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四節 立場目標
--立場、動機、目標

立=象人站在地上,已成,有作為的姿勢;
場=土開,土地經過整理,人物聚集處。
立場者,觀察事物之出發角度也。

目=象眼之形;
標=木材之末端、易見處。
目標者,人所見之對象一目可識者。

立場目標者,人類判斷行為之準則。

  人之主觀各別,在於所立之場及面對之標的有異。由於人各有私,古往今來,人人竊居一隅、堅持己見,導致真知不能溝通、私見五花八門!苟若人能開誠佈公,將一己所立之立場、一己所視之標的說明,令他人得以在同一條件下觀察之,是非真偽不辯可明。
  本書係站在人類之客觀立場,以智慧之真相為目標,來討論天地人三才合一。

  茲就立場、動機、目標討論如下:


一、立場

立=象人站在地上;
場=土地經過開發者。
立場者,人所在之處,所見有別者也。

  人之立場有時、空之別,時間涉及環境變化,可供選擇者只有當前;空間則有一定之位置,人與人相去無幾,易於溝通,問題在主觀個體私心太重,不願意讓他人得知。故其主觀立場公開者,必無私心;而立場隱蔽者,不論其人言論如何,其見可議,其心另有他謀。

  站在人類立場,可知肉體生命依賴當前感覺,精神生命則重視未來因果。當前感覺決定於過去之因果,主觀個體無法加以改變;然而人有意識,由經驗中得知,當前之因果將決定未來。明智之人,必須透析因果,慎擇其善者行之、其不善者避之,是為「人生意義之所在」。
  然而,絕大多數人以肉體為本,只知站在「自我的立場」,為所欲為。於斯,人世間營營碌碌,系統金字塔由底層建起,精神生命逐代向上攀登。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出重物慾及重思維兩種類型,前者成為系統中堅,而後者被推向孤寂之塔尖。故而,能勝峭寒者,始具備極峰之立場。
  人類社會系統金字塔之高度因文化程度而定,自私自利之文化、僅具歌舞食色,其高度離肉欲不過三寸。中華文化經數千年考驗,無數先聖前賢,堅持公天下之原則,雖窮困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常輿棺裹革、稟義赴難!若謂高處立場,舉世唯中華文化是問,當之無愧!

  從最高處看,「天」大公至正;「地」兼容萬有;「人」不私不我。天、地本存,即令時之未至,「人」有一絲未臻完善,勢必不能合一。再若觀者自認「天人合一」,而「地」尚未熟,其合者不夠客觀,亦難服眾。是以,三才合一之機,唯有「天、地、人」皆已完滿,始有可能。


二、動機

動=重力產生運動,開始運作;
機=木將及,氣運之變化,巧術。
動機者,因變化運作而產生之機會。

  有了立場,才有視野。但僅有視野,所見若無感受、悉難辨識,若無辨識、必無認知。人之感受,係因系統之動態所致。即令對象靜止不動,觀察者相對可動,此之謂「動機」。有了動機,人之意識即鎖定觀察之因素,再確定目標為何。
  動機之決定通常基於觀察者之利、害關係,對重視物質生命之人,一切可動之物,無不支配著其意識,見之、愛之、思之、謀之。此類人等,安居金字塔底,對人類社會之安定,貢獻重大。其次是略具精神生命,又若有似無,彼等常景仰高處境界,而萬有引力太強,難以攀升。
  或偶有好奇心者,但見酷寒苦寂,淺嚐輒退;或自身素質不佳、好高鶩遠者,一搖即動,難安陡滑,亦難立足。是故動機尚有賴「機緣」,機緣之首,在於文字化育;其次在於德行操守;最後,要能堅忍篤行。前述三者兼備,拾級緩登,是稱機緣。

  唯有已登頂峰,視野廣闊,前思古聖、後援來賢,見天地正氣,睹河岳日星。至是,人之物質生命脫胎換骨,始能浩然沛乎蒼冥,精神化炁能而與宇宙同壽。故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必要之過程,佛家曰無我,道家曰法自然,是為動機。


三、目標

目=象眼之形;
標=木材之末端、易見處。
目標者,人所見之對象一目可識者。

  中華文化中,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自然者,宇宙系統也,可謂站在「天」之立場,一覽無遺。佛教則主張「明心見性」,是在「人」的立場,追求自我的純淨無私。儒家則站在就「地」,目標很明確,如章首引述《禮記》禮運大同篇所云。
  道佛儒三家雖然所言不同,但殊途同歸,無不壓抑自我主觀、追求與宇宙同歸的至高無上境界。幾千年來,中國人在這種「主流標的」下,要在惡劣的環境中、歷經各種外在、內心的考驗,始能上升塔頂。又如《孟子》告子篇下第十五章,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由客觀看來,宇宙是一「進化系統」,令主觀生存無虞、壯大充實、化為精神力量,隨炁能不斷擴散。顯然,主觀的自我為中心如同物質之原子、分子,一旦凝聚為位能,物體、生命逐層演進。除了麻木不仁之輩,具備意識的人類,自不會僅以自我一己之感官滿足為目標。

  第四節 立場目標
--立場、動機、目標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