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七八 至 章八一
  章七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           ①起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②承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③轉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
正言若反。             ④合

①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

【註】
  客觀真實1:水為液態。
  客觀真實2:如施力於水,水分子為力之媒介,能傳達至任何物體。
  客觀真實3:現代化之工具如水刀,為切割鋼板之工具。
【通】
  ●《章八》:『上善若水』。
【解】
  老子認為:天下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的了,但若用水攻堅強之物,則又無堅不克,正因為水最柔弱,故無從取代。
【釋】
  水之所以弱者,以便利於用也。柔弱者易變,於攻堅之時,可隨機而變,變至功成為止。
  侏羅紀之恐龍,碩大無比,堅強無匹,卻為自然所淘汰。人類與之相較,便顯得柔弱,為求生存,運用其「虛無」之理智,得以征服地球,建立文明。不幸「禍兮福所倚」,人自以為大,自命為堅強,遂與生之道相違。
【例】
  工業用之水刀,其原理即以水之弱,以攻物之堅。

②承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
  老子認為:弱勝強,柔勝剛,人人知道,但卻無人能行。
【通】
  ●《章卅六》:『柔弱勝剛強』。
  ●《章七十》:『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釋】
  此即「知易行難」的明証。

③轉

是以聖人云: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

【解】
  老子認為:所以聖人説:『能承受國民的屈辱,才能領導國家;能為天下負擔起災禍者,才能為天下之君主。』
【通】
  ●《章十三》:『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釋】
  受國之垢與不祥,是愛其國也,《章十三》所言之託天下,其理亦同。

④合

正言若反。

【解】
  老子認為:正道與俗世的看法恰恰相反。
【通】
  正反合之邏輯辯証法。
【釋】
  正道是客觀的、永恒的、無私的,俗見是主觀的、暫時的、自我的。兩者不僅完全相反,而且不能相容。
  然而正、反適為一體之兩面,而各主觀之和,適為客觀,客觀實為主觀之參考。老子言此,不在指責主觀之舛異,而在平衡過於主觀之認知。

  章七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①起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②承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③轉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④合

①起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註】
  客觀真實1:能量不滅,質能互換。
  客觀真實2:事件存積於人心成為記憶,影響人的潛意識行為。
【解】
  老子認為:雙方若有極大的怨仇,不論如何化解,必有餘怨,這樣不是辦法。
【通】
  ●《六祖壇經.懺悔品》:『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釋】
  人之怨,有可道、不可道者,有可知、不可知者。恩怨既興,因果已成,非人可解。強欲解之,必徒勞而無功。

②承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註】
  概念分析:左契:契指契券,即今之合同,雙方各執一半,以便將來合對。左契為左邊一半,以待持右契者來索,此為自甘卑下之喻。
【解】
  老子認為:所以聖人待人,就好像持左契般自甘卑下,只給與別人,而不向別人要索,不責怪他人。
【通】
  ●《六祖壇經.懺悔品》:『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以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説他人好惡』。
【釋】
  解怨不如無怨,無怨不如不怨。遇事如不見他人過錯,僅作自我檢討,有錯改之,無則勉之,何怨之有?
【例】
  基督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其意即以自己的血,贖世人之罪。惜乎後人不能體念及此,犯罪仍然不斷。

③轉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註】
  概念分析:徹:周之賦稅名。
【解】
  老子認為:有德之人,如持左契者,只予人而不向人索取。無德之人,則如掌管稅收者,只向人索拿,而不會給人。
【通】
  ●《六祖壇經.懺悔品》:『五解脱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守空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真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釋】
  有德者無我,有我者無德。我心重,僅知己欲之人,將求而有得,視為當然,若有求無得,則以為人皆負我。心中有「人皆負我」之念,動輒恚怒、憤懣不平。
  所行所為無不乖張激烈,是無德之人。
  若我心虛,僅見己非,而人人皆是,唯有謙遜待人,德自全矣。
  人之德已全,進而為玄德,即知人間無善無惡,亦且無我無人,和光接物,真香內薰,此解脱之大道也。

④合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解】
  老子認為:天道雖不偏袒,但卻護衛有德者。
【通】
  ●《六祖壇經.疑問品》:『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釋】
  天道為無私之道,故無所親。天道即善道,善人行善道,是以善人得天道也。

  章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①理想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①理想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徒。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
  老子認為:有一個土地不大、人口不多的國家,雖有武器但因沒有紛爭而用不到,人民安於環境而不願遷徙到遠方。有船隻、車馬,但沒有乘坐的必要;有盔甲、武器,卻沒有機會陳列。人民回到了上古結繩記事的社會,滿足於現有的食、衣、住及生活習俗。與左右的鄰近國家,彼此動靜息息相聞,但是人民從生到死,互不往來。
【通】
  ●陶淵明之《桃花源記》。
【釋】
  此理想之國,人人皆謂烏托邦,吾卻見其必行也。
  數十年後,智能電腦將遍佈各小國寡民之域,人民但以視、聽資訊溝通,身不出戶,卻可以上窮太空,下臨淵地。彼時人類或因核戰之餘,元氣已傷,或因環境污染,物質文明破產,倖存者十不及一。彼時人類銳氣已銷,痛恨知識,因電腦無私,尚可同存。而地球上所餘不多,人無從挑剔,是以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悲哉人類,有福不惜福,至福盡禍臨之日,苟有殘餘,尚能不珍惜焉?

  章八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①前提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②假設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③推論

①前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
  老子認為: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有德行的人,透過行為表現其德,而不與人爭辯,喜好爭辯者是無德之人。精通知識者,知道的範圍有限,而無所不知者,所知深度有限。
【釋】
  若不考慮時間因素,則無從証明論理之真假。時間係動態,片刻未曾中止,然常人不覺,每每無視時間之重要性。舉例而言:「美食有利」,此言有一前提,即食者必處於「未飽」之狀態。否則,人腹已飽,無論何種美食,已無空間可納,何利之有?再曰:「失戀為害」,此亦係假定此失戀者,今後將終生潦倒不堪。否則,孰知「再戀」不更甜美?抑或因此發憤圖強,別有所得?
  「信言」為經得起時間考驗之言,「不美」者,因其真實,直指人心,無所雕琢。
  不可信之言,必須講究包裝,惑人耳目,以遂其私。「善者」自知為善,又何辯之有?「辯者」固知己之不善,必裝之飾之,以言惑人。人生而有涯,若知所知有限,是真知也,故為「知者」。不知己限,妄稱「博者」,是以博惑人,曝己之不知也。

②假設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解】
  老子認為:聖人不為自己囤積,施之於眾,其結果是眾人所回饋的多。
【通】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釋】
  不積者指有而不存,施與眾人。蓋能施者必先有,由有至無,乃一時之狀況,因果循環,受施者既已有,亦可為施者矣。是以循環累積,以眾人之積,施者必有增焉,既增必多,施者眾多,人人皆受惠。再以心理層次而言,若以「不積」為目的,則應以「施」為手段,目的達到,即有收穫。利人利己,其利最大。

③結論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
  老子認為:天之道,對天下有利而無害;聖人之道,服務於天下而不爭。
【通】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釋】
  天生萬物,養育萬物,何害之有?聖人無私無己,為民服務,有何可爭?
  同理,有害於天下者,必非天之道,有為而爭者,必非聖人。
【論】
  時間為人之固定資本,伴生伺死,於生死之間,則為能量之變化。能量多變,其中之一種形態即為「我」,「我」甫形成,即有累積,若累積者僅能作「功」於一時,時過境遷,此類累積實無累積。例如張家長、李家短,除可供一時之消遣外,一無所得。如是之「我」若係發生在青少年時,隨著生理之發育,神經原未能及時建成有效的網路,智力將停頓矣。
章七八 至 章八一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