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占卜環境
一、拿卦
二、排列組合的機率
三、判斷法則
四、相對因素
五、利害循環
第二篇 占卜環境
任何一種遊戲的形成,首先要塑造其特有的環境,其次才是制定遊戲的規則。六爻占卜的環境是六個陰/陽爻組成重卦(也就是兩個八卦上下相疊),由本卦得到變卦後,再將卦爻配上地支及六親。並根據占者所問的主題,決定用神,然後以用神的五行生剋判斷吉凶。
茲將占卜所需認識的環境,分別說明如下:
一、拿卦
以隨機的方式,取變數一到四,分別代表少陽、少陰、老陽、老陰,取一次即得一「爻」。其中少陽及少陰分別是陽及陰,老陽及老陰則除了自身代表陽陰之外,還要將陽變陰、陰變陽,變出一個「變卦」來。
每卦有六爻,意即上述手續要重複六次,由下到上,組成「本卦」,有「變爻」者(即取得老陽或老陰者),則另組成「變卦」。得卦後,把各爻排列成為固定形式之手續,即稱為「拿卦」:
1.本卦:即《易經》之六十四卦,各卦必屬於某一卦宮(以八純卦為宮)。
2.變卦:每一卦之各爻皆可變,故每卦可變出六十四種變卦。
3.納甲:將各爻配用地支,地支因賦有五行生剋,故為判斷利害之根本。其法相傳為漢朝京房氏所創。再依其所屬各宮,決定世應及六親。
4.判斷:判斷前,先依世應或六親決定用神,再以用神與日、月及各動爻間之關係,以定待占事件的吉凶及趨避之策。
二、排列組合的機率
六爻占卜之難度極高,所用的參數雖然有限,但規則靈活,適用於人生的各種事務。可能組成的變化高達九千億種以上:
粗略估計此排列組合總共約有8,918 億種,遠遠超過了人類所能應用的上限。同時也可以想見,六爻判斷的難度,遠高於紫微或是子平了。
由上數據可知,易卦是一種以簡馭繁,隨機排列組合的、極為複雜的結構。在這九千億以上的排列組合中,僅憑五行生剋以及六親六神等象徵符號(尚可連續拿卦,層層交集),加以綜合分析,以預知事物的前因後果。
如果再配合《易經》爻辭及易象做判斷,其排組合將臻至無窮大。也就是說,絕對有可能涵蓋人生各種事象。有此能力之人,已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也因如此,學習此判斷法則必須按步就班,仔細玩味。更重要的是,現有的占法及規則,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希望後學者能秉持科學求真的精神,繼續努力。
三、判斷法則
要做出正確的判斷,第一步要先掌握客觀事象的相對因素,也就是先釐清概念的含糊性,再觀察時空變化的結果,以資核對。
例如要判斷是否會下雨,第一要知道在客觀環境下,何謂下雨,何謂不下雨。在山區或某些地勢特殊的地方,經常是雲氣瀰漫,要先確定何種情況為下雨。然後根據天候的變化,逐一比對實際狀況,方能斷定。
其次要確定下雨的時空範圍,占卜用的是陰曆,每到晚上十一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子時了。另外空間區域也要分清楚,因為我們無法要求自然界配合人,硬性畫出一條線來,嚴格要求雨一定要下在哪一邊。還有,大自然是沒有「整數」觀念的,由不下雨到下大雨之間,有無數種可能的類型,我們只能取某些概略的狀況,如毛毛雨、大雨等。
人世間已有了太多人為規定的習慣法則,人生活在其中,如果一切順利,不需要經常檢討修正,時日一久,人的思想就會僵化,以為事事都理當如斯。
占卜是根據前人所歸納的規律,用象徵的符號,截取一段隨機的時態,再展開成為一種模擬自然因果的狀況。人面對占卜的資料,針對所需要瞭解的事物特性,根據一些判斷規律,選擇出最恰當的排列組合,再加以判斷。
日常生活中,人也隨時需要下判斷,但那往往是根據習慣經驗所作的抉擇。我們身處的大環境早已在人為法則的控制下,可能發生的危害業已減至最低程度。人類生存的社會,就相當於植物的溫室,越是完善、問題越少,人的判斷力也就越趨退化。一旦喪失了判斷力,人的智能自然降低,對環境的依賴也就相對的增加了。
因此,即使是從思維訓練的角度上看,學習占卜也有助於個人判斷力的提高。
在任何環境中,對任一個體而言,能否成功的生存,完全基於「利」與「害」的多寡上。多利即生存,大害則死亡。在人的立場上看,事態似乎並不如此單純,但若仔細加以分析,任何事物不外利與害的組合,只是各種關係比例有所不同而已。
僅以利、害兩種因素,用二進位方式組合成為概念,當然可以排列出宇宙中人類所熟知的一切。可是這種組合有多大的義意呢?概念是為了人類的瞭解應用而發明的,其中最重要的應用功能,就是判斷。因此,概念的組合方式,應該要能符合判斷的需求。
一般說來,判斷的範圍要廣,參考的資料要多,決定的速度要快,運作的空間要小。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利用「生機結構」的組合方式,予以有效地應用。
前篇曾介紹過DNA 與八卦皆建立在生機結構上,而這種結構,一定要有分層分類的各種嚴格規律,以下即據此一一分析。
四、相對因素
感官接受外界各種刺激,並比較當前訊號與前級訊號之強度差,由此產生認知。此一強度差,即為一相對因素。同理,各種不同的刺激因素與不同的感覺器官,亦可視為高一級之相對因素。如此推論下去,所有的刺激訊息,皆可用兩個相對因素,編成代碼代表。
陰與陽是兩個相對的現象,可以代表現代物理學上能量之正與負。在人的認知上,亦可以視為「動、靜」,「有、無」,「開、關」等相對觀念。事實上,如果把陰、陽二元分別視為0與1兩個不同的數值,正好就是二進位數理的基礎。在現今電腦資訊上,此二數值之價值與意義,委實無與倫比。
真理是宇宙萬象的基本,而基本必是結構最簡單者。在邏輯上,二進位之0與1是最簡單的結構形式,其觀念更是符合客觀世界的相對因素,《易經》的認知體系即以此為結構。此外,在機械及電子設計上,並利用了此一「開、關」特性,發展出資訊工具--電腦。
五、利害循環
漢儒崇尚陰陽五行之術,今人卻視之為迷信,此乃現代人忽視事物抽象關係之故。前文說過,人之認知無不來自經驗事物之利、害關係。所謂利害關係,皆係以「自我」為中心,並以之與外界做相對之比較。事實上,宇宙中所有的現象,也都是以利、害(物理上之用語為吸引力、排斥力)為能量變化的基礎法則。
利有「利於我」、「我利於」兩種,害亦有「害於我」、「我害於」二類。因此,利與害對於一主觀個體而言,即有四種相對關係。這四種關係乃人性必備的基本判斷因子,無時無刻不在人之潛意識中作用。
由於利、害關係過於主觀,為了便於說明各種利害交雜的世態,需要以更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將「利於」視作「生」,「害於」視為「剋」,於是便有「生我」、「我生」、「剋我」、「我剋」四者。從概念而言,主觀之利、害,就是客觀的生、剋。
這四種現象各有其外來或內在的原動力,可視之為四種「體」。此四種「體」實為原動力與「自我」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若「我」不存在,該四種體即毫無意義。以下便是這四種現象的展開,為與實際生活相符合的一種「應用體系」:
茲假設
利我=生我=甲生我
我利=我生=我生乙
害我=剋我=丙剋我
我害=我剋=我剋丁
而此四者之中,皆有一個「我」。
茲再假設「我」=戊。則得:
利我=生我=甲生戊
我利=我生=戊生乙
害我=剋我=丙剋戊
我害=我剋=戊剋丁
甲乙丙丁戊既然僅為五種代表符號,亦可代之以金、木、土、火、水。
設 甲=金,乙=木,丙=土,丁=火,戊=水,前式便為:
利我=生我=金生水
我利=我生=水生木
害我=剋我=土剋水
我害=我剋=水剋火
由此可証明,五行的觀念非但不是迷信,反而是現實人生事務的基本現象!
第二篇 占卜環境
一、拿卦
二、排列組合的機率
三、判斷法則
四、相對因素
五、利害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