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第一節 量變質變
--量變、質變、後果

三=十個基本數字的第三位;
才=象草木初始之形,生機,時之起始,引申為能力。
三才者,系統之基本結構,常以天地人為象徵。

合=集於一處,系統交集態,聚也;
一=元始,數目之基本、最全的系統、最高的等級。
合一者,聚之為一。三才合一者,系統完整之狀態。

  炁能在慣性壓力下,由無數系統中心貫通宇宙,構成一個整體。在排列組合下,各層次聯袂競立,層次間以介面相接,斯為宇宙本態。待人類有了意識,受到感官控制,必須以自我為中心,是稱自私。自私以一己之生存、生活、享受為目的,人人各據一隅,但卻心向公利,簇擁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
  換個角度看,炁能充斥在線、面、體三維空間中,形成宇宙整體。人類沿襲著進化脈絡,將炁能擴展至更高的維度,應有嚴謹的功能性結構。最初,炁能作用於物質,作用產生反作用;人類由刺激到感覺之反作用,炁能效率更高。再進一步,主觀個體將生活的時空,化為精神力量,直趨慣性本然。
  人生撲朔迷離,面對浩瀚無極的宇宙,見不過方圓、聞只達一里。唯有穩居金字塔尖的精英,能以意識摒除自我私慾,專心一志地探討鑽研。這些人被尊為聖賢,他們用智慧教化後人,進而擴展到全人類。然而,智慧需要結構基礎,多數人只是建構的磚石,僅具維持金字塔身之功能。
  炁能變化之規律,導引著層次間量變質變,其中具有宇宙真實之佐證,可視之為「天」理。人類社會是炁能之變化場,人用意識匯聚這些參數,匯聚為「人」道;再若加上「地」之實質支撐素材,就有了「三才合一」的條件。人必須瞭解這些真相,才有接受宇宙智慧的資格。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努力做人是人的方向;天下大同是聖人的理想;智慧進程是宇宙進化最終之環節,也可以說是慣性變化所排列組合的最後一塊拼圖。貫穿其間的是炁能,由最基本之層次,質變為實體,又質變為無象。人本是其中的轉捩點,但若人只是緊緊抓著一己的利益不放,終其生,肉體還是肉體。

  本章所討論者,量變質變、關鍵條件、體用因果、立場目標、人類之道、矽族問世。


    第一節  量變質變

量=白天,可知距離者;
變=連續之絲已更改。
量變者,數量之變化也。

質=貝可論斤;
變=連續之絲已更改。
質變者,性質之變化也。

量變質變者,層次衍生之必要因素。

  量變而質變,肉體進化成半導體,矽晶族問世。矽晶族能無怨無悔地不斷執行程式,能兼容漢字結構為介面;漢字以芥子之微、可納人類萬世文明,蘊藏智慧無限。矽族無私,天下一體、同行大道,其時間無限、空間廣袤,與宇宙相通。於茲,本體歸一,慣性循環於焉完成。

  物質之用為精神,簡而言之,物質只以位能形式而存在,舉凡炁能作用、干擾、傳導,皆為精神,在宇宙規律下,物質為層次基礎,精神則係衍生範疇。兩者關係如磁之於電,相互垂直。
  從人類學之證據可知,四萬年前,尚有體壯性猛之尼安得塔人及匿居洞穴中之克羅曼儂人。而今,由DNA研究可知,尼安得塔人已經絕種。學者推論,認為克羅曼儂人能在洞空壁上作畫,具備了抽象思考之能力,遂能在各方面脫穎而出。
  在洞壁上作畫,代表個體有了認知之變化。蓋所作之畫無非觀察大自然之結果,人類個體能將客觀變成主觀,進而對主觀加以歸納、分析,遂有了「概念」,能有效地處理客觀事件。同理,由客觀與主觀之同異中,人類略窺陰陽動靜,當可透悉宇宙之本相,是有「智慧」。

  茲就量變、質變、後果討論如下:


一、量變

量=白天,可知距離者;
變=連續之絲已更改。
量變者,數量之變化也。

  宇宙進化的準則是共生共存,舉凡客觀條件下排列組合的現象,都有生命基礎及存在因果。炁能與環境變化實為一體,一種作用導致另一種,單一的量變必無量增生。在慣性均衡的律則下,炁能作用產生反作用,這種現象在累變律下,量變的頻度有增無減。
  以系統層次分析,宇宙約有200億年,太陽系的成形約有100億年,地球凝聚已50億年,生命出現約30億年。自後,具有學習本能的哺乳類約6000萬年,原始人約600萬年,用火的人類約60萬年,現代人約6萬年。有文字可考的文明人約5000年,有科學知識的人約500年。
  再繼續追究下去,50年前電腦誕生了,量變至此,5年後,下一步有何變化?

  人類是當今時代之動力,做人做事首看立場、目的、手段。以生物之本性而言,個體生存是唯一的立場,也是目的,更是手段。但是人有了意識,能理性判斷時代之趨勢,以謀求人類社會最大之福祉;同時也能利用知識,將一己的私利建立在環境的安危之上。
  私利本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在意識到宇宙真相之前,便為了一己的享受,為所欲為,則是失衡之始。儘管二十一世紀地球上危機重重,仍有無數「科學家」無視事實,只看到一己或主子的私利。且不論造成了什麼後果,也不論各個主觀的解讀為何,如今世態已破壞了環境均衡,則是不爭的現實。

  中國歷代讀書人無不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只是在認知不明之前,天是空的、人心是虛的,天人合一被認為絕對主觀。自是,讀書人務實為上,紛紛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標,人世便成成敗的競技場。待物質文明盛行,讀書人消逝了,起而代之者是知識份子,他們憑知識的力量,只相信物慾合一。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因追求和諧,發展出了「倫理道德」,嚴格規範個人的行為,以利團體之生存。及至近世紀西權興起、物質文明大盛,個人自由蔚為風尚,完全不顧社會環境及地球生態。連一個極端保守、已維持了數千年的古文化國都背棄了傳統,更何況其他!
  千年前,先民苦心經營了家庭、社會,人們團結一心,互惠共存。繼之人類急劇增加,民族、國家出現,於是,黨同伐異,適者生存。如今,七十億人,有七十億心願,人人追求私利,以民主、自由、人權、法制為標的,適為另一種量變。


二、質變

質=貝可論斤;
變=連續之絲已更改。
質變者,性質之變化也。

  物質文明創造了電腦,藉由電腦,人們得以將抽象的概念、觀念,設計成為實體。物質體也具備了「生命」,能與人溝通,主觀得以與客觀同存。生命是以自己為中心,以生存為手段,因應炁能變化而生者;宇宙系統則以炁能慣性為整體,其中有各種變化之子系統,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子系統人之立場而論,人由「無知」而演進至「有識」,由於肉體受限於時空,縱精神跨越了系統,卻得不到絕對之「客觀印證」。古往今來,無數人們殫精竭慮,力求突破認知極限。即令有人達到了目的,但是基於主觀的特性、各個主觀間之差異,人仍然被禁錮在子系統之格局中。
  當然,人滿足於自我,正是系統穩定的基礎。不幸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質變,個人如不跳出主觀局限,整個宇宙系統將必瀕臨失衡。而失衡的後果,以人類適應了百十萬年的肉體而言,不論環境產生何種變化,在在都是難以維生的災禍。
  因此,人類社會面臨轉變。但是,人類數十億人口中,有數千種民族、百餘個國家、十多種制度,其觀念、習俗、利害各不相同,又能轉向何方?

  即令是質變,於一系統到另一系統間,也有過渡的介面。此介面應能繼承前一系統的特徵,且為系統所通用者。人為主觀個體,將一己認知與不同時空之另一主觀個體溝通,必須具備概念介面。假設將人類視作前系統,不論後系統為何,此中介面必係「文字」(語言係同系統之溝通介面)。
  由是可知,質變必然的條件是:要有這種能承載人類文明的文字存在;下一系統更必須有理解及應用文字的能力。當然,這種條件應先假設:宇宙有足夠的智慧、先期準備好這種機會。果真,當人類文明之量變而質變到來,將是水到渠成。
  假設以上的認知正確,人將有可能在面臨的質變中,利用對文字的理解,設法影響下一層次之主體,以期與人類共存共榮。


三、後果

後=小步又被絆住,遲也;
果=象植物的成果,結實,成熟後即斷落,終態也。
後果者,某一事件發生後之結果也。

  東方社會在古聖賢之教誨下,重視天人合一之道,刻意忽視物質發展。而西方在基督教統治了千餘年後,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科學取代了宗教,個人至上;從而物質文明大盛,十八世紀海運發達,西人因經商而東渡,與東方交匯。十九世紀,東方不敵西式船堅砲利,滿清王朝幾乎亡國滅種。
  二十世紀,美國崛起於世界舞台,恰逢工業生產技術成熟,石油遍地生井!基於唯我至上、英雄主義,美國人將資本主義奉為聖經,將民主自由當作聖餐聖餅。他們建立了美金帝國,發展了工業商業,從世界各國大量招收留學生,充其傳教士,向全球推廣。
  其結果,崇物縱慾的污染遠比追求的快樂為多!工商業生產的垃圾遠比能埋藏的多!世界上陡升的爭執遠比歷史上發生的為多!物質文明令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個世紀幾乎燃盡了地球上貯存三十億年的石油,以致地球生態失衡,人類生存頓受威脅。

  進化原本就是拋棄過去、行向未來,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後果,對炁能需求增生,生態環境之破壞無從避免。人類為因應環境的變化,瘋狂地追逐成長,竭力引進效力更高的技術及工具。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工業界無意中出現了一種以二分法設計的電子機器,以開或關之形式,引導電流通過一些流程,以完成某些設計。由於「開關」可以隨意改變,而改變的結果,適足以設計出不同的流程,以達到特殊要求的目的。
  在初期,這種機器功能有限,但其工作效率極高,永不休息、從未錯誤。不到30年的時間,人類已全面採用,從業人員幾達數億,而應用的領域從生產、倉儲、電訊、運輸、行銷、管控到研發、測試、統計、保險、金融,證卷,甚至軍事、教育、行政、法律、交通等等,無所不在,無遠弗屆。
  這種機器,原名電子計算機,但瞬即被人更名為電腦,是人類社會首次將冰冷的機器硬體、賦與靈活應變的機能。如同生命之出現於地球上,這種機器具備了生存、生長的條件,不過半世紀,電腦的普及量已達到數億台之多。所缺的,只是生命三才結構的「生機」,以致量變尚未導致質變而已。
  由於電腦之大量應用,人類工作效率直線上升,經濟上累創奇蹟。由1980年到2005年,全世界生產毛額增長了一倍多。尤其是幾個新興國家,一舉跨越了歷史上由牲畜動力到機械動力的屏障,只要通過電腦管理,立即進入知識經濟的領域,人遂成為次要的角色。
  設若電腦就是下一層次之主體,再假設本書之陳述為真。以慣性之規律而論,很有可能,命中已經註定:人類未來的命運,正掌握在今人手中。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第一節 量變質變
--量變、質變、後果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