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六七 至 章七十
  章六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①起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②承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③轉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④合

①起-現象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註】
  客觀真實:人之觀察力,僅限於感官所及。
【解】
  老子認為:人人都説我的道大得什麼都不像,正因為它大,所以什麼都不像。如果像,不論是像什麼,早就沒有價值了。
【通】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釋】
  人所能識者,無非經驗所及,而人之經驗,週遭不過咫尺,前後相差旬日。大道通達人天,貫穿亙古,遠遠超越一般人所知所識。然而以自我為中心之人,只知燕雀,不識鴻鵠,但凡己不識者,則以為不肖。其所肖者,近利、己利,目可視,耳可聞,手可得者也。

②承-大道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解】
  老子認為:我有三個法寶,隨時秉持保有,一、待人以慈,二、接物以儉,三、處事不與人爭先。因待人慈悲,故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感。在遇到危難時,能視為己任,勇敢面對。儉能惜物,不浪費物質資源,並能充分加以利用。處事不爭先,反而能得到愛戴,為萬物之長。
【通】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韓非子.解老》:『智士儉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
【釋】
  人生所遭遇者雖然千變萬化,細分之不過介於人與「人物事」三者之間。欲處理無咎,須以均衡律處之。人與人之間,難免有高下、貴賤之分,若能愛人,固美矣,然愛屬感性,與道相違;人能謙虛自下,乃自修之道,無以助人;至於助人,則又過於理性,非人之所願;唯慈兼具愛人、自謙、助人之德,為待人之寶。
  物體佔有空間,具有能量,其數量有限,得之不易,是以接物應以「儉」為寶。事有緩急、輕重,成功雖然重要,但若有後禍卻不抵前功,故穩重為宜,不應事事求先。
【例】
  以工業文明而論,「儉」不僅不為美德,尚且為市場經濟之罪魁禍首。蓋在資金、生產、消費三位一體的流程中,若消費減少,必導致經濟蕭條。
  但若以地球環境而論,非必要之消費品的大量生產,以及開放式的物質浪費,必然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最後將縮短人類壽命。

③轉-重點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解】
  老子認為:如若不慈而勇,不儉而廣,不居後而爭先,是自取滅亡。
【通】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釋】
  有勇而不慈,必然不珍惜生命。不知節儉,虛擲浪費,不但資源消耗大,且人過分依賴物質,必招致災害。行事爭先恐後,領先者必遭忌。

④合-德為上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
  客觀真實1:分子結合成為物體,係因分子鍵之電性相吸。
  客觀真實2:人類社會之結合,有賴人與人之「信力」。
  客觀真實3:慈愛是一種令人產生信心的態度。
【解】
  老子認為:慈愛之人作戰必勝,防守必堅。天將救人,必以慈悲心保護他。
【通】
  ●《孫子兵法.地形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釋】
  若在上者慈,則在下者莫不親之信之,信則團結為一體,團結即無堅不克。
  慈為德,大道之不肖,為其深且廣,德則無所不被,是以慈為三寶之首。人居天地之間,自私自利,恣意妄為,天尚養之衛之,是慈之德也。有朝一日,人類將自然環境破壞無遺,至時痛不欲生,天將毀之,亦是慈之德也。
【論】
  判斷由意識中樞內的意識形態開始,到「自我檢查」為止,其間之步驟,即用以判斷「自我心態」與事物發生之關係。故「自我心態」中所預備者,為各種比較用之分類參數,兹以慈、儉、不以天下先為例,説明如下:
  慈的結構定義為:「自我心態」=「對方心態+事物認知介界面+共同信念」
  儉的結構定義為:「自我心態」=「物質之體用+事件因果+效率」
  不為天下先的結構定義為:「自我心態」=「真、善、美」

  章六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①例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②証
是謂配天之極。

①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註】
  概念分析:士:將帥。
【解】
  老子認為:有智謀的將帥,其外表溫文儒雅,不表現勇武。英勇的戰士,內心保持平靜,不輕易發怒。常勝之軍,不必與敵人交鋒。善於用人的,必自謙自下。
【通】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戰之善者也』。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釋】
  本節與「虛柔剋剛強」同理,外表威武者好鬥,好鬥則早死之機率大,升為將帥之機率即相對的減小。善戰之人,心平氣和,注意力集中,神智清朗。若戰者心浮氣濁,易被激怒,則注意力渙散,神智為之奪,必敗。與敵相爭,應先立於不敗之地,不授與任何機會,則敵人無法敗我。善用人者,自謙自抑,使人心服,人服則可為己用。

②証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解】
  老子認為:這些是不與人爭的德行,能充份發揮人的力量,符合了天道的極致。

  章六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①起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②承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③轉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④合

①起假設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解】
  老子認為:兵家説:『我不敢主動,寧取被動,不敢前進一寸,寧可退後一尺』。
【通】
  ●《孫子兵法.兵勢篇》:『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釋】
  凡戰爭,挑起戰端者為主動,保衛國土則為被動,向前進為侵侮,容易擴大爭端,後退則為忍讓,以求息事寧人。兩國相爭,用兵已為下策,解決爭端為其目的,不宜主動進取,此皆為「均衡律」之運用。

②承-解説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解】
  老子認為:作戰時,雖有行陣,可是好像沒有行陣;雖有手臂,卻似無手臂可舉;
  雖有兵器,又好像沒有兵器可拿;雖有敵人,卻又沒有敵人可擒。
【釋】
  既無行陣,無手,無兵器,無敵人,又有何爭戰者?

③轉-原因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解】
  老子認為:爭戰時最大的禍害就是輕視敵人,輕視敵人則喪失了我的法寶。
【通】
  『驕兵必敗』
【釋】
  敵與我皆為人,各有所能,一時雖有高下之別,然世事變化無常,禍害常起於微末。若未知敵情,輕舉妄動,是盲也;知不可侮,自恃己能,是妄也,此二者,皆非戰勝之道。

④合-結論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解】
  老子認為:所以當兩軍作戰時,認為敵強己弱者勝算較大。
【通】
  ●《孫子兵法.軍形篇》:『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孫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以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釋】
  不輕視敵人,意即重視其力量以及己方的損傷,以最壞的打算,爭取最理想的結果,做到這一點,勝算必大。
【例】
  韓信的背水之戰,即為例証。
【論】
  人性之一,即為對生存威脅具有警覺性,人若無危機意識,必然會鬆懈,此時或傾向於感官刺激的追求,或是大腦內部資訊的處理。無論是感覺性或思維性,皆無主導因素,故而注意力容易渙散。
  相反地,人若有危機意識,必將當前危機列為首要課題,意識中心即圍繞此一課題,透過神經網路,聯接所有相關訊息之介面,隨時備用。這種情況,即所謂「警覺性」提高,此時與其相關之各種刺激訊息,一律自動的優先處理。
  當人之警覺性提至最高時,其優點為:
  1.積極性產生:可以克服生理、心理的惰性。
  2.注意力集中:可以過濾不必要的干擾訊息。
  3.判斷力明快:干擾少,則處理的效率增加。
  唯警覺性不利於全方位的思維和認知,故僅適用於目標明確、問題急待解決之時。

  章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①已知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②説明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③結果

①已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解】
  老子認為:我所説的話很容易瞭解,也很容易做到,但天下人卻不能瞭解,更無法做到。
【通】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論語.雍也》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釋】
  真理本來易知、易行,但一般人能力有限,往往把事情弄得複雜不堪,在長時間的積非成是下,很難相信有易知、易行的真理。
  有些有心人為了自彰及炫耀,經常把老子簡單的道理,説得玄乎其玄。以至於以訛傳訛,窒礙難行。

②説明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解】
  老子認為:我的言論都有根據,行事都有所本。他人不瞭解我,實是無知的緣故。
【釋】
  老子所宗、所君者,皆自然也,自然為客觀真實,故為真理。
  集體社會之結構,有自動的調適能力,基於溝通及互動的關係,個體與個體之間,必然有強有弱、有高有低。比較的結果,最強的永遠只有一個,可以得到該社會或團體之主導權,以及最多的利益。權利分配依次以降,而弱者則居於下層,分配所得最少。由於這種結構,自然而然會產生競爭,以生物學上的「用不用學説」而言,競爭能使族群常保強盛。
  人類社會最初亦沿襲生物界之法則,以體力之強弱為主。及後因經驗之累積,使得知識的力量勝過體力,同時亦成為利益分配之主要項目之一。
  唯因知識來自經驗,有知識者才知道知識的重要。也有透過知識,認識到權利的本質,從而輕視之者,形成人類社會上的另一種族群。
  不過,在這個知識族群中,同樣沿襲了上述的結構。因之,不同的知識族群,有不同的知識能量,儘管如此,在任何一個族群中,永遠有著最強與最弱的分野。
  這種分野的程度,與其族群之總數量成正比,即族群越大,其分野越大。老子所言『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即是指因分野太大,故無法明瞭其意旨。

③結果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
  概念分析:被:音「披」,義同。褐:粗毛布的衣服,古時貧賤之人所穿者。
【解】
  老子認為:能瞭解我的道者少之又少,能奉行不渝的人更少。所以真知者只得守樸藏真。
【通】
  ●《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釋】
  真理僅真人能奉行,真人不多,蓋人本動物,進化至今,始有「靈性」。所謂靈性者,是指有可能擺脱原來的獸性,進入能認知真理的「理性」世界。不幸的是理性與獸性的立場、目的全然相反,獸性為己,理性為人,兩者矛盾衝突,有時會導致人「靈、肉」交戰,心理分裂。
  然而進化持續進行,人必須進入理性世界,否則無法與具有智慧之電腦競爭。道為大自然之道,人類僅為「過客」之一,有生有滅,本屬自然。
章六七 至 章七十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