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果體用
五、客觀結構
四、因果體用
要得到完整而正確的認識,首先要從變化談起,再討論變化所產生的體用、因果。把這些都聯繫成為一體,才是完整的辨識與認識(這不是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對此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智慧學九論》)。
宇宙是一個由能量組成的結構體,能量是引發我們認知的基本因素。能量變化不斷的進行,其中碳氫化合物,與蛋白質配合後,能轉換能量,形成可以反覆利用的結構體。
由於這種能量的淨增值,是來自光波,故此機體對光源的方向、強弱,遂產生了趨避的辨知力,而形成了視覺。也就是說,生命體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光影,不過是些能量變化的現象而已,至於這個能量變化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本「體」(請注意,本體非指「形體」),會產生什麼「用」,這些都不是眼睛所能看出來的。
幸而人類發展出了另一種能力--思維,可以彌補感官之不足,瞭解事物的體用因果關係。思維是一種流程式的連續作用,將一些現象集合為一體。在此集合中,能量變化的步驟以及每個步驟所帶來的後果,便形成了「時間、空間」的觀念。更因為集合的連續性,時間空間便成為不可分離的整體。
在認識論的立場,如果宇宙中沒有人類,便不可能有人類所認知的觀念。不論時間、空間的本質為何,對人類說來,祇不過是經驗認知中的兩種基本現象而已。換句話說,當人類全部毀滅之後,即使宇宙依然存在,而生存其間的生物也可能進化成新的高等物種,其時彼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必然與人類有所不同。
我們生存在四度空時連續區中,能量在座標軸中傳遞,形成了時空的變化。感官的作用就是分辨這些訊息的異同,以便採取有利生存的行動。如果感覺不到變化,就表示當前的狀況與前一時段的狀況相同或相似,也就沒有必要加以「辨認」。從這個角度上看,所謂的辨認,指的就是前一時段所得的訊息,與現階段訊息之間同異的比較。
當然,生命體的複雜度與其結構成正比,感知的訊息也隨著發展成多元的層次。儘管如此,想要瞭解宇宙間所有的訊息變化,看來似乎是件絕對不可能的事。然而,以世界上所有的物質、物體為例,其種類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但是當科學家發現了物質的基本元素以後,突然之間,各式各樣的物質物體,都可以任人生產製造了。
同理,在認知訊息的「基本因子」沒有被發現以前,要想討論「認識」,的確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這裡所要探討的主題是占卜,占卜正是諸多訊息之一,至於與占卜無關的其他概念,在此我們也就不多加討論了。
占卜的素材不外時間、方位、能量、關係等,傳統的名稱是干支、陰陽、五行、六親,這些都將在後面各篇節中一一介紹。這些素材即為基本因子,在做個別的說明之前,且先討論因子的處理流程。
假定我們已知有一因子,此因子必定具備一「名稱」以供我們分別,此一名稱必然有些「現象」,代表一些「性質」,會在某種「作用」下,產生一定的「結果」。
簡單說來,這一名稱所代表的「現象」即為「體」;其「作用」則稱之為「用」;其「性質」為「因」;產生的就是結「果」。由於「體、用、因、果」在概念上,相當於認知和應用的分類,所以曾被宋明理學作為「格物致知」的法門。
所有的「體」,無非是感官接受訊息後,加以相對比較後認知的現象。「體」可以用兩個極端的概念來代表,如同大、小,多、少,高、低,深、淺,長、短,輕、重等。若把這些概念再濃縮成一組更籠統的概念,就是「陽、陰」。
人在經驗中得知,體所產生的相對現象會得到不同的效應,是為「用」。「用」因涉及主觀,千頭萬緒,簡而言之,不過利害吉凶,以供人趨避。至於「因果」,就是機械率,完全繫於各個因子的排列組合,在時序流程中所產生的交集。
這些因果體用的應用方式,如果沒有一種規律,對人而言,實在是太複雜了。我們能不能再簡化,使之成為分層別類的結構呢?
在人認知的世界裡,當然人與身處的環境是必要的因子。人有體有用,體是物質所組成,物質都由「地」提供。人與物又處於一個變易的環境中,變易有因有果,宇宙整體能量的作用是因,是一切事物的起源,稱為「天」。至於體的用、因的果則是「人」。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用「天、地、人」三種象徵來代表,此三者又稱為三才。
於是,以陰陽為訊息的基礎,以三才為訊息的結構,以空間的體用為根據,以時間的因果為過程,我們便得到了占卜的因子。再在這些因子上,根據一定的判斷規律,便可以預知時空變化的先後流程。
能量變化有其必然的規律,這種規律必定適用於各種時空架構,只要其架構與能量變化息息相關。舉例而言,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細胞培養」技術,以動物的細胞,將之複製成與原體一模一樣的動物。為什麼一個細胞能變化萬億次而不失其真呢?那是因為生命體忠實地遵守著能量變化的規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無不如此。
人間世並沒有二致,不同的是人站在主觀立場,以自我利害來左右一切。人的世界就比自然界要複雜得多,因為其規律的週期涉及生命體及文化思維,甚至於主觀客觀認知,必須分門別類,一一探討,很難一言以蔽。
再以細胞放大為例,這種過程只說明了一種因果關係,而不是說每一分鐘、每一步驟所有細胞的生長、變化細節都是一模一樣。人世的因果爽然,也應以整體來考量,個人的主觀只是一個片段。人卻往往據之為公理,名之為正義,而不顧整體事件的真相。等到全部的因果印証時,人又早已忘得精光,以致於整個人生弄得支離破碎,煩惱不已。
只要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在任何時空下取得的客觀的訊息,都可以放大成為原有體用因果的真相。利用這種技術,以重現其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占卜的基礎。
保持客觀就是正確的占卜態度,千萬不可以主觀意識干擾。人常為了自己的願望,自欺欺人。若加入了主觀的訊息,對所卜之卦而言,不僅毫無意義,尚且可能倒果為因,占者不可不慎。
五、客觀結構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同樣是人,同時成長在相同的環境中,但彼此的認知和觀念,卻是大相逕庭。這是個客觀的事實,科學家早已証明,在宇宙時空架構上,絕對不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對座標點相重疊。
任何人所認知的一切,都源自於他過去的感覺與經驗。由於每一個體都生存在不同的時空中,其認知自然不可能相同,這種認知,即屬主觀。而人是群體動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由於環境相同,人性一致,事物變化大同小異,故每一相異的認知之間,又多少具有若干相同之處。這些同與異,全部概括在一起,成為一個大集合,統稱之為「客觀」。
主觀只代表一個個體的認知,僅僅能由該個體本身去判斷真假是非,在此沒有討論的必要。相反的,我們必須對客觀加以定義,因為占卜必須是客觀的,否則無法適用於所有人類,以及整個宇宙。
沒有主觀的個體,就沒有認知的主體,客觀世界也就毫無意義。但若沒有客觀的世界,主觀的認知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主觀、客觀是不可分離的二元世界。
在實際應用上,所謂客觀必須涵蓋已知的各種現象。「易卦」即在象徵符號上包含了天、地、人結構的體用因果。並將宇宙間的各種變化因子,以陰陽二進位的表達方式,分層代表了各種交錯複雜的現象。
<易經繫辭>中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僅僅八個卦的實用價值並不高,後來才會衍生為六十四卦。但是從分類的觀點來看,這已經是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突破了。
易卦的第一個貢獻,是二進位觀念的發明,這種劃時代的認知,比德國萊布尼茲早了數千年之久。當今的時代寵兒--電腦,就是建立在二進位的數學理論上。
其次是多層象徵的技巧,直到最近資訊時代的來臨,人們大量使用資料後,才發現了資料「多層索引」的重要性,從而改進了資料庫的結構及功能。而這正是八卦的基本理念,然而用人腦去處理多層索引,其學習及應用的困難度,也就不喻可知了。
還有一種了不起卻鮮為人知的觀念,就是「生機結構」的應用,直到近數十年,生物的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DNA )的結構才被科學家發現。這種可以組成複雜無比生命體的結構,竟然簡單得出乎意料。它是由雙重梯狀螺旋,藉著聯接其中的四種鹽基A-T, G-C所組成,這四種鹽基實際上分成兩對,彼此不相互交換。當鹽基排列時,以每三對為一組,共組成六十四種不同的胺基酸。我們再回頭來看八卦,是由陰陽兩爻組成,三爻為一卦,共為八卦。如果把上下兩卦排列組合成對,正好也是六十四卦!
這是偶然嗎?抑或是宇宙中一種生機結構的特性?既然DNA 可以組合成為各式各樣的生命體,八卦與DNA 結構類似,當然有可能組合成宇宙中各種變化的事件。問題只是我們後人能不能正視這種絕學,繼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
從古到今,尤其是讖諱學,很執著於一些數字的魔力。看起來好像神秘難解,卻又似乎頗有那麼一點道理,偏偏又無法用理性表達。
我在研究視覺辨識時發現,只要能夠辨識幾種最基本結構的形狀,則宇宙間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藉層次結構的技術,加以辨識。而形狀的基本結構,竟然簡單得只有「點、線、面」三種,至於體,則是由「點、線」所組成,最起碼的共有六十四種。
由於這點小小的發現,我的程式寫作起來既簡單,效率又高。等到我研究易時,才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原來我找到了宇宙間「生機結構」的基本法則--幾種連續級數數系,其基數由一到三,每種數系各有其特殊的結構,交互發展出繁複的宇宙。
為了避免囉囉嗦嗦的咬文嚼字,茲用表格一併說明如下:
我個人就利用這種生機結構的技術,故在中文電腦的發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下一個世紀,這種觀念將趨於成熟,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必然會產生另一個文明的高峰。
這些事實說明了易卦的客觀性,我們再把占卜時所應用的象徵符號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易卦嚴謹的邏輯性,涵蓋了每一種可能。
宇宙中事物的變化,不過建立在能體、時間和空間三種因素上。能體指的是事物的本體,必須用一種概念代表,然而不論用任何一種概念,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代表的概念必須能靈活通變,能在不同的分類層次下,用不同的索引系統,無限地組合下去。
時間、空間亦然,漢代京房氏採用了一種絕妙的策略,以十二地支五行的屬性,包容了時、空二元,並將之配屬在八純卦的八個系統下,定出了「六親」以作為事件的本體(讀者如果要想瞭解其中奧妙,起碼要鑽研些時日,才能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
總之,如同蛋白質組成了胺基酸後,生命體已經具有了基本的功能。由靜態的結構,到動態的變化,只需要看本卦與變卦之間的關係,以及占卜當時的相對時空狀況,再根據各種因子的互動法則,這就是某一事件的時間流程了。
上面所述的雖然只是一些理論,需知這些理論都是經過先民大量的觀察、應用、印証後,再整理修正,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精粹。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歸納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現象及屬性,由此一層一層的發展下去,衍生成象徵思維。並得以由簡單的吉或凶的表象,推斷出更為複雜的情況。
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主觀的,宇宙的真相就建立在殊異個體的主觀認知,以及各個主觀個體集合為客觀的現象上。事實上,只有在相對兩極端之間所包含的信息,才是無窮大。而客觀整體,正是「有」與「無」兩個極端觀念之間的全部集合。
我們所認知的「能量變化」,只是前述集合中,與「自我」有關的某一部份而已。每個人所能接觸到的變化,都在此集合之中,卻未必有相同的認知。但是人類習慣於自我的主觀認知,就常把「她很美」這種觀念,當作是明確而絕對的。以致人們經常以為,用來溝通的語言和文字,就「代表」了事物的真相。
所謂宇宙的規律,也就是能量變化的規律。能量變化是透過量變而質變,組織成為一層一層的結構,人類感官所能接觸到的,只是這種結構下某一層次的現象而已。
既然由量變到質變形成了一層一層的結構,則高層結構的現象,必然受到低層結構的影響。因此,如果能瞭解低層結構的變化,再參考高層結構的整體現象,則可認知到其中的規律。同時並可根據此規律,再從任何低層結構的變化中,判斷出高層結構的現象。
舉例而言,光雖具有「波」的性質,本身卻是由「光子」所組成。在實驗中,將一粒一粒的光子,經過一小孔射向一個屏幕,最後的紀錄卻顯示出波的特徵。光子是粒子,是低層結構,不具備光波的現象。一旦以光子束的形式存在,大量光子在時間影響下,連續通過某一座標「場」,其相互作用的集體效應遂形成波。
水波亦是同樣的道理,單一的水分子不可能成為水波,沒有時間產生運動也不會有波。我們要瞭解波,不能只靠眼睛去看,尚且要靠大腦去思考,分析較低層次之性質,才能判斷高層之現象。眼睛只是接收器,只能接收客觀的資料,人也只能透過對客觀資料的認知作取捨,而與客觀真實無關。
事實的真相與我們的認知之間,經常有很大的距離。人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亦不例外,實際上這兩者的存在意義是相等的。也就是說,空間可以用地圖表達,時間也可以用流程表示。不同的是空間地圖是設計給眼睛看的,而時間流程則是讓意識認識的。要認識時間流程,當然必須經過意識的訓練才行。
四、因果體用
五、客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