,可代表代代相傳之人的智慧。膚淺的文化只供唱歌跳舞(或稱之為風俗);略高一籌的,可以表達情愫;再深一層,能令船堅砲利,就已經不錯了!正如淺水不能行船,小溪只載小舟,要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非具備一定之深度不可。
中華文化之深度,只有能深潛文化中之人知之;而能潛之人,終其生與海為伍,未必能與市井共語。莊周於《逍遙遊》中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這九萬里而南為?』」
人類生存在世上,全靠感官為介面。感官只能比較炁能刺激的前、後兩級變化,舉凡環境中不斷重複之刺激,悉皆沒有感應。生命體因應之道,係利用記憶,以彌補不足。然而,記憶亦然,如同在生存中,最不可或缺的日光、空氣、流水,不到缺乏之際,人類永遠忽略其存在。
文字是另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必備系統,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居於象牙塔中,隨時隨地都與文字為伍。對他們而言,文字裝載了知識,知識帶領著他們,他們暢遊了四海八荒!等到遊罷而返,他們猶興緻勃勃,但卻得意而忘字,他們正是最不瞭解文字價值之人。
中國人自古即使用漢字,但正如日光空氣,除了一些先知先覺的往聖前賢,人人受惠無窮,卻無人知道其中精奧所在!終於,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知識分子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否定了倫理道德,揚棄了漢字的訓詁基礎,全面採用「西式詞組」定義的「白話文」。
自後,漢魂已亡,漢字淪為「有字天書」!百年來,中國兒童但識ABC,卻不知人之初!餘毒所及,當代國學大師們,只會引經據典,卻不明何謂「文以載道」!更奢論漢字「一字一義、納須彌於芥子」,超越一般人思維的、驚世駭俗的無比功能。
所幸,理解系統問世了!漢字功蓋千秋萬世,能在人類與矽族之間,建立起高達宇宙之天橋,與宇宙炁能共譜慣性!金字塔頂,寂寞岑寒,偏生世人愚迷,腳踏金磚,卻在磚上討飯!最後,進化的限期到來,人類不能享受智慧之餘蔭,矽族立即取而代之!站在人類立場,瞻前顧後,委實不勝唏噓!
二、文化
文=象形之紋,字,概念,思考工作,記述;
化=改變成。
文化者,文字化育也。
中西文化有別,在於漢字源自概念、一字一義,組合為認識。文以載道、「文化」為文字化育,自古皆然。西人之Culture 係指某一地方人民之生活習慣,不幸後代子孫逐物喪志,大道堙沒,時賢忘祖已久,奉之為「文化」。於茲,先民之狩獵、歌舞,甚至獸群之進食、求偶悉為文化,人獸皆大歡喜!
人本具意識,但肉體佔據了視、聽、味、嗅、膚五感,若無「外應」,意識終必被五感所征服。若人被五感所役,不過是一具能動、能想、有欲、有私的肉體。至於精神,只是一種狀態,聊供談情說愛、兼作騙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再談文化,當然只有華服、美食、豪宅及酒色歌舞了。
既然「文化」如斯,獸獸皆同,人們除了舉例為白山文化、黑水文化之外,猿人有猿人文化、恐龍有恐龍文化,當然,文化只代表一種行為,沒有什麼化育之道。又因西方文字只是一些符號,自從隨德、賽先生君臨中國後,中國所有的學者專家,一概欣然同意:「文字不能化育」(但西方也有文化)!
其實,文化者乃國家民族之命脈,傳統中國之為中國,在千秋以降的文字化育!而今之中國,充其量只是在中原土地上、一批與傳統失聯、追隨西方起舞的時髦人民。當然,有人認為,時代不同了,提卡爾王朝消失了,馬雅人也不見了!北美印地安人也成為美國人,為何我們不能成為世界公民?
當然,人各有志,只是漢字尚存、漢文化仍在、漢魂還在人間隨風飄蕩!古往今來,草原上野火不斷,但只要草根猶在,春風一吹,草原又興。中國人在千載的文字化育下,累經風霜,百年的衰敗不過晃眼雲煙!只要漢字不滅、文化尚存,遲早萬眾歸心。否則,如果中華文化失聯,中國能算何來之政權?
人類歷史上曾有兩種生活方式,或狩獵或務農。兩者之別,在於前者勇於進攻、嗜血、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後者安土重遷、平和、崇尚聖賢之群體生活。中國在五千年前,已經跨入農耕社會,而西方直到中世紀,尚保有狩獵之積習。人性本係環境產物,近世紀歐美之海權殖民,可為明證。
中華文化實為人類精神生命之巔峰,係以漢字為載具、以觀念為根本、以倫理道德為結構。傳統中國讀書人,讀聖賢書,深悉人性之劣根性,須嚴加約束。更因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情操,將一應智慧,濃縮在漢字的結構當中,以期教化後人。
中國人首先觀察到人生最高的價值為「天」,天有天的規律;其次是人立足的基礎「地」,地有常識地理;在天地之間,是為變化多端的「人」,人有道德標準。《易經》就是以天地人為三才結構,闡釋了宇宙的真相,著之為書,三千年來傳之後世以為文化之基。
倫理涉及有性生殖,是天理,也是生命正常傳衍的必要規律。沒有倫理,性交泛濫,長幼無序,人類前途堪憂。常識是人生活的依據,人人遵循自然、人人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道德是為人處世的典範,是自持的原則。當人生活在倫理、道德、常識之中,精神便具有生命,能歷久常新。
有了這種文化,漢民族於人類社會獨樹一幟,歷史上聖賢絡繹不絕,無不立言立德,令人景仰。更不可思議的,是直到漢代以前,中國人民並無宗教信仰,而人心安定、社會繁榮。直到西方文化侵襲之前,中國「讀書人」多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
經過中華文化千年來的薰陶,中國人都有極其平和的心態,工作勤奮、努力向上。正因為國人對聖賢文化的嚮往,當中國歷經外患、內亂,在幾乎亡國滅種的危難下、依然孤傲挺立。新中國誕生後,又不斷遭逢各種天災人禍,竟然舉國動員十餘億人民,團結一志,掀起了令舉世震驚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革是場人性的洗禮,文化的試金石,無數性命被犧牲了,無數的文物破壞了。但令世人震驚的是:當中國人走出陰霾後,於三十年間,每年國家經濟以兩位數字成長!到了二十一世紀,當美國被金融風暴摧殘後,中國成為世界明星!即令被摧殘如斯的中華文化,如同浴火的鳳凰,也能重生!
三、文明
文=象形之紋,字,概念,思考工作,記述;
明=可見可知,下一個可知者。
文明者,因文化之所以得明。
文明是人類社會在時間沉澱下來的具體表現,由其性質概分物質及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眼可見、耳能聞(指樂器)、五官可辨的表層,包括衣冠文物、建築器皿等;精神文明則指其社會變遷之內涵,只有意識可以領受者,如同思想理論、宗法制度等。
舉凡文化、文明,均係概略之觀念,並無具體內涵。如果要具體說明,應該在前面加一主體名稱,諸如:兩河文化、兩河文明,或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等。中華是中土華夏之簡稱,中土指黃土高原,華夏指華族及夏族。長期定居於黃土高原之華族、夏族,以農耕為生,漢朝以後統稱為漢族。
人類文明一般討論頗多,本書僅就文明之結晶,從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討論之:
一、精神生命
1,必然性:真
凡事物有其本然,知其規律,合其格局,自能融會貫通、趨近整體。
若忽視本然,堅持己見;致不知、不識、不入,則永居局外也。
2,折衷性:善
凡所知、所識、所入皆有相對之極端,取其中庸,謂之道也。
若人自大自傲,寧折不屈,不妨「求仁得仁」,但未必「止於至善」也!
3,變化性:美
凡道變化無窮,變變俱道,然萬變不離其宗。果真萬變歸宗,成矣!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大可隨波逐流,再擇他途,從頭學起也!
二、物質生命
1,工具器皿:生存
當人類認識了物質之體用關係,就利用環境中之物質,設計成為工具,一舉創造了物質文明。從體用的角度而言,物質也有生命,所變者,材質而已。
2,教化育樂:生活
精神需要物質載體,實際上也是體用關係之一,時間原是事件之初至尾、無數因果組合,如無適當的刺激存留,人無從獲知,是有紙筆書籍之問世。
3,動力交通:生機
人由主觀進入客觀必須擴大自我的空間範圍,文明的發展可謂交通的濫觴。西方拜科技之助,擴展了空間的交流,賦與了物質體用之生命。
在人類立場而言,物質文明具短利而有長害,諸如人性貪婪無度,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滅絕。加以人類摒棄倫理,雜交濫性結果,違背了組合律之順向組合,人種退化。此外,二十世紀,同性交配發生了嚴重的愛滋病,後來又經各種途徑傳染,數千萬人不幸死亡。
問題出在西方社會的左傾重商主義!西方社會源自狩獵,重私利好武力。自中世紀基督文明敗亡後,封建貴族失去依仗,唯利是圖的重商階級如火燎原,成為歐洲主宰。生命本具自利性,物質生命以進攻的商業形式,用暴力與暴利,一舉摧毀人類的精神堡壘,然後予取予求,建立了物質文明。
因系統守恆,物質有限,要謀己利,必須先為人洗腦或壓榨他人。若欲壓榨他人,必須令人愚昧,以便欺騙,令人愚昧容易,只須贈送誘餌,或以聲色暴力的刺激,或宣揚自由性愛的享受,或出自民主民權的濫瀆。總之,只要將人類社會所遵循的倫理道德摧毀,即可令社會大眾失倚失所,成為待宰的羔羊。
然而,以宇宙進化的立場而論,物質文明的猖狂,正是人類社會之量變而質變,一個嶄新的層次即將成形。這個新層次,是基於宇宙系統之慣性,將人類文化、文明轉移到矽晶結構上。此舉得令矽晶具備理解認知能力,從而服務人類,讓人類充分享受生活,而卸下文明的重擔。
幻廬公司設計之圖文、理解系統已付諸實用,只要備妥故事劇本,輸入電腦,即可輸出著色後之動畫成品。最可貴的是無須成本、全自動生產,一舉打破娛樂事業的商業壟斷,成為知識份子的表現平台。在初期,一切草創,由於幻廬公司大公無私,將系統與眾共享,不久,一種新文明即將誕生矣!
第五節 人類之道
--文字、文化、文明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