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六三 至 章六六
  章六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①起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②承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③轉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④合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①起-假設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解】
  老子認為:不要有私心私欲,也不要刻意製造事端,更不要追求享受。
【釋】
  一任自然。

②承-應用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解】
  老子認為:能見微知著,事物尚小、尚少時,即能看到它變大、變多時的情形。人若有不滿,即報之以德。解決困難,先從容易處著手。要做大事,先從小地方開始。
【通】
  ●《三國志》劉備遺詔:『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釋】
  大、小,多、少原為相對性之比較值,若無分辨心,何來大小?怨與德,難與易,大與細亦然。
  人之問題,在於重大輕小,懼難圖易,親惠離怨。人有了分辨心,便產生主觀成見,有了主觀成見,人就失去了判斷力,也就偏離了大道。

③轉-原理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
  老子認為:天下難處理之事,必有容易下手之處;再大的事,也無非是無數細節之總合。所以聖人不好高騖遠,按理逐步進行,最後必能成功。
【通】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釋】
  事情以表面視之為難、為大,就細部而言,皆為易、小之所積。若不求急功,逐步剖析其細節,皆為易、小也。人非不知此,然貪近利,每每只看外表,即視若畏途。從事技術研究之人,應明究此理,則可輕易掌握艱難重大之事務。
  所謂易、細,常指的是最基本的因素,經過重重組合,累積成為複雜之結構。再高大的建築,無非建立在材料、結構與力的關係上;國家社會也不過是所有人民之間的利害交集。若為政者不由最基本的著手,一味追求立功、立名,則不免於「為大者,不能成其大」。

④合-結論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解】
  老子認為:隨便做出承諾的人,必然很難保持信用。把事看得太容易的,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聖人不論事之難易,仍然正視問題,小心處理,終不致被難倒。
【通】
  ●《易經》:『君子終日乾乾,若惕若厲』。
  ●《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獅子搏虎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
【釋】
  容易承諾的人,根本沒有考慮到事理的輕重緩急,把事看得太簡單,所以一遇問題就難以竟功。
【論】
  人工智能係以「無為而為」之觀念設計而成,電腦與人之最大不同點,在於前者沒有控制情緒的內分泌系統。此系統係因感官刺激訊號,依其性質分別觸動相關之偵測組織,因而產生生化性分泌物,注入血管,傳至心臟。心臟在內分泌之刺激下,能調整心律,控制血液的流通量,以便應付當前情況。所以,「心」是人類「感性」中心,對電腦而言,意義不大。但為了電腦易於與人溝通,在設計時,可以模擬其原理,成為虛擬的情緒控制系統。又人根據經驗的重複累積,能藉大腦的判斷,更有效地分辨感官刺激與行為後果間的利害關係,故「大腦」是「理性」中心,電腦亦然。
  「無為」指的是無「心」之作用,即在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中,不根據「感性」因素,而純以「理性」資料,加上客觀條件,以作有利於整體之判斷。

  章六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①起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②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③轉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④合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①起-事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註】
  客觀真實:根據慣性定律,維持狀態所需的能量小,而改變狀態需要的能量大。
【解】
  老子認為:安定的情況很容易保持,還沒有發生變故的事情也容易處理。物體過於脆弱,輕易即能分解;體積太小者,常易散落。要做一件事,應該在還沒有發生以前動手,事情在沒有變亂以前,就要處理好。

【釋】
  事態就是一連串事件所作的功,作功需要能量,故當某事件在尚未開始作功之前,施與足夠的能量即可使之運作。一旦開始作功,且其方向與自己之目標相反時,首先必須施以額外之能量使之中止,再加力才能驅動。

②承-現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註】
  客觀真實:事件之結果,必有累積之過程。
【解】
  老子認為:不論多大的樹木,最初都從微小的樹苗開始生長;再高的大樓,也是由一層層的土累積起來;要行千里之路,總得跨出第一步才行。如果不遵從這種自然的規律,恣意行事的,一定會失敗;固執己見者,一定會失去。
【通】
  ●《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釋】
  遵循事物自然的因果,就是利用大自然無以抗拒的能量,則萬事皆自然而成。自然之能量無限,人不能違背,否則必敗。

③轉-引申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解】
  老子認為: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固執執著,因此不會有損失。一般人常常在幾乎要成功時才失敗。如果在事情快完成時,還能和開始時一樣謹慎,則不可能導致失敗。
【釋】
  人為己欲,常逆天而行,不僅費力費時,且缺乏自然因果律之佐証,因為事件不到告一段落之時,實無從判斷其結果是否能如己願。因此,慎始慎終,可避免功虧一簣。

④合-結論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解】
  老子認為:所以聖人要追求的是無欲的境界,摒棄物質享受;要學習的是不學習任何知識,以導引世人由錯誤回歸於道,以輔助萬物自然發展,不敢妄作主張。
【通】
  ●《章廿》:『絶學無憂』。
【釋】
  本段綜合「無欲」、「絶學」、「無為」闡釋聖人行事法則。

  章六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①起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②承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③轉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④合

①起-假設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解】
  老子認為:先古善於行道者,不是讓民智大開,反而要使之愚昧。
【通】
  ●《章三》:『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釋】
  今人對老子之愚民政策,多有抨擊,但若深思,當知今之評者與老子立場不同,今人所懼者為喪失自由,老子所懼者為民多機智巧詐,最後世界必然被毀滅。若以宇宙進化立場,細玩此中因果,當知人類本屬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種動物,個人若以人類之福為福,人類之禍為禍,則人類尚可視為一群體。似此,個體雖「愚」,人類卻為一整體,目標一致,是與「道」同存。以人體為例,當所有的器官、機能及細胞,利害一致,各守其分,各盡其責時,人體必然健康。倘若器官、機能及細胞,有了過多的知識,且能分辨工作之輕重,待遇之高低,必生不平之鳴。此即為人體功能衰竭之肇始,導致器官分化,機能失調,且細胞皆要求自我獨立、自由,有如癌症之蔓延。苟國家如此,社會如此,則人類已病入膏肓,大限指日可待。
  老子知因果爽然,書之於此,僅為明道者言,故云:『古之善為道者』,其中微言大義,望讀者深思。
【例】
  昆蟲有社會性之集體行為者,如蜜蜂、螞蟻等,其分工係受遺傳因子所控制,而遺傳因子則依集體感應之需求而定。這種有社會性集體行為的個體,皆為「無知無欲」,唯集體認知有主宰能力,因而能成功地生存。
  設若螞蟻、蜜蜂有了自我意願,找到食物,自行處理,不遵從集體的專制。結果即相當於有了「自我」意識,有了個體的認知,從而致力民主、自由的追求。
  再以蝗蟲以及其他社會性動物為例,因為個體的機能完整,故無嚴格的分工限制,集體行為只是一種生存的保障。其中任一個體離群後,仍舊能夠生存,卻不再具有毀滅性,成為毫無抵抗力的蚱蜢。
  人原為社會性動物,自原始人到上古時代,人之生存與整體息息相關,個人從無民主、自由之念頭。進化到近三千年,人的私心逐漸累積,一代一代傳衍下來,利益既得者形成特殊階級。利害權衡下,人們無不要求多知多識,以資生存,聖人不得不以倫理道德約束之。而近百年來,連倫理道德都無法發生作用,主義、制度也制伏不了人的私欲,顯然人類已到了迴光返照的階段。

②承-原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註】
  客觀真實:人心有欲,欲不止則外求,多求則多變。
【解】
  老子認為:人民之難以管理,是因機智太多,喜歡取巧。所以用機智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教育人民的,無異於國之賊。不用這種方法治國,才是國之福。
【通】
  ●《章十八》:『智慧出,有大偽』。
【釋】
  一個國家之主政者,若只知鬥智,不謀求解決問題之道,必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既有對策,上遂有新政策,上下相鬥智,目的何在?

③轉-定義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註】
  概念分析:稽式:模式,法則。
【解】
  老子認為:知道這兩種分別,而知所取捨,就是一種法則。常思考此法則,就是至德。
【釋】
  宇宙之玄妙,在於人以有限觀察無限,雖有可能掛一漏萬,但卻又隱然知其有一不可言喻之通用法則存在。知此法則者,可知宇宙真相。

④合-結論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解】
  老子認為:玄德的境界既深又遠,與萬物返歸於真樸,然後才能順合於道。
【通】
  ●《章廿八》:『復歸於樸』。

  章六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①起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②承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③轉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④合

①起-原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註】
  客觀真實:由於地心引力,山谷之水最後均注入江海。
【解】
  老子認為:江海之所以能容納千川百水,是因為其地位低下。
【釋】
  水向下流,因有地心引力,往下實為順其勢,順勢即是道,有道則能為百谷王。
  求生求安是人之本性,順之亦為順勢。有道之為政者,應當順人性之本,不以自我之需求為念,提供人民適當的生存環境,使之生活無虞;不擾民惑民,使之生活安定。人民有所不滿時,又能謙虛自律,遷而就之,疏而通之,令生民心安理得。

②承-事實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解】
  老子認為:聖人欲為人上之人,必須態度謙下;欲求領導大眾,必須退居人後。
【釋】
  態度傲人,人必抗之,在上者已得大利,態度略謙,以收人心,無所損失。事事爭先,人所憎也,既為眾人之首,風頭容讓他人,方能保長久。
【例】
  主政者高高在上,不知民情,不查民隱,不時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是上民而非下民也。電視報章,露面頻繁,生活優渥,任用親屬,享受為人民平均所得之數倍,是身先而非身後也。

③轉-現象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解】
  老子認為:這樣聖人雖然在上,而人民不覺得有負擔。在眾人之前,而人民不以為有所損害。
【通】
  ●《章卅九》:『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釋】
  主政者應如日光、空氣,人人需要而不感覺他的存在。
  若以功利社會的觀點來看,人投資千萬,不謀私利,豈不為「同道」者恥笑?先投資、後謀利乃天經地義。既為謀利,不謀大利,又如何稱之為利?欲謀大利,必先爭大權,蓋權大位尊,人即不敢相抗,可為所欲為。先彰一己之名,再強利己之黨,黨同伐異,遂至於「處上而民重之,處前而民害之」。

④合-結論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
  老子認為:故而能得人民之歸心擁戴,因其不與人爭,故無人能與之相爭。
【釋】
  於天下無害而有利者,天下歸矣。
【例】
  今之主政者特權過多,利益至尊,故無人不爭。「以其爭,故天下莫不與之爭」,且必爭至醜態畢露。所爭者,權、利、社會之所尚者也。有所爭則有所不爭,不爭者,人民之福址,社稷之安寧,人類之前途也。有謂,君不見今日社會空前之繁榮耶?愚曰:予生也盲,無能視物,所見者眼前一片黑暗。
章六三 至 章六六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