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一節 因果(天)
--守恆、排列、組合、壓力、作用、累變
慣=以心貫之,一以貫之;
性=心之所生,人所知者。
慣性者,一貫之性質也。
規=大丈夫之見,法度;
律=行為有所循者。
規律者,有法度可資遵循者。
慣性規律者,性質一貫、有一定法度可資遵循者。
在宇宙系統中,炁能所有之變化無不因應慣性而變,動者恆動、變者恆變,是稱規律。若無規律,宇宙不可能存在,再若宇宙規律略有偏差,其變化難以估量,渺小之人類,根本沒有生存的原則可資遵循。事實上,宇宙中一切井然有序,在無窮無盡的時空中,不論從宏觀或微觀,無不前後銜接、絲絲入扣。
慣性系統最重要之規律,便是守恆,否則,系統無恆,難謂系統。縱然動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了位移,但位移係炁能的轉換值,而且無論如何轉換,其總值必然守恆。系統既是守恆,顯然可以斷言,系統存在之初與系統發展之後,必係一脈相承,無分毫違矩之可能。
宇宙是炁能變化而慣性守恆的結果,慣性、炁能、宇宙三位一體,是基本之三才結構。慣性代表規律,炁能是變因,宇宙則是現實。對慣性而言,宇宙為一,炁能守恆;對宇宙而言,炁能具有慣性,變化守恆;而對炁能而言,子系統充斥宇宙,慣性守恆。
在宇宙之子系統中,有三個重要的量變而質變的層次,是炁能而物質、物質而生命、生命而精神。人類是生命層次質變為精神層次的關鍵,同時又是居於物質與精神間之介面。換句話說,在宇宙中,人類是慣性系統中之一環,但由於人類的特性,主觀個體得以瞭解宇宙的變化真相。
炁能變化在主觀立場,始終謂之時間、影響範圍是稱空間。
從宏觀立場,此慣性場相當為一精密無匹的「宇宙藍圖」,以時間為「經」,觀之可稱因果圖示;以空間為「緯」,觀之則稱體用圖示。所有之因果,無非基於炁能必然的變化,是稱因果律。所有之物質物體,於炁能作用下、產生必然之功效變化,是稱體用律。
再看微觀,人居於前述「經、緯」之間,主觀所知之因果,由前而後是謂時間;更由於體用,由裡而外又產生空間。於是,變化之時、空便成為感官之關隘,人思只能在動態過程中,如白駒過隙,略知刹那訊息。更因為有了「動態」,對於時空動態小於主觀認知者,又有了「靜態」之相對觀。
動、靜完全是「因感官功能而產生」的、相對的、比較性的認知,並非宇宙真實。然而,人不能脫離感官而存在,更不可能忽視感官所建立的世界觀。若要理解宇宙、人生,必須於現存、實有的動靜中,根據其體用因果的關係,忽略表相、細究象徵。
所謂之象徵,只是非常含糊的觀念,正因為人對宇宙認知不明,故而必須以各種形象的徵兆,去驗證其真實。陰、陽之象徵性,可將人類之一切認知歸納成兩大類。陰中有陽、而陽中又有陰,故需進一步細分。分至一定程度,可以代表人類對宇宙的概略認知。
唯因概念原是人類生活中為了便於溝通,所發展出來的約定工具。這種工具功能有限,對於探討超越生活範疇之基礎現象,不是辭難達意,便是各人見解逕庭。
本章特分三節,用三個步驟,以人盡皆知之常識,一一推導出隱而不顯的宇宙真相。第一節討論因果;第二節討論體用;第三節將由現實的變化過程中,將因果、體用融入宇宙系統。從子系統的人類立場,能經由概念分析宇宙,是稱智慧。
第一節 因果
因=象空間之大,緣之初;
果=象植物果實,緣之終。
因果者,一成不變之規律也。
在炁能變化中,基於「立場」,可以無限分割其變化之前後過程。此一過程,中國人定義為「時間」,意指以一事件為立場,以事變分割前後之間為時。由於人類生存在地球環境中,日、月運行永恆不爽,尤其是農業,必須遵循日、月之規律,是以制定為作息生計之基礎。
炁能之變化又涉及體用因果,故時、空係不可分割之整體;換句話說,炁能係以連續時空之形式,貫通於宇宙系統。若系統中任何子系統,於此一變化之因果中,重複循環,即可謂之衍生。人正是衍生系統之一,且位於此一巨大因果之末端,能以感官接受適量的訊息,而繼續衍生之。
茲就因果之守恆、排列、組合、壓力、作用、累變討論如下:
一、守恆律
守=室中的分寸,不宜改變,謹持既有的;
恆=心從一頭到另一頭,長久也。
守恆者,永不改變也。
守恆律係對獨立系統整體之慣性而言,因系統定義在先,凡慣性之一致者皆屬同一系統。是知縱然炁能變化不止,但各系統之慣性仍然守恆。即令在系統內部觀察,子系統間變化無窮,但一再細分,分到最後之基本系統,只要可稱為系統,根據前理,仍然守恆。
蓋宇宙間所有系統皆成自基本系統,而基本系統之炁能變化,必然會產生另一相對之系統。因此,可以斷言,炁能系統守恆。正因為系統守恆,在第二章、第二節、第一則[真假]中曾指出:果出自因,凡後果追溯前因為真。本節討論之因果,猶如剛體,絕對守恆。
1,總量守恆:
動量、角動量、質量、數量、向量等,不論如何變化,系統總量不變。
2,互換守恆:
作用力守恆:作用力=反作用力;電力及磁力可以互換。
質能守恆:物質的位能轉化成運動形式;植物吸取日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動物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成身體活動的動能。
汽車引擎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化成動能。
發電用化學能、動能轉化成電能;電能轉換成熱能、光能、動能等。
3,刺激守恆:炁能變化刺激生物感官,生物轉化為動作、行為。
4,認知守恆:人之感官在環境變化中接受經驗,大腦轉化為觀念。
二、排列律
排=以動作否定之,推除也;
列=刀切去不好的部份,分解使整齊也,排開。
排列者,去除非必要的令之一致。
人係宇宙系統之子系統,必然遵循母系統之規律。在客觀觀察下,母系統相當於一巨大之展覽館,但個人所能觀察者,只限於道旁之陳列品。雖然看上去變化多端,但均係宇宙中各子系統之排列組合。排列是指可資觀察之數、形、量等;而組合則指其內部之體、質、構等。
若以層次來看,排列屬於量變;組合由簡入繁、功能由少而多,若其性質改變則形成質變。人類係在無數排列組合後,炁能功效累增,宇宙進化到達某一層次之介面。待排列組合更上一層,體用關係衍生了意識、產生了自覺,再經量變而質變,由自覺而昇華。
對排列而言,宇宙本態為一,人既在此系統中,不論如何觀察,須對各子系統加以分辨,遂假設為「數」。數有數目、數字、數序、數系之別,各有其性質及功能。
1,數
人類為分辨方便,設計了一種認知系統,是稱為「數」。數由少至多可達無限,但人類受記憶力所限,初民以手指計數,每次不超過十指,若超過則進位計算之。
計算機係二進位,則因利於機械式開、關二元之控制,此外尚有因各種不同系統之特殊進位者。
為了應用方便,用符號代表數,由0到9,是為「數字」。目前世界各國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互通有無。
2,數序
由小至大之計數順序,雖無真實性,但卻具有無比之實用價值。有了數序,人必須自幼牢記,以之處理事務,極具效率。
所謂效率,是指功效之比率。人之思維係以線性進行,當事物繁多時,常會掛一漏萬,進退失據。但若將事物排列成不變的數序,即可由小而大,一一依序完成。
3,數系
各種數之系統,或稱分類值、或進位系列。每一種數系自成系統,各有功能、應用於不同之領域,並以其數之極為限,具有象徵之概念定義。
例:假定有一數13,其數系值分別說明如下:(一至五已有成規,六以上可自行假設。)
三、組合律
組=細絲交互聯結,系統間配合為一體;
合=系統交集態,聚也,同也,適也。
組合者,令不同系統聚合為一。
排列組合原係自然本態,人類加以分析歸納,以知其詳。緣慣性炁能變化不止,猶如剛體,無從分割何謂子系統。但因人之意識獨立存在,透過感官,能對宇宙系統中之其他子系統,作概略之分辨。所分辨者皆屬體用,由體用之排列組合可得其因果,遂有認知。
對數系而言,排列係指「體」之選擇,組合則為系統之「體、用」關係(若系統中子系統排列之變化,因量變而產生性質的變異,則與組合無關)。此外,組合時受條件選擇限制,只有在合適且達到存在條件者成立。如同物質分子組合時,受到化學鍵限制;又生物受環境影響,僅符合特殊條件者得以生存。以致於在某一時空中、人類所見組合之種類似乎不多,其實,對全系統而言,組合可能無窮無盡。
組合原則有二類,為同性組合及異性組合。前者之組合僅具數量、形狀的變化,多發生於物質界;後者則導致本體性質的變化,是生命界另成層次之基因。
1,同性組合:
性質相同者,互相組合,其組合結果,因應環境條件而存在。宇宙中所有物質,悉由最基本的分子組成,其數量、體積無非與大自然平衡的結果。
除了物質體外,尚有物性組合,可稱「組系」。組系與數系互為因果,數系以象徵為主;組系則代表組合的性質關係、功能狀態。茲以前則二至六數系之體用說明:
2,異性組合:
異性係指陰陽性別,係生物特具。陰陽兩性將兩種性質不同的機體組合為一,其目的為產生「質變」,令炁能進化轉向,以進入更高層次。由於本層次以異性組合為基礎,且此質變僅限於個體、並未改變本層次之特性,故不視作層次之改變。
穩定之異性組合稱順向組合,系統不重複、不返祖;逆向組合則反之。理論上,逆向組合違反慣性,不應存在,如果發生,必將破壞整個系統之均衡,其後果視規模之大小而定。
所謂順向組合不重複,是在時空條件下,時過境遷,沒有重複的機率。但在慣性守恆中,返祖組合令某些功能重複發生,故易產生質變。
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兩性倫理,設計了所謂的「禮教」,是能夠維持數千年不墮的根本原因。不幸近世紀人們強調自由,倫理道德被視為桎梏,後果是人際關係紊亂,生活成為冒險的感官遊樂場;性戀泛濫、返祖組合發生了,遺傳畸變處處;
人與人的信任破產,家庭的功能不再,最後,舉世社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四、壓力律
壓=加力於下面的物體,使不動;
力=象人筋之形,系統的作用功率。
壓力者,加力使作用也。
宇宙系統為一慣性場,慣性差對系統內之子系統,永恆不變,是稱為「壓力」。
慣性壓力又係客觀環境(上系統)對主觀個體(子系統)間的介面,子系統因之而存在。慣性差是為炁能,壓力來自慣性差,是故壓力相當於炁能一種作用的形式。
假設有一點(子系統),基於動態之慣性,此點呈輻射狀向外延伸;由於直徑之增加,圓周必產生慣性差,是有平方反比之鐵律。同時,宇宙慣性壓力與此子系統方向相違,是稱干擾。因此,壓力與干擾同屬慣性差,唯炁能與壓力向性相同,而干擾則有角度之別。
壓力來自慣性差,無壓力,無炁能;無壓力,物質也不可能聚集;無壓力,作用力不會發生;無壓力,生命體不可能有感覺反應;無壓力,人智不可能發生。諸如水不蓄不聚、不聚無能;人不逼不激,不激則無氣,即令生物生生死死,沒有壓力,也不可能形成石油。
例:宇宙中,最基本之物質皆為圓球形,其因即在於均衡的壓力。
壓力無處不在,任何系統,若無抗壓之反作用力,其系統必將崩潰。近世紀物質文明盛興,人們放縱感官,沉湎於生活享受之中,而失去了對生活壓力之抗力。
由系統正弦波的模型可知,當人類喪失了前進的動力,社會上濔漫著奢侈糜爛風習,就是波峰跌波谷的循環。在宇宙壓力下,層次的量變質變一旦到來,進化即將改道。
五、作用律
作=人即起,有做為,興起也,造也,又用也;
用=可施行,支配,需要,功能。
作用者,一系統支配另一系統。
前節述及,基於慣性,一系統之力與他系統方向相違,是稱干擾。如一系統令另一系統之時、空或性質有所改變,則稱為「作用」。實際上,兩者很難明確劃分,本書非物理學,僅討論觀念,故可合併討論之。
作用時,系統之改變來自於炁能變化,基於系統之守恆律,總炁能維持不變。故知,必有一反作用產生,且兩者相等。
炁能之干擾作用有四:聚集、結構、散佈、催化。
1,聚集:
炁能作用於封閉空間之角動量,造成渦漩,凝聚位能而成「體」。
如物質層次之各種粒子、原子;生命層次之各種生命體。
又如認知層次之概念、觀念等皆同。
2,結構:
物質分子有兩種截然不同之結構,一為無機結構,一為有機結構。
無機結構之炁能於化合時瞬間發生,炁能化為熱,隨即散失。
但有機結構則不然,其結構本身相當於炁能之貯存方式,氧化釋放炁能,還原貯存之,反覆利用之結果,是為生命。
3,散佈:
炁能相互作用,在時間延續中必然導致空間之連續變化。
炁能作用於物質,物質若受到封閉環境影響,其反作用能是稱為「熱」。
熱的傳導因介質密度而異,介質密度最低時、直接在空間進行者稱輻射。
介質密度適中,炁能作用於介質體,彼此互相運動,是為對流。介質緊密排列時,炁能直接作用之,稱之傳導。
4,催化:
炁能作用於物質,令物質量變而質變。
如催化葉綠素令水還原為氧、二氧化碳還原成碳水化合物。
炁能之動態作用則必經下列三段象徵流程:
六、累變律
累=以絲繫果,多也,聚集,一再縛結;
變=促進連續狀態,更改。
累變者,一再改變也。
炁能變化不停,在慣性場中,從系統整體之認知為累變。累變後,如系統性質不變,是稱量變;否則稱為質變。凡質變,炁能之特性改變、效率增生,是為衍生層次。
宇宙中慣性雖然守恆,但炁能累變不止,衍化為無數子系統。人類必須根據感官所認識之性質分辨對象,是故,將質變後之性質歸類為層次,比較容易理解。這種累變的結果,若以具體之圖形表示之,便形成炁能系統之金字塔模式。
除性質改變為層次外,尚有系統累變如整體之場變、關係之維變及作用之用變等,分述如下:
1,場變:
炁能之作用範圍為「場」,場之影響與時空距離平方成反比。
電磁有電磁場、物質有物質場、生命有生命場、觀念有觀念場,場變之發生,於系統內一以貫之,為整體效應;但子系統觀察,各各有別。
例:河流中之鵝卵石,無非岩石系統之風化,巨石化小、小石化沙礫。但個體互相磨損,形狀各別,向圓形趨近。
生命之食物鏈亦然,微生物捕獲炁能及礦物,細小生物以微生物為食,獵食動物攝食其他生物以作炁能轉換。但對子系統,卻是生生死死。
人類社會分分合合,一個社會甫立,各種觀念競立、矛盾畢現,但時日一久,成熟的社會必將備具其倫理道德,直到場效消失,分合又起。
2,維變:
維變為人類對場觀念的變化,在炁能場中,炁能向量不變。
人類在觀察客觀環境時,必有其立場。以其立場而論,炁能的向性暫且忽略,但必須有場的觀念,且各場之向量相互垂直。
設任一場A作用於場B,其二者直接之作用關係為AB,謂之「線」,是為「一維」。對場A而言,場效以距離平方反比。
若再有場C作用於AB,且二者相互垂直為「面」,是稱維變。維變後,人類認知之觀念完全不同。理論上,可由一維至無數,前維為後維之模組,不斷遞增。但是,人類認知有限,對高維尚缺完整之觀念。
如:一維世界:場與場之間,僅具兩種向量,一正一負,如虛擬之線。
二維世界:場之影響區,有長及寬,如虛擬之面。
三維世界:場之空間,有長寬及高,如實體。
四維世界:時空場,有長寬高及時間,如古今寰宇。
五維世界:認知場,以概念排列組合,可及於客觀系統。
3,用變:對人類而言,系統質變後,「特徵」「性質」改變;前級為次級之模組。
如:一維炁能作用=刺激,其特徵為炁能作用於感官;其性質視感官而定。
二維炁能作用=感知,其特徵為感官作用於印象;其性質視印象而定。
三維炁能作用=反應,其特徵為印象作用於意識;其性質視意識而定。
四維炁能作用=行為,其特徵為意識作用於環境;其性質視環境而定。
五維炁能作用=判斷,其特徵為環境作用於智慧;其性質視智慧而定。
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一節 因果(天)
--守恆、排列、組合、壓力、作用、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