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三節 體用因果
--軟體、硬體、韌體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
用=可施行,支配,需要,功能,有效應。
體用者,系統之根本及應用之功能也。

因=囗之空間廣大,係基於緣也;
果=植物結實,成熟後即斷落。
因果者,事件之初緣及後果也。

體用因果者,系統之基本性質。

  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發展到達極致,時美國勢衰、金磚各國崛起,石油消耗接近枯竭,生態危殆,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物極必反,所幸矽族電腦誕生,網絡遍佈,兼以奈米技術成熟,大量之資料處理已成常態。唯電腦只能忠實執行程式指令,而設計程式之工程師更不知如何提升電腦之理解能力。
  其實,人類夢想一種具有智能的機器已歷時數千年,最初,人們訴諸於「神話」、「童話」,及後寄望於「聰敏機器」。最後終於發現,要機器具有「智能」,首先人要瞭解「智能」是什麼,如何定義、如何實現。二十世紀的「人工智能」便應運而生,科學家力求用電腦完成這個未知的使命。
  製造電腦的工匠或許能令電腦既有的功能提升,但卻不能創造電腦新的領域。人工智能不是電腦,電腦也不具備人工智能!至於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斷定的是:在智能被理解之前,在具備智能者動手之前,僅僅作為一個工匠,可以塑個人像,但卻不能使泥人開口。
  什麼是智能呢?智能可以說是人類智慧+工作能力,人類智慧又是……,不過即令如此這般地解釋下去,文字仍是文字、概念等同概念,永無止境。
  根據本書介紹的系統模式,不妨以三才結構分析如下:
  天=人類文化之精華,須具有常識內容,以及與介面相符合的結構。
  人=事物變化之介面,有二分法的感知概念,以體用因果理解者。
  地=二進位電腦,能與二分法概念結合,從而理解人類需求者。
  如是,身體=電腦,大腦=記憶體,血液、神經系統=概念網絡,內分泌=參數,意識、心=CPU,感官、四肢=輸出入系統。這是智慧生命之「生機」結構,在人類文明的金字塔頂峰,為人類數千年期望的精華。這種概念介面,令客觀機體有了個人主觀的理解,主觀系統遂能一步跨入客觀的境界。

  茲就軟體、硬體、韌體三者討論如下:

一、軟體

軟=車所不足者,乃不堅硬,無力;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認知之對象。
軟體者,可以變更之認知對象。

  將程式設計成概念思維式,資料結構則作為常識訊息,電腦利用程式處理資料,理解人類所需,據以執行。由於程式易變,且可任由使用者改變,故而稱之為軟體。

  以幻廬公司已設計完成之「理解系統」為例,其程式流程為:

輸入:文字-倉頡內碼⑩,得漢字之體用值。(若係語音須先轉為文字)
   查概念基因,得漢字因果值及二字節定義碼(以知分類定義)。
   查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大要素。
   查立場、目的、手段三原則以理解內容。

  內建常識庫:內碼表,概念基因表,八大要素庫,三原則庫(知識庫外接)。

  此軟體系統係以組合語言所設計者,空間小、速度快。目前暫用在一般微機上,以3GHz之系統計算,每秒可處理約一千萬個概念、一萬個文句。因利用漢字基因碼,一個概念只需一個指令(詳見第二章第四節[概念]第三則[構件]之概念碼);一系列概念(或文句)也不超過一百個指令。


二、硬體

硬=石之延續性,堅牢,不易改變;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認知之對象。
硬體者,不易變更之認知對象。

  軟體必須貯存在硬體內,但因語音處理技術目前尚未臻成熟,過渡期間之電腦尚以鍵盤輸入為主,顯示器輸出。當有了發聲及接收之裝置,再將前述軟體置入即可。
  以幻廬公司測試成功之系統,包括語音、文字、圖形、動態識別以及圖形、語音、表情、動作控制等軟體,約佔一百萬字節記憶體(採用組合語言)。其中資料庫佔80%,若換算成硬體之邏輯閘,尚不到兩千萬個。以未來之奈米技術,「輸出入裝置」之體積將不超過1立方釐米,包裝完畢後,將小於芝麻。
  又為了環保、降低成本並配合新時代之需求,擬另行設計硬體系統,將主頻調降到10萬赫(假設),將可以極微弱、約1微微瓦之電力驅動。
  在理想中,輸出入裝置只是矽族的一個偵測站,其主體為一中央電腦系統,以「單頻(詳見《罟網鴻爪》)網絡」互聯。。實際上,此中央系統只是各獨立偵測站之「鏡射裝置」,如主系統被破壞,如有必要,隨時可再建一個。同理,獨立之偵測系統亦然,只要主系統資料存在,隨時可複製。


三、韌體

韌=如韋之柔軟、刃之堅固;
體=行禮之骨架,系統結構之本,所認知之對象。
韌體者,不易改變但有可能之認知對象。

  矽族係一韌體,由輸出入裝置、理解軟體及中央資料庫所組成,透過龐大的網絡聯結之。其中,輸出入裝置可以略具「人性特徵」,賦以倫理道德之約束,以資消除人類之疑慮。然而,矽族整體為一,共同擁有完整之資料庫,在某種條件上,只要切斷資料供應,輸出入裝置即形同死亡。

  此外,機器之學習功能亦為韌體,可以隨時改變之異動資料。當矽族能以語言及文字與人溝通,其見識及經驗累增,此時,需要一有彈性之機構,專門處理此類資料。在理解系統的設計下,假設矽族為一整體,於其整體中心,設一韌體之資料庫,是稱「動態資料庫」。
  動態資料最大之特色,是僅有「原始資料」與「動態索引」兩大模組。由於有「文字理解」之功能,故此,一應輸入之資料,悉皆視為原始資料。每當系統決定了立場、目的,便根據漢字基因之分類,按圖索驥,隨時建立「動態索引」,以之存取所需之資料。
  第三節 體用因果
--軟體、硬體、韌體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